第二百八十三章 粮食问题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抗日猛虎军最新章节!
到了凌晨时分,守在指挥所的王海涛得到了战士的报告,留下打阻击的分队回来了,王海涛又亲自去看了一下,知道阻击分队并没有与宣城内增援的日军交火,当他们看到据点方向的火光时,宣城内增援的日军还未到达他们的阻击阵地,刘益下令撤退,所以分队的战士们一枪未放便撤回了杨柳镇。
大家在杨柳镇休整了一天,第二天的中午才全部回到了泾县县城。王海涛这次出去了二个月时间,回来时发现泾县有了明显的变化。街上的行人明显增多了,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行色匆匆,还有商店里的顾客增多了,犹其是日杂商店。
王海涛回到泾县后,顾不上休息,立刻召开了全旅各部门主官会议,泾县县长汪道元也受邀参加。会议开始时是各部门分别向王海涛汇报这二个月的工作情况,其中最主要的征兵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独立团再次扩编了二个营,共一千五百名战士,侦察团和警卫团人数上是分别扩大了一个营,但是训练只是初见成效。
至于民生这一块,汪县长汇报道:“现在泾县午季粮食已全部收割完毕,按民国税率,己征收粮食五百万斤,百姓们虽说是有了收成,可是只有一半的家庭可以达到温饱。全县粮食的缺口还是非常大啊。另外,这二个月中全县新开了各种作坊十三家,再加上军队招收了大量的青壮,全县的劳力己有不足之势。”
王海涛以前也从没有过管理一个县城的经验,当年在龙州县时,也只是管着保安团的事,地方上的事很少插手过问,现在听了汪县长的汇报,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因此王海涛也只能把地方上的事先放一放,等过几天再找齐工商界人士后再商议了。
会议之后,王海涛对这二个月里泾县和部队发生的事多少了解了一些。他找来了副旅长黎远宏和后勤处处长韦长海,先是来到仓库,找了间库房把储物戒指里带回来的军火、物资以及油料等物品放了下来。又听说韦长海这里钱不多了,给了韦长海二十万块大洋。
部队上使用的大洋成色很足,这也让各个商家十分欢迎,现在只要韦长海说部队上需要什么东西,就有商家主动的送上门来。不仅如此,独立旅的战士军纪也是极好,无论是消费还是购物都是现金,基本上没有赊欠的,所以现在的泾县城内穿着军服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这也是征兵之事非常顺利的原因之一。
东西放下了,钱也交给了韦长海,王海涛就对二人提起了建一座正规医院的事。想建一座正规医院,选址并不难,关键是建造和以后的经营。这里会盖房子的,建个宅院还行,想要他们建楼房可就有难度了。泾县现在最高的那栋电报局的三层楼房,还是从芜湖请人来建的。
这与王海涛的设想完全不一样了,可是现在根本不可能再从芜湖去请人,再说就算把人请来了,没有钢筋、水泥你让人家拿什么去盖楼?别忘了现在的泾县还处在日军的封锁之中呢。无奈之下王海涛只能是找个地方,多盖些平房以做医院了。
之后的几天,王海涛都在基层的连队中,观察部队的训练情况。别说这泾县招来的兵源还真不错,有一小半的人都上过私塾或是有点文化。至于身体更是不错,平时每日爬山和干活让这些小伙子不仅是身体很好而且脚力都不错,翻山越岭十分轻松。
至于侦察营和警卫营的新兵则更是从应征的新兵中挑出来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没话说。王海涛观察之余还亲自指导起侦察营和警卫营的新兵训练起来,并从中发现了十几个好苗子。其中有二个原来的猎户子弟,更是尖子。
这二人是堂兄弟,一个名叫汪大山是哥哥,一个名叫汪小山是弟弟。这两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学打猎,而他们的爷爷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猎人。二人不仅对野外生存、藏踪隐迹十分精通,还都有一手好枪法。进了部队后,训练了一段时间,就能用一把三八式步枪击中三百米外的酒瓶。
王海涛考察了二人后,亲自把二把加装了瞄准镜的德制毛瑟98K狙击步枪交给了这兄弟二人,并把他们留在了身边亲自加以指导。王海涛一心是想把这兄弟二人培养成唐云、唐树兄弟俩那样的狙击手。为了这兄弟二人,唐小山硬是从王海涛那里又磨去了十支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才肯放人。
几天后,在王海涛的要求下,县长汪道会又把全县工商界里有些名望的人都请到了县政府。这次的见面自然比第一次见面时气氛好了很多,通过几个月的接触,这些人也看明白了王海涛是个什么样的人,看明白了驻守在泾县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所以当汪道元县长宣布开会后,王海涛并没有过多的闲话,直接说道:“诸位,今天请大家来此,是有几件事想和大家商议一下。第一件事就是泾县的粮食问题。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泾县历年来都是粮食不足的县,现在泾县又面临着日本人的封锁,外面的粮食更加难以运送进来,如何解决泾县缺粮的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大家有什么主意,不妨说说看。”
王海涛的话引起了众人一片商议声,过了一会,有一身穿青色长衫的中年人站了起来说道:“王司令,某乃四海商号掌柜,姓张,名叫张子良。我的四海商号在泾县城内一直以做粮食生意为主。不瞒王司令,我的四海商号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有分号,每年也是从这些地方调运大批粮食前来皖南山区。可是今天这粮食却都堆放在江西,根本运不进来。月初时我还想运进两船粮食,结果在经过芜湖境内时被日本人扣下了。我也没办法啊!”
王海涛听完后问道:“你们运粮是通过水运吗?怎么被日本人发现和扣下的?”张子良答道:“王司令有所不知,我们泾县道路多是山路,货物运送不便,因此大宗货物运送都是通过青弋江进出。我的二船粮食刚从长江转进青弋江就遇上了日军在江面巡逻的汽船,日军一见船上是粮食就当场给扣下了。”
王海涛问道:“日军的汽船都是在什么地方巡逻?巡逻的船只数量多吗?”张子良答道:“回王司令,日军的汽船都是在芜湖的水面上巡逻,每次也只有一只汽船,不过现在巡逻的次数增加了,连以前不巡逻的夜里也有汽船巡逻了。”张子良的话又让别的老板都议论道:“是啊,这小日本的巡逻船只要遇上了,那可就人财两空了。”“谁说不是哪,上次我一船布也遇上了小日本,不但布没了,两个伙计也被小日本打死了,让我赔了不少钱。”
在众人的议论中,王海涛思考了一会后说道:“诸位先别急,这事我来想办法,为了泾县能发展生存下去,打通商路是唯一的方法。下面我来说说第二件事,那就是教育上的事,据我所知原来泾县就有几个小学堂和一所中学,日本人占领了泾县后,学堂就关了。现在泾县又在国民政府的管理下,那么这些学堂和中学仍然要开学。
我的意见是让能上学的孩子们尽量的去上学,以前上学要交纳的学费,现在一律免除。这几个小学堂和中学的一切费用,我会拿出一笔钱来支付,只是这是泾县每个人的事情,所以学堂和中学到诸位商家处采购时,还请诸位商家不要太过才好。汪县长,你尽快的把这些学校的每月所需费用报给我,我好拨付给县政府,也让孩子们尽快的去上学。”
王海涛之所以突然提出了教一育一事,是因为这几天王海涛经常看见有些十来岁的孩子在帮着大人们干活,当王海涛问起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时,有的孩子说学堂停课了,更多的孩子却说没钱上不起学。因此王海涛才想让这些孩子免费去上学,至于几所学校的费用,对于现在的王海涛来说不值一提。
王海涛的话又引起了众人的震动,一位老者起身说道:“王司令可谓功得无量,能以一己之力,担付起一县稚子之教育,实在让老夫佩服。然此乃泾县大家之事,岂有让王司令一己担之,老夫不才愿现上一千元以表心意。”有了老者带头,众人纷纷解囊,一时间这个五百,那个一千。
王海涛说道:“好!泾县不愧是人文之地,诸位的心意我已明白,这样我们成立个教育基金会,选出一得高望众之人任会长,再选出二人任理事,共同管理为了教育各方捐赠的款项如何?”王海涛的提议大家一致通过,最终选出最先捐钱的老者,名叫钱俞之的为会长,又选出了二名理事,当场收到了捐款一万四千六百元。最后王海涛一下捐了一万块现大洋,并表示不足自己再补,也算把这事定了下来。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到了凌晨时分,守在指挥所的王海涛得到了战士的报告,留下打阻击的分队回来了,王海涛又亲自去看了一下,知道阻击分队并没有与宣城内增援的日军交火,当他们看到据点方向的火光时,宣城内增援的日军还未到达他们的阻击阵地,刘益下令撤退,所以分队的战士们一枪未放便撤回了杨柳镇。
大家在杨柳镇休整了一天,第二天的中午才全部回到了泾县县城。王海涛这次出去了二个月时间,回来时发现泾县有了明显的变化。街上的行人明显增多了,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行色匆匆,还有商店里的顾客增多了,犹其是日杂商店。
王海涛回到泾县后,顾不上休息,立刻召开了全旅各部门主官会议,泾县县长汪道元也受邀参加。会议开始时是各部门分别向王海涛汇报这二个月的工作情况,其中最主要的征兵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独立团再次扩编了二个营,共一千五百名战士,侦察团和警卫团人数上是分别扩大了一个营,但是训练只是初见成效。
至于民生这一块,汪县长汇报道:“现在泾县午季粮食已全部收割完毕,按民国税率,己征收粮食五百万斤,百姓们虽说是有了收成,可是只有一半的家庭可以达到温饱。全县粮食的缺口还是非常大啊。另外,这二个月中全县新开了各种作坊十三家,再加上军队招收了大量的青壮,全县的劳力己有不足之势。”
王海涛以前也从没有过管理一个县城的经验,当年在龙州县时,也只是管着保安团的事,地方上的事很少插手过问,现在听了汪县长的汇报,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因此王海涛也只能把地方上的事先放一放,等过几天再找齐工商界人士后再商议了。
会议之后,王海涛对这二个月里泾县和部队发生的事多少了解了一些。他找来了副旅长黎远宏和后勤处处长韦长海,先是来到仓库,找了间库房把储物戒指里带回来的军火、物资以及油料等物品放了下来。又听说韦长海这里钱不多了,给了韦长海二十万块大洋。
部队上使用的大洋成色很足,这也让各个商家十分欢迎,现在只要韦长海说部队上需要什么东西,就有商家主动的送上门来。不仅如此,独立旅的战士军纪也是极好,无论是消费还是购物都是现金,基本上没有赊欠的,所以现在的泾县城内穿着军服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这也是征兵之事非常顺利的原因之一。
东西放下了,钱也交给了韦长海,王海涛就对二人提起了建一座正规医院的事。想建一座正规医院,选址并不难,关键是建造和以后的经营。这里会盖房子的,建个宅院还行,想要他们建楼房可就有难度了。泾县现在最高的那栋电报局的三层楼房,还是从芜湖请人来建的。
这与王海涛的设想完全不一样了,可是现在根本不可能再从芜湖去请人,再说就算把人请来了,没有钢筋、水泥你让人家拿什么去盖楼?别忘了现在的泾县还处在日军的封锁之中呢。无奈之下王海涛只能是找个地方,多盖些平房以做医院了。
之后的几天,王海涛都在基层的连队中,观察部队的训练情况。别说这泾县招来的兵源还真不错,有一小半的人都上过私塾或是有点文化。至于身体更是不错,平时每日爬山和干活让这些小伙子不仅是身体很好而且脚力都不错,翻山越岭十分轻松。
至于侦察营和警卫营的新兵则更是从应征的新兵中挑出来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没话说。王海涛观察之余还亲自指导起侦察营和警卫营的新兵训练起来,并从中发现了十几个好苗子。其中有二个原来的猎户子弟,更是尖子。
这二人是堂兄弟,一个名叫汪大山是哥哥,一个名叫汪小山是弟弟。这两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学打猎,而他们的爷爷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猎人。二人不仅对野外生存、藏踪隐迹十分精通,还都有一手好枪法。进了部队后,训练了一段时间,就能用一把三八式步枪击中三百米外的酒瓶。
王海涛考察了二人后,亲自把二把加装了瞄准镜的德制毛瑟98K狙击步枪交给了这兄弟二人,并把他们留在了身边亲自加以指导。王海涛一心是想把这兄弟二人培养成唐云、唐树兄弟俩那样的狙击手。为了这兄弟二人,唐小山硬是从王海涛那里又磨去了十支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才肯放人。
几天后,在王海涛的要求下,县长汪道会又把全县工商界里有些名望的人都请到了县政府。这次的见面自然比第一次见面时气氛好了很多,通过几个月的接触,这些人也看明白了王海涛是个什么样的人,看明白了驻守在泾县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所以当汪道元县长宣布开会后,王海涛并没有过多的闲话,直接说道:“诸位,今天请大家来此,是有几件事想和大家商议一下。第一件事就是泾县的粮食问题。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泾县历年来都是粮食不足的县,现在泾县又面临着日本人的封锁,外面的粮食更加难以运送进来,如何解决泾县缺粮的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大家有什么主意,不妨说说看。”
王海涛的话引起了众人一片商议声,过了一会,有一身穿青色长衫的中年人站了起来说道:“王司令,某乃四海商号掌柜,姓张,名叫张子良。我的四海商号在泾县城内一直以做粮食生意为主。不瞒王司令,我的四海商号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有分号,每年也是从这些地方调运大批粮食前来皖南山区。可是今天这粮食却都堆放在江西,根本运不进来。月初时我还想运进两船粮食,结果在经过芜湖境内时被日本人扣下了。我也没办法啊!”
王海涛听完后问道:“你们运粮是通过水运吗?怎么被日本人发现和扣下的?”张子良答道:“王司令有所不知,我们泾县道路多是山路,货物运送不便,因此大宗货物运送都是通过青弋江进出。我的二船粮食刚从长江转进青弋江就遇上了日军在江面巡逻的汽船,日军一见船上是粮食就当场给扣下了。”
王海涛问道:“日军的汽船都是在什么地方巡逻?巡逻的船只数量多吗?”张子良答道:“回王司令,日军的汽船都是在芜湖的水面上巡逻,每次也只有一只汽船,不过现在巡逻的次数增加了,连以前不巡逻的夜里也有汽船巡逻了。”张子良的话又让别的老板都议论道:“是啊,这小日本的巡逻船只要遇上了,那可就人财两空了。”“谁说不是哪,上次我一船布也遇上了小日本,不但布没了,两个伙计也被小日本打死了,让我赔了不少钱。”
在众人的议论中,王海涛思考了一会后说道:“诸位先别急,这事我来想办法,为了泾县能发展生存下去,打通商路是唯一的方法。下面我来说说第二件事,那就是教育上的事,据我所知原来泾县就有几个小学堂和一所中学,日本人占领了泾县后,学堂就关了。现在泾县又在国民政府的管理下,那么这些学堂和中学仍然要开学。
我的意见是让能上学的孩子们尽量的去上学,以前上学要交纳的学费,现在一律免除。这几个小学堂和中学的一切费用,我会拿出一笔钱来支付,只是这是泾县每个人的事情,所以学堂和中学到诸位商家处采购时,还请诸位商家不要太过才好。汪县长,你尽快的把这些学校的每月所需费用报给我,我好拨付给县政府,也让孩子们尽快的去上学。”
王海涛之所以突然提出了教一育一事,是因为这几天王海涛经常看见有些十来岁的孩子在帮着大人们干活,当王海涛问起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时,有的孩子说学堂停课了,更多的孩子却说没钱上不起学。因此王海涛才想让这些孩子免费去上学,至于几所学校的费用,对于现在的王海涛来说不值一提。
王海涛的话又引起了众人的震动,一位老者起身说道:“王司令可谓功得无量,能以一己之力,担付起一县稚子之教育,实在让老夫佩服。然此乃泾县大家之事,岂有让王司令一己担之,老夫不才愿现上一千元以表心意。”有了老者带头,众人纷纷解囊,一时间这个五百,那个一千。
王海涛说道:“好!泾县不愧是人文之地,诸位的心意我已明白,这样我们成立个教育基金会,选出一得高望众之人任会长,再选出二人任理事,共同管理为了教育各方捐赠的款项如何?”王海涛的提议大家一致通过,最终选出最先捐钱的老者,名叫钱俞之的为会长,又选出了二名理事,当场收到了捐款一万四千六百元。最后王海涛一下捐了一万块现大洋,并表示不足自己再补,也算把这事定了下来。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