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强强联手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常宇如今名头如日中天,手段也今非昔比,刚出道那时同京城勋贵是针尖对麦芒硬扎硬怼,以至朝堂上人人喊打。
但随后他改变了策略,戾气收敛了许多亦同几个老牌勋贵握手言和甚至暗中开始了合作,这样一来明里暗里骂他的人和使坏的人也就少了很多,至少在舆论上没有先前那么凌厉和一面倒,现在多少可以听到一些替他反怼的声音,这些声音里除了他用战绩和实力赢来的,也有东厂可以收买的,当然也不乏来自如今和他一个阵列友军。
内阁首辅李邦华虽和常宇没有直接的亲密关系但其对小太监的印象一再改观,虽不赞同其一些手段和策略但对其实力和能力是十分佩服的,在加上范景文和倪元璐等都是常宇的拥簇,内阁里骂常宇的声音少了很多,那些朝臣也多是见风使舵,只有一些和常宇有不可解的怨恨或受幕后人指挥的还在吐沫横飞。
这当中自是少不了一些勋贵的声音。
然而,几个大牌勋贵比如那几个国公,这月余突然闭嘴只口不提和小太监有关的话题,更不会像之前编排他的不是,这让其他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难不成是东厂给他们施压了,若是这样的话又找到弹劾东厂的借口了,还是说是皇帝施压,那加把劲再让内阁给皇帝施压来一份罪己诏。
所以常宇回京的消息一传开,京里个各方团体和势力便开始蠢蠢欲动,有人想着如何联手找茬参他一本,也有一些官员投帖子求见,还有一些人不方便抛头露面便让管家送礼问安,约时间会面。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是被锦衣卫奉令带回京的,此时都在衙门候着排着队等着见常宇。
哪知,番子过来一句:“督公有些疲了,诸位先回吧”。
常宇精力过人几天不睡觉都没事哪会真的疲惫,而是在后院大堂和锦衣卫的头子吴孟明以及郑芝龙的长子刚改名的郑成功。
席间郑成功面对皇帝手下两个大头目表现的非常恭敬和谨慎,谨记来京前他爹的嘱咐,少说多听。
常宇口才向来很好,这点吴孟明最清楚,小太监的嘴连自己好几次都被他忽悠了,事后好久才反应过来。
但他从未见常宇像今晚这样夸自己,从太原保卫战,关外阻敌,保定狙击,青州追鞑子……他说的简单扼要,但又自信霸道,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子很牛逼,和谁打都不怕。
一开始吴孟明不解小太监怎么突然吹嘘其自己的战绩了,难道喝多了,不对呀他就没喝酒啊……待看到听得聚精会神时而激动不已的郑成功时。
他明白了!
小太监不是在吹嘘,他是在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且并不是展示给眼前这个公子哥,是给他爹郑芝龙看的。
没错,这就是常宇的用意,他要郑芝龙知道自己不是虚势,不是随便一个太监被皇帝任命为东厂提督而拥有的那个虚势。
并不是说一个太监被提拔当提督就能打仗,就能打胜仗的。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此时大明最有实力的其实是郑芝龙,仔细想想那些拥兵自重的各地军阀和郑芝龙比其实算个毛。
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粮食有粮食,要船有船,进可攻陆地,退可守大海。
常宇亮出实力倒非为了镇住郑芝龙,没必要,郑芝龙没这个野心,或许海盗对海洋有着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情感,他们对攻占内陆没啥兴趣吧。
之所以如此,仅是想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是强强联手,我不仅仅只是一个东厂提督有那么点权势而已,我还有各种你想象不到的实力和能力。
他不用担心郑成功能否体会到他的用意,因为郑芝龙这个老油条一定懂的他的意思,仅需郑成功一封家书而已。
常宇主动联系郑芝龙当然并非为这几十万土豆和番薯的好处,他们之间有更大合作项目,郑芝龙手里有这大明最大的海外贸易以及海军。
而常宇手里则又一个任何人都拒绝不了的项目,大明银行!
这个时代但凡做生意的,不管小本买卖又或大买卖,特别是一些商家出去采购或者异地店铺用钱资金的运输和交付是最为累赘和麻烦以及冒大风险的。
但大明银行,异地随时取存亦可抵押款待,且覆盖大明两京十三省,相信没有商家会拒绝这种便利!
也不会有人会拒绝投资这个项目,郑芝龙也绝对不会。
且除此之外,此时此刻郑家就已经从常宇手里拿到了一个大生意,在福建大肆收购土豆和番薯,一来拉动那边经济二来救济京畿饥荒并推广这两种农作物。
而这笔生意其实除了他其他人还真做不来,因为郑家人多船多,可以沿海快速抵达产地采购然后走水路快速抵达京畿。
而且这两种作物没人比郑家这种海盗起家更了解的,其实很多外来东西那个时候都是海盗带回来的,比如土豆叫荷兰薯,顾名思义至少是从荷兰传入中国的,而那个时候台湾是荷兰的殖民地,土豆也仅在台湾和福建一带有种植。
至于番薯传入中国较早,在福建已大面积种植,其实徐光启也曾在上海种植,但并未大范围推广,说是试验田更恰当些,在江苏部分地区有小范围种植,直到康熙年间,番薯才在往河南,山东,河北开始推广。
至乾隆时才由官方推广,在直隶由皇帝亲自倡导种植,这个时候番薯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成为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7]
可以说这个时候,长江以北根本就没这玩意,主产地就在福建,也就是郑芝龙的地盘,请问还有人比他更适合做这笔大生意么。
郑芝龙何尝不知道这买卖的潜力,所以才先扔过去几十万斤砸下太监,目的也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要个官方合作协议罢了,先投资后赚钱嘛,再说了政府项目总得给人家些回扣嘛。
而且朝廷现在穷的叮当响,做这笔买卖需要先垫资,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般商家还真垫不起但对郑家来说就是毛毛雨。
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强强联手,这也是为何常宇将其他客人都推掉,又拉着吴孟明来当陪客专心给郑成功传递信息。
郑成功也不傻,他爹那么精明在他来之前一定早就叮嘱了很多,也一定是带着很多目的而来,所以常宇的一些意思他轻易就接受到了,何况很多话常宇说的那么直白。
这也让郑成功激动的不已,听了常宇的几个有意合作的项目后,就坐不住了:“末学今晚回去就给家父写信”。
常宇如今名头如日中天,手段也今非昔比,刚出道那时同京城勋贵是针尖对麦芒硬扎硬怼,以至朝堂上人人喊打。
但随后他改变了策略,戾气收敛了许多亦同几个老牌勋贵握手言和甚至暗中开始了合作,这样一来明里暗里骂他的人和使坏的人也就少了很多,至少在舆论上没有先前那么凌厉和一面倒,现在多少可以听到一些替他反怼的声音,这些声音里除了他用战绩和实力赢来的,也有东厂可以收买的,当然也不乏来自如今和他一个阵列友军。
内阁首辅李邦华虽和常宇没有直接的亲密关系但其对小太监的印象一再改观,虽不赞同其一些手段和策略但对其实力和能力是十分佩服的,在加上范景文和倪元璐等都是常宇的拥簇,内阁里骂常宇的声音少了很多,那些朝臣也多是见风使舵,只有一些和常宇有不可解的怨恨或受幕后人指挥的还在吐沫横飞。
这当中自是少不了一些勋贵的声音。
然而,几个大牌勋贵比如那几个国公,这月余突然闭嘴只口不提和小太监有关的话题,更不会像之前编排他的不是,这让其他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难不成是东厂给他们施压了,若是这样的话又找到弹劾东厂的借口了,还是说是皇帝施压,那加把劲再让内阁给皇帝施压来一份罪己诏。
所以常宇回京的消息一传开,京里个各方团体和势力便开始蠢蠢欲动,有人想着如何联手找茬参他一本,也有一些官员投帖子求见,还有一些人不方便抛头露面便让管家送礼问安,约时间会面。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是被锦衣卫奉令带回京的,此时都在衙门候着排着队等着见常宇。
哪知,番子过来一句:“督公有些疲了,诸位先回吧”。
常宇精力过人几天不睡觉都没事哪会真的疲惫,而是在后院大堂和锦衣卫的头子吴孟明以及郑芝龙的长子刚改名的郑成功。
席间郑成功面对皇帝手下两个大头目表现的非常恭敬和谨慎,谨记来京前他爹的嘱咐,少说多听。
常宇口才向来很好,这点吴孟明最清楚,小太监的嘴连自己好几次都被他忽悠了,事后好久才反应过来。
但他从未见常宇像今晚这样夸自己,从太原保卫战,关外阻敌,保定狙击,青州追鞑子……他说的简单扼要,但又自信霸道,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子很牛逼,和谁打都不怕。
一开始吴孟明不解小太监怎么突然吹嘘其自己的战绩了,难道喝多了,不对呀他就没喝酒啊……待看到听得聚精会神时而激动不已的郑成功时。
他明白了!
小太监不是在吹嘘,他是在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且并不是展示给眼前这个公子哥,是给他爹郑芝龙看的。
没错,这就是常宇的用意,他要郑芝龙知道自己不是虚势,不是随便一个太监被皇帝任命为东厂提督而拥有的那个虚势。
并不是说一个太监被提拔当提督就能打仗,就能打胜仗的。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此时大明最有实力的其实是郑芝龙,仔细想想那些拥兵自重的各地军阀和郑芝龙比其实算个毛。
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粮食有粮食,要船有船,进可攻陆地,退可守大海。
常宇亮出实力倒非为了镇住郑芝龙,没必要,郑芝龙没这个野心,或许海盗对海洋有着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情感,他们对攻占内陆没啥兴趣吧。
之所以如此,仅是想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是强强联手,我不仅仅只是一个东厂提督有那么点权势而已,我还有各种你想象不到的实力和能力。
他不用担心郑成功能否体会到他的用意,因为郑芝龙这个老油条一定懂的他的意思,仅需郑成功一封家书而已。
常宇主动联系郑芝龙当然并非为这几十万土豆和番薯的好处,他们之间有更大合作项目,郑芝龙手里有这大明最大的海外贸易以及海军。
而常宇手里则又一个任何人都拒绝不了的项目,大明银行!
这个时代但凡做生意的,不管小本买卖又或大买卖,特别是一些商家出去采购或者异地店铺用钱资金的运输和交付是最为累赘和麻烦以及冒大风险的。
但大明银行,异地随时取存亦可抵押款待,且覆盖大明两京十三省,相信没有商家会拒绝这种便利!
也不会有人会拒绝投资这个项目,郑芝龙也绝对不会。
且除此之外,此时此刻郑家就已经从常宇手里拿到了一个大生意,在福建大肆收购土豆和番薯,一来拉动那边经济二来救济京畿饥荒并推广这两种农作物。
而这笔生意其实除了他其他人还真做不来,因为郑家人多船多,可以沿海快速抵达产地采购然后走水路快速抵达京畿。
而且这两种作物没人比郑家这种海盗起家更了解的,其实很多外来东西那个时候都是海盗带回来的,比如土豆叫荷兰薯,顾名思义至少是从荷兰传入中国的,而那个时候台湾是荷兰的殖民地,土豆也仅在台湾和福建一带有种植。
至于番薯传入中国较早,在福建已大面积种植,其实徐光启也曾在上海种植,但并未大范围推广,说是试验田更恰当些,在江苏部分地区有小范围种植,直到康熙年间,番薯才在往河南,山东,河北开始推广。
至乾隆时才由官方推广,在直隶由皇帝亲自倡导种植,这个时候番薯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成为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7]
可以说这个时候,长江以北根本就没这玩意,主产地就在福建,也就是郑芝龙的地盘,请问还有人比他更适合做这笔大生意么。
郑芝龙何尝不知道这买卖的潜力,所以才先扔过去几十万斤砸下太监,目的也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要个官方合作协议罢了,先投资后赚钱嘛,再说了政府项目总得给人家些回扣嘛。
而且朝廷现在穷的叮当响,做这笔买卖需要先垫资,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般商家还真垫不起但对郑家来说就是毛毛雨。
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强强联手,这也是为何常宇将其他客人都推掉,又拉着吴孟明来当陪客专心给郑成功传递信息。
郑成功也不傻,他爹那么精明在他来之前一定早就叮嘱了很多,也一定是带着很多目的而来,所以常宇的一些意思他轻易就接受到了,何况很多话常宇说的那么直白。
这也让郑成功激动的不已,听了常宇的几个有意合作的项目后,就坐不住了:“末学今晚回去就给家父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