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1章:陈庆之平朝鲜,王莽诛李成桂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三国之巅峰召唤最新章节!
第2551章:陈庆之平朝鲜,王莽诛李成桂
王莽之所以会选择三韩这片地方,无外乎三韩半岛远离中原,大秦的手短期内还伸不到这里,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发展。
除此之外就是三韩诸国都极为落后,以他和自己手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短期内统一三韩,然后联合元清,在北方联手对付大秦。
可王莽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三韩诸国确实落后,高句丽也落后,但却并未掉队,而且韧性十足。
王莽的一统三韩之路,从三韩半岛南部开始,他先后灭亡了辰韩、马韩、百济、扶余、新罗等十几个国家,一直都所向无敌,直到对上高句丽后,才算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李元昊时期高句丽,能多次挡住全盛时期满清的入侵,足可见高句丽还是非常能打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和满清的多次大战,把高句丽的底蕴都给打了个一干二净,所以王莽才能以外族的身份灭掉高句丽。
王莽所遇到的高句丽,在满清的多次削弱下,以及虚弱到了极点。
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高句丽虽无法在对外开拓,但对内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
王莽若是强行攻取,必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满清一直将三韩视为禁脔,绝不可能坐视王莽占领三韩。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莽蹉跎了数年的时间,一直在和高句丽对持僵持。
直到上一次满清内乱,多尔衮为了打退阿骨打,将满清在三韩的驻军全都调回,这才让王莽找到了彻底吞并高句丽的机会。
有阿骨打的威胁在前,多尔衮自顾不暇,自然顾不上三韩了,可就算没有满清的掣肘,王莽想要吞并高句丽依旧不容易。
首先,高句丽多山,城池多为山城,易守难攻,这也是满清都不多次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句丽百姓都心向李家,一旦面临亡国之危的话,甚至可能会全民皆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万一满清内战结束,再次插手三韩局势,而王莽又没能灭掉三韩的话,不就为满清做嫁衣了吗。
因为这三点,王莽开始犹豫,究竟该不该赌上一切,强行灭掉高句丽这个国家,可箭在弦上根本容不得他考虑太久。
王莽考虑了很久,一直难以下定决定,还是岳父霍光的点醒了他,也坚定了他不惜代价吞并高句丽的决心。
为了一战覆灭高句丽,王莽对全国进行极限扩军,足足征召了十万大军,以及十五万民夫,由陈庆之和薛刚两人各领一军,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对高句丽发起攻势。
当时的高句丽,全国总兵力只有八万,而且年年征战,国内百姓的厌战之心很重。
凭借着陈庆之和薛刚的阵容,再加上高句丽内部厌战情绪激烈,按理来说,这一战应该很顺利才对,可事实却恰恰想反。
任凭陈庆之和薛刚智计百出,坐拥山城地利的高句丽,只靠着一招死守不出,就让他们无计可施。
这招对所有得名将也都适用,所以哪怕出动了陈庆之和薛刚这两大名将,王莽军攻略高句丽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直至半年后,陈庆之和薛刚付出三四万大军的代价,才终于在高句丽首都汉城完成会师。
王莽对此战的牺牲虽极为心疼,但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打退堂鼓,靠着整编战俘,以及征召新兵,又给两人凑了五万给送上前线。
可真正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高句丽王李成遇,早在王莽两军会师汉城之前,就在和陈庆之的对决战,死于原北汉大将牵昭之手。
王莽自败霍光为义父,并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水仙之后,就打着霍光和为刘彻报仇的名义,去招募那些依旧死忠于刘彻的北汉残党。
在得知丞相霍光,都督薛刚等人,如今都在三韩,而王莽和大秦是死敌之时,有不少北汉残党都选择前来投奔。
其中就有:牵招、徐邈、田寿、刘放、孙礼,以及魏相这个麒麟阁功臣。
魏相和赵充国韩增三人,都是假意投降的大秦,期盼着有一天大汉势力复辟,他们也可以帮忙出一把力。
可大秦好似早就察觉了他们的意图,在查出了赵充国诈降的证据后,直接将其判了终身监禁。
魏相和韩增因证据不足幸免于难,不过由于身上的嫌疑无法洗脱,有了政治污点,这辈子都注定得不到升迁和重用。
韩增不甘于此,迫切的想要在战场上表现自己,结果偷袭粘得力不成,反而被其所斩杀。
魏相是文官,没了韩增这么刚烈,见升迁无望,也无力阻止大秦取代大汉,绝望之下也就辞官归隐了,直到接到霍光的邀请才再次出山。
王莽哪怕收服霍光薛刚等人,手下的人才依旧极为匮乏,直到牵昭、徐邈、魏相等北汉残党的投靠,这样的局面才彻底解决。
不得不说,当初王莽冒着和张良翻脸的风险,强行救下霍光薛刚等人的决定,显然是无比正确的。
单单这几个人,却招来了一批北汉残党,彻底解决了王莽手下人才不够用的局面。
牵昭更是一战斩杀了高句丽王李成遇,可真正的麻烦却还在后面。
李成遇战死之后,异族百召卡出世的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被植入成李成遇的弟弟,而他继承了兄长李成遇的位置,成了继李元昊和李成遇之后的下一任高句丽国王。
作为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的能力可比李成遇要强得多,在面临亡国之危时更加凸显了他的能力。
面对陈庆之和薛刚两路大军的猛烈攻势,李成桂果断选择了全民皆兵,并打出‘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口号,推行各种利于防守的举措,给王莽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莽军的攻略速度才会如此缓慢,直至半年后才在汉城会师,并且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李成桂见无法阻止王莽军兵临汉城,于是提前在汉城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将将半数兵力斗殴聚集于此,做好了长期死守汉城的准备,同时还派遣使者前去向满清求援。
李成桂向阿骨打和多尔衮都做出了承诺,只要满清派兵来援就成为满清的附属国。
当时满清内战还在继续。
多尔衮连败于阿骨打之手,自顾尚且不暇,又哪还有精力去支援高句丽,自然是果断拒绝了。
阿骨打连败多尔衮,眼看着都要一同满清了,自然也顾不上三韩这块鸟不拉屎的地方。
见多尔衮和阿骨打都拒绝支援,李成桂也没有绝望,他一边派遣使者前往大秦求援,一边指挥全城军民死守汉城。
高句丽君民一心,誓死抵抗之下,哪怕陈庆之和薛刚这两大名将联手,强攻了汉城足足三个月,也依旧未能攻陷此城,反而还折损了三万余大军。
王莽见伤亡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么打下去,自己真要撑不住了,于是果断叫停了前线的攻势,转为让薛刚率军围城,让陈庆之率一支偏师去攻略其余各地。
两个月后,陈庆之以极为微弱的代价,接连攻破八座城池,可满清的内战也已经结束了。
王莽担心满清会出兵,于是就动了退兵的打算,却又被霍光给劝住了。
霍光直言,这次灭不了高句丽,下次将会更加困难,而且满清内部矛盾激烈,这次是因为大秦介入才罢战,在彻底解决对方之前,多尔衮和阿骨打未必就敢分兵介入三韩局势。
不出霍光所料,哪怕满清的内战结束了,多尔衮和阿骨打因都提防着对方,所以依旧没有出兵介入三韩,而是都想着借王莽之手削弱高句丽,等自己家统一满清之后在捡现成的。
王莽见此自然是大喜过望,催促前线的陈庆之加速攻略,而他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攻陷了除汉城之外的高句丽的全部城池。
陈庆之出征时只有八千大军,可攻取高句丽北部后,率得胜大军返回时,却有了三万大军,军队反而越打越多。
随着陈庆之的回归,汉城攻防战也再次打响。
陈庆之想以最小代价拿下汉城,于是采用攻心战略,向汉城内散布传单,说高句丽只剩下汉城一城了,城内的军民别再抵抗了,赶紧出城投降吧。
可高句丽国民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几个人识字,压根就不知道传单上的内容,再加上李成桂对汉城的掌控力太强,军民都自发的将传单上缴。
陈庆之的攻心之计失败,只能选择进行强攻,又猛攻了一个月,折损了近两万大军,却以及未能攻破汉城。
反观汉城内守军,抵抗意志反而更顽强了,甚至连普通平民百姓,以及老人和女人,都参与到了守城之中。
陈庆之见汉城军民如此团结,知道高句丽军民都不想亡国,继续攻城伤亡只会更大,于是就打消了强攻的想法,转而进行围困,只要城内的储粮耗尽,则汉城将不攻自破。
六个月后,汉城内的民用储粮耗尽,百姓开始易子而食,却依旧没有开城投降。
十五天后,军用粮草也为之耗尽,汉城军民彻底弹尽粮绝。
可李成桂依旧不愿意投降,他用饿死之人的尸体,制作肉干,勉强又坚持了半个月。
第七个月,汉城守军爆发兵变,高句丽名将杨万春打开城门向王莽投降,而李成桂则在绝望下于王宫内自自刎而死。
王莽率军攻入汉城,才接纳降军后不久,就违背了入城的承诺,对高句丽王室挥动起了屠刀。
李成桂的儿子,朝鲜定宗李曔,朝鲜太宗李芳雨……
李元昊之子,夏毅宗李谅祚,夏惠宗李秉常……
以及李成嵬、李宁明等王室宗族,全都死于王莽的屠刀之下。
西夏李姓和朝鲜李姓,两大王室世系,除了女眷之外,全都被王莽给灭了族。
至于女眷的下场,也同样悲惨到了极点,都沦为了官妓,供军中将校泄欲。
灭亡了高句丽后不久,王莽就以汉城为国都,建立朝鲜国,并自领朝鲜王之位。
建国之后,王莽连下的两道命令:
一是将朝鲜更名为韩州,并按照地域进行郡县划分;
二则是在全国范围内清算户籍,统计总人口。
努尔哈赤在东北设立满金辽三州时,就不顾三韩诸国的反对,自顾自的将三韩半岛定为了韩州,可他毕竟没能彻底征服三韩。
努尔哈赤都没有做到的事,在他死了数年之后,逃亡至三韩的王莽却做到了。
王莽统一了朝鲜,成了第一任朝鲜王。
第2551章:陈庆之平朝鲜,王莽诛李成桂
王莽之所以会选择三韩这片地方,无外乎三韩半岛远离中原,大秦的手短期内还伸不到这里,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发展。
除此之外就是三韩诸国都极为落后,以他和自己手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短期内统一三韩,然后联合元清,在北方联手对付大秦。
可王莽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三韩诸国确实落后,高句丽也落后,但却并未掉队,而且韧性十足。
王莽的一统三韩之路,从三韩半岛南部开始,他先后灭亡了辰韩、马韩、百济、扶余、新罗等十几个国家,一直都所向无敌,直到对上高句丽后,才算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李元昊时期高句丽,能多次挡住全盛时期满清的入侵,足可见高句丽还是非常能打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和满清的多次大战,把高句丽的底蕴都给打了个一干二净,所以王莽才能以外族的身份灭掉高句丽。
王莽所遇到的高句丽,在满清的多次削弱下,以及虚弱到了极点。
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高句丽虽无法在对外开拓,但对内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
王莽若是强行攻取,必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满清一直将三韩视为禁脔,绝不可能坐视王莽占领三韩。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莽蹉跎了数年的时间,一直在和高句丽对持僵持。
直到上一次满清内乱,多尔衮为了打退阿骨打,将满清在三韩的驻军全都调回,这才让王莽找到了彻底吞并高句丽的机会。
有阿骨打的威胁在前,多尔衮自顾不暇,自然顾不上三韩了,可就算没有满清的掣肘,王莽想要吞并高句丽依旧不容易。
首先,高句丽多山,城池多为山城,易守难攻,这也是满清都不多次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句丽百姓都心向李家,一旦面临亡国之危的话,甚至可能会全民皆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万一满清内战结束,再次插手三韩局势,而王莽又没能灭掉三韩的话,不就为满清做嫁衣了吗。
因为这三点,王莽开始犹豫,究竟该不该赌上一切,强行灭掉高句丽这个国家,可箭在弦上根本容不得他考虑太久。
王莽考虑了很久,一直难以下定决定,还是岳父霍光的点醒了他,也坚定了他不惜代价吞并高句丽的决心。
为了一战覆灭高句丽,王莽对全国进行极限扩军,足足征召了十万大军,以及十五万民夫,由陈庆之和薛刚两人各领一军,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对高句丽发起攻势。
当时的高句丽,全国总兵力只有八万,而且年年征战,国内百姓的厌战之心很重。
凭借着陈庆之和薛刚的阵容,再加上高句丽内部厌战情绪激烈,按理来说,这一战应该很顺利才对,可事实却恰恰想反。
任凭陈庆之和薛刚智计百出,坐拥山城地利的高句丽,只靠着一招死守不出,就让他们无计可施。
这招对所有得名将也都适用,所以哪怕出动了陈庆之和薛刚这两大名将,王莽军攻略高句丽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直至半年后,陈庆之和薛刚付出三四万大军的代价,才终于在高句丽首都汉城完成会师。
王莽对此战的牺牲虽极为心疼,但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打退堂鼓,靠着整编战俘,以及征召新兵,又给两人凑了五万给送上前线。
可真正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高句丽王李成遇,早在王莽两军会师汉城之前,就在和陈庆之的对决战,死于原北汉大将牵昭之手。
王莽自败霍光为义父,并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水仙之后,就打着霍光和为刘彻报仇的名义,去招募那些依旧死忠于刘彻的北汉残党。
在得知丞相霍光,都督薛刚等人,如今都在三韩,而王莽和大秦是死敌之时,有不少北汉残党都选择前来投奔。
其中就有:牵招、徐邈、田寿、刘放、孙礼,以及魏相这个麒麟阁功臣。
魏相和赵充国韩增三人,都是假意投降的大秦,期盼着有一天大汉势力复辟,他们也可以帮忙出一把力。
可大秦好似早就察觉了他们的意图,在查出了赵充国诈降的证据后,直接将其判了终身监禁。
魏相和韩增因证据不足幸免于难,不过由于身上的嫌疑无法洗脱,有了政治污点,这辈子都注定得不到升迁和重用。
韩增不甘于此,迫切的想要在战场上表现自己,结果偷袭粘得力不成,反而被其所斩杀。
魏相是文官,没了韩增这么刚烈,见升迁无望,也无力阻止大秦取代大汉,绝望之下也就辞官归隐了,直到接到霍光的邀请才再次出山。
王莽哪怕收服霍光薛刚等人,手下的人才依旧极为匮乏,直到牵昭、徐邈、魏相等北汉残党的投靠,这样的局面才彻底解决。
不得不说,当初王莽冒着和张良翻脸的风险,强行救下霍光薛刚等人的决定,显然是无比正确的。
单单这几个人,却招来了一批北汉残党,彻底解决了王莽手下人才不够用的局面。
牵昭更是一战斩杀了高句丽王李成遇,可真正的麻烦却还在后面。
李成遇战死之后,异族百召卡出世的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被植入成李成遇的弟弟,而他继承了兄长李成遇的位置,成了继李元昊和李成遇之后的下一任高句丽国王。
作为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的能力可比李成遇要强得多,在面临亡国之危时更加凸显了他的能力。
面对陈庆之和薛刚两路大军的猛烈攻势,李成桂果断选择了全民皆兵,并打出‘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口号,推行各种利于防守的举措,给王莽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莽军的攻略速度才会如此缓慢,直至半年后才在汉城会师,并且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李成桂见无法阻止王莽军兵临汉城,于是提前在汉城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将将半数兵力斗殴聚集于此,做好了长期死守汉城的准备,同时还派遣使者前去向满清求援。
李成桂向阿骨打和多尔衮都做出了承诺,只要满清派兵来援就成为满清的附属国。
当时满清内战还在继续。
多尔衮连败于阿骨打之手,自顾尚且不暇,又哪还有精力去支援高句丽,自然是果断拒绝了。
阿骨打连败多尔衮,眼看着都要一同满清了,自然也顾不上三韩这块鸟不拉屎的地方。
见多尔衮和阿骨打都拒绝支援,李成桂也没有绝望,他一边派遣使者前往大秦求援,一边指挥全城军民死守汉城。
高句丽君民一心,誓死抵抗之下,哪怕陈庆之和薛刚这两大名将联手,强攻了汉城足足三个月,也依旧未能攻陷此城,反而还折损了三万余大军。
王莽见伤亡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么打下去,自己真要撑不住了,于是果断叫停了前线的攻势,转为让薛刚率军围城,让陈庆之率一支偏师去攻略其余各地。
两个月后,陈庆之以极为微弱的代价,接连攻破八座城池,可满清的内战也已经结束了。
王莽担心满清会出兵,于是就动了退兵的打算,却又被霍光给劝住了。
霍光直言,这次灭不了高句丽,下次将会更加困难,而且满清内部矛盾激烈,这次是因为大秦介入才罢战,在彻底解决对方之前,多尔衮和阿骨打未必就敢分兵介入三韩局势。
不出霍光所料,哪怕满清的内战结束了,多尔衮和阿骨打因都提防着对方,所以依旧没有出兵介入三韩,而是都想着借王莽之手削弱高句丽,等自己家统一满清之后在捡现成的。
王莽见此自然是大喜过望,催促前线的陈庆之加速攻略,而他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攻陷了除汉城之外的高句丽的全部城池。
陈庆之出征时只有八千大军,可攻取高句丽北部后,率得胜大军返回时,却有了三万大军,军队反而越打越多。
随着陈庆之的回归,汉城攻防战也再次打响。
陈庆之想以最小代价拿下汉城,于是采用攻心战略,向汉城内散布传单,说高句丽只剩下汉城一城了,城内的军民别再抵抗了,赶紧出城投降吧。
可高句丽国民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几个人识字,压根就不知道传单上的内容,再加上李成桂对汉城的掌控力太强,军民都自发的将传单上缴。
陈庆之的攻心之计失败,只能选择进行强攻,又猛攻了一个月,折损了近两万大军,却以及未能攻破汉城。
反观汉城内守军,抵抗意志反而更顽强了,甚至连普通平民百姓,以及老人和女人,都参与到了守城之中。
陈庆之见汉城军民如此团结,知道高句丽军民都不想亡国,继续攻城伤亡只会更大,于是就打消了强攻的想法,转而进行围困,只要城内的储粮耗尽,则汉城将不攻自破。
六个月后,汉城内的民用储粮耗尽,百姓开始易子而食,却依旧没有开城投降。
十五天后,军用粮草也为之耗尽,汉城军民彻底弹尽粮绝。
可李成桂依旧不愿意投降,他用饿死之人的尸体,制作肉干,勉强又坚持了半个月。
第七个月,汉城守军爆发兵变,高句丽名将杨万春打开城门向王莽投降,而李成桂则在绝望下于王宫内自自刎而死。
王莽率军攻入汉城,才接纳降军后不久,就违背了入城的承诺,对高句丽王室挥动起了屠刀。
李成桂的儿子,朝鲜定宗李曔,朝鲜太宗李芳雨……
李元昊之子,夏毅宗李谅祚,夏惠宗李秉常……
以及李成嵬、李宁明等王室宗族,全都死于王莽的屠刀之下。
西夏李姓和朝鲜李姓,两大王室世系,除了女眷之外,全都被王莽给灭了族。
至于女眷的下场,也同样悲惨到了极点,都沦为了官妓,供军中将校泄欲。
灭亡了高句丽后不久,王莽就以汉城为国都,建立朝鲜国,并自领朝鲜王之位。
建国之后,王莽连下的两道命令:
一是将朝鲜更名为韩州,并按照地域进行郡县划分;
二则是在全国范围内清算户籍,统计总人口。
努尔哈赤在东北设立满金辽三州时,就不顾三韩诸国的反对,自顾自的将三韩半岛定为了韩州,可他毕竟没能彻底征服三韩。
努尔哈赤都没有做到的事,在他死了数年之后,逃亡至三韩的王莽却做到了。
王莽统一了朝鲜,成了第一任朝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