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刁难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知否混日子最新章节!
今日韩驸马和海文仁煞费苦心,专门给盛长槐搭好了台子,就为了让盛长槐扬名京师,盛长槐自然不能佛了他们的好意,当即答应下来。
看到盛长槐点头,韩城毛遂自荐,要给盛长槐磨墨,也是为了第一时间看盛长槐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词。
这墨有什么好磨的,之前几位得韩驸马邀请上来的诗集编撰已经做过诗词了,墨也是磨好的,鉴于海文仁说让自己不要锋芒太露,随便想了两首诗抄上。
看到盛长槐一点都没考虑,两步便走到桌案之前,拿起狼毫笔,一蹴而就,中间一点都没停顿,一气呵成,便以成诗,当即便放下笔,直等墨迹稍干,在递给。
即便三楼的人是听说过盛长槐壮举的,也对盛长槐这毫无思考就提笔作诗的动作看呆了,有个年纪和盛长槐看上去差不多的年轻人喃喃的说道。
“两步两诗,不就是一步一诗吗,果然名不虚传。”
盛长槐闻言看了看那年轻人,楞了下来,总觉得此人的面相看上去有些熟悉,但盛长槐确认,自己是没见过他的,这个年轻人也发觉盛长槐在看他,笑着拱了拱手,看着盛长槐的眼神颇有亲近之意,盛长槐虽然觉得奇怪,但此时并非寒暄的时候,也是面带笑容拱手回礼。
那边的韩城却已经等不及了,直接在一旁念了起来。
首先是一首《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韩城摇了摇头,感觉有些不满意,诗虽然是好诗,但说不上惊艳,又开始念起了下一首。
“元夕无月,倒是应景”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念完之后,韩城沉默不语,诗是好诗,这会子正好明月被乌云遮住,倒也是应景,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卢尚书也是摇了摇头,说道。
“第一首倒也罢了,当是在路上有感而发,这第二首尚可,小小年纪,何故如此伤春悲秋,最后一局倒是有些年轻人的朝气。诗是好诗,但仅仅是这样,可配不上杨无端关门弟子的名声。”
韩驸马和海文仁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何卢尚书如此点评,这就和他们请卢尚书过来的初衷不符。
紧接着,卢尚书又开口说道。
“我朝文人善作词,这诗做的马马虎虎,写词吧,也是两首,我倒要看看,杨无端的弟子,到底有他几成功力。”
盛长槐叹了口气,只能接着继续书写,写完之后,韩城仍旧是第一时间大声念出来。
《踏莎行元夕》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人月圆令/人月园》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卢尚书这时候不等韩城把诗稿递过来,仍旧是摇了摇头。
“不妥,不妥,这第一首,写的是朱门风流,第二首更是有些小儿女心态,你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写这些作甚,莫不是看到外边的花船,动了春心不成。”
韩驸马和海文仁这时候已经看出了卢尚书眼中的狡黠之色,刚才还像三伏天吃了冰露一般,现在又做这样的点评,肯定是故意为之,而一旁的韩城却愤愤不平,管他是不是尚书,韩城好歹是长公主最爱的儿子,又是官家最宠爱的外孙,别说一个尚书,估计韩章在面前,韩城照样不虚,官家无后,他就是是大宋最顶尖的皇亲。
卢尚书这样为难盛长槐,韩城当然看不过去。
“老尚书,我小师叔这两首词,可是难得的上品,短短时间便做了出来,我也没听说过您这边有什么传世之作,我家小师叔的《青玉案》,可是被称为开国以来上元诗词第一,您到底懂不懂欣赏。”
韩驸马大惊失色,倒不是怕得罪了卢尚书,但就怕卢尚书因此恶了盛长槐,不敢对韩城如何,若是迁怒盛长槐,他殚精竭虑的这番谋划,反而起来反效果。
“诚儿,你说什么呢,还不赶紧给老尚书赔个不是。”
那卢尚书丝毫不以为意,摆了摆手,笑着对盛长槐说道。
“盛家小子,你怎么看?”
盛长槐将犹自愤愤不平的韩城拉到身后,向卢尚书深深鞠了个躬。
“老前辈,您大人有大量,别和诚哥儿一般见识,想是长槐诗词略有不妥,还请您斧正,诚哥儿年纪小,哪里知道老尚书当年的文名,就算是老师,也提起过老前辈的名气,他对您可是佩服的紧。”
那卢尚书哈哈一笑,指着盛长槐笑道。
“好个狡猾的小子,想拿你老师来转移话题,你那老师我还不知道,会说我的好话才怪,你倒是说说,我当年有什么才名。”
盛长槐面色一囧,这老尚书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他只知道自家那便宜叔父是卢尚书提拔的,之前都没听说过,哪里知道卢尚书的才名,在就是听海文信提起过,当年卢尚书曾为恩师仗义执言,恩师才得以高中,拿恩师当借口,不过是恭维而已。
“老尚书当年为恩师仗义执言,恩师是记在心里的,老尚书的才名,恩师倒是没说过,但我家祖母说您是官场常青树,对您是赞叹有加,朝中像老尚书这样,一直得官家器重的,没有几个。”
这个倒是真的,卢尚书官场沉浮多年,老成持重,从不出头,也不拉帮结派,除了亲传弟子,更没有收取门生,朝堂六部,除了兵部,其他五部都待过,翰林院出身,一直安安稳稳的做了京官,从没经历过贬官,官做的像他这样稳的,在整个汴京文官中,独此一号,盛老太太说起卢尚书的升迁之路,用了一个熬字。
今日韩驸马和海文仁煞费苦心,专门给盛长槐搭好了台子,就为了让盛长槐扬名京师,盛长槐自然不能佛了他们的好意,当即答应下来。
看到盛长槐点头,韩城毛遂自荐,要给盛长槐磨墨,也是为了第一时间看盛长槐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词。
这墨有什么好磨的,之前几位得韩驸马邀请上来的诗集编撰已经做过诗词了,墨也是磨好的,鉴于海文仁说让自己不要锋芒太露,随便想了两首诗抄上。
看到盛长槐一点都没考虑,两步便走到桌案之前,拿起狼毫笔,一蹴而就,中间一点都没停顿,一气呵成,便以成诗,当即便放下笔,直等墨迹稍干,在递给。
即便三楼的人是听说过盛长槐壮举的,也对盛长槐这毫无思考就提笔作诗的动作看呆了,有个年纪和盛长槐看上去差不多的年轻人喃喃的说道。
“两步两诗,不就是一步一诗吗,果然名不虚传。”
盛长槐闻言看了看那年轻人,楞了下来,总觉得此人的面相看上去有些熟悉,但盛长槐确认,自己是没见过他的,这个年轻人也发觉盛长槐在看他,笑着拱了拱手,看着盛长槐的眼神颇有亲近之意,盛长槐虽然觉得奇怪,但此时并非寒暄的时候,也是面带笑容拱手回礼。
那边的韩城却已经等不及了,直接在一旁念了起来。
首先是一首《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韩城摇了摇头,感觉有些不满意,诗虽然是好诗,但说不上惊艳,又开始念起了下一首。
“元夕无月,倒是应景”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念完之后,韩城沉默不语,诗是好诗,这会子正好明月被乌云遮住,倒也是应景,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卢尚书也是摇了摇头,说道。
“第一首倒也罢了,当是在路上有感而发,这第二首尚可,小小年纪,何故如此伤春悲秋,最后一局倒是有些年轻人的朝气。诗是好诗,但仅仅是这样,可配不上杨无端关门弟子的名声。”
韩驸马和海文仁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何卢尚书如此点评,这就和他们请卢尚书过来的初衷不符。
紧接着,卢尚书又开口说道。
“我朝文人善作词,这诗做的马马虎虎,写词吧,也是两首,我倒要看看,杨无端的弟子,到底有他几成功力。”
盛长槐叹了口气,只能接着继续书写,写完之后,韩城仍旧是第一时间大声念出来。
《踏莎行元夕》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人月圆令/人月园》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卢尚书这时候不等韩城把诗稿递过来,仍旧是摇了摇头。
“不妥,不妥,这第一首,写的是朱门风流,第二首更是有些小儿女心态,你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写这些作甚,莫不是看到外边的花船,动了春心不成。”
韩驸马和海文仁这时候已经看出了卢尚书眼中的狡黠之色,刚才还像三伏天吃了冰露一般,现在又做这样的点评,肯定是故意为之,而一旁的韩城却愤愤不平,管他是不是尚书,韩城好歹是长公主最爱的儿子,又是官家最宠爱的外孙,别说一个尚书,估计韩章在面前,韩城照样不虚,官家无后,他就是是大宋最顶尖的皇亲。
卢尚书这样为难盛长槐,韩城当然看不过去。
“老尚书,我小师叔这两首词,可是难得的上品,短短时间便做了出来,我也没听说过您这边有什么传世之作,我家小师叔的《青玉案》,可是被称为开国以来上元诗词第一,您到底懂不懂欣赏。”
韩驸马大惊失色,倒不是怕得罪了卢尚书,但就怕卢尚书因此恶了盛长槐,不敢对韩城如何,若是迁怒盛长槐,他殚精竭虑的这番谋划,反而起来反效果。
“诚儿,你说什么呢,还不赶紧给老尚书赔个不是。”
那卢尚书丝毫不以为意,摆了摆手,笑着对盛长槐说道。
“盛家小子,你怎么看?”
盛长槐将犹自愤愤不平的韩城拉到身后,向卢尚书深深鞠了个躬。
“老前辈,您大人有大量,别和诚哥儿一般见识,想是长槐诗词略有不妥,还请您斧正,诚哥儿年纪小,哪里知道老尚书当年的文名,就算是老师,也提起过老前辈的名气,他对您可是佩服的紧。”
那卢尚书哈哈一笑,指着盛长槐笑道。
“好个狡猾的小子,想拿你老师来转移话题,你那老师我还不知道,会说我的好话才怪,你倒是说说,我当年有什么才名。”
盛长槐面色一囧,这老尚书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他只知道自家那便宜叔父是卢尚书提拔的,之前都没听说过,哪里知道卢尚书的才名,在就是听海文信提起过,当年卢尚书曾为恩师仗义执言,恩师才得以高中,拿恩师当借口,不过是恭维而已。
“老尚书当年为恩师仗义执言,恩师是记在心里的,老尚书的才名,恩师倒是没说过,但我家祖母说您是官场常青树,对您是赞叹有加,朝中像老尚书这样,一直得官家器重的,没有几个。”
这个倒是真的,卢尚书官场沉浮多年,老成持重,从不出头,也不拉帮结派,除了亲传弟子,更没有收取门生,朝堂六部,除了兵部,其他五部都待过,翰林院出身,一直安安稳稳的做了京官,从没经历过贬官,官做的像他这样稳的,在整个汴京文官中,独此一号,盛老太太说起卢尚书的升迁之路,用了一个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