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英雄令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大家请我当皇帝最新章节!
那嵩县徐全原本是嵩县的生员,只因当初为官兵汤九州所迫,被张顺诱入义军。
此人文武双全,倒是个好苗子。
张顺本打算培养他做参谋中的翘楚,将来接任洪承畴的幕僚长之职。
奈何此人听说五省总督洪承畴担任幕僚长以后,非常坚定的表示,“耻于彼辈同列,愿为一武夫,马革裹尸足矣。”
张顺写信劝说了几次,全无效果,不得已便遂了他的意。这一次便命人将他带过来,留在身边培养一下试试此人天赋如何。
至于张慎言之子张履旋,随着义军逐渐壮大,父亲张慎言又是义军重臣,也扭扭捏捏随了张顺。
而董笃行和李际期皆为无论心性能力,皆超乎众人之上。两人被张顺分别任命为县令数月,皆成绩斐然。
而嶰谷三才温廷枟、张师樊和师佐,年龄较轻,又是自己幕僚。这一次张顺便把他们一并喊来,准备辅助吕维祺经略陕甘之地。
“末将得令!”王锦衣闻言知是大事,连忙低声应了。
下达完命令之后,张顺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
之前他也和张慎言、吕维祺、宋献策等人反复探讨过义军的战略问题。
如今义军虽然趁朝廷没有聚集起全部力量之前,占据了河南、南阳和汝州二府一州,实际上等地朝廷大军一到,皆成泡影。
义军在真真正正获得与官兵对抗力量之前,什么“种田”、“改革”,都不好使。
唯有以快打慢,尽快割据一方才是王道。
而割据方向当选择哪里为好?
唯有陕西三边之地,既有精兵锐卒,能够应付朝廷蜂拥而来的进攻,又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明金之间力量对比的影响。
当然,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关键就是张顺手里无兵,别看现在他手里拥有二十营六万人马,但是南阳之地、以及洛阳以东、以北都需要牵扯义军极大的力量去防守。
如此一来,三分两分,他能够拿出来一万多人马,已经是极限了。
开玩笑,任凭他如何用兵如神,张顺也不敢吹嘘自己仅凭一万人马,就能全据拥兵十余万的甘陕之地。
那该怎么办?
哪怕武侯再世,淮阴复生,也不能虚空爆兵呀!
不过,他们不能,张顺能。
那王锦衣得了命令,便去执行命令挑选信使去了。
而这时候张顺便对高桂英说道:“行了,你去帮我准备一下笔墨纸砚,我自己擦一擦就行了!”
“哦!”高桂英应了一声。
随即,她擦了擦手,然后起身去挂在马背上的行李箱翻了翻,翻出来一双靴子来。
高桂英拿着往张顺面前一搁,笑道:“爹爹试试这个合脚不,刚巧我先前给我弟弟做了一双,大小好像差不多。”
张顺拿起来一看,是一双十层新的小羊皮靴子。
他穿上袜子,抓起羊皮靴子往脚上一蹬。
这双靴子十分合脚,而那羊皮又质地柔软,穿起来十分舒服,不亚棉靴半分。
张顺不由笑道:“你有心了,一会儿把那旧靴子也帮我收起来吧!”
高桂英撇了撇嘴,也没说啥。
她一会儿找出来笔墨纸砚来,把宣纸铺在了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又磨好了砚台,然后笑道:“爹爹这是要作甚?”
“既然有文书,为何刚才洪先生在时,却不让他写?”
“这个他写不了!”张顺神秘一笑,抓起毛笔蘸了蘸墨汁,挥毫写道:
“诸义军兄弟,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渑池一别,一载有余矣!当初三十六营兄弟合力,官兵为之逡巡,朝廷为之侧目。”
“不意义军分兵四定以后,大多朝不保夕,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将不能一日两餐之饱,士不能早晚一宿安睡!”
“何也?则敌众而我寡,敌强而我弱也!”
“兵法曰: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而今义军分如散沙,而官兵专若磐石,岂可得乎?”
“本王无能,覥居三十六营盟主之位,上不能击破朝廷,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下不能和合众人之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愧矣!”
“幸而苍天有眼,不负有心之人。本王自出伏牛群山之后,连战连胜,割据河洛、南阳之地,寥有立足之地。”
“茶饱饭余之时,思及当初同袍之义,得闻诸位朝不保夕之事,不由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吾自起兵以来,上承天命,下应黎民,素来秉公行事,无有偏倚,复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遂被诸人推为盟主之位。”
“如今吾又率大军,有志于秦地。朝夕破潼关天险于前,破陕西总兵左光先于后,吾兵锋所值,莫不栗然。”
“但听吾之名,夫督抚辗转难眠,王室恐慌不安,百姓俯首称快,豪杰翘首以待。”
“吾念及昔日之情,虑及同袍之义,亟需诸位率众来归。如今义军气势正盛,复围秦王于西安,困官兵于甘陕。双方僵持南下,正当你我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驱逐官兵于秦地,报仇雪恨于竟时。”
“若果如我愿,我不吝粮草军饷,官爵厚位。有肯随我者平定天下者,许以将军、王侯之位;若不肯随我者,则好聚好散,宰割天下,各凭本事。”
“今后我若遇兄弟刀兵者,莫不退避三舍,以示其诚!”
“若此,诸义军兄弟又有何虑哉?何不与我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方不负人世间走这么一遭,岂不快哉!”
“三十六营盟主舜王谕!”
“爹爹?!”高桂英眼看着张顺一笔一画将这书信写完,不由大为震动,“您这是?”
“一人力寡,众人力强!”张顺笑道,“既然本王不足以单独夺取陕西,何不广发英雄令,借助义军兄弟之力,以求全胜?”
“那......其他义军首领会来吗?”高桂英迟疑了一下,不由问道。
当初他伯伯“闯王”高迎降何尝没有如此野心,结果机关算尽,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舜王虽然如今名声威望更高于他,可是能否降服这些如狼似虎,野心勃勃之徒,犹为未知也。
“事在人为!”张顺摇了摇头,吹了吹书信的墨迹,笑道,“不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
“这些人最讲义气,皆受我救命之恩。我不求个个都是关张忠义之辈,但凡有人记得我些许恩情,也不枉我白忙活一场。”
“更何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事乃千古未曾有之事。但等此令一发,定然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人人皆知矣!”
“从者义气之名,名留青史;不从者,忘恩负义之名遗臭万年。”
“更不要说,无论他们从于不从,朝廷岂肯干休,坐视他们汇集一处哉?”
那嵩县徐全原本是嵩县的生员,只因当初为官兵汤九州所迫,被张顺诱入义军。
此人文武双全,倒是个好苗子。
张顺本打算培养他做参谋中的翘楚,将来接任洪承畴的幕僚长之职。
奈何此人听说五省总督洪承畴担任幕僚长以后,非常坚定的表示,“耻于彼辈同列,愿为一武夫,马革裹尸足矣。”
张顺写信劝说了几次,全无效果,不得已便遂了他的意。这一次便命人将他带过来,留在身边培养一下试试此人天赋如何。
至于张慎言之子张履旋,随着义军逐渐壮大,父亲张慎言又是义军重臣,也扭扭捏捏随了张顺。
而董笃行和李际期皆为无论心性能力,皆超乎众人之上。两人被张顺分别任命为县令数月,皆成绩斐然。
而嶰谷三才温廷枟、张师樊和师佐,年龄较轻,又是自己幕僚。这一次张顺便把他们一并喊来,准备辅助吕维祺经略陕甘之地。
“末将得令!”王锦衣闻言知是大事,连忙低声应了。
下达完命令之后,张顺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
之前他也和张慎言、吕维祺、宋献策等人反复探讨过义军的战略问题。
如今义军虽然趁朝廷没有聚集起全部力量之前,占据了河南、南阳和汝州二府一州,实际上等地朝廷大军一到,皆成泡影。
义军在真真正正获得与官兵对抗力量之前,什么“种田”、“改革”,都不好使。
唯有以快打慢,尽快割据一方才是王道。
而割据方向当选择哪里为好?
唯有陕西三边之地,既有精兵锐卒,能够应付朝廷蜂拥而来的进攻,又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明金之间力量对比的影响。
当然,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关键就是张顺手里无兵,别看现在他手里拥有二十营六万人马,但是南阳之地、以及洛阳以东、以北都需要牵扯义军极大的力量去防守。
如此一来,三分两分,他能够拿出来一万多人马,已经是极限了。
开玩笑,任凭他如何用兵如神,张顺也不敢吹嘘自己仅凭一万人马,就能全据拥兵十余万的甘陕之地。
那该怎么办?
哪怕武侯再世,淮阴复生,也不能虚空爆兵呀!
不过,他们不能,张顺能。
那王锦衣得了命令,便去执行命令挑选信使去了。
而这时候张顺便对高桂英说道:“行了,你去帮我准备一下笔墨纸砚,我自己擦一擦就行了!”
“哦!”高桂英应了一声。
随即,她擦了擦手,然后起身去挂在马背上的行李箱翻了翻,翻出来一双靴子来。
高桂英拿着往张顺面前一搁,笑道:“爹爹试试这个合脚不,刚巧我先前给我弟弟做了一双,大小好像差不多。”
张顺拿起来一看,是一双十层新的小羊皮靴子。
他穿上袜子,抓起羊皮靴子往脚上一蹬。
这双靴子十分合脚,而那羊皮又质地柔软,穿起来十分舒服,不亚棉靴半分。
张顺不由笑道:“你有心了,一会儿把那旧靴子也帮我收起来吧!”
高桂英撇了撇嘴,也没说啥。
她一会儿找出来笔墨纸砚来,把宣纸铺在了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又磨好了砚台,然后笑道:“爹爹这是要作甚?”
“既然有文书,为何刚才洪先生在时,却不让他写?”
“这个他写不了!”张顺神秘一笑,抓起毛笔蘸了蘸墨汁,挥毫写道:
“诸义军兄弟,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渑池一别,一载有余矣!当初三十六营兄弟合力,官兵为之逡巡,朝廷为之侧目。”
“不意义军分兵四定以后,大多朝不保夕,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将不能一日两餐之饱,士不能早晚一宿安睡!”
“何也?则敌众而我寡,敌强而我弱也!”
“兵法曰: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而今义军分如散沙,而官兵专若磐石,岂可得乎?”
“本王无能,覥居三十六营盟主之位,上不能击破朝廷,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下不能和合众人之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愧矣!”
“幸而苍天有眼,不负有心之人。本王自出伏牛群山之后,连战连胜,割据河洛、南阳之地,寥有立足之地。”
“茶饱饭余之时,思及当初同袍之义,得闻诸位朝不保夕之事,不由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吾自起兵以来,上承天命,下应黎民,素来秉公行事,无有偏倚,复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遂被诸人推为盟主之位。”
“如今吾又率大军,有志于秦地。朝夕破潼关天险于前,破陕西总兵左光先于后,吾兵锋所值,莫不栗然。”
“但听吾之名,夫督抚辗转难眠,王室恐慌不安,百姓俯首称快,豪杰翘首以待。”
“吾念及昔日之情,虑及同袍之义,亟需诸位率众来归。如今义军气势正盛,复围秦王于西安,困官兵于甘陕。双方僵持南下,正当你我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驱逐官兵于秦地,报仇雪恨于竟时。”
“若果如我愿,我不吝粮草军饷,官爵厚位。有肯随我者平定天下者,许以将军、王侯之位;若不肯随我者,则好聚好散,宰割天下,各凭本事。”
“今后我若遇兄弟刀兵者,莫不退避三舍,以示其诚!”
“若此,诸义军兄弟又有何虑哉?何不与我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方不负人世间走这么一遭,岂不快哉!”
“三十六营盟主舜王谕!”
“爹爹?!”高桂英眼看着张顺一笔一画将这书信写完,不由大为震动,“您这是?”
“一人力寡,众人力强!”张顺笑道,“既然本王不足以单独夺取陕西,何不广发英雄令,借助义军兄弟之力,以求全胜?”
“那......其他义军首领会来吗?”高桂英迟疑了一下,不由问道。
当初他伯伯“闯王”高迎降何尝没有如此野心,结果机关算尽,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舜王虽然如今名声威望更高于他,可是能否降服这些如狼似虎,野心勃勃之徒,犹为未知也。
“事在人为!”张顺摇了摇头,吹了吹书信的墨迹,笑道,“不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
“这些人最讲义气,皆受我救命之恩。我不求个个都是关张忠义之辈,但凡有人记得我些许恩情,也不枉我白忙活一场。”
“更何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事乃千古未曾有之事。但等此令一发,定然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人人皆知矣!”
“从者义气之名,名留青史;不从者,忘恩负义之名遗臭万年。”
“更不要说,无论他们从于不从,朝廷岂肯干休,坐视他们汇集一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