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决战开始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
【决战开始】
宋军开决汾水,将汾水引入新修的围城堤坝中,很快,城外变成一片汪洋。赵匡胤驾临太原城东南,下令把强弩架设在小舟上,然后靠近城墙射击。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驱逐舰了。
然而赵匡胤应该不会知道一条水战基本原则,那就是水面舰艇应该竭尽所能地避免与岸上的要塞交火。一直到近代,如果攻守双方在装备上不存在代差的话,舰队在要塞面前处于绝对的劣势:
首先,受船体结构和吃水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舰载巨弩或火炮的口径存在天花板,而陆地上的碉堡要塞却无此限制,也就是说在纯伤害输出的数据上,舰船明显吃亏;
其次,同样基于上述原因,要塞拥有着上不封顶的防御体系,相比之下,舰船的护甲简直薄如纸壳;
第三,地面上的要塞可以随时补充人员、弹药等资源,维修起来也更加方便,几乎是无限续航,相比之下,舰船则是一次性玩具。
果然,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之下,宋军损失极为惨重。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被箭矢爆头,当场牺牲;殿前都指挥使石汉卿中箭落水牺牲。
闰5月,南城被水冲开一道缺口,洪水从外城奔腾涌入内城,城中惊扰。守军抢险救灾,打算修筑防水墙。宋军弓弩手予以火力压制,防水墙工程迟迟不能完工。忽然间,有大量干草和木头从城里漂来,完全免疫宋军的远程输出,于是北汉将士利用这些柴薪淤塞住缺口,将洪水重新挡在城外。
紧接着,北汉守军从西门涌出,意在破坏宋军的攻城器械,双方随即爆发激烈交火,北汉军损失惨重,超过一万人被杀,只得退回城内休整。
当天晚上,忽然有人向宋军营寨喊话,“我主投降啦!”
太原被围困数月,又新遭水淹,几番突围均遭失败,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北汉刘继元的投降似乎在情理之中。赵匡胤对此深信不疑,立即下令仪仗队列队,开门迎降。
“慢!”
赵匡胤的亲信八作使赵璲急忙拦截,说道:“受降如受敌,须以临战姿态处之。何况,哪儿有半夜三更忽然投降的?”
平两湖时,赵璲就奉命前往潭州与张文表接触。此人沉稳老练,遇事冷静,是不可多得的智囊。赵璲的一句话立刻点醒了赵匡胤,于是紧闭寨门,全员进入战斗状态,派侦查员前往侦查,侦查员很快传回情报:太原诈降!
赵匡胤抹一把额头的冷汗,恐惧之后往往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赵匡胤下令加大攻势,用轻舟载柴薪,集中焚烧太原南门。
太原守军的顽强抵抗,宋军禁军将领李怀忠被流箭击中,身负重伤,几乎就要牺牲,被抬下来后,赵匡胤赶来关切。李怀忠挣扎着,向赵匡胤说道:“敌势已困,现在才是关键时刻,我们只要挑选一批敢死队,那就直接一波了。”
话音刚落,一旁的殿前都虞侯赵廷翰立即跪倒,殿前司的其余将领也纷纷跪地表忠心,争先恐后地报名敢死队,哭着喊着要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赵匡胤老泪纵横,对他们说道:“你们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心腹爱将,无不以一当百,然而我之所以把你们带在身边,是因咱们情同手足。我宁可不要太原,也不愿让你们白白送死!”
诸将被深深感动,稀里哗啦的哭成一片。
仅在本书中,类似的攻城战就出现过不止一次,都是在这种最激烈最胶着的时刻,攻城方动用一批敢死队,一鼓作气登上城墙并最终攻克城池。赵匡胤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早年也曾亲自指挥过类似场面,不可能不知功亏一篑的道理,然而他还是选择了放弃,这是为何?
有观点认为这里其实是一处伏笔,那就是赵匡胤确实舍不得赵廷翰这帮人,但原因绝不是什么手足战友情,而是要防备“那一个人”——赵光义。如今的赵光义很有当年赵匡胤的影子,羽翼渐丰,如果赵匡胤把自己的嫡系力量全部消耗在太原城下,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制衡留守汴州的赵光义,“陈桥兵变”的大戏就可能重现。
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
先说太原守军。
北汉顽强的抵抗意志超出了赵匡胤的预期。谁都知道汉宋之间实力的差距,刘承钧就曾亲口承认北汉的实力不如大宋的十分之一,大宋对北汉完全是碾压性优势,战争之初,大宋也的确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开局就打成了水晶保卫战。赵匡胤事先又安排好了阻击辽国援兵的计划,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辽国暂时无法支援。赵匡胤在潞州驻跸的时候,抓住一个北汉奸细,审问中,奸细也说太原百姓日夜盼望王师,渴望被解放。
这一切都让赵匡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兵的心理,认为王师所至,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欢庆解放……太原的负隅顽抗给赵匡胤造成了不小的精神打击。
太原守军为何如此顽强?一来是刘继元坚持抵抗的态度从未动摇,使得文武百官同仇敌抗,众志成城;二来是辽国册礼使韩知范的鼎力协防,韩知范颇知兵事,入城之后就不分昼夜地协助指挥,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地来到太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刘继元感动地要写一篇《纪念韩知范》。
其次是辽国援军的出现。
赵匡胤的部署是无可挑剔的,意识到了北伐的最大阻力是辽国,并且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派精兵悍将提前设防。
辽国此前的援兵也确实被有效击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辽国此次南下救援不力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之前提到的主观上有意坐地起价,哄抬政治筹码,再比如客观上的力不从心,穆宗被杀、景宗即位,辽国内部需要重新稳定……所以在南下救援北汉方面,辽国并未使出全力。
如今,辽景宗迅速稳定了局面,克服了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刘继元诛杀“投降派”郭无为,算是给辽国纳了投名状,表明了坚持抵抗、决不向大宋妥协的态度,换来了辽国的信任。太原的形势也危在旦夕,容不得辽国继续观望。
于是,辽国终于拿出了压箱底儿的王牌力量——耶律屋质。
耶律屋质在“祖孙争权”中横空出世,促成了“横渡之约”,使得辽国避免了一次自取灭亡的内战,并拥护了辽世宗耶律阮;世宗时期看穿耶律察割的脑后反骨,苦谏无果;“火神淀之乱”中世宗遇弑,耶律屋质临危不乱,果断拥立辽穆宗耶律璟。辽穆宗时期,耶律屋质荣升北院大王。
在中原的史书中,也常将耶律屋质写作“乌珍”。
耶律屋质率大军南下,与宋军的阻击部队遭遇。这时候,耶律屋质处事不惊、善于谋略的一面得以体现,他一方面留下老弱病残孕充人数,与宋军僵持,另一方面却挑选精锐骑兵,趁夜抄小路疾驰太原,到了太原城的西面,这支精锐骑兵击鼓呐喊,举火为号。
太原守军立刻沸腾了,“辽国援兵来啦!”于是也举火回应。久困的太原重燃希望,战斗意志瞬间拉满,所有人满血满bUFF原地复活。反观宋军,却有些蔫头耷脑,士气逐渐低靡。
最后,是战场上的常客——自然因素。
时间已经进入炎炎夏日,又赶上暑雨,宋军驻扎在草地之中,很多士卒罹患腹疾,军中开始蔓延瘟疫。
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导致赵匡胤不得不认真考虑退兵问题。
太常博士李光赞上疏劝赵匡胤退兵,说陛下英明神武战无不胜,原先窃国称帝的割据势力如今纷纷纳土归降,华夏逐渐归为一统。杀鸡蔫用宰牛刀,小小太原岂劳您大驾?何况战争的消耗已经转嫁到人民头上,死磕太原得不偿失。我们在太原消耗了大量实力,其他那些各怀鬼胎的割据势力正在窃喜,所谓“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如班师回朝,留下精锐屯驻潞州,等庄稼成熟的时候,专门抢夺北汉的粮食,这样既能削弱北汉,又能壮大我们,岂不美哉?
赵匡胤大喜,拿着奏章找智囊赵普商量,赵普非常赞同李光赞的建议。
于是,赵匡胤开始讨论退兵事宜。
在李光赞的思想指导下,薛化光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说砍树先去枝叶,然后刨根。北汉之所以能够负隅顽抗,外有契丹援助,内有田租地税。所以我们应该在北汉与辽国边界的险要地势修筑要塞据点,切断两国联系;将北汉的百姓尽可能多地迁往大宋境内,给他们闲田用以耕种。如此一来,北汉就坚持不了几年了。
赵匡胤深以为然,重赏了薛化光,随后便开始有序撤退。将太原的一万多户百姓迁到大宋境内,派禁军一路护送,按人口分发粮食。
撤退如同进攻。在大军撤退时,赵匡胤派禁军骑兵发动了一次冲锋,将被敌人俘虏的数百名宋军营救回来。北汉守军不知宋军意图,未敢轻易追赶。
宋军就在敌人游移不定的时候,完成了撤退。为了抢时间,三十万斛粮食和数万茶、绢来不及带走,被北汉缴获,勉强弥补了一下战争损失。
赵匡胤的“二征北汉”结束。
【决战开始】
宋军开决汾水,将汾水引入新修的围城堤坝中,很快,城外变成一片汪洋。赵匡胤驾临太原城东南,下令把强弩架设在小舟上,然后靠近城墙射击。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驱逐舰了。
然而赵匡胤应该不会知道一条水战基本原则,那就是水面舰艇应该竭尽所能地避免与岸上的要塞交火。一直到近代,如果攻守双方在装备上不存在代差的话,舰队在要塞面前处于绝对的劣势:
首先,受船体结构和吃水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舰载巨弩或火炮的口径存在天花板,而陆地上的碉堡要塞却无此限制,也就是说在纯伤害输出的数据上,舰船明显吃亏;
其次,同样基于上述原因,要塞拥有着上不封顶的防御体系,相比之下,舰船的护甲简直薄如纸壳;
第三,地面上的要塞可以随时补充人员、弹药等资源,维修起来也更加方便,几乎是无限续航,相比之下,舰船则是一次性玩具。
果然,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之下,宋军损失极为惨重。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被箭矢爆头,当场牺牲;殿前都指挥使石汉卿中箭落水牺牲。
闰5月,南城被水冲开一道缺口,洪水从外城奔腾涌入内城,城中惊扰。守军抢险救灾,打算修筑防水墙。宋军弓弩手予以火力压制,防水墙工程迟迟不能完工。忽然间,有大量干草和木头从城里漂来,完全免疫宋军的远程输出,于是北汉将士利用这些柴薪淤塞住缺口,将洪水重新挡在城外。
紧接着,北汉守军从西门涌出,意在破坏宋军的攻城器械,双方随即爆发激烈交火,北汉军损失惨重,超过一万人被杀,只得退回城内休整。
当天晚上,忽然有人向宋军营寨喊话,“我主投降啦!”
太原被围困数月,又新遭水淹,几番突围均遭失败,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北汉刘继元的投降似乎在情理之中。赵匡胤对此深信不疑,立即下令仪仗队列队,开门迎降。
“慢!”
赵匡胤的亲信八作使赵璲急忙拦截,说道:“受降如受敌,须以临战姿态处之。何况,哪儿有半夜三更忽然投降的?”
平两湖时,赵璲就奉命前往潭州与张文表接触。此人沉稳老练,遇事冷静,是不可多得的智囊。赵璲的一句话立刻点醒了赵匡胤,于是紧闭寨门,全员进入战斗状态,派侦查员前往侦查,侦查员很快传回情报:太原诈降!
赵匡胤抹一把额头的冷汗,恐惧之后往往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赵匡胤下令加大攻势,用轻舟载柴薪,集中焚烧太原南门。
太原守军的顽强抵抗,宋军禁军将领李怀忠被流箭击中,身负重伤,几乎就要牺牲,被抬下来后,赵匡胤赶来关切。李怀忠挣扎着,向赵匡胤说道:“敌势已困,现在才是关键时刻,我们只要挑选一批敢死队,那就直接一波了。”
话音刚落,一旁的殿前都虞侯赵廷翰立即跪倒,殿前司的其余将领也纷纷跪地表忠心,争先恐后地报名敢死队,哭着喊着要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赵匡胤老泪纵横,对他们说道:“你们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心腹爱将,无不以一当百,然而我之所以把你们带在身边,是因咱们情同手足。我宁可不要太原,也不愿让你们白白送死!”
诸将被深深感动,稀里哗啦的哭成一片。
仅在本书中,类似的攻城战就出现过不止一次,都是在这种最激烈最胶着的时刻,攻城方动用一批敢死队,一鼓作气登上城墙并最终攻克城池。赵匡胤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早年也曾亲自指挥过类似场面,不可能不知功亏一篑的道理,然而他还是选择了放弃,这是为何?
有观点认为这里其实是一处伏笔,那就是赵匡胤确实舍不得赵廷翰这帮人,但原因绝不是什么手足战友情,而是要防备“那一个人”——赵光义。如今的赵光义很有当年赵匡胤的影子,羽翼渐丰,如果赵匡胤把自己的嫡系力量全部消耗在太原城下,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制衡留守汴州的赵光义,“陈桥兵变”的大戏就可能重现。
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
先说太原守军。
北汉顽强的抵抗意志超出了赵匡胤的预期。谁都知道汉宋之间实力的差距,刘承钧就曾亲口承认北汉的实力不如大宋的十分之一,大宋对北汉完全是碾压性优势,战争之初,大宋也的确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开局就打成了水晶保卫战。赵匡胤事先又安排好了阻击辽国援兵的计划,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辽国暂时无法支援。赵匡胤在潞州驻跸的时候,抓住一个北汉奸细,审问中,奸细也说太原百姓日夜盼望王师,渴望被解放。
这一切都让赵匡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兵的心理,认为王师所至,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欢庆解放……太原的负隅顽抗给赵匡胤造成了不小的精神打击。
太原守军为何如此顽强?一来是刘继元坚持抵抗的态度从未动摇,使得文武百官同仇敌抗,众志成城;二来是辽国册礼使韩知范的鼎力协防,韩知范颇知兵事,入城之后就不分昼夜地协助指挥,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地来到太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刘继元感动地要写一篇《纪念韩知范》。
其次是辽国援军的出现。
赵匡胤的部署是无可挑剔的,意识到了北伐的最大阻力是辽国,并且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派精兵悍将提前设防。
辽国此前的援兵也确实被有效击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辽国此次南下救援不力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之前提到的主观上有意坐地起价,哄抬政治筹码,再比如客观上的力不从心,穆宗被杀、景宗即位,辽国内部需要重新稳定……所以在南下救援北汉方面,辽国并未使出全力。
如今,辽景宗迅速稳定了局面,克服了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刘继元诛杀“投降派”郭无为,算是给辽国纳了投名状,表明了坚持抵抗、决不向大宋妥协的态度,换来了辽国的信任。太原的形势也危在旦夕,容不得辽国继续观望。
于是,辽国终于拿出了压箱底儿的王牌力量——耶律屋质。
耶律屋质在“祖孙争权”中横空出世,促成了“横渡之约”,使得辽国避免了一次自取灭亡的内战,并拥护了辽世宗耶律阮;世宗时期看穿耶律察割的脑后反骨,苦谏无果;“火神淀之乱”中世宗遇弑,耶律屋质临危不乱,果断拥立辽穆宗耶律璟。辽穆宗时期,耶律屋质荣升北院大王。
在中原的史书中,也常将耶律屋质写作“乌珍”。
耶律屋质率大军南下,与宋军的阻击部队遭遇。这时候,耶律屋质处事不惊、善于谋略的一面得以体现,他一方面留下老弱病残孕充人数,与宋军僵持,另一方面却挑选精锐骑兵,趁夜抄小路疾驰太原,到了太原城的西面,这支精锐骑兵击鼓呐喊,举火为号。
太原守军立刻沸腾了,“辽国援兵来啦!”于是也举火回应。久困的太原重燃希望,战斗意志瞬间拉满,所有人满血满bUFF原地复活。反观宋军,却有些蔫头耷脑,士气逐渐低靡。
最后,是战场上的常客——自然因素。
时间已经进入炎炎夏日,又赶上暑雨,宋军驻扎在草地之中,很多士卒罹患腹疾,军中开始蔓延瘟疫。
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导致赵匡胤不得不认真考虑退兵问题。
太常博士李光赞上疏劝赵匡胤退兵,说陛下英明神武战无不胜,原先窃国称帝的割据势力如今纷纷纳土归降,华夏逐渐归为一统。杀鸡蔫用宰牛刀,小小太原岂劳您大驾?何况战争的消耗已经转嫁到人民头上,死磕太原得不偿失。我们在太原消耗了大量实力,其他那些各怀鬼胎的割据势力正在窃喜,所谓“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如班师回朝,留下精锐屯驻潞州,等庄稼成熟的时候,专门抢夺北汉的粮食,这样既能削弱北汉,又能壮大我们,岂不美哉?
赵匡胤大喜,拿着奏章找智囊赵普商量,赵普非常赞同李光赞的建议。
于是,赵匡胤开始讨论退兵事宜。
在李光赞的思想指导下,薛化光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说砍树先去枝叶,然后刨根。北汉之所以能够负隅顽抗,外有契丹援助,内有田租地税。所以我们应该在北汉与辽国边界的险要地势修筑要塞据点,切断两国联系;将北汉的百姓尽可能多地迁往大宋境内,给他们闲田用以耕种。如此一来,北汉就坚持不了几年了。
赵匡胤深以为然,重赏了薛化光,随后便开始有序撤退。将太原的一万多户百姓迁到大宋境内,派禁军一路护送,按人口分发粮食。
撤退如同进攻。在大军撤退时,赵匡胤派禁军骑兵发动了一次冲锋,将被敌人俘虏的数百名宋军营救回来。北汉守军不知宋军意图,未敢轻易追赶。
宋军就在敌人游移不定的时候,完成了撤退。为了抢时间,三十万斛粮食和数万茶、绢来不及带走,被北汉缴获,勉强弥补了一下战争损失。
赵匡胤的“二征北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