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张汉卿的心思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最新章节!
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注定是持久战,这一点人民党高层早有共识,日本政界却一直回避。
不是理解不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如果不试一试,哪里还会有奇迹?要知道大和民族一向自诩是制造奇迹的国度。甲午战争是这样、日俄战争同样如此。
汉城大捷后,戢翼翘把朝鲜部队一分为二,设立前线司令部和支援司令部。前者顾名思义,是作战的主力;后者名为支援,其实是做了除直接作战以外的一切事务,以支持前方的作战能力。这样,有4个军的作战对象从日军转向朝鲜伪军,在前线司令部辖下只有7个军,30多万人。
既已造成南北朝鲜对峙之势的既定战略,朝鲜人民军转入战略防御是自然而然的,这时候巩固后方就成为大事,这在战时问题还不凸显。
日本在朝鲜统治二十多年,虽然激起韩人反日,却也培养出不少韩奸,那支皇协军就是一例。这些人在日本败后仍然控制着北部朝鲜的角落,成为朝鲜稳定的毒瘤。
在张汉卿看来,打败日本,即使是在其增兵的情况下,不是难事。朝鲜事务委员会当务之急,是稳定朝鲜秩序、把北部朝鲜占领区纳入中国经济建设的系统里来,利用朝鲜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中国东北的安全屏障。
这时建立一个亲华的政|府就显得非常必要,于是军政|府应运而生了。
所谓军政|府是张汉卿一手搞出来的。在汉城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张汉卿已经与张作霖等高层制定了建立一个由他所控制的朝鲜地方政|府,以稳定经济和工业,并使因战争而近乎瘫痪的交通重新恢复,为给前线输血打造一个便捷、安全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军政|府在闷声中成立,担任军政|府主席的,是名声不彰的朝鲜族人金三顺,而非在上海的所谓“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所选举出的李承晚。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就是朝鲜半岛在日韩并合后,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一个流亡政|府,机关设在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普庆里4号,对外称作“高丽侨民事务所”。在第一次临时政|府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临时宪法),并选举李承晚为临时政|府总统。
对于民族精神异常浓烈的韩国人民而言,该临时政|府仿佛他们“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毕竟它见证了流亡海外前辈抗争不懈的血泪史。
不过中华民国政|府没有承认它,世界也罕有国家给予过关注,毕竟,和日本这个大国的关系比较起来,一个无根无势的所谓流亡政|府的影响是极小的。
在朝鲜战争打响的时候,李总统就非常兴奋地向他的追随者们宣告:“朝鲜解放,指日可待。”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李承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也深信以人民党和人民军的力量,是完全能够把日本人赶出朝鲜半岛的。
所以他在各个场合为朝鲜人民军摇旗呐喊,就为了能在战后借中国的势,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复国的大业,所谓借力打力、借鸡生蛋。
可是,张汉卿会这么轻易让他不劳而获?数万将士的鲜血、十数亿元的军事开支,会随随便便把江山交给他?找也要找个能够听中国话的,或者干脆达成他内心一直想做的事:吞并朝鲜。
朝鲜历来是中国的附属国,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以后,朝鲜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自唐以来,中国即为朝鲜的宗主国,在法理、人心上都没有障碍。不过那时候,朝鲜人还都是在现在的朝鲜生活。
到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朝对东北实施封禁政策。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带尤为封禁重点,对两国之民私自越江处以死刑。
封禁政策使东北尤其是中朝边境地区土地长期荒芜,未能及时开垦,未能大量驻兵和广设行政机构。同治十年(1871年),清朝始废止东北的封禁政策,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但在中朝边境地带仍严禁朝鲜边民越境。
但朝鲜北境在公元1860年~1870年间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朝鲜民众尤其是鸭绿江、图们江沿岸的平安道、黄海道的民众,为了谋生,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辽宁、吉林省垦荒居住,人数越来越众,开垦土地越来越多。
清光绪八年(1882年)2月,朝廷决定对非法越江来中国恳种的朝鲜流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同年8月,朝鲜国王写信给清廷,请求允其“刷还”本国非法在中国境内垦居的民众。清廷允准宽限于一年之内刷还。
但1883年7月,朝鲜政|府不但不刷还在中国境内非法越境的朝鲜边民,反而提出土门、豆满为两江的主张。
朝鲜认为中国延边地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主张“土们江”(实为中国海兰江)以南皆为朝鲜领土,即图们江北、“土门江”(实为中国海兰江)南的中国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这一主张,不仅使原来非法在这地区且居的朝鲜流民不被驱逐,更促使无数朝鲜民众非法来这一地区垦居。
1873年,日本在清朝孱弱的当口与朝鲜订立《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该条约开宗明义指出:“朝鲜国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这成为朝鲜脱离中国藩属的开端。大清国不敢理直气壮地行使宗主国的威权,其严峻后果不久就体现出来。
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国,大清国颜面扫地,朝鲜更是表现出了离心的倾向。
琉球事件对中国的朝贡和藩属体系,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明确提出“琉球既灭,行及朝鲜”,李鸿章亦担心:“若隐忍缄默,彼且疑我怯弱,或将由琉球而及朝鲜,不如早遏其萌,使无觊觎”。
若真能如此,则中国幸甚,朝鲜人们幸甚,可是昏庸的清政|府不敢如此做。
在日本的鼓动下,朝鲜成立了一支新型军队“别技军”,由日本军官出任教官,其待遇远远高于旧式军队。1882年,旧军因长时间没有领到粮饷,发生哗变,并与新军发生冲突,攻打日本公使馆,拥立归隐多年的大院君重新摄政,史称壬午兵变。
大清政|府应朝鲜要求,出兵“维和”,并将侵夺了国王权力的大院君逮捕,带回天津软禁。从此,中国开始在朝鲜驻军,重申“朝鲜永列藩封”,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展“洋务运动”,加强了宗主国的权力。
同期,中国也与列强一样,在仁川等港口城市设立了租界,大批华商开始进入朝鲜。
随军驻扎朝鲜的张謇,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主张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而朝鲜大院君也秘密建议,中国应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则国自保,民自靖”。
但是,李鸿章看了张謇的建议,痛斥其“多事”。最终中国采用的依然是将朝鲜问题国际化、中立化的“和平发展”政策,吞噬了自己本来充裕的外交回旋余地。读史至此,常令张汉卿扼腕长叹。
1895年,中日双方订立《马关条约》,正式宣告朝鲜独立。至此,中国所有藩属国全部丧失殆尽,门户洞开,周边毫无战略缓冲余地。
1897年,朝鲜宣布建立大韩帝国,大韩皇帝终于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自称为“朕”了。大清国几乎立即予以正式承认,再度展现泱泱大国“以德报怨”的奇怪胸怀。
1904年,日本和朝鲜签订保护国条约。1908年,朝鲜向中朝边境上的“间岛”地区派驻官方机构,与中国边民发生冲突。
这一地区,本是中国为了收留朝鲜难民而特许其开发的中国领土,朝鲜却声称是其领土,中朝两次领土谈判均因朝鲜的蛮横而失败,这就是中国的仁慈和上国气度所带来的回报。作为另一种关系割裂的证明,同年,朝鲜停止祭祀明朝皇帝,在政治形式上表明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断绝。
1909年,间岛问题被列入中日重要谈判议题,面对中国方面提供的过硬证据,作为朝鲜“保护者”的日本人同意中国对间岛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中国被迫在其它涉及东北的事务中做出大幅度的让步。此一故事,是造成后世中朝双方学者边境争端的主因,一切的主因,都有日本人在操纵。
1910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一年之后,大清亦亡,真正体现了唇亡齿寒的历史定位。
这也是当代国家对领土争论的常见矛盾:或以土地为界,则土地上所有居住民为本国国民;或以民族聚集为界,则民族长期生活地方均为其领土。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死结。
因为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所以笔者不愿就此作过多的个人评价,但是要想到,当初因为中国是宗主国,所以不在意边境的一些出入----“你的所有都是我的,给你一点又有什么?”是当时统治者的见识。
但是后人不会做如是想,后世仍有“长白山是韩国的”这种论调尘嚣日上,中韩建交后还引出了在中韩两国学者中存在的有关中朝之间涉及2.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要是延边地区)的主权争执。
而正史上北部的金家王朝还因为他们的“太祖”曾经在中国的长白山进行过抗日游击战便要求把“白头山”(朝鲜人对长白山的叫法)划归他们,理由就是白头山家族的荣耀不能出现在异国他乡!
既然将来有这些麻烦,还不如现在就解决这些麻烦。既然无论如何都会有边境冲突,那还不如搞个大大的边境!?
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注定是持久战,这一点人民党高层早有共识,日本政界却一直回避。
不是理解不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如果不试一试,哪里还会有奇迹?要知道大和民族一向自诩是制造奇迹的国度。甲午战争是这样、日俄战争同样如此。
汉城大捷后,戢翼翘把朝鲜部队一分为二,设立前线司令部和支援司令部。前者顾名思义,是作战的主力;后者名为支援,其实是做了除直接作战以外的一切事务,以支持前方的作战能力。这样,有4个军的作战对象从日军转向朝鲜伪军,在前线司令部辖下只有7个军,30多万人。
既已造成南北朝鲜对峙之势的既定战略,朝鲜人民军转入战略防御是自然而然的,这时候巩固后方就成为大事,这在战时问题还不凸显。
日本在朝鲜统治二十多年,虽然激起韩人反日,却也培养出不少韩奸,那支皇协军就是一例。这些人在日本败后仍然控制着北部朝鲜的角落,成为朝鲜稳定的毒瘤。
在张汉卿看来,打败日本,即使是在其增兵的情况下,不是难事。朝鲜事务委员会当务之急,是稳定朝鲜秩序、把北部朝鲜占领区纳入中国经济建设的系统里来,利用朝鲜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中国东北的安全屏障。
这时建立一个亲华的政|府就显得非常必要,于是军政|府应运而生了。
所谓军政|府是张汉卿一手搞出来的。在汉城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张汉卿已经与张作霖等高层制定了建立一个由他所控制的朝鲜地方政|府,以稳定经济和工业,并使因战争而近乎瘫痪的交通重新恢复,为给前线输血打造一个便捷、安全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军政|府在闷声中成立,担任军政|府主席的,是名声不彰的朝鲜族人金三顺,而非在上海的所谓“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所选举出的李承晚。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就是朝鲜半岛在日韩并合后,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一个流亡政|府,机关设在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普庆里4号,对外称作“高丽侨民事务所”。在第一次临时政|府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临时宪法),并选举李承晚为临时政|府总统。
对于民族精神异常浓烈的韩国人民而言,该临时政|府仿佛他们“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毕竟它见证了流亡海外前辈抗争不懈的血泪史。
不过中华民国政|府没有承认它,世界也罕有国家给予过关注,毕竟,和日本这个大国的关系比较起来,一个无根无势的所谓流亡政|府的影响是极小的。
在朝鲜战争打响的时候,李总统就非常兴奋地向他的追随者们宣告:“朝鲜解放,指日可待。”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李承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也深信以人民党和人民军的力量,是完全能够把日本人赶出朝鲜半岛的。
所以他在各个场合为朝鲜人民军摇旗呐喊,就为了能在战后借中国的势,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复国的大业,所谓借力打力、借鸡生蛋。
可是,张汉卿会这么轻易让他不劳而获?数万将士的鲜血、十数亿元的军事开支,会随随便便把江山交给他?找也要找个能够听中国话的,或者干脆达成他内心一直想做的事:吞并朝鲜。
朝鲜历来是中国的附属国,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以后,朝鲜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自唐以来,中国即为朝鲜的宗主国,在法理、人心上都没有障碍。不过那时候,朝鲜人还都是在现在的朝鲜生活。
到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朝对东北实施封禁政策。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带尤为封禁重点,对两国之民私自越江处以死刑。
封禁政策使东北尤其是中朝边境地区土地长期荒芜,未能及时开垦,未能大量驻兵和广设行政机构。同治十年(1871年),清朝始废止东北的封禁政策,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但在中朝边境地带仍严禁朝鲜边民越境。
但朝鲜北境在公元1860年~1870年间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朝鲜民众尤其是鸭绿江、图们江沿岸的平安道、黄海道的民众,为了谋生,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辽宁、吉林省垦荒居住,人数越来越众,开垦土地越来越多。
清光绪八年(1882年)2月,朝廷决定对非法越江来中国恳种的朝鲜流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同年8月,朝鲜国王写信给清廷,请求允其“刷还”本国非法在中国境内垦居的民众。清廷允准宽限于一年之内刷还。
但1883年7月,朝鲜政|府不但不刷还在中国境内非法越境的朝鲜边民,反而提出土门、豆满为两江的主张。
朝鲜认为中国延边地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主张“土们江”(实为中国海兰江)以南皆为朝鲜领土,即图们江北、“土门江”(实为中国海兰江)南的中国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这一主张,不仅使原来非法在这地区且居的朝鲜流民不被驱逐,更促使无数朝鲜民众非法来这一地区垦居。
1873年,日本在清朝孱弱的当口与朝鲜订立《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该条约开宗明义指出:“朝鲜国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这成为朝鲜脱离中国藩属的开端。大清国不敢理直气壮地行使宗主国的威权,其严峻后果不久就体现出来。
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国,大清国颜面扫地,朝鲜更是表现出了离心的倾向。
琉球事件对中国的朝贡和藩属体系,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明确提出“琉球既灭,行及朝鲜”,李鸿章亦担心:“若隐忍缄默,彼且疑我怯弱,或将由琉球而及朝鲜,不如早遏其萌,使无觊觎”。
若真能如此,则中国幸甚,朝鲜人们幸甚,可是昏庸的清政|府不敢如此做。
在日本的鼓动下,朝鲜成立了一支新型军队“别技军”,由日本军官出任教官,其待遇远远高于旧式军队。1882年,旧军因长时间没有领到粮饷,发生哗变,并与新军发生冲突,攻打日本公使馆,拥立归隐多年的大院君重新摄政,史称壬午兵变。
大清政|府应朝鲜要求,出兵“维和”,并将侵夺了国王权力的大院君逮捕,带回天津软禁。从此,中国开始在朝鲜驻军,重申“朝鲜永列藩封”,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展“洋务运动”,加强了宗主国的权力。
同期,中国也与列强一样,在仁川等港口城市设立了租界,大批华商开始进入朝鲜。
随军驻扎朝鲜的张謇,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主张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而朝鲜大院君也秘密建议,中国应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则国自保,民自靖”。
但是,李鸿章看了张謇的建议,痛斥其“多事”。最终中国采用的依然是将朝鲜问题国际化、中立化的“和平发展”政策,吞噬了自己本来充裕的外交回旋余地。读史至此,常令张汉卿扼腕长叹。
1895年,中日双方订立《马关条约》,正式宣告朝鲜独立。至此,中国所有藩属国全部丧失殆尽,门户洞开,周边毫无战略缓冲余地。
1897年,朝鲜宣布建立大韩帝国,大韩皇帝终于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自称为“朕”了。大清国几乎立即予以正式承认,再度展现泱泱大国“以德报怨”的奇怪胸怀。
1904年,日本和朝鲜签订保护国条约。1908年,朝鲜向中朝边境上的“间岛”地区派驻官方机构,与中国边民发生冲突。
这一地区,本是中国为了收留朝鲜难民而特许其开发的中国领土,朝鲜却声称是其领土,中朝两次领土谈判均因朝鲜的蛮横而失败,这就是中国的仁慈和上国气度所带来的回报。作为另一种关系割裂的证明,同年,朝鲜停止祭祀明朝皇帝,在政治形式上表明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断绝。
1909年,间岛问题被列入中日重要谈判议题,面对中国方面提供的过硬证据,作为朝鲜“保护者”的日本人同意中国对间岛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中国被迫在其它涉及东北的事务中做出大幅度的让步。此一故事,是造成后世中朝双方学者边境争端的主因,一切的主因,都有日本人在操纵。
1910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一年之后,大清亦亡,真正体现了唇亡齿寒的历史定位。
这也是当代国家对领土争论的常见矛盾:或以土地为界,则土地上所有居住民为本国国民;或以民族聚集为界,则民族长期生活地方均为其领土。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死结。
因为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所以笔者不愿就此作过多的个人评价,但是要想到,当初因为中国是宗主国,所以不在意边境的一些出入----“你的所有都是我的,给你一点又有什么?”是当时统治者的见识。
但是后人不会做如是想,后世仍有“长白山是韩国的”这种论调尘嚣日上,中韩建交后还引出了在中韩两国学者中存在的有关中朝之间涉及2.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要是延边地区)的主权争执。
而正史上北部的金家王朝还因为他们的“太祖”曾经在中国的长白山进行过抗日游击战便要求把“白头山”(朝鲜人对长白山的叫法)划归他们,理由就是白头山家族的荣耀不能出现在异国他乡!
既然将来有这些麻烦,还不如现在就解决这些麻烦。既然无论如何都会有边境冲突,那还不如搞个大大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