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厉兵秣马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最新章节!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定张汉卿为朝鲜战场全权代表,所以联合调查团直接从海上来到大连。自从张汉卿来到这里之后,它已经是各方活动的中心,现在国联这一拨人马也要来之后,立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在等待的时间里,张汉卿也没有闲着。从齐亚诺带来日本人对于休战的条件他就知道,这件事没有善了,要想日本人真正提出停战,不打疼、不让他觉得无法持续战争是不行的。
和日本还很有得一打。所以在此期间,他反思了中国陆海军的表现,并据此作出许多改进。尽管他有穿越的优势,但是毕竟在前生没有真正接触到军事,很多事情,还是纸上谈兵的居多。
过早地倚重海军航空兵就是一例。要不是渤海舰队的飞行员们忘我的牺牲精神,要不是王小虎致命一击得手,张超把握机会能力超群,打掉了“出云”号并极大震慑了日舰,这时候的他,恐怕会在焦头烂额中给渤海湾各大城市补窟窿了。
战前已经预料了日本海军对中国沿海城市的肆虐,所以尽管牺牲了将近五个中队的优秀飞行员,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对中国最好的结果。
张汉卿的反省便是自己思维过于超前,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航空兵的能力远远不能和他后世所在的时代相比。
飞机和万吨级大舰的价值比,在这个时代是千分之一,而后世只有二十分之一,所以尽管大方向正确,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至少要让飞机的水平上升一个大台阶才行。所以他的修正是在未来补上203MM大舰炮这一课,当然不用矫枉过正。
坦克也是这样。尽管有正确的理论方向,中国坦克在关东州战役中也有出彩表现,但是三成多的战损(其中大半为抛锚)率实在不敢恭维它的效用,这才是一仗而已。
而且T-20出奇小的坦克炮口径(57MM)、几乎不堪一击的装甲、比步兵全速奔跑快不了多少的速度,真不敢相信他还对未来的德国纳粹三杰理所当然地吹嘘坦克的作用、而三杰则虔诚地认可他的理论!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山地奇多,步兵依托简易工事就能轻易地阻挡坦克的行进。而T-20坦克57MM口径威力太小,甚至比不上37MM的步兵炮,威力稍嫌不足,对坚固工事吃力,装甲厚一点就没辙。
不是不想换大口径炮,而是因为之前工业基础太差,动力水平低下导致推动小炮都已经相当吃力了。这也导致这款坦克体型狭小,所以空间也小,更谈不上乘员的舒适性,无法接受连续作战,这也是入朝后几仗都不见这种大功臣的原因之一。
T-20还暴露出弹药与步兵不匹配的问题,这增加了后勤难度,在战争紧张期间与炮兵无法共用弹。考虑到未来大规模装甲战的要求,需要装甲步兵、坦克兵、炮兵未来能够协同一体作战,建造通用大炮便已提上日程。
距离T-20设计之初已经过去五六年了,国内早已研制出更大功率的柴油机,秦皇岛机械研究所(坦克研制工厂的代号)也早已设计出体型更大、装甲更厚、重达25吨的新式品种----27式。
因为张汉卿未预料到战争来得这么快,也知道二战时坦克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了避免生产过多的过时武器并把有限的经费挪给发展经济之用,这种坦克只生产了一辆。
现在张汉卿后悔了。国防工业,有些东西无法讨巧,更好的装备,是因为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不足持续改进而成的。所以在关东州之役的当晚,他就下令新式坦克开始换装75MM大炮----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工事中常见的75mm以上火炮,达到步、炮通用。
闪电战或者陆军装甲化的巨大现实障碍,就是炮兵的使用。但是前人(还是算后人?)的经验表明:在没有伴随火炮和步兵的情况下,单单坦克的战场生存率并不高。因为在坦克发展的过程中,反坦克炮、更坚固的工事、反坦克地雷等都是它的克星。
坦克要想发挥作用,需要有同样能够机动的炮兵和步兵。
在当年世界各国,都还没有什么自行火炮的概念,所有大口径炮均以马拉或拖曳,不具备越野能力,每天20、30公里都是奇迹,跟不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
按照张汉卿的想法,秦皇岛机械研究所在27式坦克的车身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款履带式运输的榴|弹炮,口径为陆军支援火力通用的125MM,这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张汉卿把它命名为霹雳27(PL-27,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了这款PL-27,坦克部队终于可以不依赖拖曳式炮兵只能走公路的缺点而随时可以得到火力支援,这对它的战场生存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基于同样的底座,步兵伴随战车BZ-27也应运而生,它一次可以携带12人的一个步兵班,并随车装备一挺重机枪。
以此为蓝图,张汉卿开始在北京卫戍区内秘密组建一个由一个装甲团、三个摩步团、一个自行火炮团为核心的装甲师:第一装甲师。兵员主要由原T-20成员挑选组成,指挥系统照旧,师长仍是王文升,只是架构变了,武器配置变了。
装甲团拥有93辆坦克,装甲步兵团每团有31辆坦克,共计186辆。依托国内雄厚的工业能力,在工业能力全面转化为军工能力后,用不了半年时间装备便会就位。因为只是换装,官兵熟悉起来会相当的快,要不了多久,这支部队就会成型。
和不成,就仍要打,现在是未雨绸缪的时候。
攻击利器在筹备,破坏之王也没闲着。
朝鲜战场上步兵更多地需要直瞄炮,以消灭简易工事,75MM野炮在朝鲜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中大有用武之地,无论是作为攻坚还是作为防御。
但是恶劣的交通状况也制约着它的使用,特别是最近两场大的恶战中,炮兵无法跟上步兵前进的脚步也使得人民军修正了它的使用方式。
既然机动性并不好,考虑到后勤等各方面的便利性,在建制方面,取消了在步兵团中设置野炮连,而是把三个团的野炮连编为一个新的加农炮营,直接加入师属炮兵团。
这也是欧洲指挥官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得出的结论“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的实践。
这样,人民军的一线作战单位下放到营(营有重火力迫击炮连),团则成为后勤、指挥机构。
闭门造车永远不如实战对于军事的发展来得快。两个月的大量炮战,给人民军炮兵积累了大量经验。
各部反馈的情况表明,压制火力的要求对现代战争减少步兵人员损失是一大利好,所以口径偏小的75MM和105MM榴|弹炮开始向西北、西南等交通不便的战区倾斜,而新补充部队的都是125MM、155MM的重型榴|弹炮。
这也是各军事大国从波尔战争中得到的又一个结论:“只有够重的炮弹才足以把敌人步兵从掩体中挖出来”。
将来,中国军队炮兵部队只会留下三种口径的大炮:125MM和155MM的中重型榴|弹炮、75MM的加农炮,未来75MM加农炮将会直接跳跃到125MM的口径。在张汉卿的构想中,努力挖掘这几种炮特别是可作为炮兵主力的125MM炮的潜能,对军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君不见,后世各国的大炮仍然是以125、127MM为发展方向?而且,在他的计划中,自行火炮的口径也是125MM,不但实现了弹药通用化,还使得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上达成突破。
这种技术突破也会给海军带来裨益:陆炮技术的发展,可以给年轻的中国海军装备能力一个辅助,使“陆炮上舰”成为大家的期许。众所周知,张汉卿的海军发展计划里,125MM舰炮是一个大头,各型军舰都用得上。
虽然舰炮实质上是一种加农炮,与榴|弹炮有一定差别,但是工艺能力、设计能力、锻造技术是通用的。
在后来,不乏“舰炮登陆”的典范,像76mm坦克炮是加农炮,直接从三英寸舰炮转化而来;坦克炮塔与船连接在一起,才是一种真正的舰炮。不过早期登陆舰上的一些连接在船体的76mm炮没有像坦克炮塔那样灵活的电动操作,效果不好罢了。
中国国防专家们反其意而用之,倒也在以后取得了辉煌成就,此为后话。
因为,随着主战坦克的大型化,装备125MM口径也是大势所趋。即使是在现在,75MM口径也可以与中国步兵开始陆续装备的同口径加农炮通用,让囤积的大量的过时大炮重新焕发青春。
因为坦克吨位的增加,之前的37MM战防炮已经对它不构成威胁,在此情况下,中国步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以75MM加农炮作为反坦克主力。
这样的好处是各兵种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火炮种类,给后勤、装备都带来很大便利。
种种变化,都在无形中增强人民军的力量。外交,本来就是国家力量的依靠,在现在,国家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就是国防能力,就是战争机器的优劣。为了在谈判中稳居于有利心理地位,军事的准备绝不能忽略。
在真正停战之前,谈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为时过早。?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定张汉卿为朝鲜战场全权代表,所以联合调查团直接从海上来到大连。自从张汉卿来到这里之后,它已经是各方活动的中心,现在国联这一拨人马也要来之后,立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在等待的时间里,张汉卿也没有闲着。从齐亚诺带来日本人对于休战的条件他就知道,这件事没有善了,要想日本人真正提出停战,不打疼、不让他觉得无法持续战争是不行的。
和日本还很有得一打。所以在此期间,他反思了中国陆海军的表现,并据此作出许多改进。尽管他有穿越的优势,但是毕竟在前生没有真正接触到军事,很多事情,还是纸上谈兵的居多。
过早地倚重海军航空兵就是一例。要不是渤海舰队的飞行员们忘我的牺牲精神,要不是王小虎致命一击得手,张超把握机会能力超群,打掉了“出云”号并极大震慑了日舰,这时候的他,恐怕会在焦头烂额中给渤海湾各大城市补窟窿了。
战前已经预料了日本海军对中国沿海城市的肆虐,所以尽管牺牲了将近五个中队的优秀飞行员,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对中国最好的结果。
张汉卿的反省便是自己思维过于超前,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航空兵的能力远远不能和他后世所在的时代相比。
飞机和万吨级大舰的价值比,在这个时代是千分之一,而后世只有二十分之一,所以尽管大方向正确,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至少要让飞机的水平上升一个大台阶才行。所以他的修正是在未来补上203MM大舰炮这一课,当然不用矫枉过正。
坦克也是这样。尽管有正确的理论方向,中国坦克在关东州战役中也有出彩表现,但是三成多的战损(其中大半为抛锚)率实在不敢恭维它的效用,这才是一仗而已。
而且T-20出奇小的坦克炮口径(57MM)、几乎不堪一击的装甲、比步兵全速奔跑快不了多少的速度,真不敢相信他还对未来的德国纳粹三杰理所当然地吹嘘坦克的作用、而三杰则虔诚地认可他的理论!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山地奇多,步兵依托简易工事就能轻易地阻挡坦克的行进。而T-20坦克57MM口径威力太小,甚至比不上37MM的步兵炮,威力稍嫌不足,对坚固工事吃力,装甲厚一点就没辙。
不是不想换大口径炮,而是因为之前工业基础太差,动力水平低下导致推动小炮都已经相当吃力了。这也导致这款坦克体型狭小,所以空间也小,更谈不上乘员的舒适性,无法接受连续作战,这也是入朝后几仗都不见这种大功臣的原因之一。
T-20还暴露出弹药与步兵不匹配的问题,这增加了后勤难度,在战争紧张期间与炮兵无法共用弹。考虑到未来大规模装甲战的要求,需要装甲步兵、坦克兵、炮兵未来能够协同一体作战,建造通用大炮便已提上日程。
距离T-20设计之初已经过去五六年了,国内早已研制出更大功率的柴油机,秦皇岛机械研究所(坦克研制工厂的代号)也早已设计出体型更大、装甲更厚、重达25吨的新式品种----27式。
因为张汉卿未预料到战争来得这么快,也知道二战时坦克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了避免生产过多的过时武器并把有限的经费挪给发展经济之用,这种坦克只生产了一辆。
现在张汉卿后悔了。国防工业,有些东西无法讨巧,更好的装备,是因为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不足持续改进而成的。所以在关东州之役的当晚,他就下令新式坦克开始换装75MM大炮----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工事中常见的75mm以上火炮,达到步、炮通用。
闪电战或者陆军装甲化的巨大现实障碍,就是炮兵的使用。但是前人(还是算后人?)的经验表明:在没有伴随火炮和步兵的情况下,单单坦克的战场生存率并不高。因为在坦克发展的过程中,反坦克炮、更坚固的工事、反坦克地雷等都是它的克星。
坦克要想发挥作用,需要有同样能够机动的炮兵和步兵。
在当年世界各国,都还没有什么自行火炮的概念,所有大口径炮均以马拉或拖曳,不具备越野能力,每天20、30公里都是奇迹,跟不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
按照张汉卿的想法,秦皇岛机械研究所在27式坦克的车身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款履带式运输的榴|弹炮,口径为陆军支援火力通用的125MM,这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张汉卿把它命名为霹雳27(PL-27,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了这款PL-27,坦克部队终于可以不依赖拖曳式炮兵只能走公路的缺点而随时可以得到火力支援,这对它的战场生存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基于同样的底座,步兵伴随战车BZ-27也应运而生,它一次可以携带12人的一个步兵班,并随车装备一挺重机枪。
以此为蓝图,张汉卿开始在北京卫戍区内秘密组建一个由一个装甲团、三个摩步团、一个自行火炮团为核心的装甲师:第一装甲师。兵员主要由原T-20成员挑选组成,指挥系统照旧,师长仍是王文升,只是架构变了,武器配置变了。
装甲团拥有93辆坦克,装甲步兵团每团有31辆坦克,共计186辆。依托国内雄厚的工业能力,在工业能力全面转化为军工能力后,用不了半年时间装备便会就位。因为只是换装,官兵熟悉起来会相当的快,要不了多久,这支部队就会成型。
和不成,就仍要打,现在是未雨绸缪的时候。
攻击利器在筹备,破坏之王也没闲着。
朝鲜战场上步兵更多地需要直瞄炮,以消灭简易工事,75MM野炮在朝鲜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中大有用武之地,无论是作为攻坚还是作为防御。
但是恶劣的交通状况也制约着它的使用,特别是最近两场大的恶战中,炮兵无法跟上步兵前进的脚步也使得人民军修正了它的使用方式。
既然机动性并不好,考虑到后勤等各方面的便利性,在建制方面,取消了在步兵团中设置野炮连,而是把三个团的野炮连编为一个新的加农炮营,直接加入师属炮兵团。
这也是欧洲指挥官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得出的结论“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的实践。
这样,人民军的一线作战单位下放到营(营有重火力迫击炮连),团则成为后勤、指挥机构。
闭门造车永远不如实战对于军事的发展来得快。两个月的大量炮战,给人民军炮兵积累了大量经验。
各部反馈的情况表明,压制火力的要求对现代战争减少步兵人员损失是一大利好,所以口径偏小的75MM和105MM榴|弹炮开始向西北、西南等交通不便的战区倾斜,而新补充部队的都是125MM、155MM的重型榴|弹炮。
这也是各军事大国从波尔战争中得到的又一个结论:“只有够重的炮弹才足以把敌人步兵从掩体中挖出来”。
将来,中国军队炮兵部队只会留下三种口径的大炮:125MM和155MM的中重型榴|弹炮、75MM的加农炮,未来75MM加农炮将会直接跳跃到125MM的口径。在张汉卿的构想中,努力挖掘这几种炮特别是可作为炮兵主力的125MM炮的潜能,对军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君不见,后世各国的大炮仍然是以125、127MM为发展方向?而且,在他的计划中,自行火炮的口径也是125MM,不但实现了弹药通用化,还使得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上达成突破。
这种技术突破也会给海军带来裨益:陆炮技术的发展,可以给年轻的中国海军装备能力一个辅助,使“陆炮上舰”成为大家的期许。众所周知,张汉卿的海军发展计划里,125MM舰炮是一个大头,各型军舰都用得上。
虽然舰炮实质上是一种加农炮,与榴|弹炮有一定差别,但是工艺能力、设计能力、锻造技术是通用的。
在后来,不乏“舰炮登陆”的典范,像76mm坦克炮是加农炮,直接从三英寸舰炮转化而来;坦克炮塔与船连接在一起,才是一种真正的舰炮。不过早期登陆舰上的一些连接在船体的76mm炮没有像坦克炮塔那样灵活的电动操作,效果不好罢了。
中国国防专家们反其意而用之,倒也在以后取得了辉煌成就,此为后话。
因为,随着主战坦克的大型化,装备125MM口径也是大势所趋。即使是在现在,75MM口径也可以与中国步兵开始陆续装备的同口径加农炮通用,让囤积的大量的过时大炮重新焕发青春。
因为坦克吨位的增加,之前的37MM战防炮已经对它不构成威胁,在此情况下,中国步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以75MM加农炮作为反坦克主力。
这样的好处是各兵种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火炮种类,给后勤、装备都带来很大便利。
种种变化,都在无形中增强人民军的力量。外交,本来就是国家力量的依靠,在现在,国家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就是国防能力,就是战争机器的优劣。为了在谈判中稳居于有利心理地位,军事的准备绝不能忽略。
在真正停战之前,谈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