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在钢丝绳上跳舞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最新章节!
虽然欧美帝国主义由于担心过度强硬的对华政策会导致民国政|府有倒向社会主义苏联的风险,因而在某些方面改善了对华的关系,但是其掠夺和侵略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其对华贸易的主体,还是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继续挤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有资本的生存空间。
其做法,一方面是继续保持对中国工业能力、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的限制----先进技术的封锁;另一方面,是利用控制中国绝大多数海关的既有事实,通过关税的调整及低买高卖,赚取垄断利润。
他们在华已经赚得钵满,但还是要继续控制中国。其中,英国在外资中居于主要地位,美国则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日本,则强化了其在东北的经济控制,并逐渐向华北渗透。
同样为了限制中国的军事力量,1924年夏,美英日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继续对华武器禁运的政策,这是考虑到奉系已经具有压倒性的力量,统一全国近在眉睫。
他们之前可以用扶持各地方派系的方法左右中国的政局,到现在也要考虑后北洋时代如何控制中国的命脉问题了。他们不约而同的结论是限制中国的军备,以劣化中国的武器。
这样,即使张作霖政|府最终统一了中国,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目前军事上外强中弱的局面。这也是张汉卿访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取得苏联的军事援助以获得继续发展。
虽然苏联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互助方和贸易伙伴,军事上也得到其大量的支持,张汉卿却并不认为继续这种局面是好事:
他所定下的平衡北方与西方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在目前英美等列强对华警惕的状态下,一边倒地投入苏联怀抱是非常不明智的----此时苏联远没有后来新中国成立时候强大,而中国也并没有到达建国初被帝国主义包围的严重不利国际环境。
能否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从而使中国利益最大化考验着这位年轻的少帅。要知道,张作霖政|府的对外政策,现在已经是完全听从张汉卿的建议的。
在近代,能够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国不多。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先是在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而成为世界霸主,已历百年。
美国则是厚积薄发,用强大的工业力量让列强不敢小觑,虽然它在此阶段主要执行的是保守主义路线。
日本不用多说,法国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做一战后的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上,在华影响较小。
能够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起积极作用的只能是德国,而且德国和中国的关系在正史上一直都不错。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德国,正处在一个政治上备受打压、经济上受到束缚、军事上得到极端限制的痛苦时期。
德国因为其战败国的地位,也长期被隔离在世界政治舞台之外。其始作俑者和主要推动者便是法国。
要想了解德法之间争执的原委,首先要从地理位置上说明德法关系:法、德是邻国,法国内沿地中海、外邻大西洋。德国则基本是内陆国家,没有地理位置合适的港口,德国人对港口的需求从当年对胶州湾的“孜孜以求”就可以窥见一般;
而两国相接壤处以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等地著名的矿产资源也是地理上两国争夺不断的原因之一;
15~16世纪以后,法国、德国是欧洲大陆(沙俄不算)上综合实力势均力敌的两个大国,两国均是彼此称霸欧洲大陆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欧洲大陆、西欧大陆这片狭小土地上的争夺在所难免。
从拿破仑席卷欧洲开始两国结下梁子,到德国人变强后挑衅法国的色当战役法国人很没面子地割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赔钱息事宁人。两国正式结下世仇。
之后又过了十几二十多年,德国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大增,仅次于美国。于是德国人野心增大,当然又从法国开刀,于是就有了协约国联盟(英法俄)和同盟国联盟(德意奥匈帝国)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战败,法国夺回了色当战役之前的所有领土不说,还想通过凡尔赛体系一巴掌永远拍死德国人,最终未得逞。
于是这回轮到德国人记恨,民族复仇主义在德国扎根,为纳粹的成立提供土壤。在国际政治平衡问题上,为了自身利益,即为了世界霸权的争夺,当时法国主张竭力削弱德国,甚至让德国一蹶不振最好,以增强自身实力,以能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
而英国为防止法实力过于膨胀,则坚持一直以来的势力均衡策略,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以牵制法国。美国的企图与英国基本相似,都是不希望欧洲大陆法国一家独大,于是在暗中默许德国崛起。
国家间战略的角力使德国免于陷入破产的境地:当时赔款是使用德国金马克计算的,但是从1920年开始,德国马克疯狂贬值,赔款即使全部偿还,其实际价值也没多少,就像张汉卿后来在十月革命后要偿付道胜银行的卢布一样----虽然贬值到原先的不足百分之一,张汉卿后来还是以种种理由赖掉了这笔款项。
当然英美也对预防德国崛起下了一些对策,加上法国不竭余力的阻挠,以至于虽然德国出了个杰出的外交家和战略家斯特莱斯曼,也直到1926年才获准加入国联,从此才正式返回国际舞台中心。
也是到那时,德国不仅终于可以和英法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取得在欧洲问题上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从而动摇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从国家关系上说,在近代,德国是唯一的在列强环伺下对华相对较友好的国家----不要说德国也曾经参与了八国联军和强占了胶东湾----在群狼分羊、趁火打劫的时候,谁又舍得不分一杯羹呢?至少在战略政策上,德国对华没有太大的野心。
当然也不是德国好心,只是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条件,他只能在陆地上求得向外突破:英国已经在海上形成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地位,英法联盟彻底阻塞了其向西突出大西洋的可能。
日德兰海战表明,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由于西面的法国和东面的波兰都和英国结成联盟,德国军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打破英法联盟,日尔曼民族的发展方向将没有空间。而要超越英国法国,工业上的超越必不可少。
由于海军力量的不足,它对中国的任何想法都只能是有心无力。
此外,作为战败国,他已经经受了能所接受屈辱的极限,本身也面临着领土被分割、财产被清洗的命运,更别说再打一个遥远的东方大国的主意。
既然如此,远交近攻不失为一个符合国家形势的政策。
一战后德国丧失了其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意味着丧失了廉价和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而且破落的国内经济和与其它列强相比极端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使得德国也急需像中国这样既能提供大量稀缺农矿原材料、又有广大国内市场并且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国际通货或者进行易货贸易的贸易伙伴。
同样地,也是由于一战的战败使德国处于残破不堪岌岌可危的境地,但由于失去了在中国所有的殖民地,并且不再有机会对海外用兵,反而使中德之间能处在一个比较平等均势的地位上进行交流。
虽然德国已经战败,且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使德国不能正常进行外贸出口,但德国国内的各种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急需通过扩大生产来拯救衰败的经济,所以德国积极寻求海外的合作伙伴。
最初是苏联和南美的阿根廷、智利,这也是为什么南美两国有相当多的德国移民和受德国文化影响的原因。而对于迫切想进行现代化的中国政|府而言,这样的德国绝对是物美价廉的贸易伙伴。
同样沐浴在英美各国的阴影下,对于改善两国关系有着共同的诉求,双方在如何谋划使本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方面都有共同的目标。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张汉卿决定在结束访问苏联时取道德国,让中德联系更紧密一些。
他深知这段关系,也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去通过和德国达成双方完全互信的最高程度的全方位的交往,从而使中国能够游离出美英日所制造的技术与军事封锁状态,尽快地站起来,从而改变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外交上的软弱。
当然这种交往将随着规模的扩大不可能不引起列强的关注----在华利益的既得者们自然会千方百计阻挠这一进程,中国的这一政策将像在钢丝绳上跳舞一样危险。
但是张汉卿在谈起这一决定时斩钉截铁地表示:“不管前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一往直前,义无返顾。”?
虽然欧美帝国主义由于担心过度强硬的对华政策会导致民国政|府有倒向社会主义苏联的风险,因而在某些方面改善了对华的关系,但是其掠夺和侵略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其对华贸易的主体,还是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继续挤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有资本的生存空间。
其做法,一方面是继续保持对中国工业能力、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的限制----先进技术的封锁;另一方面,是利用控制中国绝大多数海关的既有事实,通过关税的调整及低买高卖,赚取垄断利润。
他们在华已经赚得钵满,但还是要继续控制中国。其中,英国在外资中居于主要地位,美国则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日本,则强化了其在东北的经济控制,并逐渐向华北渗透。
同样为了限制中国的军事力量,1924年夏,美英日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继续对华武器禁运的政策,这是考虑到奉系已经具有压倒性的力量,统一全国近在眉睫。
他们之前可以用扶持各地方派系的方法左右中国的政局,到现在也要考虑后北洋时代如何控制中国的命脉问题了。他们不约而同的结论是限制中国的军备,以劣化中国的武器。
这样,即使张作霖政|府最终统一了中国,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目前军事上外强中弱的局面。这也是张汉卿访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取得苏联的军事援助以获得继续发展。
虽然苏联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互助方和贸易伙伴,军事上也得到其大量的支持,张汉卿却并不认为继续这种局面是好事:
他所定下的平衡北方与西方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在目前英美等列强对华警惕的状态下,一边倒地投入苏联怀抱是非常不明智的----此时苏联远没有后来新中国成立时候强大,而中国也并没有到达建国初被帝国主义包围的严重不利国际环境。
能否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从而使中国利益最大化考验着这位年轻的少帅。要知道,张作霖政|府的对外政策,现在已经是完全听从张汉卿的建议的。
在近代,能够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国不多。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先是在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而成为世界霸主,已历百年。
美国则是厚积薄发,用强大的工业力量让列强不敢小觑,虽然它在此阶段主要执行的是保守主义路线。
日本不用多说,法国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做一战后的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上,在华影响较小。
能够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起积极作用的只能是德国,而且德国和中国的关系在正史上一直都不错。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德国,正处在一个政治上备受打压、经济上受到束缚、军事上得到极端限制的痛苦时期。
德国因为其战败国的地位,也长期被隔离在世界政治舞台之外。其始作俑者和主要推动者便是法国。
要想了解德法之间争执的原委,首先要从地理位置上说明德法关系:法、德是邻国,法国内沿地中海、外邻大西洋。德国则基本是内陆国家,没有地理位置合适的港口,德国人对港口的需求从当年对胶州湾的“孜孜以求”就可以窥见一般;
而两国相接壤处以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等地著名的矿产资源也是地理上两国争夺不断的原因之一;
15~16世纪以后,法国、德国是欧洲大陆(沙俄不算)上综合实力势均力敌的两个大国,两国均是彼此称霸欧洲大陆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欧洲大陆、西欧大陆这片狭小土地上的争夺在所难免。
从拿破仑席卷欧洲开始两国结下梁子,到德国人变强后挑衅法国的色当战役法国人很没面子地割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赔钱息事宁人。两国正式结下世仇。
之后又过了十几二十多年,德国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大增,仅次于美国。于是德国人野心增大,当然又从法国开刀,于是就有了协约国联盟(英法俄)和同盟国联盟(德意奥匈帝国)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战败,法国夺回了色当战役之前的所有领土不说,还想通过凡尔赛体系一巴掌永远拍死德国人,最终未得逞。
于是这回轮到德国人记恨,民族复仇主义在德国扎根,为纳粹的成立提供土壤。在国际政治平衡问题上,为了自身利益,即为了世界霸权的争夺,当时法国主张竭力削弱德国,甚至让德国一蹶不振最好,以增强自身实力,以能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
而英国为防止法实力过于膨胀,则坚持一直以来的势力均衡策略,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以牵制法国。美国的企图与英国基本相似,都是不希望欧洲大陆法国一家独大,于是在暗中默许德国崛起。
国家间战略的角力使德国免于陷入破产的境地:当时赔款是使用德国金马克计算的,但是从1920年开始,德国马克疯狂贬值,赔款即使全部偿还,其实际价值也没多少,就像张汉卿后来在十月革命后要偿付道胜银行的卢布一样----虽然贬值到原先的不足百分之一,张汉卿后来还是以种种理由赖掉了这笔款项。
当然英美也对预防德国崛起下了一些对策,加上法国不竭余力的阻挠,以至于虽然德国出了个杰出的外交家和战略家斯特莱斯曼,也直到1926年才获准加入国联,从此才正式返回国际舞台中心。
也是到那时,德国不仅终于可以和英法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取得在欧洲问题上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从而动摇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从国家关系上说,在近代,德国是唯一的在列强环伺下对华相对较友好的国家----不要说德国也曾经参与了八国联军和强占了胶东湾----在群狼分羊、趁火打劫的时候,谁又舍得不分一杯羹呢?至少在战略政策上,德国对华没有太大的野心。
当然也不是德国好心,只是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条件,他只能在陆地上求得向外突破:英国已经在海上形成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地位,英法联盟彻底阻塞了其向西突出大西洋的可能。
日德兰海战表明,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由于西面的法国和东面的波兰都和英国结成联盟,德国军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打破英法联盟,日尔曼民族的发展方向将没有空间。而要超越英国法国,工业上的超越必不可少。
由于海军力量的不足,它对中国的任何想法都只能是有心无力。
此外,作为战败国,他已经经受了能所接受屈辱的极限,本身也面临着领土被分割、财产被清洗的命运,更别说再打一个遥远的东方大国的主意。
既然如此,远交近攻不失为一个符合国家形势的政策。
一战后德国丧失了其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意味着丧失了廉价和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而且破落的国内经济和与其它列强相比极端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使得德国也急需像中国这样既能提供大量稀缺农矿原材料、又有广大国内市场并且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国际通货或者进行易货贸易的贸易伙伴。
同样地,也是由于一战的战败使德国处于残破不堪岌岌可危的境地,但由于失去了在中国所有的殖民地,并且不再有机会对海外用兵,反而使中德之间能处在一个比较平等均势的地位上进行交流。
虽然德国已经战败,且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使德国不能正常进行外贸出口,但德国国内的各种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急需通过扩大生产来拯救衰败的经济,所以德国积极寻求海外的合作伙伴。
最初是苏联和南美的阿根廷、智利,这也是为什么南美两国有相当多的德国移民和受德国文化影响的原因。而对于迫切想进行现代化的中国政|府而言,这样的德国绝对是物美价廉的贸易伙伴。
同样沐浴在英美各国的阴影下,对于改善两国关系有着共同的诉求,双方在如何谋划使本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方面都有共同的目标。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张汉卿决定在结束访问苏联时取道德国,让中德联系更紧密一些。
他深知这段关系,也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去通过和德国达成双方完全互信的最高程度的全方位的交往,从而使中国能够游离出美英日所制造的技术与军事封锁状态,尽快地站起来,从而改变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外交上的软弱。
当然这种交往将随着规模的扩大不可能不引起列强的关注----在华利益的既得者们自然会千方百计阻挠这一进程,中国的这一政策将像在钢丝绳上跳舞一样危险。
但是张汉卿在谈起这一决定时斩钉截铁地表示:“不管前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一往直前,义无返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