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张汉卿的烦恼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最新章节!
军队的训练进入现代化、标准化,再结合张汉卿所提出的知识化,奉军的进步程度相当惊人,一系列的架构也更加完善,这其中的功劳有奉系自己的努力,但更要感谢张汉卿游说张作霖聘请的原德国陆军参谋部高级顾问们。
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批顾问的来历。德国适逢一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它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争相聘用的名师。
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国军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国军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同时更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国军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而张作霖的东北联省自治政|府早在1918年入主东北之前就由张汉卿为代表,开始与德国军方接触了。德国之所以选择了奉系,是因为在一战中日本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利益并因而耿耿于怀,对看起来与日本关系并不融洽的东北少帅(张汉卿:何止不融洽,老子恨不得杀光在华的日本人)抱有极大的热情,并原则上同意向中国东北派遣军事顾问。
最初张汉卿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但是德国军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拒绝。
第一批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斯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马克斯?鲍尔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曾在德国总参谋部供职,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赏识。
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高|潮,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东北联省自治政|府建立军事工业,并在奉系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张作霖的奉军提供军事装备,在协助东北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分批分期完成全部10个整编师(含4个计划中的新扩充师)的整训。
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一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在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下,奉军各师的目标是成为远东作战技能、人数及实力均不逊于关东军陆军师团的部队。
这是个好事情。张作相、吴俊升已经成为奉系三驾马车之一,他们兼任的师长职务总该要动一动吧?加上新编4个师,至少有6个中将师长的名额会腾出来。对军人来说,没有比升职加衔更让人兴奋的了,特别对于几个混成旅的旅长而言,很多人都有晋升的机会。
可是,对张汉卿来说,他既欣然于奉军的扩大,又难免有些失落,因为在大概率上,他只能旁观这拨师长的职务花落别人家了。本来,他还想推荐几位人民党的几位高层竞争这些岗位,如颇有实力的戢翼翘、默默奉献的林蔚…把他们尽可能地推上前台,是他的责任,也是人民党壮大的机会。
但是他只能放弃。
因为随着东北土改的深化,他的一些政策不免地与很多人起了冲突。土改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打击土地兼并,这点至少动到了吴俊升、马龙谭、张景惠等人的蛋糕。虽然张作霖曾豁达地表示赚钱的方式有很多,没必要非要在土疙瘩里叫真,上述几位大佬也明智地决定配合少帅的工作,但毕竟挡人财路不是?
他这几位碍于交情不下绊子,不代表其它的人没有想法。东北土地兼并现象很重,要把既得利益者的土地“租”给农户种,难免有些抵触。若不是张汉卿当初明智地用“赎买”而不是“革命”的办法曲折进行,他的第一步就行不通。
革命是要有枪杆子的…
张汉卿虽然有少帅、奉军副总参谋长、巡阅使署总参议以及之前的边防绥靖公署主任、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剿匪副总司令等一串耀眼的光环,但他知道,真正有分量的只是一个:人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无他,有卫队师和第一师给他作后盾。没有这两个,他只是一个少帅,受人尊敬,但不一定是尊重。
所以他对这两支部队的上心是一定的,他的这两个师也是自成一体,他所用的人也都是绝对的自己人,连组织架构都与奉军总司令部不同:奉军总司令部是一长八处,他的部队是三总部制。
这都不是事,可是当他的势力已经超过奉系起家的几位元老时,不平的声音开始出现。
“凭什么你想插手新建师?你的权力已经不小了!”这是他能感觉到的敌意。也是,东北这个一共就这么大的一个池子,他这个身躯如果太庞大了,难免会挤到别人。凭心而论,张作霖给他的待遇已经够高的了。连张作相都知道团结奉系是抱团取大之路,他这个长子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太不当人子了。
按照他的提议,除了自己兼职的这个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是个例外外,各省督军署总参议一律由文官委任,所以原黑省督军署总参议丁超已经调职军中,改由翟文选接任。这个翟文选,便是担任时间最短的原黑省省长。他虽然作省长能力有限,但做一个督军署的幕僚长还是颇能胜任的,毕竟他之前的警察厅长职务带有某些军事化的色彩----当然,这是张汉卿的评价。翟文选毕竟曾经得到过他的引荐,作为政治上的“伯乐”,继续让他在新岗位上发挥余热也能起到“卖马骨”的效应不是?
丁超不出意外会晋升师长。张汉卿不久前为他保留了总参议的位置,从此他欠了张汉卿的人情。现在有了更好的位置,而没有自己人上位,那么任命丁超就不显山不显水了,况且他资历也够。而且为了让孙烈臣做稳黑省督军之位,一些重要的职务如督军署总参议、秘书长等还是要他来提名的。他的离开对张汉卿和孙烈臣都有好处;
于珍也是老员工了,还曾经很有眼色地给张汉卿铺路,所以张作霖一定会考虑照顾一下;
吴俊升鞍前马后为张作霖服务了这么久,长期屈尊做一个师长,他升职之后的名额肯定会给他一个,以平衡一下手下人的感情,估计父亲也不好意思罢?所以无论如何,他会有一个名额;
最后一个,应该会给孙烈臣。作为父亲的铁杆助手,他的这个督军除了第一师在彼,就只剩下成建制的黑省边防军了,像鲍贵卿一样光杆可不好。
所以基本上内定的四个新编师名额,张汉卿没有争取。
现在的奉系,已经形成以张作霖为主,吴俊升、孙烈臣、张作相为辅,鲍贵卿挂名的格局。东北的财政,目前供养十个师的人力已经到顶,在这种起步阶段,张汉卿可不会行那穷兵黩武之事。所以,想要进一步扩充,很难。
吃相不能太难看,还要照顾到父亲的利益。
而在行政上,他在东北行政上最大的职务还只是总参议。把持各省的人员,都算是东三省的一时人杰,但是和张汉卿的用人之道还是有差距,因为他一心想让人民党居于领导地位。目前看来,这个很难做到。
还好土地改革,总算在他的坚持下继续进行着。经过匪乱,张作霖看到土地在维稳方面的巨大作用,已经下了大力气支持张汉卿,迫使各位大佬连同一群既得利益者纷纷转型。在主要依附于张作霖的情况下,这方面好歹没出什么意外。
看来继续留在东北意义不大,在这混乱的世界,还有大块的地域可以发展。红军还要二万五千里长征呢,凭东北这一隅之地始终不是良策。在长时间的思考中,张汉卿认为,他的眼界需要放宽一点,要能够舍得和放手----东北就留给父亲他们吧。
当然,放手不是弃既有成果于一旦,只是他要把精力放到更辽阔的世界中去而已。未来的每一步,都需要东北的大力支持,毕竟,放眼整个国家,能在经济工业上有东北的作用的没有几处。在进一步的动向确定之前,他需要妥善安排好留守人员。既要能保持住目前的发展势头,又要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这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若是在自己走后被人端了老窝,那才是悲摧。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东北不出意料,最终将会和日本人白刃相向,这是日本政|府的侵略本性决定的和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把宝都押在这里,一旦出现大的变故,他将血本无归,虽然他一直认为有自己在,不会出现这么极端的情况。可是未雨绸缪,也需要另起炉灶,互为呼应。
不经意间,张汉卿的视野已经望向远方…
军队的训练进入现代化、标准化,再结合张汉卿所提出的知识化,奉军的进步程度相当惊人,一系列的架构也更加完善,这其中的功劳有奉系自己的努力,但更要感谢张汉卿游说张作霖聘请的原德国陆军参谋部高级顾问们。
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批顾问的来历。德国适逢一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它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争相聘用的名师。
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国军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国军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同时更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国军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而张作霖的东北联省自治政|府早在1918年入主东北之前就由张汉卿为代表,开始与德国军方接触了。德国之所以选择了奉系,是因为在一战中日本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利益并因而耿耿于怀,对看起来与日本关系并不融洽的东北少帅(张汉卿:何止不融洽,老子恨不得杀光在华的日本人)抱有极大的热情,并原则上同意向中国东北派遣军事顾问。
最初张汉卿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但是德国军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拒绝。
第一批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斯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马克斯?鲍尔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曾在德国总参谋部供职,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赏识。
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高|潮,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东北联省自治政|府建立军事工业,并在奉系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张作霖的奉军提供军事装备,在协助东北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分批分期完成全部10个整编师(含4个计划中的新扩充师)的整训。
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一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在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下,奉军各师的目标是成为远东作战技能、人数及实力均不逊于关东军陆军师团的部队。
这是个好事情。张作相、吴俊升已经成为奉系三驾马车之一,他们兼任的师长职务总该要动一动吧?加上新编4个师,至少有6个中将师长的名额会腾出来。对军人来说,没有比升职加衔更让人兴奋的了,特别对于几个混成旅的旅长而言,很多人都有晋升的机会。
可是,对张汉卿来说,他既欣然于奉军的扩大,又难免有些失落,因为在大概率上,他只能旁观这拨师长的职务花落别人家了。本来,他还想推荐几位人民党的几位高层竞争这些岗位,如颇有实力的戢翼翘、默默奉献的林蔚…把他们尽可能地推上前台,是他的责任,也是人民党壮大的机会。
但是他只能放弃。
因为随着东北土改的深化,他的一些政策不免地与很多人起了冲突。土改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打击土地兼并,这点至少动到了吴俊升、马龙谭、张景惠等人的蛋糕。虽然张作霖曾豁达地表示赚钱的方式有很多,没必要非要在土疙瘩里叫真,上述几位大佬也明智地决定配合少帅的工作,但毕竟挡人财路不是?
他这几位碍于交情不下绊子,不代表其它的人没有想法。东北土地兼并现象很重,要把既得利益者的土地“租”给农户种,难免有些抵触。若不是张汉卿当初明智地用“赎买”而不是“革命”的办法曲折进行,他的第一步就行不通。
革命是要有枪杆子的…
张汉卿虽然有少帅、奉军副总参谋长、巡阅使署总参议以及之前的边防绥靖公署主任、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剿匪副总司令等一串耀眼的光环,但他知道,真正有分量的只是一个:人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无他,有卫队师和第一师给他作后盾。没有这两个,他只是一个少帅,受人尊敬,但不一定是尊重。
所以他对这两支部队的上心是一定的,他的这两个师也是自成一体,他所用的人也都是绝对的自己人,连组织架构都与奉军总司令部不同:奉军总司令部是一长八处,他的部队是三总部制。
这都不是事,可是当他的势力已经超过奉系起家的几位元老时,不平的声音开始出现。
“凭什么你想插手新建师?你的权力已经不小了!”这是他能感觉到的敌意。也是,东北这个一共就这么大的一个池子,他这个身躯如果太庞大了,难免会挤到别人。凭心而论,张作霖给他的待遇已经够高的了。连张作相都知道团结奉系是抱团取大之路,他这个长子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太不当人子了。
按照他的提议,除了自己兼职的这个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是个例外外,各省督军署总参议一律由文官委任,所以原黑省督军署总参议丁超已经调职军中,改由翟文选接任。这个翟文选,便是担任时间最短的原黑省省长。他虽然作省长能力有限,但做一个督军署的幕僚长还是颇能胜任的,毕竟他之前的警察厅长职务带有某些军事化的色彩----当然,这是张汉卿的评价。翟文选毕竟曾经得到过他的引荐,作为政治上的“伯乐”,继续让他在新岗位上发挥余热也能起到“卖马骨”的效应不是?
丁超不出意外会晋升师长。张汉卿不久前为他保留了总参议的位置,从此他欠了张汉卿的人情。现在有了更好的位置,而没有自己人上位,那么任命丁超就不显山不显水了,况且他资历也够。而且为了让孙烈臣做稳黑省督军之位,一些重要的职务如督军署总参议、秘书长等还是要他来提名的。他的离开对张汉卿和孙烈臣都有好处;
于珍也是老员工了,还曾经很有眼色地给张汉卿铺路,所以张作霖一定会考虑照顾一下;
吴俊升鞍前马后为张作霖服务了这么久,长期屈尊做一个师长,他升职之后的名额肯定会给他一个,以平衡一下手下人的感情,估计父亲也不好意思罢?所以无论如何,他会有一个名额;
最后一个,应该会给孙烈臣。作为父亲的铁杆助手,他的这个督军除了第一师在彼,就只剩下成建制的黑省边防军了,像鲍贵卿一样光杆可不好。
所以基本上内定的四个新编师名额,张汉卿没有争取。
现在的奉系,已经形成以张作霖为主,吴俊升、孙烈臣、张作相为辅,鲍贵卿挂名的格局。东北的财政,目前供养十个师的人力已经到顶,在这种起步阶段,张汉卿可不会行那穷兵黩武之事。所以,想要进一步扩充,很难。
吃相不能太难看,还要照顾到父亲的利益。
而在行政上,他在东北行政上最大的职务还只是总参议。把持各省的人员,都算是东三省的一时人杰,但是和张汉卿的用人之道还是有差距,因为他一心想让人民党居于领导地位。目前看来,这个很难做到。
还好土地改革,总算在他的坚持下继续进行着。经过匪乱,张作霖看到土地在维稳方面的巨大作用,已经下了大力气支持张汉卿,迫使各位大佬连同一群既得利益者纷纷转型。在主要依附于张作霖的情况下,这方面好歹没出什么意外。
看来继续留在东北意义不大,在这混乱的世界,还有大块的地域可以发展。红军还要二万五千里长征呢,凭东北这一隅之地始终不是良策。在长时间的思考中,张汉卿认为,他的眼界需要放宽一点,要能够舍得和放手----东北就留给父亲他们吧。
当然,放手不是弃既有成果于一旦,只是他要把精力放到更辽阔的世界中去而已。未来的每一步,都需要东北的大力支持,毕竟,放眼整个国家,能在经济工业上有东北的作用的没有几处。在进一步的动向确定之前,他需要妥善安排好留守人员。既要能保持住目前的发展势头,又要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这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若是在自己走后被人端了老窝,那才是悲摧。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东北不出意料,最终将会和日本人白刃相向,这是日本政|府的侵略本性决定的和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把宝都押在这里,一旦出现大的变故,他将血本无归,虽然他一直认为有自己在,不会出现这么极端的情况。可是未雨绸缪,也需要另起炉灶,互为呼应。
不经意间,张汉卿的视野已经望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