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商业无间道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最新章节!
钱好贷,冯德麟毕竟也是割据一方的大帅,比张作霖从职务上差了一点,但实力上也在伯仲之间,再说还是奉天的老人。可是技术活来不得半点含糊,要制作方便面,特别是像“一统”这样已经提升了国人口感的方便面,便有些困难了。
不过再认真地进行试验明显时不我待,市场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讲究个先入为主。一旦被真正认可,再想改变它可就难上加难了。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流程作业,即使搞出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没个半年五个月休想出炉。这时候若再没有规模效应,光摊还的成本就能让它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受乃父委托要在方便面的生产上不让张汉卿专美于前的冯庸十分惊讶:父亲同是大帅,两人都名汉卿,他的成就比之张汉卿可就差得不止一条街了。这小子以年轻得不像样的年纪,愣在军界闯出不少的名头,又在什么土改中大放异彩。如果再经商得商,还叫别人怎么活?
想想这些方便面明显是把面条晒干而已,农村土方法的制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统”方面便的成功,只怕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全凭狗屎运吧?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生产的方便面很快地出产并用量取胜呢?
他可不是小心眼的人,父亲和张作霖的矛盾是一回事,但不影响他对张汉卿的欣赏之情:这是一个不世的人才,从年来他的表现来看,用“天降英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关注张汉卿的方便面,只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钱,看到了希望。
自己的飞机组装和改良需要大笔的钱,而老是从父亲手里拿钱一是难为情,二是不愿看父亲不满的眼光----虽然外表严厉实际慈祥的父亲对他的这种痴迷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不字,且从来努力满足其心愿。
这时候,从“一统”食品厂走出的几个师傅让他眼前一亮:为什么不高薪聘请他们,为我所用?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直接把产品做大,省了缓慢而又曲折的市场培育过程。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己可以赚大钱,也省了父亲的资助,还能显得自己有点用处。
说动就动,他对其中一个名叫何师傅的中年男子最为钟意:人都称他为何副总工,据说他是“一统”食品厂里很有技术的权威人士;他自己也说自己熟悉全部“一统”方便面的流程,只要有设备人力资源投入,他可以马上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东西来。
冯庸如获至宝,他一面用高薪的名义延揽这拨人,一面迅速禀报冯德麟。当然,他把这些人的能力都做了一点点夸大。
冯德麟志不在此,但如果有机会打压下张汉卿,他是喜见乐闻的。而且沉迷于飞机领域一发不可收拾的长子难得地表现出对经济有了兴趣,作为一心想让他在军政方面有所建树的冯德麟当然要全力支持,于是有了冯德麟迅速贷款的一幕。
钱顺利到账,他聘请何师傅为厂长,按照“一统”食品厂的架构,迅速建成了六条线。本来按照长子冯庸的意思,可以先买一台轧面机试制。如果顺利的话,再逐渐加线,这样比较稳妥。他是赚钱,而不是向张汉卿叫板。
可是何副总工却撇嘴说:“做生意,看来我们都小看了张少帅。少帅说,这方便面的做工简单到家庭作坊都可以生产,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唯一的噱头便是新奇。就像追星,大家都在追时,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有所表示,不然就显得有些落伍了,这就是明星效应。
方便面也一样。等到世人这新奇劲一过,吃什么山珍海味都索然无味,方便面也就成了普通的面。如果不趁这时候赶紧进入这一领域,一旦大家蜂涌而上,再好的市场也会被挤垮,特别是成本极低门槛极低的方便面了。所以少帅积累了三个月的产能一次释放,果然造成了明星效应。
做生意,就要这样的魄力。”
何副总工的话也有道理,冯德麟思忖片刻便说:“既然干,那就大干一场。至不济也把这方便面的市场搅混了,让姓张的娃儿也不落好!”
冯庸苦笑了,这不是做生意,而是赌气。不过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些话他是不会同乃父说的。
迅速地选址、搭建厂房,冯德麟出动二十八师的官兵,人多力量大,几天后,一所带围墙的规模宏大的食品厂便竣工了。
在外墙还未干透时,用大价钱购置的十台轧面机也搬了进来。这是从奉天机械制造厂抢购的,为此还付给制造厂一笔为数不菲的违约金,因为这些设备听说本是“一统”食品厂**的。
围墙里的面粉堆积成山,这是连夜从北镇各地收购的。经过挤兑风波,能够保值的粮食价格又上涨了些,这冰天雪地的收购这些面粉可不容易。
包装线也就位,招募的操作工人经过几天的培训也大概知道了各自要做什么,听说是要生产奉天城正在热销的方便面,大家都摩拳擦掌、鼓足干劲,都想亲眼瞧瞧这传奇般的东西是怎样从自己手里诞生的。
正在上下为即将开工的任务充满期待时,一个不好的消息打懵了冯庸:何副总工和他的伙伴们不见了!
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没了何副总工,没有谁懂得如何去做。关键是要抢市场!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可是方便面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食品厂的技术人员凭着想法和了一堆面,然后丢进轧面机。但是随着轧面机轧出的不是一根根面条,而是像泡沫般的团块。
怎么办?每次都是这样,工厂如何能够做得下去?赶紧找人吧!
可是无论如何动员人马去找,这几个人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时间不等人,在接到汇报后冯德麟果断地一拍桌子:“那就从食品行聘请几个师傅做,老子就不信,没了胡屠户,还吃不了拔猪毛了!”他有十分肯定,自己的儿子被张汉卿的人阴了。不然,有那么巧,瞌睡时就有人送枕头?张小混蛋家的副总工就这么容易就被聘到了?要知道听说“一统”食品厂对于各工序的控制和人员的保密是极严格的。
省城有位姓杨的大师傅走南闯北好多年了,到底有些经验,被聘任为食品厂的总工。他经过反复试验弄清了原因: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盐分失去了粘力。于是有人提议先把没盐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浸到酱汤里过一下,面条于是带上了咸味。这一雕虫小技,无异于面食技术的一场革命,但本就是方便面的正宗做法。
解决了一个难题,冯庸却高兴不起来:科研能力有了,市场却不等人。在这小半个月期间,“一统”方便面完全打入了东三省的重要城市,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传来。“一统”食品厂不但扩大了产能,还计划在长春等地设立分厂,俨然有做大做强之势。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市场反馈是,大家都认可方便面是“一统”首创的,是正宗的。这个观念一旦被确立,几让后来者无立锥之地。
而且量大的优势将成本减至最小,而且张汉卿也是个受过现代营销手段熏陶、经历过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成本的控制与营销的管理让工厂生意越来越好。更可气的是,张汉卿还在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基本上把“一统”和方便面挂上等号,且诞生出中国第一只报纸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便收方便面”,吸引了大批人的眼球。
再做不出面来,只怕将来能够做出,也卖不掉了。
冯庸以不知今夕何夕的心情夜以继日地待在工厂和师傅们一起研究,遭受严重打击的他还没从何副总工的“消失”中醒过神来。这位一心想钻研飞机的人,也终于接了回地气,要问人间温暖了。还好方便面的技术并不如何复杂,不然他死的心都有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面条烘干,以便长期保存了。最初,师傅们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阳光晒干面条的办法,但这太费时间且需手工操作,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后来还是杨师傅提出试用过油的办法,效果良好。油炸后,水分立即蒸发,面条上出现许多细孔,这使面条在热水浸泡时吸水很多,很快变松软,而且过油的面条更富有弹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条可比。
终于做出来了,味道和“一统”方便面相差无几,冯庸松了一口气。既然重大问题都是师傅们想了的,特别是总工杨师傅,他也毫不揽功,甚至已经想好了就用他的名字起商标为“杨师傅”。
技术上的成功不代表商业上的成功。这一番停顿试验,耽误了不少功夫,也让冯庸当初边生产边销售边还贷款的美梦破灭。因为错误的预估了形势,大批的原料和机器占用了大笔资金,工人的薪资与开拓市场的费用用光了先前从殖边银行贷出的五十万元。要扩大再生产,需要另一笔资金,恐怕仍需从银行里贷出。
可是从省城传来的消息令冯庸与冯德麟都是手足无措:殖边银行因为没有遵守奉天财经委员会和金融厅的指示被勒令停业整顿,不但无法再从中贷款,还被要求归还原先的贷款,这让老少冯帅雪上加霜,感觉被一只无形的手套牢了。
钱好贷,冯德麟毕竟也是割据一方的大帅,比张作霖从职务上差了一点,但实力上也在伯仲之间,再说还是奉天的老人。可是技术活来不得半点含糊,要制作方便面,特别是像“一统”这样已经提升了国人口感的方便面,便有些困难了。
不过再认真地进行试验明显时不我待,市场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讲究个先入为主。一旦被真正认可,再想改变它可就难上加难了。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流程作业,即使搞出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没个半年五个月休想出炉。这时候若再没有规模效应,光摊还的成本就能让它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受乃父委托要在方便面的生产上不让张汉卿专美于前的冯庸十分惊讶:父亲同是大帅,两人都名汉卿,他的成就比之张汉卿可就差得不止一条街了。这小子以年轻得不像样的年纪,愣在军界闯出不少的名头,又在什么土改中大放异彩。如果再经商得商,还叫别人怎么活?
想想这些方便面明显是把面条晒干而已,农村土方法的制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统”方面便的成功,只怕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全凭狗屎运吧?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生产的方便面很快地出产并用量取胜呢?
他可不是小心眼的人,父亲和张作霖的矛盾是一回事,但不影响他对张汉卿的欣赏之情:这是一个不世的人才,从年来他的表现来看,用“天降英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关注张汉卿的方便面,只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钱,看到了希望。
自己的飞机组装和改良需要大笔的钱,而老是从父亲手里拿钱一是难为情,二是不愿看父亲不满的眼光----虽然外表严厉实际慈祥的父亲对他的这种痴迷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不字,且从来努力满足其心愿。
这时候,从“一统”食品厂走出的几个师傅让他眼前一亮:为什么不高薪聘请他们,为我所用?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直接把产品做大,省了缓慢而又曲折的市场培育过程。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己可以赚大钱,也省了父亲的资助,还能显得自己有点用处。
说动就动,他对其中一个名叫何师傅的中年男子最为钟意:人都称他为何副总工,据说他是“一统”食品厂里很有技术的权威人士;他自己也说自己熟悉全部“一统”方便面的流程,只要有设备人力资源投入,他可以马上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东西来。
冯庸如获至宝,他一面用高薪的名义延揽这拨人,一面迅速禀报冯德麟。当然,他把这些人的能力都做了一点点夸大。
冯德麟志不在此,但如果有机会打压下张汉卿,他是喜见乐闻的。而且沉迷于飞机领域一发不可收拾的长子难得地表现出对经济有了兴趣,作为一心想让他在军政方面有所建树的冯德麟当然要全力支持,于是有了冯德麟迅速贷款的一幕。
钱顺利到账,他聘请何师傅为厂长,按照“一统”食品厂的架构,迅速建成了六条线。本来按照长子冯庸的意思,可以先买一台轧面机试制。如果顺利的话,再逐渐加线,这样比较稳妥。他是赚钱,而不是向张汉卿叫板。
可是何副总工却撇嘴说:“做生意,看来我们都小看了张少帅。少帅说,这方便面的做工简单到家庭作坊都可以生产,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唯一的噱头便是新奇。就像追星,大家都在追时,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有所表示,不然就显得有些落伍了,这就是明星效应。
方便面也一样。等到世人这新奇劲一过,吃什么山珍海味都索然无味,方便面也就成了普通的面。如果不趁这时候赶紧进入这一领域,一旦大家蜂涌而上,再好的市场也会被挤垮,特别是成本极低门槛极低的方便面了。所以少帅积累了三个月的产能一次释放,果然造成了明星效应。
做生意,就要这样的魄力。”
何副总工的话也有道理,冯德麟思忖片刻便说:“既然干,那就大干一场。至不济也把这方便面的市场搅混了,让姓张的娃儿也不落好!”
冯庸苦笑了,这不是做生意,而是赌气。不过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些话他是不会同乃父说的。
迅速地选址、搭建厂房,冯德麟出动二十八师的官兵,人多力量大,几天后,一所带围墙的规模宏大的食品厂便竣工了。
在外墙还未干透时,用大价钱购置的十台轧面机也搬了进来。这是从奉天机械制造厂抢购的,为此还付给制造厂一笔为数不菲的违约金,因为这些设备听说本是“一统”食品厂**的。
围墙里的面粉堆积成山,这是连夜从北镇各地收购的。经过挤兑风波,能够保值的粮食价格又上涨了些,这冰天雪地的收购这些面粉可不容易。
包装线也就位,招募的操作工人经过几天的培训也大概知道了各自要做什么,听说是要生产奉天城正在热销的方便面,大家都摩拳擦掌、鼓足干劲,都想亲眼瞧瞧这传奇般的东西是怎样从自己手里诞生的。
正在上下为即将开工的任务充满期待时,一个不好的消息打懵了冯庸:何副总工和他的伙伴们不见了!
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没了何副总工,没有谁懂得如何去做。关键是要抢市场!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可是方便面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食品厂的技术人员凭着想法和了一堆面,然后丢进轧面机。但是随着轧面机轧出的不是一根根面条,而是像泡沫般的团块。
怎么办?每次都是这样,工厂如何能够做得下去?赶紧找人吧!
可是无论如何动员人马去找,这几个人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时间不等人,在接到汇报后冯德麟果断地一拍桌子:“那就从食品行聘请几个师傅做,老子就不信,没了胡屠户,还吃不了拔猪毛了!”他有十分肯定,自己的儿子被张汉卿的人阴了。不然,有那么巧,瞌睡时就有人送枕头?张小混蛋家的副总工就这么容易就被聘到了?要知道听说“一统”食品厂对于各工序的控制和人员的保密是极严格的。
省城有位姓杨的大师傅走南闯北好多年了,到底有些经验,被聘任为食品厂的总工。他经过反复试验弄清了原因: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盐分失去了粘力。于是有人提议先把没盐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浸到酱汤里过一下,面条于是带上了咸味。这一雕虫小技,无异于面食技术的一场革命,但本就是方便面的正宗做法。
解决了一个难题,冯庸却高兴不起来:科研能力有了,市场却不等人。在这小半个月期间,“一统”方便面完全打入了东三省的重要城市,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传来。“一统”食品厂不但扩大了产能,还计划在长春等地设立分厂,俨然有做大做强之势。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市场反馈是,大家都认可方便面是“一统”首创的,是正宗的。这个观念一旦被确立,几让后来者无立锥之地。
而且量大的优势将成本减至最小,而且张汉卿也是个受过现代营销手段熏陶、经历过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成本的控制与营销的管理让工厂生意越来越好。更可气的是,张汉卿还在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基本上把“一统”和方便面挂上等号,且诞生出中国第一只报纸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便收方便面”,吸引了大批人的眼球。
再做不出面来,只怕将来能够做出,也卖不掉了。
冯庸以不知今夕何夕的心情夜以继日地待在工厂和师傅们一起研究,遭受严重打击的他还没从何副总工的“消失”中醒过神来。这位一心想钻研飞机的人,也终于接了回地气,要问人间温暖了。还好方便面的技术并不如何复杂,不然他死的心都有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面条烘干,以便长期保存了。最初,师傅们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阳光晒干面条的办法,但这太费时间且需手工操作,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后来还是杨师傅提出试用过油的办法,效果良好。油炸后,水分立即蒸发,面条上出现许多细孔,这使面条在热水浸泡时吸水很多,很快变松软,而且过油的面条更富有弹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条可比。
终于做出来了,味道和“一统”方便面相差无几,冯庸松了一口气。既然重大问题都是师傅们想了的,特别是总工杨师傅,他也毫不揽功,甚至已经想好了就用他的名字起商标为“杨师傅”。
技术上的成功不代表商业上的成功。这一番停顿试验,耽误了不少功夫,也让冯庸当初边生产边销售边还贷款的美梦破灭。因为错误的预估了形势,大批的原料和机器占用了大笔资金,工人的薪资与开拓市场的费用用光了先前从殖边银行贷出的五十万元。要扩大再生产,需要另一笔资金,恐怕仍需从银行里贷出。
可是从省城传来的消息令冯庸与冯德麟都是手足无措:殖边银行因为没有遵守奉天财经委员会和金融厅的指示被勒令停业整顿,不但无法再从中贷款,还被要求归还原先的贷款,这让老少冯帅雪上加霜,感觉被一只无形的手套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