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在北大读书的日子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最新章节!
旧年代北平的女学生中曾流传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只有清华可通融。”意思是说,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平师大的男生穷潦倒,只有清华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适合做男朋友。
不过张汉卿的到来提前成为北大学界的一股清流,因为他既不穷、又不老,还有几分颜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时节能够出类拔萃到能够读大学的女生实在不多,即使以文科见长的北大,也没有几个能让张汉卿瞧得上眼的异性。至于后来甚出名、张汉卿极想一睹芳容的北大第一届校花马珏,此时还只是五、六岁的小丫头,思之让人甚是失望。
既来之,则安之。此时的大学,还没有过多地牵扯进政治,教授和学生仍以钻研学术为己任。至于下课后包括教授在内私生活的花天酒地,并不影响课堂上的学术氛围和他们人格的伟大。张汉卿开始还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且行且观之的,但一旦对这些现状有所深入,便不由得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重。
这时候的北大,完全开学术界百家争鸣之先河。形形**的北大教授中,有激进的、保守的;有眼界迈向世界欲为中华寻找出路的、在故纸堆里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有洋为中用、也有古为今体的…不一而足。这一时期北大人文荟萃,无数大师出于此门,扬于中外。在惊叹之余,张汉卿却独对一位备受争议的文化怪物、或称为顽固守旧的卫道士很感兴趣。
清末民初,当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时候,有一位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文化怪杰却勇敢地站出来扞卫中华传统文化,他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
他就是辜鸿铭。
如果把张汉卿对辜鸿铭的欣赏简单地理解为对其孤立地、勇敢地、不遗余力地宣扬中华传统文明,那对张汉卿的认识就太过于肤浅,或者说对张汉卿的思想的理解过于片面。因为在一片向西洋欧美、向东洋日本全面学习的氛围中,辜老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是那么的别树一帜。
这点点滴滴,都体现在刚刚出版的英文版《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
曾几何时,穿越而来的张汉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达成唤醒民众、强大国家的心愿。可是,在渐渐融入这个时代以后,他看到了影视剧里、历史中无法表现出来的事实:贫穷弱小的国家、愚昧与没有理想和未来的人民、脱离民众的清高的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在短短几个月的磨合里,他甚至觉得27师的那些马匪兵都比前者可爱…
他总觉得改变这一现状很棘手,也不是当初自己所臆想的拿出一两件先进的武器、仗着一两次惊世骇俗的“先知”手段就能够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以颇具代表性的首都北京来说,充斥着腐朽落后的气息----清王朝已经腐朽得倒塌了,袁世凯还想着能从这块腐肉里涅盘重生!
现在的中国,从高层到地方,从上流到普通百姓,对于国家重新振兴的希望都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彷徨,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学生和贤达之士出国留洋。现在的国民,对中华文化已经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批判和不信任。“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恐怕就是从这个时候在华夏大地生的根,泱泱汉唐之风已然化为记忆中的一抹,只待追忆。
不是国人天生就崇洋媚外,而是在一次次的对外交涉中,国家输掉了里子、也输光了面子,让国民最后一点信心都丢失。区区一个东洋日本,就可以让袁政|府无可奈何、让国民既惊且怕。
就在这个时候,辜鸿铭站了出来,在漫天的乌云中给国人拨出一缕阳光。尽管他的种种表现给人一种封建卫道夫的形象,尽管他仍然留着象征腐朽、落后的小辫子,尽管他崇尚纳妾、宣扬忠君、并病态地喜欢女人的小脚。面对甚嚣尘上全盘西化的西学风潮,面对矫枉过正的传统文化的批评,他所选择的是同样激烈尖锐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行为:用极端的方式奋起反抗,讴歌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秀!
对辜鸿铭的保守,新派教授颇多微词,至有质疑者。经过洋务运动洗礼的一批觉醒起来的中国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腐朽才是造成中国积贫积弱现象的症结,所以,以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已经在充分地酝酿,他们甚至极端地认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都是“有罪”的。
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像此时代知名的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正史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着名思想家钱玄同就认为汉字全面落后于时代了,要想让中国赶上发达国家,去汉字化是必须的。他的观点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作为代表:“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很多人不清楚钱玄同是谁,但是正史上建国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在三十年前就提出并已经在身体力行了。这位语言学大师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摸索着从本源上让中国再度强大的办法,只是有些过激了。
现在看来,“废汉字而求国家强大”就是扯蛋,但在那时,这个论调还很有市场,算是主流的声音了,支持者不乏文学史上的大咖:陈独秀、瞿秋白、吴玉章、鲁迅、刘半农、赵元任…因为病急乱投医,在孱弱的中国,现在实在没其它方式可以救国了么!
不要嘲笑这些先驱者,君不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当电脑诞生后,无数中国科技界人士在为汉字无法输入电脑而苦恼时,曾经尘嚣一时的“汉字落后论”再一次尘哭嚣至上?七十年之后尚如此,何况当时?
辜鸿铭“逆”潮流而尊中国文化,当然会让很多人反弹,引来批判声不断。加上他文学思想保守,作风却很新潮,总有给人批判的子弹。因为别看他极力尊儒尊孔,但你若认为他完全受儒家传统熏陶,他也会说一些让孔夫子汗颜的话,譬如他曾跟英国同行大肆鼓吹中国妓|女的文化品位:“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他必须去‘八大胡同’亲眼看一看那些歌妓的优雅、殷勤及其妩媚娇柔,但又不失尊严的风度,特别要注意污言秽语会多么让她们脸红……”
对此张汉卿倒引为知音,这才是“君子坦荡荡”么!敢做敢说,这才是大丈夫么!再说,逛八大胡同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大罪过,胡适、郁达夫、陈独秀…都逛过。当然名士们有此“率性”之举也不全为性,而是中国文人有这个传统,不去青楼你都不好意思搞创作!
也许骨子里就有这种对士大夫逛青楼的包容性,反正张汉卿以小小年纪在北大坚定地追随辜鸿铭的脚步让他在这里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只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没办法,这时候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坚定的“崇洋媚外”,也许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是非常精确,但确实是几十年来备受欺凌的有知之士的共识。唯有变法才能救中国,唯有学西洋、学东洋才能强中国,“赛因斯”(科学)和“德莫克拉西”(皿煮)两位先生才能援中国于水火。所以尽管大家同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主流意见对辜鸿铭于新文化思潮的抑制是抨击的,使他在新潮青年云集的北大特立独行,但他旁若无人、我行我素。
只有张汉卿似乎理解这位文化巨匠的内心世界,甚至在上他的课时强烈地呼应说:“我非常赞同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我认为不是中国文化不行,而是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中国在有史以来的上千年在科技和经济甚至文化方面都全方位领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仍然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自有其独到之处,正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岂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数典忘祖了?以中国文化包容兼蓄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吸纳一切外国先进的经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但是全盘否定自己就矫枉过正了。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经过我们这一代、两代人的努力,它一定会重新焕发光辉的!”
这是他正好借着“二十一条”让国人憋着一股气的机会表达他的世界观,也是他在穿越以来的第一声呐喊,从即将成为中国整个知识分子精英发源地的北大发出,有一种浓厚的宿命感。
旧年代北平的女学生中曾流传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只有清华可通融。”意思是说,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平师大的男生穷潦倒,只有清华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适合做男朋友。
不过张汉卿的到来提前成为北大学界的一股清流,因为他既不穷、又不老,还有几分颜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时节能够出类拔萃到能够读大学的女生实在不多,即使以文科见长的北大,也没有几个能让张汉卿瞧得上眼的异性。至于后来甚出名、张汉卿极想一睹芳容的北大第一届校花马珏,此时还只是五、六岁的小丫头,思之让人甚是失望。
既来之,则安之。此时的大学,还没有过多地牵扯进政治,教授和学生仍以钻研学术为己任。至于下课后包括教授在内私生活的花天酒地,并不影响课堂上的学术氛围和他们人格的伟大。张汉卿开始还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且行且观之的,但一旦对这些现状有所深入,便不由得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重。
这时候的北大,完全开学术界百家争鸣之先河。形形**的北大教授中,有激进的、保守的;有眼界迈向世界欲为中华寻找出路的、在故纸堆里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有洋为中用、也有古为今体的…不一而足。这一时期北大人文荟萃,无数大师出于此门,扬于中外。在惊叹之余,张汉卿却独对一位备受争议的文化怪物、或称为顽固守旧的卫道士很感兴趣。
清末民初,当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时候,有一位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文化怪杰却勇敢地站出来扞卫中华传统文化,他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
他就是辜鸿铭。
如果把张汉卿对辜鸿铭的欣赏简单地理解为对其孤立地、勇敢地、不遗余力地宣扬中华传统文明,那对张汉卿的认识就太过于肤浅,或者说对张汉卿的思想的理解过于片面。因为在一片向西洋欧美、向东洋日本全面学习的氛围中,辜老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是那么的别树一帜。
这点点滴滴,都体现在刚刚出版的英文版《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
曾几何时,穿越而来的张汉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达成唤醒民众、强大国家的心愿。可是,在渐渐融入这个时代以后,他看到了影视剧里、历史中无法表现出来的事实:贫穷弱小的国家、愚昧与没有理想和未来的人民、脱离民众的清高的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在短短几个月的磨合里,他甚至觉得27师的那些马匪兵都比前者可爱…
他总觉得改变这一现状很棘手,也不是当初自己所臆想的拿出一两件先进的武器、仗着一两次惊世骇俗的“先知”手段就能够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以颇具代表性的首都北京来说,充斥着腐朽落后的气息----清王朝已经腐朽得倒塌了,袁世凯还想着能从这块腐肉里涅盘重生!
现在的中国,从高层到地方,从上流到普通百姓,对于国家重新振兴的希望都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彷徨,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学生和贤达之士出国留洋。现在的国民,对中华文化已经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批判和不信任。“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恐怕就是从这个时候在华夏大地生的根,泱泱汉唐之风已然化为记忆中的一抹,只待追忆。
不是国人天生就崇洋媚外,而是在一次次的对外交涉中,国家输掉了里子、也输光了面子,让国民最后一点信心都丢失。区区一个东洋日本,就可以让袁政|府无可奈何、让国民既惊且怕。
就在这个时候,辜鸿铭站了出来,在漫天的乌云中给国人拨出一缕阳光。尽管他的种种表现给人一种封建卫道夫的形象,尽管他仍然留着象征腐朽、落后的小辫子,尽管他崇尚纳妾、宣扬忠君、并病态地喜欢女人的小脚。面对甚嚣尘上全盘西化的西学风潮,面对矫枉过正的传统文化的批评,他所选择的是同样激烈尖锐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行为:用极端的方式奋起反抗,讴歌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秀!
对辜鸿铭的保守,新派教授颇多微词,至有质疑者。经过洋务运动洗礼的一批觉醒起来的中国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腐朽才是造成中国积贫积弱现象的症结,所以,以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已经在充分地酝酿,他们甚至极端地认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都是“有罪”的。
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像此时代知名的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正史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着名思想家钱玄同就认为汉字全面落后于时代了,要想让中国赶上发达国家,去汉字化是必须的。他的观点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作为代表:“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很多人不清楚钱玄同是谁,但是正史上建国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在三十年前就提出并已经在身体力行了。这位语言学大师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摸索着从本源上让中国再度强大的办法,只是有些过激了。
现在看来,“废汉字而求国家强大”就是扯蛋,但在那时,这个论调还很有市场,算是主流的声音了,支持者不乏文学史上的大咖:陈独秀、瞿秋白、吴玉章、鲁迅、刘半农、赵元任…因为病急乱投医,在孱弱的中国,现在实在没其它方式可以救国了么!
不要嘲笑这些先驱者,君不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当电脑诞生后,无数中国科技界人士在为汉字无法输入电脑而苦恼时,曾经尘嚣一时的“汉字落后论”再一次尘哭嚣至上?七十年之后尚如此,何况当时?
辜鸿铭“逆”潮流而尊中国文化,当然会让很多人反弹,引来批判声不断。加上他文学思想保守,作风却很新潮,总有给人批判的子弹。因为别看他极力尊儒尊孔,但你若认为他完全受儒家传统熏陶,他也会说一些让孔夫子汗颜的话,譬如他曾跟英国同行大肆鼓吹中国妓|女的文化品位:“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他必须去‘八大胡同’亲眼看一看那些歌妓的优雅、殷勤及其妩媚娇柔,但又不失尊严的风度,特别要注意污言秽语会多么让她们脸红……”
对此张汉卿倒引为知音,这才是“君子坦荡荡”么!敢做敢说,这才是大丈夫么!再说,逛八大胡同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大罪过,胡适、郁达夫、陈独秀…都逛过。当然名士们有此“率性”之举也不全为性,而是中国文人有这个传统,不去青楼你都不好意思搞创作!
也许骨子里就有这种对士大夫逛青楼的包容性,反正张汉卿以小小年纪在北大坚定地追随辜鸿铭的脚步让他在这里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只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没办法,这时候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坚定的“崇洋媚外”,也许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是非常精确,但确实是几十年来备受欺凌的有知之士的共识。唯有变法才能救中国,唯有学西洋、学东洋才能强中国,“赛因斯”(科学)和“德莫克拉西”(皿煮)两位先生才能援中国于水火。所以尽管大家同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主流意见对辜鸿铭于新文化思潮的抑制是抨击的,使他在新潮青年云集的北大特立独行,但他旁若无人、我行我素。
只有张汉卿似乎理解这位文化巨匠的内心世界,甚至在上他的课时强烈地呼应说:“我非常赞同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我认为不是中国文化不行,而是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中国在有史以来的上千年在科技和经济甚至文化方面都全方位领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仍然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自有其独到之处,正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岂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数典忘祖了?以中国文化包容兼蓄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吸纳一切外国先进的经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但是全盘否定自己就矫枉过正了。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经过我们这一代、两代人的努力,它一定会重新焕发光辉的!”
这是他正好借着“二十一条”让国人憋着一股气的机会表达他的世界观,也是他在穿越以来的第一声呐喊,从即将成为中国整个知识分子精英发源地的北大发出,有一种浓厚的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