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往事如烟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逍遥初唐最新章节!
看到奏折上泥孰的名字,李世民的记忆被拉回到了十年前。
武德三年,天下初定,但是仍有各路反王未灭,称不上安稳。彼时的李世民,也还不是天策上将,一心只想着建功立业,为父兄分忧。
当时的天下,若论兵锋之盛,无出东突厥者。颉利也是那一年继位,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为了平定中原的大业得以顺利进行,李渊只好委曲求全,多多赐与。然而不能使其满足,屡屡纵兵犯边。
为了遏制东突厥,李渊便偷偷遣使联络西突厥,希望西突厥可以出兵,让东突厥有所忌惮。彼时西突厥已经休养生息多年,大可汗统叶护也算是一个雄主,心心念念想要报当年被东突厥驱赶之仇。见到大唐的使者,欣然接受了联兵抗东突厥的协议,为了表示诚意,派侄子阿史那泥孰为使节,来到长安。
为表尊敬,李渊便也下旨,让李世民接待泥孰。
二人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相识了。
同样的敌人,共同的目的,相仿的年纪,让二人有非常多的话题可以聊。泥孰自小生长在西域,他见过的东西,多是李世民没有见过的。他对李世民讲了很多西域的事情,骆驼,胡女,海市蜃楼,无一不让李世民叹为观止。作为回报,李世民也带泥孰领略了长安风光,高耸的城墙,斑驳的古刹,风土人情,各色美食,尤其是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折服了这位突厥少年,让他流连忘返。
但,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转眼一个半月过去了,阿史那泥孰不得不启程回返了。他肩负使节之责,还要回去禀告两国合作的进展。
阿史那泥孰心里清楚,西突厥距离长安,何止千里之遥。这一次分别,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回来。而且一个半月的相处,泥孰也与李世民有了很深的交情,因此在临别之际,他提出要与李世民结为兄弟。
李世民当时只有二十二岁,城府还浅。他与泥孰相伴一个半月,对他的人品也非常敬重,泥孰提出结为兄弟,李世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何况当时大唐的情况,非常需要西突厥这个外援,就算是为了大唐,他也没有不答应之礼。
翌日,二人以突厥礼节结为兄弟。李世民摘下腰间玉佩赠给泥孰作为信物,泥孰则送给李世民一张突厥强弓。这张强弓,李世民一直带在身边,后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是用它,射死了兄长李建成。
再后,李世民登基为帝。但他却无法面对这张射死兄长的强弓,于是在贞观二年,祭祀李建成时,他让高公公偷偷把这张弓烧了。
泥孰回到西突厥之后,极力促成西突厥与大唐修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西突厥的帮助,对东突厥的牵制,大唐才得以空出手来,平山东,下江南,一统中原。
李世民登基为帝时,传谕四方,西突厥也收到了消息。泥孰还曾特意派人送来一封信,恭贺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但是这封信,李世民却没有回。他已经是皇帝了,年少的那段结义之情,他不否认,却也不想提及。
而且这兄弟之情,让李世民内心非常痛苦。不管怎么说,他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一个连亲兄弟都能杀的人,若说他在乎结义之情,天下人会信么?
李世民是一个自负的人,既然没有人会相信,那么索性就不提了。从那之后,他刻意淡忘此事,随后为了准备复仇颉利,大唐上下都忙碌起来,李世民更是恨不得一人分做几人,也无暇想起了。
没成想,今日却受到了这样的消息。
一代雄主统叶护可汗身死,泥孰被推举为大可汗。但泥孰却又不肯,迎立统叶护可汗之子。为统叶护可汗报仇,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逃亡焉耆国。
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内心非常复杂。
他虽然刻意淡化与泥孰的结义之情,但是在他心里,他其实是在意的。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杀死亲兄弟,是不得已为之。只是天下人认为他冷血,他不屑解释罢了。
泥孰是他的结义兄弟,于情于理,他都觉得自己应该在意。
但是转念一想,在意又能怎么呢?且不说大唐刚灭东突厥,急需休养生息,无力再战。就算可以,作为大唐的君主,难道要为了一个突厥的结义兄弟,兴起刀兵么?
须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国库空空如也,拿什么筹措粮草?
而且,大唐距西突厥,相隔何止千里,就算想帮忙,难道要大唐健儿,穿越沙漠,去征战吗?西突厥可不是弹丸小国,其势力虽远在西域,但附近多年没有劲敌,只怕势力不在东突厥之下。打,就能打赢么?
万一输了,大唐怎么办?
诸多心思闪过,李世民已经做出了决断。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为这个结义兄弟出头了。
这个决断做出之后,李世民冷静了下来。他在想,这件事发生之后,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西突厥,泥孰一直是“亲唐派”,这位新可汗,利用泥孰报仇,巩固地位之后,便对其下手。其心思,很大可能便是不想与大唐修好了。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东突厥覆灭之后,有不少东突厥的部落,不愿归附大唐,又担心大唐征伐,不少北上归附薛延陀,也有一部分横穿大漠,归顺了西突厥。
突厥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规矩,便是征服与被征服。虽然这些部落原来归属东突厥,但他们归附过来,西突厥也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何况百年前,所有突厥人本都是一家。
李世民可以想到,这些归附的部落,肯定已经把东突厥覆灭,颉利被俘的消息传了过去。西突厥与大唐修好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二者有共同的敌人。现在这个敌人已经被大唐解决了,形势逆转。
西突厥本就是被东突厥赶走的,他们不可能不觊觎东突厥留下的牧场。尤其是河套地区,草场肥美,本就是突厥汗国的王帐所在。双方此前各自宣称自己是突厥正统,如今东突厥已灭,没有人争抢了,西突厥自然就是正统。
为了这个正统的名义,他们也要回到河套。
新可汗对泥孰下手,很可能就是东征的信号。先扫清内部的“亲唐派”,然后厉兵秣马,挥军东征。再想到高昌国主鞠文泰此番觐见,李世民更加笃定自己的猜想了。西突厥东征,头一站就是高昌。高昌国小民寡,据说兵卒不过五千人,如何能抵抗西突厥骑兵的滚滚铁蹄?
如此,鞠文泰来长安的目的,便昭然若揭了,他想要求援。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放到奏折上,眼中浮现出疑惑之色。
这鞠文泰既然是来求援的,为何又让世子提前一步来到长安?而且还密而不报,若不是因缘巧合,王仲远发现了此事,恐怕等鞠文泰到长安的那天,都不会知道此事。
鞠文泰是来求援的,那他的儿子来长安,又是为了什么呢?
游山玩水?
李世民是不信的。
手指轻轻敲着桌子,李世民的脑海中冒出了几种可能。剔除掉他觉得不正确的选项,最后剩下了一种最可能的可能。
鞠文泰这是怕朕不答应,所以让他的儿子先来一步,疏通朝中重臣为他们说话。
一定是这样!
李世民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东突厥覆灭,大唐西、北、再无强敌,正好休养生息。虽现已知道,薛延陀虎视眈眈,但薛延陀此前一直被突厥人奴役,无好马良弓,又有突厥部落融合进去,内部整合也需要些时日。李世民断定,五年之内,薛延陀不会是大患。等到五年之后,大唐休养生息,薛延陀若想进犯,他也有足够的信心打败。
但突厥人不一样,西突厥在西域已经经营了几十年。到底是什么实力,现在还未可知。若他们打过来,可不是薛延陀可以比拟的。
刚走一个东突厥,又回来一个西突厥。大唐还是改变不了强敌环伺的局面,何谈休养生息。
“若是真来了,这仗必打了。”
李世民喃喃念叨。
情况已经分析清楚,但是高昌国,救还是不救呢?
李世民却没拿定主意。
如今高昌国主还有闲心来长安朝见,说明西突厥还没有逼到一定程度。若此时大唐出兵高昌,直面西突厥,恐怕授人以柄。西突厥可以据此为借口,直接向大唐开战,正中下怀。
但是若不管,也不行。高昌国地处要冲,虽然兵甲不盛,却是西域通商的关键节点。大唐商人想要去西域,高昌是入沙漠之前最后一个补给站。而西域商人想来大唐,穿过沙漠之后,弹尽粮绝,继续补给,也离不开高昌。高昌收两边商税,做两边买卖,赚的是盆满钵满。
若是这样的地方,被西突厥拿在手中。无异于封死了大唐往西的道路,这对大唐来说,可是极大的不利。
怎么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李世民只觉得脑袋都要炸开了。
若是搁在从前,李世民此时肯定已经派人去找长孙无忌了。等他与长孙无忌商量后,再传房玄龄,杜如晦。再后,才是王珪、魏征等人。
但是自长孙无忌上奏请求修陇右路之后,李世民脑海中经常会闪过李牧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长孙无忌与自己相交莫逆,长孙氏与李氏休戚与共。但这些,都无法改变长孙是长孙,皇室是皇室的事实。长孙无忌再怎么忠心,他也会先考虑长孙氏的利益,终究还是隔着一层。
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李世民对长孙无忌,也没有从前那么信得过了。同时他也能够理解,为何长孙皇后一直主张不要重用外戚。这样做,既是维护皇室,又是对长孙家的一种变相保护。若长孙家权柄太大,他日祸起萧墙,兴许长孙氏都不能保存。
李世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曾多次暗自反省,在这样的大事上,他竟不如皇后想的深远。同时他也暗骂了李牧多次,李牧的一句似乎是无心之语,点破了这层窗户纸。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李世民来说,却让他失去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
“如今这天下,朕还能毫无防备的信任谁呢?”
李世民喃喃自语,忽然想起李牧,嘴角不禁勾起了一丝笑容。
长孙无忌不可尽信了,但是李牧,却还是可以信一信的。也许如他所言,来日他有了家族,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但他现在没有,他连儿子都没有,孑然一身,现在的他,是可以信任的。
而且他还想到了当年与泥孰的事情,当年泥孰来长安,李渊让他接待泥孰,一是考虑到身份,泥孰是突厥可汗的侄子,而他是秦王,皇子接待,以示优渥。二是考虑到年龄,他与泥孰年龄相仿,说起话来也不至于没有话题可聊。
如今高昌世子来到长安,李世民让李牧去接待泥孰,正是效仿当年的事情。据闻,高昌世子也不过二十多岁,虽然李牧才十七,但他想必也不会落了下风去。高昌世子,大唐侯爷,也不算是慢待了他。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想要把高昌世子与满朝文武隔开。无论最终的决定是怎样,李世民都不想看到,满朝文武得到贿赂以后,联起手来逼宫的局面。
圣天子,必须乾纲独断!
脑海中形成了这个念头,越想越觉得可行。李世民敲了敲桌子,道:“来人!”
高公公去长安县衙传旨了,自然有旁人伺候,一个太监进殿,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去把逐鹿侯叫来,朕有事交代他。”
“诺!”太监应声,退了出去。
这太监刚出去,高公公便回来了:“陛下,长安县令王仲远已经来了,殿外侯旨。”
李世民点点头,道:“那两个胡人也带来了么?”
“带来了,也在殿外。”
“好,先让王仲远进来,那两个胡人,朕等会再见。”
看到奏折上泥孰的名字,李世民的记忆被拉回到了十年前。
武德三年,天下初定,但是仍有各路反王未灭,称不上安稳。彼时的李世民,也还不是天策上将,一心只想着建功立业,为父兄分忧。
当时的天下,若论兵锋之盛,无出东突厥者。颉利也是那一年继位,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为了平定中原的大业得以顺利进行,李渊只好委曲求全,多多赐与。然而不能使其满足,屡屡纵兵犯边。
为了遏制东突厥,李渊便偷偷遣使联络西突厥,希望西突厥可以出兵,让东突厥有所忌惮。彼时西突厥已经休养生息多年,大可汗统叶护也算是一个雄主,心心念念想要报当年被东突厥驱赶之仇。见到大唐的使者,欣然接受了联兵抗东突厥的协议,为了表示诚意,派侄子阿史那泥孰为使节,来到长安。
为表尊敬,李渊便也下旨,让李世民接待泥孰。
二人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相识了。
同样的敌人,共同的目的,相仿的年纪,让二人有非常多的话题可以聊。泥孰自小生长在西域,他见过的东西,多是李世民没有见过的。他对李世民讲了很多西域的事情,骆驼,胡女,海市蜃楼,无一不让李世民叹为观止。作为回报,李世民也带泥孰领略了长安风光,高耸的城墙,斑驳的古刹,风土人情,各色美食,尤其是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折服了这位突厥少年,让他流连忘返。
但,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转眼一个半月过去了,阿史那泥孰不得不启程回返了。他肩负使节之责,还要回去禀告两国合作的进展。
阿史那泥孰心里清楚,西突厥距离长安,何止千里之遥。这一次分别,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回来。而且一个半月的相处,泥孰也与李世民有了很深的交情,因此在临别之际,他提出要与李世民结为兄弟。
李世民当时只有二十二岁,城府还浅。他与泥孰相伴一个半月,对他的人品也非常敬重,泥孰提出结为兄弟,李世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何况当时大唐的情况,非常需要西突厥这个外援,就算是为了大唐,他也没有不答应之礼。
翌日,二人以突厥礼节结为兄弟。李世民摘下腰间玉佩赠给泥孰作为信物,泥孰则送给李世民一张突厥强弓。这张强弓,李世民一直带在身边,后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是用它,射死了兄长李建成。
再后,李世民登基为帝。但他却无法面对这张射死兄长的强弓,于是在贞观二年,祭祀李建成时,他让高公公偷偷把这张弓烧了。
泥孰回到西突厥之后,极力促成西突厥与大唐修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西突厥的帮助,对东突厥的牵制,大唐才得以空出手来,平山东,下江南,一统中原。
李世民登基为帝时,传谕四方,西突厥也收到了消息。泥孰还曾特意派人送来一封信,恭贺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但是这封信,李世民却没有回。他已经是皇帝了,年少的那段结义之情,他不否认,却也不想提及。
而且这兄弟之情,让李世民内心非常痛苦。不管怎么说,他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一个连亲兄弟都能杀的人,若说他在乎结义之情,天下人会信么?
李世民是一个自负的人,既然没有人会相信,那么索性就不提了。从那之后,他刻意淡忘此事,随后为了准备复仇颉利,大唐上下都忙碌起来,李世民更是恨不得一人分做几人,也无暇想起了。
没成想,今日却受到了这样的消息。
一代雄主统叶护可汗身死,泥孰被推举为大可汗。但泥孰却又不肯,迎立统叶护可汗之子。为统叶护可汗报仇,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逃亡焉耆国。
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内心非常复杂。
他虽然刻意淡化与泥孰的结义之情,但是在他心里,他其实是在意的。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杀死亲兄弟,是不得已为之。只是天下人认为他冷血,他不屑解释罢了。
泥孰是他的结义兄弟,于情于理,他都觉得自己应该在意。
但是转念一想,在意又能怎么呢?且不说大唐刚灭东突厥,急需休养生息,无力再战。就算可以,作为大唐的君主,难道要为了一个突厥的结义兄弟,兴起刀兵么?
须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国库空空如也,拿什么筹措粮草?
而且,大唐距西突厥,相隔何止千里,就算想帮忙,难道要大唐健儿,穿越沙漠,去征战吗?西突厥可不是弹丸小国,其势力虽远在西域,但附近多年没有劲敌,只怕势力不在东突厥之下。打,就能打赢么?
万一输了,大唐怎么办?
诸多心思闪过,李世民已经做出了决断。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为这个结义兄弟出头了。
这个决断做出之后,李世民冷静了下来。他在想,这件事发生之后,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西突厥,泥孰一直是“亲唐派”,这位新可汗,利用泥孰报仇,巩固地位之后,便对其下手。其心思,很大可能便是不想与大唐修好了。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东突厥覆灭之后,有不少东突厥的部落,不愿归附大唐,又担心大唐征伐,不少北上归附薛延陀,也有一部分横穿大漠,归顺了西突厥。
突厥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规矩,便是征服与被征服。虽然这些部落原来归属东突厥,但他们归附过来,西突厥也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何况百年前,所有突厥人本都是一家。
李世民可以想到,这些归附的部落,肯定已经把东突厥覆灭,颉利被俘的消息传了过去。西突厥与大唐修好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二者有共同的敌人。现在这个敌人已经被大唐解决了,形势逆转。
西突厥本就是被东突厥赶走的,他们不可能不觊觎东突厥留下的牧场。尤其是河套地区,草场肥美,本就是突厥汗国的王帐所在。双方此前各自宣称自己是突厥正统,如今东突厥已灭,没有人争抢了,西突厥自然就是正统。
为了这个正统的名义,他们也要回到河套。
新可汗对泥孰下手,很可能就是东征的信号。先扫清内部的“亲唐派”,然后厉兵秣马,挥军东征。再想到高昌国主鞠文泰此番觐见,李世民更加笃定自己的猜想了。西突厥东征,头一站就是高昌。高昌国小民寡,据说兵卒不过五千人,如何能抵抗西突厥骑兵的滚滚铁蹄?
如此,鞠文泰来长安的目的,便昭然若揭了,他想要求援。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放到奏折上,眼中浮现出疑惑之色。
这鞠文泰既然是来求援的,为何又让世子提前一步来到长安?而且还密而不报,若不是因缘巧合,王仲远发现了此事,恐怕等鞠文泰到长安的那天,都不会知道此事。
鞠文泰是来求援的,那他的儿子来长安,又是为了什么呢?
游山玩水?
李世民是不信的。
手指轻轻敲着桌子,李世民的脑海中冒出了几种可能。剔除掉他觉得不正确的选项,最后剩下了一种最可能的可能。
鞠文泰这是怕朕不答应,所以让他的儿子先来一步,疏通朝中重臣为他们说话。
一定是这样!
李世民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东突厥覆灭,大唐西、北、再无强敌,正好休养生息。虽现已知道,薛延陀虎视眈眈,但薛延陀此前一直被突厥人奴役,无好马良弓,又有突厥部落融合进去,内部整合也需要些时日。李世民断定,五年之内,薛延陀不会是大患。等到五年之后,大唐休养生息,薛延陀若想进犯,他也有足够的信心打败。
但突厥人不一样,西突厥在西域已经经营了几十年。到底是什么实力,现在还未可知。若他们打过来,可不是薛延陀可以比拟的。
刚走一个东突厥,又回来一个西突厥。大唐还是改变不了强敌环伺的局面,何谈休养生息。
“若是真来了,这仗必打了。”
李世民喃喃念叨。
情况已经分析清楚,但是高昌国,救还是不救呢?
李世民却没拿定主意。
如今高昌国主还有闲心来长安朝见,说明西突厥还没有逼到一定程度。若此时大唐出兵高昌,直面西突厥,恐怕授人以柄。西突厥可以据此为借口,直接向大唐开战,正中下怀。
但是若不管,也不行。高昌国地处要冲,虽然兵甲不盛,却是西域通商的关键节点。大唐商人想要去西域,高昌是入沙漠之前最后一个补给站。而西域商人想来大唐,穿过沙漠之后,弹尽粮绝,继续补给,也离不开高昌。高昌收两边商税,做两边买卖,赚的是盆满钵满。
若是这样的地方,被西突厥拿在手中。无异于封死了大唐往西的道路,这对大唐来说,可是极大的不利。
怎么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李世民只觉得脑袋都要炸开了。
若是搁在从前,李世民此时肯定已经派人去找长孙无忌了。等他与长孙无忌商量后,再传房玄龄,杜如晦。再后,才是王珪、魏征等人。
但是自长孙无忌上奏请求修陇右路之后,李世民脑海中经常会闪过李牧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长孙无忌与自己相交莫逆,长孙氏与李氏休戚与共。但这些,都无法改变长孙是长孙,皇室是皇室的事实。长孙无忌再怎么忠心,他也会先考虑长孙氏的利益,终究还是隔着一层。
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李世民对长孙无忌,也没有从前那么信得过了。同时他也能够理解,为何长孙皇后一直主张不要重用外戚。这样做,既是维护皇室,又是对长孙家的一种变相保护。若长孙家权柄太大,他日祸起萧墙,兴许长孙氏都不能保存。
李世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曾多次暗自反省,在这样的大事上,他竟不如皇后想的深远。同时他也暗骂了李牧多次,李牧的一句似乎是无心之语,点破了这层窗户纸。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李世民来说,却让他失去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
“如今这天下,朕还能毫无防备的信任谁呢?”
李世民喃喃自语,忽然想起李牧,嘴角不禁勾起了一丝笑容。
长孙无忌不可尽信了,但是李牧,却还是可以信一信的。也许如他所言,来日他有了家族,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但他现在没有,他连儿子都没有,孑然一身,现在的他,是可以信任的。
而且他还想到了当年与泥孰的事情,当年泥孰来长安,李渊让他接待泥孰,一是考虑到身份,泥孰是突厥可汗的侄子,而他是秦王,皇子接待,以示优渥。二是考虑到年龄,他与泥孰年龄相仿,说起话来也不至于没有话题可聊。
如今高昌世子来到长安,李世民让李牧去接待泥孰,正是效仿当年的事情。据闻,高昌世子也不过二十多岁,虽然李牧才十七,但他想必也不会落了下风去。高昌世子,大唐侯爷,也不算是慢待了他。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想要把高昌世子与满朝文武隔开。无论最终的决定是怎样,李世民都不想看到,满朝文武得到贿赂以后,联起手来逼宫的局面。
圣天子,必须乾纲独断!
脑海中形成了这个念头,越想越觉得可行。李世民敲了敲桌子,道:“来人!”
高公公去长安县衙传旨了,自然有旁人伺候,一个太监进殿,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去把逐鹿侯叫来,朕有事交代他。”
“诺!”太监应声,退了出去。
这太监刚出去,高公公便回来了:“陛下,长安县令王仲远已经来了,殿外侯旨。”
李世民点点头,道:“那两个胡人也带来了么?”
“带来了,也在殿外。”
“好,先让王仲远进来,那两个胡人,朕等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