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金子做的’是谦虚的说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在众多有关发射环太阳卫星的舆论中,关注最多的还是卫星和太阳表面的距离。
十万公里,实在太近了。
如果是相对于地球六千多公里的半径来说,十万公里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甚至相对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十万公里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太阳实在是太庞大了。
太阳的半径就高达六十九万五千多公里,直径更是超过一百三十九万公里,在百万公里的数量级面前,十万公里就实在是太近了,甚至可以说快要被‘吸纳’进去。
当距离也只是一个数据,最主要是距离太近,受到太阳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哪怕是在遥远的地球上,都能感受到太阳强大的影响力,更不用说是在太阳表面了。
十万公里的位置,遇到一些太阳活动的情况下,根据有关的研究数据,温度都有可能会超过一千摄氏度。
这个温度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属。
那么距离如此近的环太阳卫星,是如何运作的呢?不会才刚到达既定轨道就融化了吧?
当然融化只是个讨论,航天局公布了即将发射距离如此近的太阳卫星,就肯定掌握了相关的技术。
那么是什么技术?
这是很多舆论都关心的问题。
当有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舆论马上转向了一个技术--
材料!
只有抵御高温、高辐射、高电磁风暴,才能在距离太阳表面近的位置,保证电子设备运作。
舆论马上转向了相关的材料技术,好多的说法直接把技术,按在了赵奕的头上,认为赵奕研究出来了,迈向新领域的超级材料。
这么说也没有错,Z波压缩技术确实是赵奕研究出来的。
但是舆论后续发酵则是把技术和奕星科技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赵奕帮助一心科技完成的相关材料技术。
这时候,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卫星材料是由公司制造,还做出了简单说明,“我们根据赵院士的研究,掌握了一种能够把任何材料,进行高强度压缩的技术。”
“通过这种高强度压缩技术,可以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得到质的提升。”
这个公告解释了环太阳卫星的核心技术,同时也确定了技术确实是由赵奕研发出来的。
舆论并不意外。
最主要是,似乎只要是感觉不可思议的科技,就能够和赵奕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反倒是一件惊奇的事情。
这时候,舆论也能理解为什么奕星科技,能和宇航局、高等压缩材料等部门合作,因为技术都是赵奕研发出来的,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团旗下公司,而赵奕是直接负责人,自然有资格和这些公司进行合作。
与此同时,更关心材料问题的是国外相关机构。
不少掌握着顶尖材料制造技术的机构、企业,都想到了不断进行商谈的宇宙飞船项目。
这些机构和企业掌握的最高级别的技术,自认为有资格作为核心合作伙伴,直接参与到宇宙飞船项目中,有的甚至拿着高端材料技术,换取参与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工作。
他们被直接无情的拒绝,而且是非常干脆的拒绝。
虽然宇宙飞船项目已经正式开始,一些附带的部件,都已经进入到制造过程中,但因为牵扯到大量的技术和材料,制造可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和其他企业、机构的谈判还在进行中。
这掌握顶尖材料技术的机构、公司,就是最难在合作上达成一致的。
之前这些机构、公司还不明白,为什么国内的谈判组,会在合作上拒绝的如此干脆。
现在他们明白过来,是因为国内拥有更高端的材料制造技术,而他们所掌握的高端材料,也只能为宇宙飞船的制造锦上添花而已。
“这肯定是个新技术、全新的制造方法!”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是才刚刚组建的公司,他们大概就是以这项技术为核心的。”
“原来是这样!”
“他们肯定掌握了非常吸引高端的压缩材料方法,才能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实现质变,甚至可以让设备抵抗上千度高温以及高辐射风暴。”
“那么,是什么技术呢?具体怎么做到的?”
这些机构、企业顿时开启了研究,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材料制造肯定和‘压缩’有关。
怎么压缩呢?
好多的相关机构都开始设计各种压缩实验。
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非常新颖,他们设计了一种高磁场内旋装置,准备对柔和型的金属铝进行压缩。
这个设计的原理就是在外部设定高磁场,来影响铝金属内部电子运转,同时以向内旋转压缩的方式,给予铝金属物理性的力,期待能够从内外两个方面,对铝金属进行强压缩。
还有其他实验室也有很有意思的设计,比如一家国际的钢铁制造公司,他们专门生产军-事用途的钢材,也掌握着最尖端的钢材制造技术。
现在他们设计的压缩实验,手笔也是非常的大。
他们公开的实验设计,是准备制造超高强度的液压机,并设定真空封闭的环境,对金属材料进行直接物理性的压缩。
两个实验设计进行对比,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似乎是更加靠谱一些。
实际上,材料专业领域的人士,更加看好钢铁公司的实验,因为钢铁公司的方法比较直接,很大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说是由内而外的进行压缩,但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内旋压缩,内部电子受到磁场影响旋转,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更多体现在导电、磁场特性上,理论上物理特性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了。
两个实验肯定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Z波压缩是借助Z波,进行直接的空间压缩,是空间的压缩影响到材料,而不是进行物理压缩。
——
航天局的公告有很大的正面意义,让奕星科技的名气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好多人也开始关注奕星科技,但同时外界依旧存在质疑,因为奕星科技是一家运营的企业,企业运转都是以实现盈利为目标的。
花大笔的费用用于探索太阳,怎么想都没有任何的利润点。
那么奕星科技为什么这么做呢?是不是准备把投资人的钱,都花在了探索宇宙上,而不是争取实现利润?
如果是站在国家、科研的角度上来说,企业花钱做探索宇宙的科研,是有些伟大的。
但是,站在企业、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说,只是不断投入做科研,去做高端探索宇宙的研发,等于是花投资者的钱去‘收买人心’,怎么都感觉很别扭,还不如成立一家科研机构。
用公众的捐赠或国家拨款的经费,投入到高端科研事业中,谁也不会多说什么。
为了平息公众的质疑声,赵奕还是站出来说了两句,“作为奕星科技的负责人,我和团队做的每一个研发,达成的每一个协议,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而不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做科研事业。”
“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保证股东的权益,争取能让奕星科技早日实现正收益。”
这是站在公司负责人角度说的话。
赵奕认为确实应该表个态,只是做研发的科研机构,当然可以花费大量的钱在没有利润的研发中,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
站在企业的角度就不一样了,没有上市的公司也要为投资人负责,上市以后就必须要为股东负责,保证所有股东,甚至是普通股民的权益。
赵奕站出来说的话,就像是定心丸一样,让舆论马上平息了。
当然了。
还是有很多人存在质疑,但疑惑也只能暂时放在心里。
两个星期后,赵奕率领研发团队去了宇航局的发射基地,聚能卫星建造完毕,正处在准备发射的状态。
在准备发射的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赵奕直接接过总工程师的工作,并亲自检测每一个小组提交的数据报告,并参与到一系列的检测、参数校对工作中。
同时,赵奕和团队一起,完善了聚能卫星的控制系统,最核心的就是应急控制系统。
应急控制系统是保证卫星受到影响的时候,可以人工操作让卫星快速远离太阳。
应急控制系统使用的是空间连接技术,依靠影像传输进行控制,同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卫星最核心的组建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聚能卫星的造价,聚能卫星的成本太高了,单单是专利技术成本就有十三个亿,因为建造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压缩材料,材料成本也占据很大的一部分。
再加上装配、人工、检测等等,一系列的成本算在内,都已经达到了三十个亿。
另外,聚能卫星没有进行发射,也就还有一笔大单要掏钱。
聚能卫星的重量高达八吨,如此高重量的卫星要摆脱地球引力飞往太阳,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超过第一宇宙速度。
这是非常困难的。
最开始的计划是,建造专门的反重力飞船,以反重力的方式运送,但反重力飞船的速度并不快,摆脱地球引力的方法,是一直开启反重力装置,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等于是为了完成发射,还要单独设计能摆脱地球引力的反重力飞船,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最后奕星科技和航天局沟通发射问题时,谈好的方法是借助空间站的Z波卫星,并建造专门的反重力飞船,运送聚能卫星完成太空穿梭,就能让卫星直接远离地球。
虽然已经进行过一次太空穿梭实验,技术上不能说完成成熟,只能尽量保证不出现问题,但发射成本还是非常高的,最大也要超过七亿人民币,主要的花费不是制造太空飞船,而是给空间站的Z波装置填充能源。
所以聚能卫星总体的成本,都已经快要接近四十个亿。
那可是四十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
聚能卫星的重量有八吨,哪怕所有部分都换成是黄金,价值也只有三十个亿左右,结果总计花费却高达四十个亿,也就是说,是比黄金还值钱。
“金子做的”,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放在聚能卫星上,却成了‘谦虚’的说辞。
所以赵奕以及奕星科技,对于聚能卫星有多重视就可想而知了,哪怕是在准备发射的过程中,赵奕也都在想,“一定要先进入民用领域,这个选择是对的。”
“必须先回本!”
“如果只是投入做研发,就会连第二座聚能卫星都造不起!”
“只有能够收回成本,才能有钱继续建造第二座、第三座,还能投入其他领域的研发。”
——
聚能卫星的发射过程波澜不惊。
虽然发射工作是保密性质的,并没有进行直播、接受采访之类,但过程还是受到了关注。
比如,有高层领导直接来观看发射过程。
这主要是因为换太阳聚能卫星的技术含金量,以及发射构成牵扯到了太空穿梭。
上一次太空穿梭是实验,这一次则是完成任务。
每一次的太空穿梭都会积攒经验,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完成太空穿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聚能卫星整个发射过程,和上一次进行太空穿梭实验是一样的,就是反重力推进器运送聚能卫星,滑入预定的Z波压缩航路。
然后,载有聚能卫星的反重力推进器快速消失,再出现的时候,已经距离地球有二十万公里。
在距离地球二十万公里的位置,反重力推进器依靠剩余能源以及太阳引力继续前进,并将会在一千万公里位置,分离出聚能卫星,聚能卫星会依靠太阳的引力,不断的加速向前,反重力推进器则会被舍弃,但也会以稍慢的速度接近太阳,最终预计会被太阳高温融化、分割成碎片,也许大部分最终会融进太阳中。
聚能卫星加速前进,并在两月后达到最高速度--
每秒两百八十公里。
当前聚能卫星的速度每秒只有八公里,到达太阳表面预定轨道的时间也是两个月。
在众多有关发射环太阳卫星的舆论中,关注最多的还是卫星和太阳表面的距离。
十万公里,实在太近了。
如果是相对于地球六千多公里的半径来说,十万公里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甚至相对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十万公里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太阳实在是太庞大了。
太阳的半径就高达六十九万五千多公里,直径更是超过一百三十九万公里,在百万公里的数量级面前,十万公里就实在是太近了,甚至可以说快要被‘吸纳’进去。
当距离也只是一个数据,最主要是距离太近,受到太阳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哪怕是在遥远的地球上,都能感受到太阳强大的影响力,更不用说是在太阳表面了。
十万公里的位置,遇到一些太阳活动的情况下,根据有关的研究数据,温度都有可能会超过一千摄氏度。
这个温度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属。
那么距离如此近的环太阳卫星,是如何运作的呢?不会才刚到达既定轨道就融化了吧?
当然融化只是个讨论,航天局公布了即将发射距离如此近的太阳卫星,就肯定掌握了相关的技术。
那么是什么技术?
这是很多舆论都关心的问题。
当有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舆论马上转向了一个技术--
材料!
只有抵御高温、高辐射、高电磁风暴,才能在距离太阳表面近的位置,保证电子设备运作。
舆论马上转向了相关的材料技术,好多的说法直接把技术,按在了赵奕的头上,认为赵奕研究出来了,迈向新领域的超级材料。
这么说也没有错,Z波压缩技术确实是赵奕研究出来的。
但是舆论后续发酵则是把技术和奕星科技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赵奕帮助一心科技完成的相关材料技术。
这时候,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卫星材料是由公司制造,还做出了简单说明,“我们根据赵院士的研究,掌握了一种能够把任何材料,进行高强度压缩的技术。”
“通过这种高强度压缩技术,可以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得到质的提升。”
这个公告解释了环太阳卫星的核心技术,同时也确定了技术确实是由赵奕研发出来的。
舆论并不意外。
最主要是,似乎只要是感觉不可思议的科技,就能够和赵奕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反倒是一件惊奇的事情。
这时候,舆论也能理解为什么奕星科技,能和宇航局、高等压缩材料等部门合作,因为技术都是赵奕研发出来的,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团旗下公司,而赵奕是直接负责人,自然有资格和这些公司进行合作。
与此同时,更关心材料问题的是国外相关机构。
不少掌握着顶尖材料制造技术的机构、企业,都想到了不断进行商谈的宇宙飞船项目。
这些机构和企业掌握的最高级别的技术,自认为有资格作为核心合作伙伴,直接参与到宇宙飞船项目中,有的甚至拿着高端材料技术,换取参与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工作。
他们被直接无情的拒绝,而且是非常干脆的拒绝。
虽然宇宙飞船项目已经正式开始,一些附带的部件,都已经进入到制造过程中,但因为牵扯到大量的技术和材料,制造可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和其他企业、机构的谈判还在进行中。
这掌握顶尖材料技术的机构、公司,就是最难在合作上达成一致的。
之前这些机构、公司还不明白,为什么国内的谈判组,会在合作上拒绝的如此干脆。
现在他们明白过来,是因为国内拥有更高端的材料制造技术,而他们所掌握的高端材料,也只能为宇宙飞船的制造锦上添花而已。
“这肯定是个新技术、全新的制造方法!”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是才刚刚组建的公司,他们大概就是以这项技术为核心的。”
“原来是这样!”
“他们肯定掌握了非常吸引高端的压缩材料方法,才能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实现质变,甚至可以让设备抵抗上千度高温以及高辐射风暴。”
“那么,是什么技术呢?具体怎么做到的?”
这些机构、企业顿时开启了研究,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材料制造肯定和‘压缩’有关。
怎么压缩呢?
好多的相关机构都开始设计各种压缩实验。
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非常新颖,他们设计了一种高磁场内旋装置,准备对柔和型的金属铝进行压缩。
这个设计的原理就是在外部设定高磁场,来影响铝金属内部电子运转,同时以向内旋转压缩的方式,给予铝金属物理性的力,期待能够从内外两个方面,对铝金属进行强压缩。
还有其他实验室也有很有意思的设计,比如一家国际的钢铁制造公司,他们专门生产军-事用途的钢材,也掌握着最尖端的钢材制造技术。
现在他们设计的压缩实验,手笔也是非常的大。
他们公开的实验设计,是准备制造超高强度的液压机,并设定真空封闭的环境,对金属材料进行直接物理性的压缩。
两个实验设计进行对比,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似乎是更加靠谱一些。
实际上,材料专业领域的人士,更加看好钢铁公司的实验,因为钢铁公司的方法比较直接,很大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说是由内而外的进行压缩,但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内旋压缩,内部电子受到磁场影响旋转,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更多体现在导电、磁场特性上,理论上物理特性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了。
两个实验肯定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Z波压缩是借助Z波,进行直接的空间压缩,是空间的压缩影响到材料,而不是进行物理压缩。
——
航天局的公告有很大的正面意义,让奕星科技的名气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好多人也开始关注奕星科技,但同时外界依旧存在质疑,因为奕星科技是一家运营的企业,企业运转都是以实现盈利为目标的。
花大笔的费用用于探索太阳,怎么想都没有任何的利润点。
那么奕星科技为什么这么做呢?是不是准备把投资人的钱,都花在了探索宇宙上,而不是争取实现利润?
如果是站在国家、科研的角度上来说,企业花钱做探索宇宙的科研,是有些伟大的。
但是,站在企业、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说,只是不断投入做科研,去做高端探索宇宙的研发,等于是花投资者的钱去‘收买人心’,怎么都感觉很别扭,还不如成立一家科研机构。
用公众的捐赠或国家拨款的经费,投入到高端科研事业中,谁也不会多说什么。
为了平息公众的质疑声,赵奕还是站出来说了两句,“作为奕星科技的负责人,我和团队做的每一个研发,达成的每一个协议,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而不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做科研事业。”
“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保证股东的权益,争取能让奕星科技早日实现正收益。”
这是站在公司负责人角度说的话。
赵奕认为确实应该表个态,只是做研发的科研机构,当然可以花费大量的钱在没有利润的研发中,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
站在企业的角度就不一样了,没有上市的公司也要为投资人负责,上市以后就必须要为股东负责,保证所有股东,甚至是普通股民的权益。
赵奕站出来说的话,就像是定心丸一样,让舆论马上平息了。
当然了。
还是有很多人存在质疑,但疑惑也只能暂时放在心里。
两个星期后,赵奕率领研发团队去了宇航局的发射基地,聚能卫星建造完毕,正处在准备发射的状态。
在准备发射的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赵奕直接接过总工程师的工作,并亲自检测每一个小组提交的数据报告,并参与到一系列的检测、参数校对工作中。
同时,赵奕和团队一起,完善了聚能卫星的控制系统,最核心的就是应急控制系统。
应急控制系统是保证卫星受到影响的时候,可以人工操作让卫星快速远离太阳。
应急控制系统使用的是空间连接技术,依靠影像传输进行控制,同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卫星最核心的组建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聚能卫星的造价,聚能卫星的成本太高了,单单是专利技术成本就有十三个亿,因为建造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压缩材料,材料成本也占据很大的一部分。
再加上装配、人工、检测等等,一系列的成本算在内,都已经达到了三十个亿。
另外,聚能卫星没有进行发射,也就还有一笔大单要掏钱。
聚能卫星的重量高达八吨,如此高重量的卫星要摆脱地球引力飞往太阳,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超过第一宇宙速度。
这是非常困难的。
最开始的计划是,建造专门的反重力飞船,以反重力的方式运送,但反重力飞船的速度并不快,摆脱地球引力的方法,是一直开启反重力装置,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等于是为了完成发射,还要单独设计能摆脱地球引力的反重力飞船,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最后奕星科技和航天局沟通发射问题时,谈好的方法是借助空间站的Z波卫星,并建造专门的反重力飞船,运送聚能卫星完成太空穿梭,就能让卫星直接远离地球。
虽然已经进行过一次太空穿梭实验,技术上不能说完成成熟,只能尽量保证不出现问题,但发射成本还是非常高的,最大也要超过七亿人民币,主要的花费不是制造太空飞船,而是给空间站的Z波装置填充能源。
所以聚能卫星总体的成本,都已经快要接近四十个亿。
那可是四十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
聚能卫星的重量有八吨,哪怕所有部分都换成是黄金,价值也只有三十个亿左右,结果总计花费却高达四十个亿,也就是说,是比黄金还值钱。
“金子做的”,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放在聚能卫星上,却成了‘谦虚’的说辞。
所以赵奕以及奕星科技,对于聚能卫星有多重视就可想而知了,哪怕是在准备发射的过程中,赵奕也都在想,“一定要先进入民用领域,这个选择是对的。”
“必须先回本!”
“如果只是投入做研发,就会连第二座聚能卫星都造不起!”
“只有能够收回成本,才能有钱继续建造第二座、第三座,还能投入其他领域的研发。”
——
聚能卫星的发射过程波澜不惊。
虽然发射工作是保密性质的,并没有进行直播、接受采访之类,但过程还是受到了关注。
比如,有高层领导直接来观看发射过程。
这主要是因为换太阳聚能卫星的技术含金量,以及发射构成牵扯到了太空穿梭。
上一次太空穿梭是实验,这一次则是完成任务。
每一次的太空穿梭都会积攒经验,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完成太空穿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聚能卫星整个发射过程,和上一次进行太空穿梭实验是一样的,就是反重力推进器运送聚能卫星,滑入预定的Z波压缩航路。
然后,载有聚能卫星的反重力推进器快速消失,再出现的时候,已经距离地球有二十万公里。
在距离地球二十万公里的位置,反重力推进器依靠剩余能源以及太阳引力继续前进,并将会在一千万公里位置,分离出聚能卫星,聚能卫星会依靠太阳的引力,不断的加速向前,反重力推进器则会被舍弃,但也会以稍慢的速度接近太阳,最终预计会被太阳高温融化、分割成碎片,也许大部分最终会融进太阳中。
聚能卫星加速前进,并在两月后达到最高速度--
每秒两百八十公里。
当前聚能卫星的速度每秒只有八公里,到达太阳表面预定轨道的时间也是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