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网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六百零五章 下一步,太空!王浩:速度太慢,看来要考虑合作问题了。
第六百零五章 下一步,太空!王浩:速度太慢,看来要考虑合作问题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研究组根本就没有想到,能通过从上空划过的卫星,得到引力护盾激发效果的详细数据。
他们已经在一万到两万高空放置了十几个靶球,附近的空域已经被列为航空管制区域,漂浮的靶球也不会对民航客机造成影响。
这种实验方式很难得到准确数据。
一则是因为靶球会受到风力影响飘忽不定,空气阻力对于后续计算的影响很大,那么计算结果就会不准确,只能通过十几个靶球数据,得到一个更接近的结果。
第二就是引力护盾释放范围的影响了。
引力护盾释放的范围太大了,包括中心范围和影响范围,形成的是一個半径四公里左右的半球体。
另外,引力护盾释放的距离控制并不精准,也许存在一点点差异,释放范围就会偏差几公里。
研究组担心引力护盾会影响到地面,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甚至造成巨大的事故,那么就只能让光压发动机飞的更高,并让引力护盾逐渐从上到下接近靶球。
这样进行实验,最开始接触把球的是引力护盾的边缘地带,就可能会让把球脱离引力护盾范围。
那么光压发动机只能进行追踪式的实验,情况就会变得有些尴尬了。
研究组当然也想过去测试引力护盾对于卫星的影响,问题是,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高度的温度,直接就可以归在特殊间-谍卫星的行列中,他们并没有可用于测试的适合目标。
如果真的那样去做,还要和军方部门进行沟通。
至于专门发射测试用的低空卫星,同样也需要和军方部门进行沟通,等于让军方部门直接介入到测试中,还会让其他国家机构注意到,甚至是专门进行监测,就可能会暴露出引力护盾技术,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总之,上空经过的卫星是个惊喜。
一阶雷达做出了的精准测定,并且进行了一分钟左右的追踪,一切的数据都摆在眼前,连后续的轨迹都能计算的很清晰,他们得到了精确的数据,甚至能计算出卫星坠落的大概大致范围。
但仅仅卫星的数据还不够。
这主要是因为引力护盾覆盖范围,强度从中心点向外是逐渐降低的,卫星并没有经过中心区,就只是在外围近乎呈现一条直线划过。
雷达测定的数据很精确,但也只是得到了一部分的数据,比如,平均的引力强度为倍地球引力,释放距离在81公里左右。
“从卫星得到的数据上来看,引力场覆盖范围是公里直径的半球体。”
“再根据外围强度的平均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引力场中心区域的强度在倍地球引力左右。”
王浩进行了一个小总结,“按照所计算出的引力场强度、释放距离、覆盖范围来说,若是以光压发动机飞行路径为中心线,释放出两个呈现120度夹角的引力场,就足以保证正前方的安全了。”
(PS:场力示意图:o-----》》)
【o:发动机;》》:场力】
其他人跟着说道,“范围确实很大,距离也很远,强度也够高,现阶段是足够用了。”
“除非正面出现一个庞大到半径超过一公里,并且足够重的东西,否则就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真的有那样一个东西,一阶雷达早就检测到,可以提前躲避。”
“主要危险还是那些非常小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很小的卫星碎片或者飘荡的小石子,在太空上,这种东西是最危险的。”
“那确实……”
当大家讨论的时候,光压发动机已经悬停在86公里的高空。
引力护盾的实验还是继续进行。
主控舱的测试人员手动控制调整引力护盾的方向,并让其对准空中的靶球,靶球的位置不是在飞船的正下方,而是和正下方呈现了一个角度。
引力护盾释放以后距离还够不到靶球,下一步就是操作光压发动机慢慢的接近靶球。
这也是对于发动机控制体系的检测。
雷达已经锁定了十几个靶球位置,利用小型激发推进喷口的作用,光压发动机可以在高空上朝着任意方向自由的飞行,方向控制上还是很灵活的。
当引力护盾释放范围接近靶球的时候,很明显靶球就开始横向移动,所有的靶球都呈现了同一运动模式,就好像是突然被一阵大风吹过一般。
光压发动机一直追踪着靶球的位置,并控制引力护盾中心区靠近靶球,但最后还是有六个脱离了区域,剩下的则正常被中心区域覆盖。
这个过程用时超过一个小时。
整个过程并不只是测试引力护盾,还测试光压发动机的电子系统,调控性能以及飞行控制性能,等等。
研究组也以此拿到了一系列的数据。
在引力护盾测试结束以后,光压发动机就执行返回基地的命令,过程中测试人员还进行了下降控制。
之后控制室就接管了操作,让光压发动机返回基地。
光压发动机还在返回过程时,控制室已经响起了欢呼声,他们对于发动机返回基地并不担心,因为起降测试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
每个人对于光压发动机的降落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这次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引力护盾的效果实在太好了,只看针对卫星的效果,就知道引力护盾是重大的安全保障。
“在太空中,最怕的就是物理性的碰撞,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了引力护盾,再也不担心光压发动机会在太空上和什么东西发生碰撞。”
“不管是陨石,还是卫星碎片都不用担心。”
每个人都感到很兴奋。
他们很清楚引力护盾的重大意义,有了引力护盾以后就能直接对抗太空中的物理性危险,同时也能直接对抗地面的武器威胁。
这个意义实在太大了。
其实研究组最开始就想到了太空中的物理性危险以及地面的武器威胁问题,但关键是他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
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了。
即便灵活性再好、功率再高,因为块头的影响对卫星碎片、陨石群也无能为力。
地面威胁也一样。
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若是处在几十公里的高空,地面上发射太多的导弹,进行整个区域的饱和攻击,想逃脱是非常困难的。
他们能想到的就是利用激光武器来抵抗,但激光武器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
正常来讲,大型的航天飞行器能够拥有防卫以及主动进攻手段,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若是碰到高速的微小太空垃圾,几乎就只能自认倒霉,而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类似的威胁风险更大。
现在不管是太空中的威胁,还是地面的威胁,都无法直接威胁到光压发动机,自身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还拥有了另外一种主动进攻手段,可以直接让太空中的卫星偏离轨道。
想到这一点,每个人都非常的兴奋。
……
阿迈瑞肯,六角大楼,数据室。
官员和顾问们全程旁观了光压发动机的测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低空卫星轨道偏离和光压发动机有关,而是继续讨论着光压发动机的性能和威胁。
“光压发动机,或者说以此制造出的大型飞船,对我们的威胁太大了。”
“如果研究成功,他们就拥有了无法限制的太空堡垒、太空武器,能够威胁到所有的卫星。”
“虽然没有看到激光武器测试,但如果在太空中,相信他们的激光武器,能够威胁到千公里范围内的任何目标。”
“这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想要打下一颗卫星,需要的就只是接近一千公里范围。”
数据室里变得很安静。
每个人思考一下都感觉很无力,因为双方的太空科技差距太大了。
现在考虑的是太空武器,而他们所拥有的太空进攻能力,最高端的还是卫星追踪能力,通过对于太空中卫星的追踪就能够计算出精确的轨迹,然后在地面发射导弹进行攻击。
第二种方式就是利用调整卫星的轨道,来和已追踪的卫星进行直接碰撞。
他们已经发射了十几颗用于空间监测,并可以修正轨道的军用卫星。
之前他们认为掌握的技术已经很高端了。
当然,他们也想过制造太空中的主动进攻武器,但太空武器是需要能量支持的,只是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弱了。
如果空天母舰研制成功,双方的太空军事科技的差距就会失去比较性。
他们掌握的太空武器技术就像是普通的刀枪棍棒,还需要人力过去直接进行拼杀,而对方掌握的技术就像是拥有无限子弹的冲锋枪。
这怎么比较呢?
两者的差距已经不能以道理计了。
当然,拥有无限子弹的冲锋枪也不是无敌的,但想要击败这样的对手,都不知道要填上多少性命才可以。
数据室的所有人都感觉很无奈,他们想不出直接应对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低空区域,利用地面的导弹进行饱和覆盖攻击,前提还是对方的飞船飞出国家区域,甚至是直接飞到他们的军事区域上空,否则距离就太远太远了。
“唉~~”
好多人都忍不住一声长叹。
第二天阿迈瑞肯举行了高层会议,会议做出了三个决策,一个就是重启f射线实验,并让格鲁姆湖计划项目组和军事合作研究。
第二就是增加制造大批量中远程导弹。
最后是投入研发太空武器技术,直接要求就是研发出‘拥有发射激光武器性能的军用卫星’。
哪怕一颗卫星只能发射一发激光武器,或许,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最少拥有一定的震慑能力。
当然,研发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这可不单单是把激光武器送上太空。
首先,能源方面必须有大容量的电池支持,因为电池都是有寿命的,长期不使用电力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能发射激光武器的前提是能够锁定目标,那么就需要配备雷达系统,而太阳能电池板支持的雷达系统,性能显然是非常低的。
同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
好多军事领域的专家听了研究要求,都感觉高层人员是在做梦。
有人甚至调侃道,“或许,我们应该研发一种核动力卫星,并让超大型火箭把它送上太空……”
……
引力护盾测试非常成功。
光压发动机上方通过的卫星提供了非常精确的数据,再对比靶球提供的数据,让研究组对引力护盾的强度、释放距离和范围,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
研究组对于引力护盾的性能非常满意,下一步就可以开启制造了。
他们计划在光压发动机上安装六台引力护盾设备。
在举行的总结会议上,王浩也说明了下一步的工作,“第一就是继续完善环绕舱体,要开放十个左右的舱体,并构建完善的生活循环体系,保证人员能够在舱体内长期的工作生活。”
“另外,舱体内引力场还要继续完善,我们在测试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当光压发动机加速度变动很快的时候,引力场调整有些跟不上。”
“这一部分还要继续。”
“最后,我们要给发动机配备小型飞船,要在环绕舱体以及上方位置,建造小型飞船悬停区域。”
最后一部分只是在会议上提了一下。
在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就找到了航天局的代表周昌元,问了一下航天局的反重力飞船研究进度。
周昌元很尴尬的说道,“……已经在建造。”
“在建造?第一台样机什么时候能完成?”
“这个、这个……我也不确定啊,王院士,这个部分工作是陈主任负责的。”周昌元更尴尬了。
“我自己去问问吧。”
王浩实在是感觉有些无奈,他们已经确定和航天局合作,让航天局研发各类型的小型飞船。
航天飞船工业公司的主要研发工作,还是放在光压发动机、空天母舰上,小型飞船就交给航天局负责。
他们不可能负责所有的工作。
航天局能完成各类型小型飞船的研发,他们后续就可以直接下订单进行采购。
结果很不如意。
航天局的研发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他们的反重力飞船研究计划,和光压发动机几乎是同时起步的。
光压发动机已经快要进行太空测试,甚至已经配备了激光武器和引力护盾,航天局那边连反重力飞船的第一台样机都没有组装好?
“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这也太慢了!”
“是不是都得耗时间?这种工作效率,看来要考虑是否和他们进行小型飞船的合作了……”
王浩郁闷的不断摇头。
研究组根本就没有想到,能通过从上空划过的卫星,得到引力护盾激发效果的详细数据。
他们已经在一万到两万高空放置了十几个靶球,附近的空域已经被列为航空管制区域,漂浮的靶球也不会对民航客机造成影响。
这种实验方式很难得到准确数据。
一则是因为靶球会受到风力影响飘忽不定,空气阻力对于后续计算的影响很大,那么计算结果就会不准确,只能通过十几个靶球数据,得到一个更接近的结果。
第二就是引力护盾释放范围的影响了。
引力护盾释放的范围太大了,包括中心范围和影响范围,形成的是一個半径四公里左右的半球体。
另外,引力护盾释放的距离控制并不精准,也许存在一点点差异,释放范围就会偏差几公里。
研究组担心引力护盾会影响到地面,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甚至造成巨大的事故,那么就只能让光压发动机飞的更高,并让引力护盾逐渐从上到下接近靶球。
这样进行实验,最开始接触把球的是引力护盾的边缘地带,就可能会让把球脱离引力护盾范围。
那么光压发动机只能进行追踪式的实验,情况就会变得有些尴尬了。
研究组当然也想过去测试引力护盾对于卫星的影响,问题是,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高度的温度,直接就可以归在特殊间-谍卫星的行列中,他们并没有可用于测试的适合目标。
如果真的那样去做,还要和军方部门进行沟通。
至于专门发射测试用的低空卫星,同样也需要和军方部门进行沟通,等于让军方部门直接介入到测试中,还会让其他国家机构注意到,甚至是专门进行监测,就可能会暴露出引力护盾技术,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总之,上空经过的卫星是个惊喜。
一阶雷达做出了的精准测定,并且进行了一分钟左右的追踪,一切的数据都摆在眼前,连后续的轨迹都能计算的很清晰,他们得到了精确的数据,甚至能计算出卫星坠落的大概大致范围。
但仅仅卫星的数据还不够。
这主要是因为引力护盾覆盖范围,强度从中心点向外是逐渐降低的,卫星并没有经过中心区,就只是在外围近乎呈现一条直线划过。
雷达测定的数据很精确,但也只是得到了一部分的数据,比如,平均的引力强度为倍地球引力,释放距离在81公里左右。
“从卫星得到的数据上来看,引力场覆盖范围是公里直径的半球体。”
“再根据外围强度的平均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引力场中心区域的强度在倍地球引力左右。”
王浩进行了一个小总结,“按照所计算出的引力场强度、释放距离、覆盖范围来说,若是以光压发动机飞行路径为中心线,释放出两个呈现120度夹角的引力场,就足以保证正前方的安全了。”
(PS:场力示意图:o-----》》)
【o:发动机;》》:场力】
其他人跟着说道,“范围确实很大,距离也很远,强度也够高,现阶段是足够用了。”
“除非正面出现一个庞大到半径超过一公里,并且足够重的东西,否则就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真的有那样一个东西,一阶雷达早就检测到,可以提前躲避。”
“主要危险还是那些非常小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很小的卫星碎片或者飘荡的小石子,在太空上,这种东西是最危险的。”
“那确实……”
当大家讨论的时候,光压发动机已经悬停在86公里的高空。
引力护盾的实验还是继续进行。
主控舱的测试人员手动控制调整引力护盾的方向,并让其对准空中的靶球,靶球的位置不是在飞船的正下方,而是和正下方呈现了一个角度。
引力护盾释放以后距离还够不到靶球,下一步就是操作光压发动机慢慢的接近靶球。
这也是对于发动机控制体系的检测。
雷达已经锁定了十几个靶球位置,利用小型激发推进喷口的作用,光压发动机可以在高空上朝着任意方向自由的飞行,方向控制上还是很灵活的。
当引力护盾释放范围接近靶球的时候,很明显靶球就开始横向移动,所有的靶球都呈现了同一运动模式,就好像是突然被一阵大风吹过一般。
光压发动机一直追踪着靶球的位置,并控制引力护盾中心区靠近靶球,但最后还是有六个脱离了区域,剩下的则正常被中心区域覆盖。
这个过程用时超过一个小时。
整个过程并不只是测试引力护盾,还测试光压发动机的电子系统,调控性能以及飞行控制性能,等等。
研究组也以此拿到了一系列的数据。
在引力护盾测试结束以后,光压发动机就执行返回基地的命令,过程中测试人员还进行了下降控制。
之后控制室就接管了操作,让光压发动机返回基地。
光压发动机还在返回过程时,控制室已经响起了欢呼声,他们对于发动机返回基地并不担心,因为起降测试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
每个人对于光压发动机的降落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这次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引力护盾的效果实在太好了,只看针对卫星的效果,就知道引力护盾是重大的安全保障。
“在太空中,最怕的就是物理性的碰撞,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了引力护盾,再也不担心光压发动机会在太空上和什么东西发生碰撞。”
“不管是陨石,还是卫星碎片都不用担心。”
每个人都感到很兴奋。
他们很清楚引力护盾的重大意义,有了引力护盾以后就能直接对抗太空中的物理性危险,同时也能直接对抗地面的武器威胁。
这个意义实在太大了。
其实研究组最开始就想到了太空中的物理性危险以及地面的武器威胁问题,但关键是他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
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了。
即便灵活性再好、功率再高,因为块头的影响对卫星碎片、陨石群也无能为力。
地面威胁也一样。
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若是处在几十公里的高空,地面上发射太多的导弹,进行整个区域的饱和攻击,想逃脱是非常困难的。
他们能想到的就是利用激光武器来抵抗,但激光武器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
正常来讲,大型的航天飞行器能够拥有防卫以及主动进攻手段,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若是碰到高速的微小太空垃圾,几乎就只能自认倒霉,而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类似的威胁风险更大。
现在不管是太空中的威胁,还是地面的威胁,都无法直接威胁到光压发动机,自身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还拥有了另外一种主动进攻手段,可以直接让太空中的卫星偏离轨道。
想到这一点,每个人都非常的兴奋。
……
阿迈瑞肯,六角大楼,数据室。
官员和顾问们全程旁观了光压发动机的测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低空卫星轨道偏离和光压发动机有关,而是继续讨论着光压发动机的性能和威胁。
“光压发动机,或者说以此制造出的大型飞船,对我们的威胁太大了。”
“如果研究成功,他们就拥有了无法限制的太空堡垒、太空武器,能够威胁到所有的卫星。”
“虽然没有看到激光武器测试,但如果在太空中,相信他们的激光武器,能够威胁到千公里范围内的任何目标。”
“这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想要打下一颗卫星,需要的就只是接近一千公里范围。”
数据室里变得很安静。
每个人思考一下都感觉很无力,因为双方的太空科技差距太大了。
现在考虑的是太空武器,而他们所拥有的太空进攻能力,最高端的还是卫星追踪能力,通过对于太空中卫星的追踪就能够计算出精确的轨迹,然后在地面发射导弹进行攻击。
第二种方式就是利用调整卫星的轨道,来和已追踪的卫星进行直接碰撞。
他们已经发射了十几颗用于空间监测,并可以修正轨道的军用卫星。
之前他们认为掌握的技术已经很高端了。
当然,他们也想过制造太空中的主动进攻武器,但太空武器是需要能量支持的,只是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弱了。
如果空天母舰研制成功,双方的太空军事科技的差距就会失去比较性。
他们掌握的太空武器技术就像是普通的刀枪棍棒,还需要人力过去直接进行拼杀,而对方掌握的技术就像是拥有无限子弹的冲锋枪。
这怎么比较呢?
两者的差距已经不能以道理计了。
当然,拥有无限子弹的冲锋枪也不是无敌的,但想要击败这样的对手,都不知道要填上多少性命才可以。
数据室的所有人都感觉很无奈,他们想不出直接应对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低空区域,利用地面的导弹进行饱和覆盖攻击,前提还是对方的飞船飞出国家区域,甚至是直接飞到他们的军事区域上空,否则距离就太远太远了。
“唉~~”
好多人都忍不住一声长叹。
第二天阿迈瑞肯举行了高层会议,会议做出了三个决策,一个就是重启f射线实验,并让格鲁姆湖计划项目组和军事合作研究。
第二就是增加制造大批量中远程导弹。
最后是投入研发太空武器技术,直接要求就是研发出‘拥有发射激光武器性能的军用卫星’。
哪怕一颗卫星只能发射一发激光武器,或许,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最少拥有一定的震慑能力。
当然,研发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这可不单单是把激光武器送上太空。
首先,能源方面必须有大容量的电池支持,因为电池都是有寿命的,长期不使用电力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能发射激光武器的前提是能够锁定目标,那么就需要配备雷达系统,而太阳能电池板支持的雷达系统,性能显然是非常低的。
同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
好多军事领域的专家听了研究要求,都感觉高层人员是在做梦。
有人甚至调侃道,“或许,我们应该研发一种核动力卫星,并让超大型火箭把它送上太空……”
……
引力护盾测试非常成功。
光压发动机上方通过的卫星提供了非常精确的数据,再对比靶球提供的数据,让研究组对引力护盾的强度、释放距离和范围,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
研究组对于引力护盾的性能非常满意,下一步就可以开启制造了。
他们计划在光压发动机上安装六台引力护盾设备。
在举行的总结会议上,王浩也说明了下一步的工作,“第一就是继续完善环绕舱体,要开放十个左右的舱体,并构建完善的生活循环体系,保证人员能够在舱体内长期的工作生活。”
“另外,舱体内引力场还要继续完善,我们在测试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当光压发动机加速度变动很快的时候,引力场调整有些跟不上。”
“这一部分还要继续。”
“最后,我们要给发动机配备小型飞船,要在环绕舱体以及上方位置,建造小型飞船悬停区域。”
最后一部分只是在会议上提了一下。
在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就找到了航天局的代表周昌元,问了一下航天局的反重力飞船研究进度。
周昌元很尴尬的说道,“……已经在建造。”
“在建造?第一台样机什么时候能完成?”
“这个、这个……我也不确定啊,王院士,这个部分工作是陈主任负责的。”周昌元更尴尬了。
“我自己去问问吧。”
王浩实在是感觉有些无奈,他们已经确定和航天局合作,让航天局研发各类型的小型飞船。
航天飞船工业公司的主要研发工作,还是放在光压发动机、空天母舰上,小型飞船就交给航天局负责。
他们不可能负责所有的工作。
航天局能完成各类型小型飞船的研发,他们后续就可以直接下订单进行采购。
结果很不如意。
航天局的研发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他们的反重力飞船研究计划,和光压发动机几乎是同时起步的。
光压发动机已经快要进行太空测试,甚至已经配备了激光武器和引力护盾,航天局那边连反重力飞船的第一台样机都没有组装好?
“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这也太慢了!”
“是不是都得耗时间?这种工作效率,看来要考虑是否和他们进行小型飞船的合作了……”
王浩郁闷的不断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