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网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五百五十章 发动机自带激光武器!曹东明:王院士是在考察我?
第五百五十章 发动机自带激光武器!曹东明:王院士是在考察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会场。
王浩站在台上说明了研究内容,并解答了大部分人对于研究的疑惑,他主要说明了两点。
一点就是稳定控制的湮灭粒子技术。
另一点就是温度需求降低到了六千摄氏度。
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已经顾不上会场纪律了,带着惊讶忍不住讨论起来。
湮灭粒子,他们当然是听说过的。
普利尔为科学英勇牺牲的‘爆炸事件’,就是以王浩的研究组发表‘湮灭粒子理论’告一段落。
争论,也由此而起。
很多国外的物理学家更相信反物质理论,他们认为爆炸事件中出现了正反物质湮灭现象,由此制造出了不可控的能量。
阿迈瑞肯方面还推出了一个印度裔的物理学家,以爆炸事件的实验为切入点去研究反物质技术。
后来就出现了第二次爆炸事件。
那个新闻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想到阿迈瑞肯的研究会在两个同样的地方摔倒,就感觉有些好笑。
当然了。
科学实验事故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他们只能严肃的持有默哀态度,觉得好笑也只能憋在心里。
中途高能所则是宣布,和反重力性态中心合作,并在实验中制造出来超光速粒子,验证了湮灭粒子理论。
以此,湮灭粒子理论被更多的学者认可。
在高端学术圈里,湮灭粒子理论的名气很大,但大家都默认就只是一项理论,高能所制造出超光速粒子,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理论。
结果……
王浩团队已经掌握了湮灭粒子技术?
这太骇人了!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一项全新的理论从提出到被验证,再到转化为技术,最低也需要几十年时间,更不用说掌握完善的技术了。
那需要更久远的时间。
他们听到说掌握了稳定控制的湮灭粒子技术,第一时间都感觉王浩是在开玩笑,觉得实在是太不真实了。
那可是湮灭粒子技术!
湮灭粒子技术,可以直白的理解为‘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技术’,和反物质技术的理论不同,但结果是类似的,都是制造出超强的能量,其能量转化效率为‘百分之百’。
相比来说,核聚变技术就只有0.7%。
核聚变技术就已经相当惊人,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无限能源技术’、‘最清洁的能源’,但和湮灭粒子依旧不在一个档次上。
两者之间的能量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稳定控制’。
如果不能够稳定的控制反应,就比如核聚变反应的,反应发生以后释放能量以指数形式递增,控制就会成为主要研究内容。
核聚变控制的研究用了多久呢?
在湮灭力场技术出现以前,人类对于核聚变的研究超过七十年,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人力成本,研究进展都是非常有限的,距离真正实现控制核聚变还很遥远。
湮灭粒子技术才刚出现,就能做到稳定控制,就感觉更加不可思议了。
“这就等于说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理论极限的能源技术!”
“无法想象!”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了解一下湮灭粒子技术,没有任何的先兆,直接就出现了。”
“我根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研究。”
“不愧是王浩院士啊,真是了不起,他既然能平淡的技术说出来,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会激动的憋过气……”
所有人都在关心湮灭粒子技术。
有了这项技术为基础以后,光压发动机的研究不再是幻想,而王浩也谈到说,依靠强湮灭力场的作用,温度需要降低到了六千摄氏度。
实际上,六千摄氏度是一个模糊的定义。
如果再增加湮灭力场强度,温度需求还可以再降低,但可能就会碰到其他的问题。
另外,没有实验知识的数据也不准确。
理论,毕竟是理论。
王浩谈过湮灭粒子技术和温度需求问题后,也没有再进行过多的解释,他们的研究是以基础来设计光压发动机,并需要把技术内容公布出去。
所有人都知道技术基础就可以了。
会场的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接受了拥有湮灭粒子技术以后,好多人不由的庆幸自己参加了项目。
比如,航天局的孔立斌。
他就在对其他人说起自己加入的情况,“我一听是王浩院士的项目,马上就申请了。”
“王浩院士的研究能小吗?”
“从超导电池到空舰飞行器,再到核聚变技术,等等,如果不是在航天局,我早就加入这些项目了。”
“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在我申请以后,陈佳禾还劝我不要加入,说我是航天材料的一把手……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当时就拒绝他了!”
孔立斌说着有些得意,“他是没机会参加,王浩院士要的是懂航天材料的人,如果他有机会,肯定也会申请。”
旁边几个航天材料部门的研究员也跟着点头。
他们申请加入项目倒是很顺利,孔立斌是航天材料部门的负责人,就被其他领导劝说不要加入。
结果孔立斌说自己也有资格,一心要加入研究项目中,还差点和陈佳禾红了脸。
这个过程有点艰辛。
孔立斌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材料部门的负责人,但也卡着50岁的年龄限可以申请。
这次不申请,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王浩的研究项目,好多都有年龄限制,不是非常突出能力的老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加入。
所以孔立斌就申请了。
等完成了研究项目再回到航天局,他有了更加丰厚的履历和经验,过了五十岁也还能往上升一升,或许还有机会申请个院士?
不加入项目,留在航天局根本没什么意义。
现在航天局内部没有大的研究项目,所谓的‘航天型空舰’还处在计划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正式开始。
留下来,做什么?
等着其他人带着丰厚的研究战果返回,然后讨论他这个航天材料部门负责人的水分吗?
……
会场终于平静下来。
王浩又等了一小会儿,继续说道,“在湮灭粒子技术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同事,已经完成了光压发动机主体框架的设计。”
“下面,就让琼斯教授,讲解一下整个框架。”
保罗菲尔-琼斯带着严肃而认真的表情上了台,一开始按部就班的讲解起了框架的设计问题。
王浩很重视保罗菲尔-琼斯。
一则是因为保罗对于研究非常的积极,他是全心意投入到研究中的,希望能够尽快的完成设计工作。
第二就是保罗的水平确实很高。
他的知识量非常广泛,即便是投入到技术设计问题上,也能在很多方面给出专业的意见。
保罗确实是超级天才。
研究组里其他的几个人,丁志强还比较年轻,上台讲解复杂问题,有时候会紧张。
海伦有点像是‘年轻版的保罗’,性格有点儿太高傲了,有些简单内容,甚至不屑于去做解释,他根本不适合讲解工作。
陈蒙蒙倒是开朗大方,但是她说话的有点太温柔了。
黄振,就是附带的。
“创新和想象力太差,对于技术问题的理解也很差,只能一起做基础研究。”王浩轻轻摇头。
光压发动机设计工作并不适合黄振,也只是因为他是研究组的一员,才附带跟着一起做研究而已。
保罗的讲解中,湮灭粒子部门就被带过了。
严格保密的技术问题不需要透露,大家知道技术的大概就可以了,主题内容还是凹面反射镜。
这也是光压发动机设计的关键。
凹面反射镜是个圆形的庞然大物,占据了设计框架的大部分,体积上来说,湮灭粒子设备以及激发推进装置,只是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等保罗菲尔琼斯的讲解结束以后,下一个上台的就是丁志强,而是说起了下一步的实验测试目标,明确一下设计制造设备的目的。
“我们的设计制造出的设备,会在地面进行测试,测试的目标在于让发动机可以从地面升起并飞到太空。”
“这个过程,要实现自由的控制。”
“中途就需要不断的实验,测试具体的推力并拿到其他关键数据……”
丁志强讲解的内容很少,但却让会场所有人期待起来,光压发动机可是个直径超过百米的庞然大物。
这种庞然大物依靠光压推动,从地面飞行到太空,下面肯定会喷射出巨大的光柱。
想象一下……
即便只是实验测试,都会带来巨大的震动,其他见到的人可能认为会是神灵降临?又或者外星人攻打地球?又或者……
总之,肯定是满满的震撼!
……
会议结束。
好多人都忍不住谈论起了研究内容,他们依旧处在震撼之中,还有人期待起了设计后的制造以及测试。
“我都忍不住要进入到那一步了。”
“到时候,肯定很有意思,这种测试根本瞒不住吧?保密什么的都没有意义。”
“测试制造的光柱,如果不是加入项目,我一定会以为是神仙下凡尘。”
“那会很震撼!”
“也不知道需要多久,但我感觉这个项目好像没有核聚变那么复杂,按照王浩院士的速度……三个月?”
“这也太快了吧,不可能的!核聚变是有基础的,这个研究是全新的,可没有基础,咱们也需要一年时间。”
“也许是几年也说不定?”
“我还是觉得几个月能完成……王浩院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
“也对~~~”
这个时候,王浩正和曹东明走在一起,他们去了办公楼一层的材料室,那里有一大块一阶钨硅合金。
曹东明参加过会议,也知道钨硅合金的用处了,“是用来做凹面反射镜内部的涂层吧?”
“对。”
王浩轻轻点头,说道,“反射镜内部涂层材料,只是一部分工作。曹院士,这次你的任务很艰巨啊!”
“其他的分组还在讨论,但是,你的组,我让孔主任调过去几个航天材料专家,还包括组里原来的人,组成一个大组,专门研究凹面反射镜内外材料。”
“也和凹面反射镜的设计对接。”
“这部分工作是最重要、最困难的……”
王浩的语调很严肃。
曹东明也认真点头,“王院士,你放心,我们一定付出百分百努力完成任务。”
曹东明负责的部分确实很重要。
凹面反射镜可不止是一块圆形的超大‘镜片’,还需要就有其他的功能,因为反射镜占据的体积太大,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常规的抵御宇宙辐射、电磁干扰等问题。
然后还要注意物理性的风险,百米直径的庞然大物,和太空中的小物质、宇宙垃圾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很大。
这是严重的物理性风险,就必须让外层材料足够坚硬,设计上也需要抗撞击的问题。
另外,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问题。
比如,凹面反射镜内部是高温光源,可以在中间开个小口,就会有强光喷射而出,只要把光束集中在一起,就能作为强力的激光武器。
这种激光武器可以击毁宇宙碎片,其产生的光压也可以让小物质偏离轨道,对未来的空天母舰形成一种保护措施。
激光武器也能作为主动攻击的武器使用。
王浩和曹东明就谈起了这个问题,“如果能集中光束,预计最低能覆盖几百公里范围,从理论上来说,一万公里内都是影响的有效范围。”
“几百公里内,集中光束产生的推动力,也足以让过百吨的物体大幅度改变轨迹方向。”
“这样就能对发动机,或者未来的空天母舰形成一种有力的保护。”
他们谈着光束武器的话题,也来到了材料室见到钨硅合金。
之前王浩已经见过了,但问题就在于,钨硅合金并没有让任务灵感值获得提升。
换句话说,眼前的钨硅合金不是完善的凹面反射镜涂层材料。
曹东明则是介绍着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我们一直在对于这种材料进行测试,重点就是反射强光以及疲劳测试。”
“到现在来说是符合标准的。”
“我们也相信这种材料符合标准,但疲劳测试还需要一段时间,主要是,我们无法长时间提供六千摄氏度以上高温环境。”
王浩听着点了点头,问道,“曹院士,你觉得这种材料,应用在凹面反射镜中,有什么性能上的缺点吗?”
“缺点……”
曹东明被问住了,他仔细想了想,试探性的说道,“作为涂层反射能力不够强……和玻璃镜面肯定比不了。”
“主要还是因为金属的吸热性。”
【任务二,灵感值+1。】
系统提示响起!
王浩顿时眼前一亮,点头道,“就是这个,吸热性太高了,导致会影响到使用寿命。”
“啊?”
曹东明一时间有些发懵,“你是说,这块合金的疲劳测试通不过?”
“对。”
王浩确定道,“主要就是因为吸热性太强。不过我认为,也接近符合标准的程度了,只要再降低一些吸热性能就能达标。”
“曹院士,你觉得怎么改进,才能降低吸热性能呢?”
“这个……”
曹东明愣愣的说道,“增加碳含量?但是会影响合金其他性能啊?”
“你说的对,还有呢?”
“或者……添加其他金属?”
王浩马上道,“没错,这个方法好,具体添加什么金属?”
曹东明的脑子完全懵了,他愣愣的说了一个金属,“铁?”
“不行。”
“铝?”
“不行。”
“铜?”
“还是不行。”
“……银?”
“对!”
王浩带着兴奋道,“添加一阶银,就能改善这个问题,曹院士,你们下一步就朝着这个方向做研发,相信一定能研究出符合要求的合金。”
“……”
曹东明原地愣了好半天。
他回想着和王浩的对话,完全摸不到头脑,随后呆呆的扭过头,问向旁边的周晋,“刚才王院士是在考察我,对吧?就像是老师考察学生?”
周晋带着思考点点头,“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啊……”
会场。
王浩站在台上说明了研究内容,并解答了大部分人对于研究的疑惑,他主要说明了两点。
一点就是稳定控制的湮灭粒子技术。
另一点就是温度需求降低到了六千摄氏度。
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已经顾不上会场纪律了,带着惊讶忍不住讨论起来。
湮灭粒子,他们当然是听说过的。
普利尔为科学英勇牺牲的‘爆炸事件’,就是以王浩的研究组发表‘湮灭粒子理论’告一段落。
争论,也由此而起。
很多国外的物理学家更相信反物质理论,他们认为爆炸事件中出现了正反物质湮灭现象,由此制造出了不可控的能量。
阿迈瑞肯方面还推出了一个印度裔的物理学家,以爆炸事件的实验为切入点去研究反物质技术。
后来就出现了第二次爆炸事件。
那个新闻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想到阿迈瑞肯的研究会在两个同样的地方摔倒,就感觉有些好笑。
当然了。
科学实验事故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他们只能严肃的持有默哀态度,觉得好笑也只能憋在心里。
中途高能所则是宣布,和反重力性态中心合作,并在实验中制造出来超光速粒子,验证了湮灭粒子理论。
以此,湮灭粒子理论被更多的学者认可。
在高端学术圈里,湮灭粒子理论的名气很大,但大家都默认就只是一项理论,高能所制造出超光速粒子,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理论。
结果……
王浩团队已经掌握了湮灭粒子技术?
这太骇人了!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一项全新的理论从提出到被验证,再到转化为技术,最低也需要几十年时间,更不用说掌握完善的技术了。
那需要更久远的时间。
他们听到说掌握了稳定控制的湮灭粒子技术,第一时间都感觉王浩是在开玩笑,觉得实在是太不真实了。
那可是湮灭粒子技术!
湮灭粒子技术,可以直白的理解为‘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技术’,和反物质技术的理论不同,但结果是类似的,都是制造出超强的能量,其能量转化效率为‘百分之百’。
相比来说,核聚变技术就只有0.7%。
核聚变技术就已经相当惊人,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无限能源技术’、‘最清洁的能源’,但和湮灭粒子依旧不在一个档次上。
两者之间的能量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稳定控制’。
如果不能够稳定的控制反应,就比如核聚变反应的,反应发生以后释放能量以指数形式递增,控制就会成为主要研究内容。
核聚变控制的研究用了多久呢?
在湮灭力场技术出现以前,人类对于核聚变的研究超过七十年,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人力成本,研究进展都是非常有限的,距离真正实现控制核聚变还很遥远。
湮灭粒子技术才刚出现,就能做到稳定控制,就感觉更加不可思议了。
“这就等于说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理论极限的能源技术!”
“无法想象!”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了解一下湮灭粒子技术,没有任何的先兆,直接就出现了。”
“我根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研究。”
“不愧是王浩院士啊,真是了不起,他既然能平淡的技术说出来,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会激动的憋过气……”
所有人都在关心湮灭粒子技术。
有了这项技术为基础以后,光压发动机的研究不再是幻想,而王浩也谈到说,依靠强湮灭力场的作用,温度需要降低到了六千摄氏度。
实际上,六千摄氏度是一个模糊的定义。
如果再增加湮灭力场强度,温度需求还可以再降低,但可能就会碰到其他的问题。
另外,没有实验知识的数据也不准确。
理论,毕竟是理论。
王浩谈过湮灭粒子技术和温度需求问题后,也没有再进行过多的解释,他们的研究是以基础来设计光压发动机,并需要把技术内容公布出去。
所有人都知道技术基础就可以了。
会场的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接受了拥有湮灭粒子技术以后,好多人不由的庆幸自己参加了项目。
比如,航天局的孔立斌。
他就在对其他人说起自己加入的情况,“我一听是王浩院士的项目,马上就申请了。”
“王浩院士的研究能小吗?”
“从超导电池到空舰飞行器,再到核聚变技术,等等,如果不是在航天局,我早就加入这些项目了。”
“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在我申请以后,陈佳禾还劝我不要加入,说我是航天材料的一把手……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当时就拒绝他了!”
孔立斌说着有些得意,“他是没机会参加,王浩院士要的是懂航天材料的人,如果他有机会,肯定也会申请。”
旁边几个航天材料部门的研究员也跟着点头。
他们申请加入项目倒是很顺利,孔立斌是航天材料部门的负责人,就被其他领导劝说不要加入。
结果孔立斌说自己也有资格,一心要加入研究项目中,还差点和陈佳禾红了脸。
这个过程有点艰辛。
孔立斌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材料部门的负责人,但也卡着50岁的年龄限可以申请。
这次不申请,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王浩的研究项目,好多都有年龄限制,不是非常突出能力的老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加入。
所以孔立斌就申请了。
等完成了研究项目再回到航天局,他有了更加丰厚的履历和经验,过了五十岁也还能往上升一升,或许还有机会申请个院士?
不加入项目,留在航天局根本没什么意义。
现在航天局内部没有大的研究项目,所谓的‘航天型空舰’还处在计划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正式开始。
留下来,做什么?
等着其他人带着丰厚的研究战果返回,然后讨论他这个航天材料部门负责人的水分吗?
……
会场终于平静下来。
王浩又等了一小会儿,继续说道,“在湮灭粒子技术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同事,已经完成了光压发动机主体框架的设计。”
“下面,就让琼斯教授,讲解一下整个框架。”
保罗菲尔-琼斯带着严肃而认真的表情上了台,一开始按部就班的讲解起了框架的设计问题。
王浩很重视保罗菲尔-琼斯。
一则是因为保罗对于研究非常的积极,他是全心意投入到研究中的,希望能够尽快的完成设计工作。
第二就是保罗的水平确实很高。
他的知识量非常广泛,即便是投入到技术设计问题上,也能在很多方面给出专业的意见。
保罗确实是超级天才。
研究组里其他的几个人,丁志强还比较年轻,上台讲解复杂问题,有时候会紧张。
海伦有点像是‘年轻版的保罗’,性格有点儿太高傲了,有些简单内容,甚至不屑于去做解释,他根本不适合讲解工作。
陈蒙蒙倒是开朗大方,但是她说话的有点太温柔了。
黄振,就是附带的。
“创新和想象力太差,对于技术问题的理解也很差,只能一起做基础研究。”王浩轻轻摇头。
光压发动机设计工作并不适合黄振,也只是因为他是研究组的一员,才附带跟着一起做研究而已。
保罗的讲解中,湮灭粒子部门就被带过了。
严格保密的技术问题不需要透露,大家知道技术的大概就可以了,主题内容还是凹面反射镜。
这也是光压发动机设计的关键。
凹面反射镜是个圆形的庞然大物,占据了设计框架的大部分,体积上来说,湮灭粒子设备以及激发推进装置,只是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等保罗菲尔琼斯的讲解结束以后,下一个上台的就是丁志强,而是说起了下一步的实验测试目标,明确一下设计制造设备的目的。
“我们的设计制造出的设备,会在地面进行测试,测试的目标在于让发动机可以从地面升起并飞到太空。”
“这个过程,要实现自由的控制。”
“中途就需要不断的实验,测试具体的推力并拿到其他关键数据……”
丁志强讲解的内容很少,但却让会场所有人期待起来,光压发动机可是个直径超过百米的庞然大物。
这种庞然大物依靠光压推动,从地面飞行到太空,下面肯定会喷射出巨大的光柱。
想象一下……
即便只是实验测试,都会带来巨大的震动,其他见到的人可能认为会是神灵降临?又或者外星人攻打地球?又或者……
总之,肯定是满满的震撼!
……
会议结束。
好多人都忍不住谈论起了研究内容,他们依旧处在震撼之中,还有人期待起了设计后的制造以及测试。
“我都忍不住要进入到那一步了。”
“到时候,肯定很有意思,这种测试根本瞒不住吧?保密什么的都没有意义。”
“测试制造的光柱,如果不是加入项目,我一定会以为是神仙下凡尘。”
“那会很震撼!”
“也不知道需要多久,但我感觉这个项目好像没有核聚变那么复杂,按照王浩院士的速度……三个月?”
“这也太快了吧,不可能的!核聚变是有基础的,这个研究是全新的,可没有基础,咱们也需要一年时间。”
“也许是几年也说不定?”
“我还是觉得几个月能完成……王浩院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
“也对~~~”
这个时候,王浩正和曹东明走在一起,他们去了办公楼一层的材料室,那里有一大块一阶钨硅合金。
曹东明参加过会议,也知道钨硅合金的用处了,“是用来做凹面反射镜内部的涂层吧?”
“对。”
王浩轻轻点头,说道,“反射镜内部涂层材料,只是一部分工作。曹院士,这次你的任务很艰巨啊!”
“其他的分组还在讨论,但是,你的组,我让孔主任调过去几个航天材料专家,还包括组里原来的人,组成一个大组,专门研究凹面反射镜内外材料。”
“也和凹面反射镜的设计对接。”
“这部分工作是最重要、最困难的……”
王浩的语调很严肃。
曹东明也认真点头,“王院士,你放心,我们一定付出百分百努力完成任务。”
曹东明负责的部分确实很重要。
凹面反射镜可不止是一块圆形的超大‘镜片’,还需要就有其他的功能,因为反射镜占据的体积太大,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常规的抵御宇宙辐射、电磁干扰等问题。
然后还要注意物理性的风险,百米直径的庞然大物,和太空中的小物质、宇宙垃圾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很大。
这是严重的物理性风险,就必须让外层材料足够坚硬,设计上也需要抗撞击的问题。
另外,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问题。
比如,凹面反射镜内部是高温光源,可以在中间开个小口,就会有强光喷射而出,只要把光束集中在一起,就能作为强力的激光武器。
这种激光武器可以击毁宇宙碎片,其产生的光压也可以让小物质偏离轨道,对未来的空天母舰形成一种保护措施。
激光武器也能作为主动攻击的武器使用。
王浩和曹东明就谈起了这个问题,“如果能集中光束,预计最低能覆盖几百公里范围,从理论上来说,一万公里内都是影响的有效范围。”
“几百公里内,集中光束产生的推动力,也足以让过百吨的物体大幅度改变轨迹方向。”
“这样就能对发动机,或者未来的空天母舰形成一种有力的保护。”
他们谈着光束武器的话题,也来到了材料室见到钨硅合金。
之前王浩已经见过了,但问题就在于,钨硅合金并没有让任务灵感值获得提升。
换句话说,眼前的钨硅合金不是完善的凹面反射镜涂层材料。
曹东明则是介绍着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我们一直在对于这种材料进行测试,重点就是反射强光以及疲劳测试。”
“到现在来说是符合标准的。”
“我们也相信这种材料符合标准,但疲劳测试还需要一段时间,主要是,我们无法长时间提供六千摄氏度以上高温环境。”
王浩听着点了点头,问道,“曹院士,你觉得这种材料,应用在凹面反射镜中,有什么性能上的缺点吗?”
“缺点……”
曹东明被问住了,他仔细想了想,试探性的说道,“作为涂层反射能力不够强……和玻璃镜面肯定比不了。”
“主要还是因为金属的吸热性。”
【任务二,灵感值+1。】
系统提示响起!
王浩顿时眼前一亮,点头道,“就是这个,吸热性太高了,导致会影响到使用寿命。”
“啊?”
曹东明一时间有些发懵,“你是说,这块合金的疲劳测试通不过?”
“对。”
王浩确定道,“主要就是因为吸热性太强。不过我认为,也接近符合标准的程度了,只要再降低一些吸热性能就能达标。”
“曹院士,你觉得怎么改进,才能降低吸热性能呢?”
“这个……”
曹东明愣愣的说道,“增加碳含量?但是会影响合金其他性能啊?”
“你说的对,还有呢?”
“或者……添加其他金属?”
王浩马上道,“没错,这个方法好,具体添加什么金属?”
曹东明的脑子完全懵了,他愣愣的说了一个金属,“铁?”
“不行。”
“铝?”
“不行。”
“铜?”
“还是不行。”
“……银?”
“对!”
王浩带着兴奋道,“添加一阶银,就能改善这个问题,曹院士,你们下一步就朝着这个方向做研发,相信一定能研究出符合要求的合金。”
“……”
曹东明原地愣了好半天。
他回想着和王浩的对话,完全摸不到头脑,随后呆呆的扭过头,问向旁边的周晋,“刚才王院士是在考察我,对吧?就像是老师考察学生?”
周晋带着思考点点头,“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