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网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一百二十四章 证明角谷猜想!普利策:他不会来真的吧?
第一百二十四章 证明角谷猜想!普利策:他不会来真的吧?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角谷猜想,也叫做冰雹猜想、克拉茨问题、3X+1问题,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自然数x,如果是奇数就计算3x+1,如果是偶数就除以二。
这样一直计算下去,最后都会落入底部的4-2-1循环。
这个猜想内容非常简单,正因为如此,也就变得广为人知,数学界对于破解角谷猜想,一直存在很浓厚的兴趣。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使得角谷猜想变得非常值钱,甚至比千禧年七大数学猜想还要值钱。
最早对于角谷猜想悬赏的是在七十年前,一个叫做保罗-恩多斯的人,他愿意提供500美元给角谷猜想的证明人。
后来又有好多数学界、商界乃至于其他领域的人,发起了对于角谷猜想的悬赏,数额虽然都不大,但也足以证明,人们对于角谷猜想的兴趣了。
当前对于角谷猜想的最高奖金,来自日国的一家叫巴库时代的公司,他们发布公告宣布将会为角谷猜想的证明人提供1.2亿日元。
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120万美元。
另外,还有一些科学机构,也针对角谷猜想的证明设定了奖金,有两万、五万、十万……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同时,国内也有相关的悬赏。
角谷猜想入选了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四个部门联合出版的《10000个科学难题(数学卷)》,被列为数学卷中的第四个难题,设定了一百万人民币征解。
有如此多的个人、科学机构、公司,都宣布对于角谷猜想的悬赏征解,足以见得角谷猜想的吸引力了。
如果有人能够完成角谷猜想的证明,就可以拿到以上全部的奖金。
哪怕只是为了大笔的奖金,王浩也非常有动力去完成这个研究,这也是他把角谷猜想的证明放在数学方法总结之前的原因之一。
在确定能完成角谷猜想的证明后,王浩就开始埋头做起了研究。
与此同时。
王浩现场完成曲线内置正方形的证明视频,也引起网络上的舆论热议,有不少人看过视频,都只能高赞一声,“王浩,太凶残了!”
“学生提问、当即解答,还是数学界未证明的问题。”
“这才叫顶级数学家,看那些报道说某数学天才多厉害、多厉害,来比比?”
好多专业的学者,都感觉王浩完成研究,根本是不讲理的逻辑,一个数学界没有破解的问题,他稍微一思考就解开了?
这太bug了吧!
只有专业的学者才会去看全部的视频,他们发现王浩确实讲的很好,而且很顺畅,也一定程度上怀疑是否现场作出的证明。
“或许已经证明出来,只是做一下讲解?”有人提出了疑惑。
当消息爆出来以后,确实有很多学者怀疑,主要他们无法理解,有人能够临时解开数学界没有完成的证明,类似的问题,哪怕仔细做研究都大概率没有结果。
但也有权威的数学家站出来表示,“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会去怀疑,在数学界来说,同样做基础研究,差距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这就是天赋的差距。
国内好几所高校的学者们都对此进行讨论。
一些数学老教授们却能够理解,为什么王浩能轻松完成数学界没有完成的证明,而其他人辛苦做研究也无法得到结果。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数学界的差距就更大了。
那些能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有成果的数学家,一定都会是那种极为拔尖,极为聪明的人。
这种人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比如,陶哲轩。
陶哲轩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获得了菲尔兹,甚至可以说,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依靠什么领域的研究获得的菲尔兹。
陶哲轩最出名的是他的‘神童履历’。
他在年仅8岁的时候,就已经升入了中学,还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年仅13岁就拿到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这个记录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打破。
他14岁进入弗林德斯大学数学系,并在16岁获得了荣誉理科学位,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被阿迈瑞肯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攻读博士。
这个履历摆出来,哪怕是其他的菲尔兹获奖者,也都会感到自惭形秽。
听起来,十四岁上大学,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要考虑他是先拿到了一个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创造了奥林匹克金牌的最低年龄记录。
在拿到金牌前的两年,他分别获得了银牌和铜牌,换句话说,他从11岁开始就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并且能够获奖,而同龄的孩子小学都还没有毕业。
另外一个例子是皮特-舒尔茨。
舒尔茨上大学的时间要晚得多,但他只用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名校波恩大学的数学学位。
国外名校都是宽进严出,每个学生想要毕业都不容易,皮特-舒尔茨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科目,并且数学专业课都获得了极为优秀的成绩。
显然。
这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好多数学老教授都很清楚,数学基础研究领域,并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够有成果的,天赋比努力重要的多,他们努力了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些数学理论边角料的研究工作,而有些年轻人三十岁前,就能够凭借对某个领域的贡献获得菲尔兹奖。
这怎么比?
差距实在太大了,根本不是努力能够追上的,像是王浩这种数学天才,理解不了才是正常的。
网络上的舆论热议,对王浩其实没什么影响,最多就是更多人谈论一下而已,而受到更大影响的是丁志强。
丁志强出名了。
有的视频后面,出现了一个被王浩看好的小胖子,王浩还拿出两本书给小胖子,很热情的想让他学习,来增加基础知识。
于是好多人都知道,王浩看好一个叫丁志强的学生。
这在网络上被谈论的并不多,毕竟丁志强只是个学生而已,一个高校教师会有很多学生,看好某个学生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西海大学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所关联的物理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丁志强,还知道他是被王浩看好的学生。
丁志强成为了物理系的名人。
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一下丁志强,看看他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有些课程的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下意识会想起丁志强,就导致丁志强想逃课都不可能,甚至上课还必须认真听讲。
这还不是最痛苦的。
周末的时候,丁志强终于能轻松的休息一下,他拿起手机准备打上一盘游戏。
旁边室友看到了,顿时提醒道,“丁志强,你在干什么?你怎么能浪费时间打游戏呢?赶紧卸载了!”
“看书、看书啊,王浩老师这么看好你,你不能让他失望啊!”
其他两个室友也满是赞同的看过来,“丁志强,你可不能像我们一样玩物丧志啊,有时间就多看看书!”
“你可是我们宿舍的希望,还指望你成为数学家呢!”
“等以后你成为了数学家,不说拿到菲尔兹,只要拿到个小奖,我也能出去吹吹牛啊……”
“赶紧看书,不要玩游戏。”
“……”
丁志强黑着脸放下了手机。
几分钟后,有个室友招呼其他人一起开黑,丁志强马上又拿起手机,积极的进了开黑的房间,“加我一个!”
他马上被T掉了。
那个室友再次提醒丁志强不要玩游戏,随后对其他人说道,“走,我们去旁边寝室,不能影响丁志强学习!”
“对,走吧!”
“丁志强,好好看书。”
“……”
看着室友们一起走出宿舍,丁志强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想玩游戏,也想开黑,不想看书啊!
“啊~~~”
看着书本上的内容,他感觉自己快疯了。
……
一个周末里,王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教研室。
周末的时间,教研室还是比较安静的,一个人闷在里面耐心的做研究,成果进度也比较显着,他已经完成了大半儿的证明。
角谷猜想可不是数学小问题,整个证明需要用到它所研究的整个方法,并且需要很长时间去仔细斟酌、计算、推导。
即便是有了大方向的思路,也知道整体的过程,还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他感觉整个证明过程要写二十页左右。
二十页听起来并不算太多,实际上,相对于一个问题的证明来说,内容就已经非常多了,证明的每一个步骤转换都需要仔细研究,可以说每一步都进行的非常有难度。
王浩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做研究,中途感到疲惫的时候也会休息一下,然后他看到了曹东明发过来的手机通讯消息。
“王浩教授,你的研究进行的怎么样了?”
“有没有进展啊?”
类似的消息,曹东明发过来好几条,而且还是不同时间发的。
王浩才想起还有一个‘任务一’的研究,他扫了一眼发现灵感值达到了‘130’点,研究可以说已经完成了。
但是他实在没有心思去做什么材料数据挖掘内容的总结,干脆就回了一条,“最近很忙,等我有时间一定总结一下。”
他刚想放下手机就看到了一条回复,“在忙什么?”
两秒后,消息被撤回。
又一条消息发了过来,“谢谢,打扰了,您忙。”
“??”
王浩有些不明白,也没有太在意。
其实曹东明就想催一下王浩,但又怕引起王浩的反感,他最近手里的项目进展顺利,只是一个熔炼温度的调整,就让两个项目有了不小的进展,预计比正常进度快上两个月以上。
这种进展速度实在让人很惊讶。
最主要还是感觉目标明确,而不像是原来一样进行无头绪的实验,只能用不断的实验,积累经验来提升进度,消耗了大量资金不说,还不一定能有成果。
利用王浩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工序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能够大大减少经费消耗,还能够快速达成目的。
曹东明只是体验了一次就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
航空材料院好多人知道了消息,也同样感到震惊不已,他们顿时对王浩的研究更重视了,好多的材料计算及数据挖掘专家,都开始仔细研究王浩的数据分析方法。
只不过因为方法内容实在太过于复杂,想要全部理解需要不短的时间,理解的不通透放在应用上就不一定准确。
航空材料院方面还是希望王浩能再来做一下讲解,尤其说一下他的方法该怎么应用。
对面。
曹东明看着王浩回复的消息,稍稍感到有些失落。
曲世刚顿时问道,“怎么样?”
曹东明有些郁闷道,“王浩教授说他很忙,有时间会帮忙整理一下。”
“这就是明显不愿意帮忙了!”曲世刚用力皱起眉头,“肯定是上次做报告,我们来听的人太少了,也招待不周啊。”
“现在他也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精力了。”
“要不想想办法?”曲世刚思考着说道,“这样我们去西海大学转转,再请王浩说说?算是赔礼道歉也行啊,他这个方法对我们太重要了!”
旁边一个教授思考着问道,“这个办法好,但是,以什么名义呢?不能说是道歉吧?”
办公室里几个人陷入沉思。
曹东明忽然道,“要不然这样,我们联合几个部门以考察纳微实验室的名义,去一趟西海大学?”
“西海大学的纳微实验室,在纳微材料的研究领域很有特色,航空有很多材料,也需要用到纳微技术。我们就以这个名义去……”
“好主意!”
曲世刚听的眼前一亮,“我们是做材料研究的,就以考察实验室的名义去。到时候就算是当面道个歉也行啊!”
“面子是小、研究是大!”
“对对对……”
……
综合楼办公室。
王浩的疯狂模式终于结束了,他已经完成了主要的证明部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添加一些步骤,从头到尾仔细完善一下。
如果要投稿论文,还需要再仔细过一遍,把主要证明过程列上就可以了。
这天是周二。
上午的时候,办公室里很冷清,就只有张志强和王浩在。
张志强注意到王浩一直都在忙,他问了一句,“你在忙什么呀?又是什么‘小研究’吗?”最后几个字带有点儿讽刺意味。
王浩所谓的小研究,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都会和成为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王浩点了点头说道,“还是证明个猜想,但不是小研究。”
“是什么?”
“角谷猜想。”
“哦~~”
张志强澹定的点了下头,勐然反应过来,‘曾’了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真的假的?角谷猜想?”
“对啊?”
“研究的怎么样?”张志强迫不及待的问道。
“还行吧。”王浩犹豫着说道,“还没有完成。”
“哦~~”
张志强又坐了下来,还轻呼一口气,没有完成才是正常的,角谷猜想可不是小问题,证明出来绝对是震动国际的大问题。
这时候,就听王浩补充了一句,“估计要明天吧。”
“——?”
张志强听罢顿时愣住了,眼神动也不动的看着王浩,嘴巴一直半张着,彷佛时间在他身上已经不起作用,过了好半天才确定的问了一句,“你不是在开玩笑,对吧?”
“不是……”
“我X!”张志强勐的喷了一口脏字,旋即反应过来用力捂住嘴,他还朝着办公室的门看了一眼,发现门口没有其他人,就赶紧关上了门。
等再走回来才小声道,“真的证明出来了?”
“不是骗我?对吧?这个可就厉害了,角谷猜想啊……”
“这次还是发在博客上吗?”
他鬼鬼祟祟的样子让王浩都感觉很奇怪。
怎么?
见不得人了?
王浩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带着疑惑的表情看像张志强,彷佛就像是看一个傻子。
张志强才反应过来,“当然不可能发到网上。你准备怎么发表?是参加学术报告还是投稿?”
“还没想好。”
王浩摇摇头说道,他去冲了杯咖啡,再回来也看一下手机,发现有一条来自海外的消息,是布鲁斯-普利策,《数学新进展》的主编。
布鲁斯-普利策发来消息是想和王浩约稿。
数学四大刊肯定是不愁稿件的,但也要和数学家们打好关系,才能一直保持拥有高质量的投稿。
布鲁斯-普利策注意到王浩发表在国内博客上的内容,他不懂中文的解释,但不影响他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有些消息已经传到国外了。
有关回文数反例的证明以及曲线内塑造正方形,都是很不错的小研究,而且还很有意义。
第一个证明彻底否定了回文数猜想。
第二个则是好多数学家研究很久也没有能够证明的问题。
这两个小研究都可以发表在《数学新进展》上,占据的篇幅不多,但内容很经典,质量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王浩注意到了布鲁斯-普利策发过来的消息,马上问了一句,“现在投稿,下一期能刊登吗?”
他说的下一期是三月初,而现在时间已经是二月底。
等了没多久时间,他就收到了布鲁斯-普利策的回复,“下一期已经排好了,现在投稿,最快只能到四月发表。”
王浩迅速回道,“如果是冰雹猜想的证明呢?”
这次等的时间更长了一些。
布鲁斯-普利策回复道,“着名的数学问题,我们会考虑临时加印,网站也会同步刊登。”
王浩回复了两个字母,“OK。”
大洋对面。
布鲁斯-普利策正坐在办公室里悠闲的喝着咖啡,他看到王浩的问话,觉得对方肯定是在打趣。
“没想到,王浩也很幽默啊……”
布鲁斯-普利策想着摇了摇头,随后就看到王浩回复了两个字母,再继续喝了口咖啡,勐地反应过来,瞪大眼睛看着屏幕,“OK?”
“他不会来真的吧?”
“!
”
角谷猜想,也叫做冰雹猜想、克拉茨问题、3X+1问题,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自然数x,如果是奇数就计算3x+1,如果是偶数就除以二。
这样一直计算下去,最后都会落入底部的4-2-1循环。
这个猜想内容非常简单,正因为如此,也就变得广为人知,数学界对于破解角谷猜想,一直存在很浓厚的兴趣。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使得角谷猜想变得非常值钱,甚至比千禧年七大数学猜想还要值钱。
最早对于角谷猜想悬赏的是在七十年前,一个叫做保罗-恩多斯的人,他愿意提供500美元给角谷猜想的证明人。
后来又有好多数学界、商界乃至于其他领域的人,发起了对于角谷猜想的悬赏,数额虽然都不大,但也足以证明,人们对于角谷猜想的兴趣了。
当前对于角谷猜想的最高奖金,来自日国的一家叫巴库时代的公司,他们发布公告宣布将会为角谷猜想的证明人提供1.2亿日元。
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120万美元。
另外,还有一些科学机构,也针对角谷猜想的证明设定了奖金,有两万、五万、十万……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同时,国内也有相关的悬赏。
角谷猜想入选了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四个部门联合出版的《10000个科学难题(数学卷)》,被列为数学卷中的第四个难题,设定了一百万人民币征解。
有如此多的个人、科学机构、公司,都宣布对于角谷猜想的悬赏征解,足以见得角谷猜想的吸引力了。
如果有人能够完成角谷猜想的证明,就可以拿到以上全部的奖金。
哪怕只是为了大笔的奖金,王浩也非常有动力去完成这个研究,这也是他把角谷猜想的证明放在数学方法总结之前的原因之一。
在确定能完成角谷猜想的证明后,王浩就开始埋头做起了研究。
与此同时。
王浩现场完成曲线内置正方形的证明视频,也引起网络上的舆论热议,有不少人看过视频,都只能高赞一声,“王浩,太凶残了!”
“学生提问、当即解答,还是数学界未证明的问题。”
“这才叫顶级数学家,看那些报道说某数学天才多厉害、多厉害,来比比?”
好多专业的学者,都感觉王浩完成研究,根本是不讲理的逻辑,一个数学界没有破解的问题,他稍微一思考就解开了?
这太bug了吧!
只有专业的学者才会去看全部的视频,他们发现王浩确实讲的很好,而且很顺畅,也一定程度上怀疑是否现场作出的证明。
“或许已经证明出来,只是做一下讲解?”有人提出了疑惑。
当消息爆出来以后,确实有很多学者怀疑,主要他们无法理解,有人能够临时解开数学界没有完成的证明,类似的问题,哪怕仔细做研究都大概率没有结果。
但也有权威的数学家站出来表示,“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会去怀疑,在数学界来说,同样做基础研究,差距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这就是天赋的差距。
国内好几所高校的学者们都对此进行讨论。
一些数学老教授们却能够理解,为什么王浩能轻松完成数学界没有完成的证明,而其他人辛苦做研究也无法得到结果。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数学界的差距就更大了。
那些能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有成果的数学家,一定都会是那种极为拔尖,极为聪明的人。
这种人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比如,陶哲轩。
陶哲轩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获得了菲尔兹,甚至可以说,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依靠什么领域的研究获得的菲尔兹。
陶哲轩最出名的是他的‘神童履历’。
他在年仅8岁的时候,就已经升入了中学,还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年仅13岁就拿到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这个记录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打破。
他14岁进入弗林德斯大学数学系,并在16岁获得了荣誉理科学位,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被阿迈瑞肯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攻读博士。
这个履历摆出来,哪怕是其他的菲尔兹获奖者,也都会感到自惭形秽。
听起来,十四岁上大学,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要考虑他是先拿到了一个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创造了奥林匹克金牌的最低年龄记录。
在拿到金牌前的两年,他分别获得了银牌和铜牌,换句话说,他从11岁开始就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并且能够获奖,而同龄的孩子小学都还没有毕业。
另外一个例子是皮特-舒尔茨。
舒尔茨上大学的时间要晚得多,但他只用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名校波恩大学的数学学位。
国外名校都是宽进严出,每个学生想要毕业都不容易,皮特-舒尔茨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科目,并且数学专业课都获得了极为优秀的成绩。
显然。
这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好多数学老教授都很清楚,数学基础研究领域,并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够有成果的,天赋比努力重要的多,他们努力了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些数学理论边角料的研究工作,而有些年轻人三十岁前,就能够凭借对某个领域的贡献获得菲尔兹奖。
这怎么比?
差距实在太大了,根本不是努力能够追上的,像是王浩这种数学天才,理解不了才是正常的。
网络上的舆论热议,对王浩其实没什么影响,最多就是更多人谈论一下而已,而受到更大影响的是丁志强。
丁志强出名了。
有的视频后面,出现了一个被王浩看好的小胖子,王浩还拿出两本书给小胖子,很热情的想让他学习,来增加基础知识。
于是好多人都知道,王浩看好一个叫丁志强的学生。
这在网络上被谈论的并不多,毕竟丁志强只是个学生而已,一个高校教师会有很多学生,看好某个学生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西海大学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所关联的物理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丁志强,还知道他是被王浩看好的学生。
丁志强成为了物理系的名人。
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一下丁志强,看看他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有些课程的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下意识会想起丁志强,就导致丁志强想逃课都不可能,甚至上课还必须认真听讲。
这还不是最痛苦的。
周末的时候,丁志强终于能轻松的休息一下,他拿起手机准备打上一盘游戏。
旁边室友看到了,顿时提醒道,“丁志强,你在干什么?你怎么能浪费时间打游戏呢?赶紧卸载了!”
“看书、看书啊,王浩老师这么看好你,你不能让他失望啊!”
其他两个室友也满是赞同的看过来,“丁志强,你可不能像我们一样玩物丧志啊,有时间就多看看书!”
“你可是我们宿舍的希望,还指望你成为数学家呢!”
“等以后你成为了数学家,不说拿到菲尔兹,只要拿到个小奖,我也能出去吹吹牛啊……”
“赶紧看书,不要玩游戏。”
“……”
丁志强黑着脸放下了手机。
几分钟后,有个室友招呼其他人一起开黑,丁志强马上又拿起手机,积极的进了开黑的房间,“加我一个!”
他马上被T掉了。
那个室友再次提醒丁志强不要玩游戏,随后对其他人说道,“走,我们去旁边寝室,不能影响丁志强学习!”
“对,走吧!”
“丁志强,好好看书。”
“……”
看着室友们一起走出宿舍,丁志强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想玩游戏,也想开黑,不想看书啊!
“啊~~~”
看着书本上的内容,他感觉自己快疯了。
……
一个周末里,王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教研室。
周末的时间,教研室还是比较安静的,一个人闷在里面耐心的做研究,成果进度也比较显着,他已经完成了大半儿的证明。
角谷猜想可不是数学小问题,整个证明需要用到它所研究的整个方法,并且需要很长时间去仔细斟酌、计算、推导。
即便是有了大方向的思路,也知道整体的过程,还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他感觉整个证明过程要写二十页左右。
二十页听起来并不算太多,实际上,相对于一个问题的证明来说,内容就已经非常多了,证明的每一个步骤转换都需要仔细研究,可以说每一步都进行的非常有难度。
王浩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做研究,中途感到疲惫的时候也会休息一下,然后他看到了曹东明发过来的手机通讯消息。
“王浩教授,你的研究进行的怎么样了?”
“有没有进展啊?”
类似的消息,曹东明发过来好几条,而且还是不同时间发的。
王浩才想起还有一个‘任务一’的研究,他扫了一眼发现灵感值达到了‘130’点,研究可以说已经完成了。
但是他实在没有心思去做什么材料数据挖掘内容的总结,干脆就回了一条,“最近很忙,等我有时间一定总结一下。”
他刚想放下手机就看到了一条回复,“在忙什么?”
两秒后,消息被撤回。
又一条消息发了过来,“谢谢,打扰了,您忙。”
“??”
王浩有些不明白,也没有太在意。
其实曹东明就想催一下王浩,但又怕引起王浩的反感,他最近手里的项目进展顺利,只是一个熔炼温度的调整,就让两个项目有了不小的进展,预计比正常进度快上两个月以上。
这种进展速度实在让人很惊讶。
最主要还是感觉目标明确,而不像是原来一样进行无头绪的实验,只能用不断的实验,积累经验来提升进度,消耗了大量资金不说,还不一定能有成果。
利用王浩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工序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能够大大减少经费消耗,还能够快速达成目的。
曹东明只是体验了一次就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
航空材料院好多人知道了消息,也同样感到震惊不已,他们顿时对王浩的研究更重视了,好多的材料计算及数据挖掘专家,都开始仔细研究王浩的数据分析方法。
只不过因为方法内容实在太过于复杂,想要全部理解需要不短的时间,理解的不通透放在应用上就不一定准确。
航空材料院方面还是希望王浩能再来做一下讲解,尤其说一下他的方法该怎么应用。
对面。
曹东明看着王浩回复的消息,稍稍感到有些失落。
曲世刚顿时问道,“怎么样?”
曹东明有些郁闷道,“王浩教授说他很忙,有时间会帮忙整理一下。”
“这就是明显不愿意帮忙了!”曲世刚用力皱起眉头,“肯定是上次做报告,我们来听的人太少了,也招待不周啊。”
“现在他也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精力了。”
“要不想想办法?”曲世刚思考着说道,“这样我们去西海大学转转,再请王浩说说?算是赔礼道歉也行啊,他这个方法对我们太重要了!”
旁边一个教授思考着问道,“这个办法好,但是,以什么名义呢?不能说是道歉吧?”
办公室里几个人陷入沉思。
曹东明忽然道,“要不然这样,我们联合几个部门以考察纳微实验室的名义,去一趟西海大学?”
“西海大学的纳微实验室,在纳微材料的研究领域很有特色,航空有很多材料,也需要用到纳微技术。我们就以这个名义去……”
“好主意!”
曲世刚听的眼前一亮,“我们是做材料研究的,就以考察实验室的名义去。到时候就算是当面道个歉也行啊!”
“面子是小、研究是大!”
“对对对……”
……
综合楼办公室。
王浩的疯狂模式终于结束了,他已经完成了主要的证明部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添加一些步骤,从头到尾仔细完善一下。
如果要投稿论文,还需要再仔细过一遍,把主要证明过程列上就可以了。
这天是周二。
上午的时候,办公室里很冷清,就只有张志强和王浩在。
张志强注意到王浩一直都在忙,他问了一句,“你在忙什么呀?又是什么‘小研究’吗?”最后几个字带有点儿讽刺意味。
王浩所谓的小研究,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都会和成为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王浩点了点头说道,“还是证明个猜想,但不是小研究。”
“是什么?”
“角谷猜想。”
“哦~~”
张志强澹定的点了下头,勐然反应过来,‘曾’了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真的假的?角谷猜想?”
“对啊?”
“研究的怎么样?”张志强迫不及待的问道。
“还行吧。”王浩犹豫着说道,“还没有完成。”
“哦~~”
张志强又坐了下来,还轻呼一口气,没有完成才是正常的,角谷猜想可不是小问题,证明出来绝对是震动国际的大问题。
这时候,就听王浩补充了一句,“估计要明天吧。”
“——?”
张志强听罢顿时愣住了,眼神动也不动的看着王浩,嘴巴一直半张着,彷佛时间在他身上已经不起作用,过了好半天才确定的问了一句,“你不是在开玩笑,对吧?”
“不是……”
“我X!”张志强勐的喷了一口脏字,旋即反应过来用力捂住嘴,他还朝着办公室的门看了一眼,发现门口没有其他人,就赶紧关上了门。
等再走回来才小声道,“真的证明出来了?”
“不是骗我?对吧?这个可就厉害了,角谷猜想啊……”
“这次还是发在博客上吗?”
他鬼鬼祟祟的样子让王浩都感觉很奇怪。
怎么?
见不得人了?
王浩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带着疑惑的表情看像张志强,彷佛就像是看一个傻子。
张志强才反应过来,“当然不可能发到网上。你准备怎么发表?是参加学术报告还是投稿?”
“还没想好。”
王浩摇摇头说道,他去冲了杯咖啡,再回来也看一下手机,发现有一条来自海外的消息,是布鲁斯-普利策,《数学新进展》的主编。
布鲁斯-普利策发来消息是想和王浩约稿。
数学四大刊肯定是不愁稿件的,但也要和数学家们打好关系,才能一直保持拥有高质量的投稿。
布鲁斯-普利策注意到王浩发表在国内博客上的内容,他不懂中文的解释,但不影响他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有些消息已经传到国外了。
有关回文数反例的证明以及曲线内塑造正方形,都是很不错的小研究,而且还很有意义。
第一个证明彻底否定了回文数猜想。
第二个则是好多数学家研究很久也没有能够证明的问题。
这两个小研究都可以发表在《数学新进展》上,占据的篇幅不多,但内容很经典,质量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王浩注意到了布鲁斯-普利策发过来的消息,马上问了一句,“现在投稿,下一期能刊登吗?”
他说的下一期是三月初,而现在时间已经是二月底。
等了没多久时间,他就收到了布鲁斯-普利策的回复,“下一期已经排好了,现在投稿,最快只能到四月发表。”
王浩迅速回道,“如果是冰雹猜想的证明呢?”
这次等的时间更长了一些。
布鲁斯-普利策回复道,“着名的数学问题,我们会考虑临时加印,网站也会同步刊登。”
王浩回复了两个字母,“OK。”
大洋对面。
布鲁斯-普利策正坐在办公室里悠闲的喝着咖啡,他看到王浩的问话,觉得对方肯定是在打趣。
“没想到,王浩也很幽默啊……”
布鲁斯-普利策想着摇了摇头,随后就看到王浩回复了两个字母,再继续喝了口咖啡,勐地反应过来,瞪大眼睛看着屏幕,“OK?”
“他不会来真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