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南下:温州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1255再铸鼎最新章节!
1263年,10月2日,立冬5日,温州。
时光飞逝,眨眼间几个月便过去了,时间又到了立冬之后。
立冬现在已经是东海国年度节奏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之一了。在这个节气过后,新兵开始入伍,农民进入了农闲季开始服徭役,这也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高潮。同时,各地的工厂开始为水力的枯竭而困扰,最新的“新星-150”蒸汽机开始成为争抢的对象,产量供不应求,出厂价水涨船高,珍贵的技术工人们骑着马背着工具包往返于各个工厂间,忙碌地处理着故障和技术问题。
不仅如此,在立冬之后,北风取代了南风开始盛行,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南下季又开始了,这对于以海贸立国的东海国来说尤为重要。而今年则特别重要,因为随着烈焰级的入役,海洋部有了底气,决定发起一次浩大的远洋探险暨贸易行动,把贸易路线大大地扩展出去,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并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今日,一支庞大的舰队便出现在了温州外的洋面上。
这支舰队舰队接地连天,怕不是有上百艘,里里外外大致可以分三层:核心自然是海军的远洋舰队,包括两艘烈焰级“逐日”和“追云”,以及四艘新的双桅星火级;外围还有更多的归属于河海卫队和各海贸公司的船,包括十二艘星火级和十五艘顺风级(其实现在大型星火级和顺风级的设计有趋同的趋势,只是一个自产、一个外购而已),他们现在与远洋舰队顺路,但不会伴随他们一路南下,而是会在途中停留在各港口完成贸易并择机自行返回本土;再外围就是大量蹭安全服务的民间商船了,胶州、崇明、庆元府跟过来的都有,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场面太复杂不好管理,收起保护费来也挺麻烦,还好海军从海盗那里山寨了一招,让商船交钱买令旗,没令旗的就开炮驱离,倒也能维持住秩序。
远洋舰队旗舰追云号上,提督韩松上到了露天甲板之上,查看养在上面的两对马的状况。
之前符凯伟莫名其妙就给他们找了一个买马的任务,令海洋部不少人都苦不堪言,不过韩松心怀大局,也认同了这个目标。但毕竟海军没有长途运马的经验,不敢确定能不能成,于是干脆启航的时候就挑了一批普通马带上,烈焰级每船载了四匹,星火级两匹,一路走着一路养着。若是把马养死了,那说明他们没这能耐,还是趁早放弃这任务吧;而若死亡率不高,那就说明计划还是可行的,这一路载过去也能培养一些照料马匹的经验。这些马之前都是经过了十天近海适应性训练的,如今正式出了海过了几天,现在看来还算生龙活虎,状态不错。
正当韩松盘算着要不要把它们从棚子里放出来遛一圈的时候,准尉武新知(新增的给予实习军官的军衔)过来报讯了:“报告提督,潘舰长让我来问一下,问我们要不要去温州停一晚。”
韩松听了眉头一挑,往右舷走了两步,眺望了一下西边的景象。立冬时节白昼已短,现在太阳已有落山的迹象了,外围船团中的大部分已经开始向西转向,准备去西边的温州停宿,顺便也能在温州做笔生意。
他还没做出决定,武新知就先抱怨起来了:“带着这么一大堆拖累走近海,真是浪费时间,若不是他们,我们现在都该到泉州了!”
舰队前天从庆元府启航,昨天晚上在台州宿了一晚,今天又要在温州宿,确实太拖累节奏。要知道,远洋舰队的目标可是星哦不对,是下西洋呢,这么一日一停,得走到几时?武新知这个年轻人接受了海军多年的宏大世界观教育,对征服海洋也是有雄心的,难怪抱怨了出来。
韩松笑了一下:“也对,那明天我们就不管他们了,让河海卫队护着他们走吧,我们自己走自己的!嗯,不过,温州这个地方有些意思,今晚还是去看看吧。”
武新知有些奇怪,温州地域狭小,也没什么特产,要说特殊之处,也就是当今官家登基之前曾居住在此地了,有什么好去的?但还是执行了韩松的命令,回报了舰桥上的潘学忠。很快,船上的信号板变换出光学心号,通知其他船跟上,向温州驶去。
从庆元府往南,一直到珠江口,东南沿海全部都是多山少地的恶劣地形,只有少数山间平地才能形成聚居区,温州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居住环境下,人地矛盾自然非常尖锐,但这也培养出了当地人勤劳能干、敢于打拼、勇于闯荡、思维活跃的特质,韩松对他们也是有敬意的。
两艘烈焰级虽然是第一次来温州,但之前江南工作组的人已经向南开拓过市场,有他们引领,舰队绕过湾口的灵昆岛,进入瓯江,停泊到了南岸的州治永嘉(此时永嘉位于瓯江南岸,也就是温州市区,后世江北的永嘉县是建国后屡次变革才移过去的)。
温州四县,大多是望、紧级别,论人口说不定比东海国的一个州都多。沿途看来,两岸开发程度确实也非常高,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片的农田,就连山凹边角处都种了东西。永嘉城外的码头设施非常完善,即使这么一大个船团也能容纳的下,而城内的商人们见船来,已经兴奋地在港边等着了。
到港之后,韩松召集高层碰了个头。
这次远洋航行事关重大,所以配备了四个股东:副提督李涛、负责商贸的狄柳荫、农业口的朱龙草和韩松自己。嗯,他自己这个名额是好不容易才跟史若云争取来的,代价是之后两年内都不能出远海了。
最后议定,狄柳荫、李涛和朱龙草去考察一下温州市场,韩松继续在港口附近坐镇。
不过天黑前剩余的时间不多,再加上温州出产消费与庆元府的重合度很高,所以他们没多久就回来了。四人聚集在追云号的舰长室中,一边吃着船上厨师用刚买来的新鲜食材烹制的晚餐,一边交流起温州见闻。
狄柳荫首先发表了些对本地市场的见解:“本地也出产些丝绸什么的,价格比起庆元府要优惠一些,但幅度不太多,没大量购买的价值,我腾了几箱山货出去换了一点回来,就当样品了。”
朱龙草接着说道:“至于本地补给品嘛,中规中矩。这里也产橘子,不过我们之前在台州买了不少还没吃呢,也不需要,随便买些新鲜食材补充一下就够了。”
朱龙草穿越前是个植物学家,可以帮船队甄别南洋特产,同时当年为了记植物的学名学了些拉丁语,万一遇到外国人说不定能用上,所以就加入了船队。在用上专业内容之前,他就帮着管理一下船队的生活物资。
这次远洋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探险,所以载重吨位里大约有三分之一装载了各类武器弹药和补给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厂生产的压缩防腐干粮和罐头腌菜,平均每人足有一年的份量,但都堆积在边角的位置仔细密封起来,希望永远不要用上,平时最好还是靠沿途补充的新鲜食物过活。
韩松叹了口气,说道:“既然贸易价值不大,那这里更大的意义,就在于人了。我在码头这边问了一下,有不少水手在找活干,我招了一点。不过可能是他们对我们不熟,愿意应募的并不多,直到我把那面‘大宋东海国济阳伯韩’的旗子挂了出来,才招了些人过来。我选了二十五个看着健康的,今天晚上让他们去洗干净换制服了,明天往各船分一下就走。唉,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烈焰级对人员需求的弹性很大,若只要开起来,十几个人也就够了,但想要发挥最大战斗力的话,差不多得二三百人才行。既然这次是探险,为预防各种突发状况,人数还是多点好,但是从本土出发的时候,每艘船仅带了约80名船员。这倒不是因为远洋舰队海员不足——就算再不足,供应烈焰级的人肯定是要多少有多少的——而是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这个时代,船员很大程度上是个消耗品,自己人消耗起来太心疼,还不如沿途招募一些,去消耗他们呢。
其余三人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只是说说笑笑调侃着韩松的封爵,然后各自准备去了。
第二天,远洋舰队脱离了大船团,踏上了南去的旅途。
在温州招募来的二十五个水手,经过简单的甄别后,被分配到了各艘船上工作。他们换上了崭新的白色作训服,稀奇地上了东海人的船,颇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不过他们却没有多少观察的空间,因为很快他们就被有正式编制的蓝坎肩们呼喊着去干活了操船的工作也不需要他们做,干的还是海军的传统项目:洗甲板、擦大炮、编绳子,哦对了,现在还多了一项伺候马。这累得他们可是苦不堪言,但看在薪水和旁边凶神恶煞的水兵的面子上,还是忍了吧。
实际上,由于海上的特殊环境,海军之中的等级差异还要比陆军高得多。陆军不同阶级之间只不过是军衔和待遇的差别,与其说是阶级差异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私下间很容易打成一片的。而海军的不同阶级之间却像种姓制度一般泾渭分明,从上到下形成了真正的阶级压迫。
一般来说,一艘船上,提督、舰长和少数高级军官是第一阶级,享有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船上至高无上的大权;中低级军官、技术人员和资深海员是第二阶级,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航海知识和专业知识,海上经验丰富,是这艘船能动起来的核心力量,待遇也相当优厚,拥有航行收益的股份(脚数),船只利益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会对本舰和东海海军体系自发地维护;从东海本土带出来的普通海兵是第三阶级,他们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在特定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虽说可替换性很强,但收入也不低,更有作为东海人的归属感,所以依然被视为船上的“自己人”;而沿途在各个港口临时招募的水手,则是第四阶级,无非是出力赚钱罢了,被前三阶级呼来喝去的,从事最辛苦的基础劳动,就像船板一样随时可以消耗替换;若是出了华夏海域,招募到异族水手,那情况还会进一步分化,出现第五阶级,比汉人水手还要低一等,甚至不如甲板上那几匹马。这五个阶级,形成了分明的级差,每个阶级的衣着、礼仪、待遇、工作强度都大不相同,层层压迫、层层监视、层层服从,这才保证了这一艘船能够平安且低成本地运行,不会出什么纰漏。
嗯虽然看上去很残酷,但其实海上收入高,吃的也不错(虽说那些熏肉干粮经常发霉什么的,但不出海的话在陆上连这个也吃不起啊!),所以一般情况下阶级矛盾也不会太尖锐。除非在海上出了事,比如说迷了航不知道漂到哪去了没了补给,矛盾才会暴露出来。不过往往也是这种时候,这套阶级制度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来,上层阶级有足够的实力压制住下层,船上才不会乱,才有了脱险的希望,要不然说不得这艘船上就得玩一出大逃杀出来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a href=” target=”bnk”>。全本手机版网址:om
&lt;script&gt;showbyjs('1255再铸鼎');&lt;/script&gt;
1263年,10月2日,立冬5日,温州。
时光飞逝,眨眼间几个月便过去了,时间又到了立冬之后。
立冬现在已经是东海国年度节奏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之一了。在这个节气过后,新兵开始入伍,农民进入了农闲季开始服徭役,这也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高潮。同时,各地的工厂开始为水力的枯竭而困扰,最新的“新星-150”蒸汽机开始成为争抢的对象,产量供不应求,出厂价水涨船高,珍贵的技术工人们骑着马背着工具包往返于各个工厂间,忙碌地处理着故障和技术问题。
不仅如此,在立冬之后,北风取代了南风开始盛行,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南下季又开始了,这对于以海贸立国的东海国来说尤为重要。而今年则特别重要,因为随着烈焰级的入役,海洋部有了底气,决定发起一次浩大的远洋探险暨贸易行动,把贸易路线大大地扩展出去,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并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今日,一支庞大的舰队便出现在了温州外的洋面上。
这支舰队舰队接地连天,怕不是有上百艘,里里外外大致可以分三层:核心自然是海军的远洋舰队,包括两艘烈焰级“逐日”和“追云”,以及四艘新的双桅星火级;外围还有更多的归属于河海卫队和各海贸公司的船,包括十二艘星火级和十五艘顺风级(其实现在大型星火级和顺风级的设计有趋同的趋势,只是一个自产、一个外购而已),他们现在与远洋舰队顺路,但不会伴随他们一路南下,而是会在途中停留在各港口完成贸易并择机自行返回本土;再外围就是大量蹭安全服务的民间商船了,胶州、崇明、庆元府跟过来的都有,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场面太复杂不好管理,收起保护费来也挺麻烦,还好海军从海盗那里山寨了一招,让商船交钱买令旗,没令旗的就开炮驱离,倒也能维持住秩序。
远洋舰队旗舰追云号上,提督韩松上到了露天甲板之上,查看养在上面的两对马的状况。
之前符凯伟莫名其妙就给他们找了一个买马的任务,令海洋部不少人都苦不堪言,不过韩松心怀大局,也认同了这个目标。但毕竟海军没有长途运马的经验,不敢确定能不能成,于是干脆启航的时候就挑了一批普通马带上,烈焰级每船载了四匹,星火级两匹,一路走着一路养着。若是把马养死了,那说明他们没这能耐,还是趁早放弃这任务吧;而若死亡率不高,那就说明计划还是可行的,这一路载过去也能培养一些照料马匹的经验。这些马之前都是经过了十天近海适应性训练的,如今正式出了海过了几天,现在看来还算生龙活虎,状态不错。
正当韩松盘算着要不要把它们从棚子里放出来遛一圈的时候,准尉武新知(新增的给予实习军官的军衔)过来报讯了:“报告提督,潘舰长让我来问一下,问我们要不要去温州停一晚。”
韩松听了眉头一挑,往右舷走了两步,眺望了一下西边的景象。立冬时节白昼已短,现在太阳已有落山的迹象了,外围船团中的大部分已经开始向西转向,准备去西边的温州停宿,顺便也能在温州做笔生意。
他还没做出决定,武新知就先抱怨起来了:“带着这么一大堆拖累走近海,真是浪费时间,若不是他们,我们现在都该到泉州了!”
舰队前天从庆元府启航,昨天晚上在台州宿了一晚,今天又要在温州宿,确实太拖累节奏。要知道,远洋舰队的目标可是星哦不对,是下西洋呢,这么一日一停,得走到几时?武新知这个年轻人接受了海军多年的宏大世界观教育,对征服海洋也是有雄心的,难怪抱怨了出来。
韩松笑了一下:“也对,那明天我们就不管他们了,让河海卫队护着他们走吧,我们自己走自己的!嗯,不过,温州这个地方有些意思,今晚还是去看看吧。”
武新知有些奇怪,温州地域狭小,也没什么特产,要说特殊之处,也就是当今官家登基之前曾居住在此地了,有什么好去的?但还是执行了韩松的命令,回报了舰桥上的潘学忠。很快,船上的信号板变换出光学心号,通知其他船跟上,向温州驶去。
从庆元府往南,一直到珠江口,东南沿海全部都是多山少地的恶劣地形,只有少数山间平地才能形成聚居区,温州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居住环境下,人地矛盾自然非常尖锐,但这也培养出了当地人勤劳能干、敢于打拼、勇于闯荡、思维活跃的特质,韩松对他们也是有敬意的。
两艘烈焰级虽然是第一次来温州,但之前江南工作组的人已经向南开拓过市场,有他们引领,舰队绕过湾口的灵昆岛,进入瓯江,停泊到了南岸的州治永嘉(此时永嘉位于瓯江南岸,也就是温州市区,后世江北的永嘉县是建国后屡次变革才移过去的)。
温州四县,大多是望、紧级别,论人口说不定比东海国的一个州都多。沿途看来,两岸开发程度确实也非常高,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片的农田,就连山凹边角处都种了东西。永嘉城外的码头设施非常完善,即使这么一大个船团也能容纳的下,而城内的商人们见船来,已经兴奋地在港边等着了。
到港之后,韩松召集高层碰了个头。
这次远洋航行事关重大,所以配备了四个股东:副提督李涛、负责商贸的狄柳荫、农业口的朱龙草和韩松自己。嗯,他自己这个名额是好不容易才跟史若云争取来的,代价是之后两年内都不能出远海了。
最后议定,狄柳荫、李涛和朱龙草去考察一下温州市场,韩松继续在港口附近坐镇。
不过天黑前剩余的时间不多,再加上温州出产消费与庆元府的重合度很高,所以他们没多久就回来了。四人聚集在追云号的舰长室中,一边吃着船上厨师用刚买来的新鲜食材烹制的晚餐,一边交流起温州见闻。
狄柳荫首先发表了些对本地市场的见解:“本地也出产些丝绸什么的,价格比起庆元府要优惠一些,但幅度不太多,没大量购买的价值,我腾了几箱山货出去换了一点回来,就当样品了。”
朱龙草接着说道:“至于本地补给品嘛,中规中矩。这里也产橘子,不过我们之前在台州买了不少还没吃呢,也不需要,随便买些新鲜食材补充一下就够了。”
朱龙草穿越前是个植物学家,可以帮船队甄别南洋特产,同时当年为了记植物的学名学了些拉丁语,万一遇到外国人说不定能用上,所以就加入了船队。在用上专业内容之前,他就帮着管理一下船队的生活物资。
这次远洋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探险,所以载重吨位里大约有三分之一装载了各类武器弹药和补给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厂生产的压缩防腐干粮和罐头腌菜,平均每人足有一年的份量,但都堆积在边角的位置仔细密封起来,希望永远不要用上,平时最好还是靠沿途补充的新鲜食物过活。
韩松叹了口气,说道:“既然贸易价值不大,那这里更大的意义,就在于人了。我在码头这边问了一下,有不少水手在找活干,我招了一点。不过可能是他们对我们不熟,愿意应募的并不多,直到我把那面‘大宋东海国济阳伯韩’的旗子挂了出来,才招了些人过来。我选了二十五个看着健康的,今天晚上让他们去洗干净换制服了,明天往各船分一下就走。唉,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烈焰级对人员需求的弹性很大,若只要开起来,十几个人也就够了,但想要发挥最大战斗力的话,差不多得二三百人才行。既然这次是探险,为预防各种突发状况,人数还是多点好,但是从本土出发的时候,每艘船仅带了约80名船员。这倒不是因为远洋舰队海员不足——就算再不足,供应烈焰级的人肯定是要多少有多少的——而是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这个时代,船员很大程度上是个消耗品,自己人消耗起来太心疼,还不如沿途招募一些,去消耗他们呢。
其余三人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只是说说笑笑调侃着韩松的封爵,然后各自准备去了。
第二天,远洋舰队脱离了大船团,踏上了南去的旅途。
在温州招募来的二十五个水手,经过简单的甄别后,被分配到了各艘船上工作。他们换上了崭新的白色作训服,稀奇地上了东海人的船,颇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不过他们却没有多少观察的空间,因为很快他们就被有正式编制的蓝坎肩们呼喊着去干活了操船的工作也不需要他们做,干的还是海军的传统项目:洗甲板、擦大炮、编绳子,哦对了,现在还多了一项伺候马。这累得他们可是苦不堪言,但看在薪水和旁边凶神恶煞的水兵的面子上,还是忍了吧。
实际上,由于海上的特殊环境,海军之中的等级差异还要比陆军高得多。陆军不同阶级之间只不过是军衔和待遇的差别,与其说是阶级差异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私下间很容易打成一片的。而海军的不同阶级之间却像种姓制度一般泾渭分明,从上到下形成了真正的阶级压迫。
一般来说,一艘船上,提督、舰长和少数高级军官是第一阶级,享有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船上至高无上的大权;中低级军官、技术人员和资深海员是第二阶级,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航海知识和专业知识,海上经验丰富,是这艘船能动起来的核心力量,待遇也相当优厚,拥有航行收益的股份(脚数),船只利益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会对本舰和东海海军体系自发地维护;从东海本土带出来的普通海兵是第三阶级,他们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在特定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虽说可替换性很强,但收入也不低,更有作为东海人的归属感,所以依然被视为船上的“自己人”;而沿途在各个港口临时招募的水手,则是第四阶级,无非是出力赚钱罢了,被前三阶级呼来喝去的,从事最辛苦的基础劳动,就像船板一样随时可以消耗替换;若是出了华夏海域,招募到异族水手,那情况还会进一步分化,出现第五阶级,比汉人水手还要低一等,甚至不如甲板上那几匹马。这五个阶级,形成了分明的级差,每个阶级的衣着、礼仪、待遇、工作强度都大不相同,层层压迫、层层监视、层层服从,这才保证了这一艘船能够平安且低成本地运行,不会出什么纰漏。
嗯虽然看上去很残酷,但其实海上收入高,吃的也不错(虽说那些熏肉干粮经常发霉什么的,但不出海的话在陆上连这个也吃不起啊!),所以一般情况下阶级矛盾也不会太尖锐。除非在海上出了事,比如说迷了航不知道漂到哪去了没了补给,矛盾才会暴露出来。不过往往也是这种时候,这套阶级制度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来,上层阶级有足够的实力压制住下层,船上才不会乱,才有了脱险的希望,要不然说不得这艘船上就得玩一出大逃杀出来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a href=” target=”bnk”>。全本手机版网址:om
&lt;script&gt;showbyjs('1255再铸鼎');&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