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即墨商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1255再铸鼎最新章节!
1258年,四月廿五,墨水湖南岸。
两年来,由于东海地区的大发展,连接东海与即墨城的墨水河支流也变得繁忙起来。商务部下属的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在墨水河上经营了一条定期渡船航线,每日都有三五条小渡船往返于即墨与墨水湖,搭载沿岸人货在这条线上快速流动着。
商路的繁荣也带动了墨水湖市场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即墨县东侧一处繁华的所在,不但有附近的村民自发聚集形成的定期集市,还有固定的茶摊、酒馆、小饭馆,有说书先生和小戏班聚集,甚至还有几个半掩门子。
“那齐天大圣从炼丹炉中挣脱而出,当即就在太上老君的道观中闹将起来”
一处小酒馆中,一个三十多岁的说书人拿着从东海商社买来的话本,绘声绘色地讲着传奇故事。台下围着二十多个听众,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击掌叫好,还有人摸出铜钱打赏。
“好啊,痛快!”窗外,东海商社的劳工张二牛一边拿着一个流着油的带馅炊饼吃着,一边听着说书先生的故事,听到精彩处,忍不住喝起彩来。
这个带馅炊饼是后勤部下属东海食堂的特产,里面的馅是满满的肥猪肉、鸭肉和土豆的混合物,油水之足甚至深深渗入面皮中。
这样的热量炸弹,现代人看一眼都会昏阙,但在缺乏营养的重体力劳动者的眼中却是无上的美味。即使售价高达25文一个,几乎是普通炊饼的五倍,依然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销售情况很好。
东海食堂在墨水湖市场和即墨城南开设了两个小食铺,卖些这种炊饼、炸鱼、糖水和烈酒,收益颇丰,甚至打出了不小的名气,经常有人慕名来品尝一下。
张二牛当初是第一个应聘东海商社的劳工,颇受股东们的赏识,很快做到了阔马区开垦队的小组长。不过开垦队本身没多少工资,她妹妹又进了东海堡小学读书不能赚钱,他想多攒点钱买房,就向劳工部申请了调动工作。劳工部把他分配到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去给渡船摇橹,每月也能赚个近两千钱,再加上劳工本来就有的包食宿的待遇,也算可以了。
不过他有个贪嘴的毛病,吃食堂还不够,经常拿钱去买额外的肉和酒吃,一月能花掉四五百钱,实在是有点败家。为此不少别人介绍的女劳工都有点嫌弃他,只有同船的售票员吕红儿能跟他说几句话。
他今天在墨水湖市场听书,不是因为放假,是公司通知他今天会有艘新船过来,让他在这里等着。等半天都还没信,不自觉地就过来听上了。
没多久,他就听到吕红儿喊他,回头朝东海关的方向一看,惊讶地嘴里的肉都差点掉了出来。他赶紧咽下去,然后跑过去帮忙。
真有艘船“过来”了,不过是从陆上来的!
一艘大约六米长的小木船,架在两辆大四轮上,由两头牛拉着,还有六七个人扶着,晃晃悠悠地从东海关过来了。后面还有另外一辆车,拉着两个大轮子以及不少木构件。
“白东家,于东家,这难道是车船?要用在墨水河上啦?”张二牛迎上前去,一边帮忙扶着船,一边对车队前方的白洛和于雄章问道。
白洛是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于雄章是木工组的组长。这条小船,是东海商社参考第一舰队从明州带回来的车船后,用现存的小渔船改装后制成的新型车船,木工组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气。
这种新车船比较小,没有双层甲板,只有一个露天船舱,前半部分是载客区域,后半部分是动力舱。相比旧车船原始的动力机构,新车船进行了大幅改进,具有一前一后两个工位,工位上有一个类似自行车脚踏板的转动机构,可以带动一根纵轴转动,纵轴再通过齿轮连接船侧两个桨轮之间的横轴,桨轮击水带动整条船前进。
由于齿轮传动结构调整了传动比,船工能够稳定持续地输出动力,再加上石墨轴承的加持,新车船无论是动力还是耐久度都远远超过了旧车船,成为一种真正可用的船只。阔马造船厂已经改造了四艘这样的车船,用于东海地区的水路运输,反馈很好,于是第五艘就被墨水湖公司要来了,放在即墨航路上跑运输。
车队好不容易把船拖到墨水湖边,于雄章指挥众人把船组装起来。张二牛得到白洛的同意后,咋呼着跳进船中,一手把着舵,两脚用力蹬了起来。小车船空载的时候没多重,他一个人就轻快地开了起来,在墨水湖上一会转出一个s字,一会转出一个8字。
过了一会儿,检查过没漏水之后,白洛和于雄章又招呼众人跳上了小船,让张二牛蹬着,开向了即墨城。由于这个方向是顺水,仍然只要一个人蹬轮就够了,速度比摇橹时要快得多。
即墨城内。
一辆粪车摇着铃,从即墨城的南门经过,城门士卒纷纷捂着鼻子避开,连城门税也没收。
这样的场景,不但在即墨,也在中国的其它所有有人治理的城市中发生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少有下水道系统,也不太需要这样的系统,因为此时的粪便,不是需要丢弃的废物,而是珍贵的肥料。每天都会有人赶着粪车,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再拉去乡间卖给农民,这样一条产业链既保证了城市的清洁,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辆粪车和传统粪车不太一样,没有把大小便混合,而是分了两个桶放置。粪车驶出南门后,过了桥到达墨水河南岸,经过“东海集”,再一直向南行驶到一片味道很大的空地旁边,把尿桶卸下,又继续去把大粪卖给城阳区各个农村了。
墨水河南岸的这片区域原先是流民聚集的难民营,即墨人嫌弃这里,很少到这儿来。尽管当初东海商社将这里的流民一网打尽了,但后来随着战事的爆发,又逐渐有流民迁徙过来,于是劳工部干脆在这里建了间小院子,设立了一个办事处,来一批流民就拉走一批。
不过这里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很好的,靠近即墨城,又有桥连接墨水河两岸。于是劳工部的小院又逐渐扩建,还在墨水河畔建了一个码头,成了东海商社在即墨城南的一处商业据点,东海关来的货物首先卸到这里,再分发到即墨城或者城阳区或者胶州。渐渐的,这里有了些人气,商务部和后勤部又在这里开了些小店,后来竟发展成了即墨城南一个热闹的集市,人称“东海集”。
东海集之南,东海商社又买下了一片荒地,建设了一个“城南集中消毒处理所”,用来就近处理从即墨城收购来的含氮排泄物。为了隔绝味道,还在集硝所和东海集之间种了一排柞树。
商社之前在东山集硝所做了多年实验,也算是研究出了点门道,比如说尿液的产硝效率要远大于粪便,可能是尿素含量不同所导致的区别。所以东海商社出了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只收购尿液。即墨城的收粪工们虽然比较奇怪,但在市场的指挥棒下还是成功让即墨市民改变了习惯,将粪尿分置,尿卖给东海人,粪继续卖给以前的农民,收益高了不少。
城南集硝所的结构和东山集硝所完全一样,动用了不少水泥,铺设了四个硝化池,中间种上树木和灌木分割开来,形成一个“田”字形。水泥池上铺了薄薄一层泥土,然后洒上尿液,等待硝化细菌将尿素转化为硝酸盐,再提纯制成硝酸钾。
为了培养出最好的硝化细菌,集硝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铺设一遍,保留产量最高的那块田,将其他三块用石灰消毒后清洗掉,换上高产田中的泥土重新培养。这样的持续改进过程持续了两年之后,硝化效率相比最初已经有了可感知的提升。
除了东山集硝所和城南集硝所,东海商社还在平原区和阔马区都设置了集硝所,下一步计划在城阳区再新建两个。这些集硝所为东海商社提供了充足的硝酸盐供应,甚至有余力将一小部分硝土当作肥料来用,可谓劳苦功高了。
1258年,四月廿五,墨水湖南岸。
两年来,由于东海地区的大发展,连接东海与即墨城的墨水河支流也变得繁忙起来。商务部下属的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在墨水河上经营了一条定期渡船航线,每日都有三五条小渡船往返于即墨与墨水湖,搭载沿岸人货在这条线上快速流动着。
商路的繁荣也带动了墨水湖市场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即墨县东侧一处繁华的所在,不但有附近的村民自发聚集形成的定期集市,还有固定的茶摊、酒馆、小饭馆,有说书先生和小戏班聚集,甚至还有几个半掩门子。
“那齐天大圣从炼丹炉中挣脱而出,当即就在太上老君的道观中闹将起来”
一处小酒馆中,一个三十多岁的说书人拿着从东海商社买来的话本,绘声绘色地讲着传奇故事。台下围着二十多个听众,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击掌叫好,还有人摸出铜钱打赏。
“好啊,痛快!”窗外,东海商社的劳工张二牛一边拿着一个流着油的带馅炊饼吃着,一边听着说书先生的故事,听到精彩处,忍不住喝起彩来。
这个带馅炊饼是后勤部下属东海食堂的特产,里面的馅是满满的肥猪肉、鸭肉和土豆的混合物,油水之足甚至深深渗入面皮中。
这样的热量炸弹,现代人看一眼都会昏阙,但在缺乏营养的重体力劳动者的眼中却是无上的美味。即使售价高达25文一个,几乎是普通炊饼的五倍,依然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销售情况很好。
东海食堂在墨水湖市场和即墨城南开设了两个小食铺,卖些这种炊饼、炸鱼、糖水和烈酒,收益颇丰,甚至打出了不小的名气,经常有人慕名来品尝一下。
张二牛当初是第一个应聘东海商社的劳工,颇受股东们的赏识,很快做到了阔马区开垦队的小组长。不过开垦队本身没多少工资,她妹妹又进了东海堡小学读书不能赚钱,他想多攒点钱买房,就向劳工部申请了调动工作。劳工部把他分配到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去给渡船摇橹,每月也能赚个近两千钱,再加上劳工本来就有的包食宿的待遇,也算可以了。
不过他有个贪嘴的毛病,吃食堂还不够,经常拿钱去买额外的肉和酒吃,一月能花掉四五百钱,实在是有点败家。为此不少别人介绍的女劳工都有点嫌弃他,只有同船的售票员吕红儿能跟他说几句话。
他今天在墨水湖市场听书,不是因为放假,是公司通知他今天会有艘新船过来,让他在这里等着。等半天都还没信,不自觉地就过来听上了。
没多久,他就听到吕红儿喊他,回头朝东海关的方向一看,惊讶地嘴里的肉都差点掉了出来。他赶紧咽下去,然后跑过去帮忙。
真有艘船“过来”了,不过是从陆上来的!
一艘大约六米长的小木船,架在两辆大四轮上,由两头牛拉着,还有六七个人扶着,晃晃悠悠地从东海关过来了。后面还有另外一辆车,拉着两个大轮子以及不少木构件。
“白东家,于东家,这难道是车船?要用在墨水河上啦?”张二牛迎上前去,一边帮忙扶着船,一边对车队前方的白洛和于雄章问道。
白洛是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于雄章是木工组的组长。这条小船,是东海商社参考第一舰队从明州带回来的车船后,用现存的小渔船改装后制成的新型车船,木工组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气。
这种新车船比较小,没有双层甲板,只有一个露天船舱,前半部分是载客区域,后半部分是动力舱。相比旧车船原始的动力机构,新车船进行了大幅改进,具有一前一后两个工位,工位上有一个类似自行车脚踏板的转动机构,可以带动一根纵轴转动,纵轴再通过齿轮连接船侧两个桨轮之间的横轴,桨轮击水带动整条船前进。
由于齿轮传动结构调整了传动比,船工能够稳定持续地输出动力,再加上石墨轴承的加持,新车船无论是动力还是耐久度都远远超过了旧车船,成为一种真正可用的船只。阔马造船厂已经改造了四艘这样的车船,用于东海地区的水路运输,反馈很好,于是第五艘就被墨水湖公司要来了,放在即墨航路上跑运输。
车队好不容易把船拖到墨水湖边,于雄章指挥众人把船组装起来。张二牛得到白洛的同意后,咋呼着跳进船中,一手把着舵,两脚用力蹬了起来。小车船空载的时候没多重,他一个人就轻快地开了起来,在墨水湖上一会转出一个s字,一会转出一个8字。
过了一会儿,检查过没漏水之后,白洛和于雄章又招呼众人跳上了小船,让张二牛蹬着,开向了即墨城。由于这个方向是顺水,仍然只要一个人蹬轮就够了,速度比摇橹时要快得多。
即墨城内。
一辆粪车摇着铃,从即墨城的南门经过,城门士卒纷纷捂着鼻子避开,连城门税也没收。
这样的场景,不但在即墨,也在中国的其它所有有人治理的城市中发生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少有下水道系统,也不太需要这样的系统,因为此时的粪便,不是需要丢弃的废物,而是珍贵的肥料。每天都会有人赶着粪车,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再拉去乡间卖给农民,这样一条产业链既保证了城市的清洁,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辆粪车和传统粪车不太一样,没有把大小便混合,而是分了两个桶放置。粪车驶出南门后,过了桥到达墨水河南岸,经过“东海集”,再一直向南行驶到一片味道很大的空地旁边,把尿桶卸下,又继续去把大粪卖给城阳区各个农村了。
墨水河南岸的这片区域原先是流民聚集的难民营,即墨人嫌弃这里,很少到这儿来。尽管当初东海商社将这里的流民一网打尽了,但后来随着战事的爆发,又逐渐有流民迁徙过来,于是劳工部干脆在这里建了间小院子,设立了一个办事处,来一批流民就拉走一批。
不过这里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很好的,靠近即墨城,又有桥连接墨水河两岸。于是劳工部的小院又逐渐扩建,还在墨水河畔建了一个码头,成了东海商社在即墨城南的一处商业据点,东海关来的货物首先卸到这里,再分发到即墨城或者城阳区或者胶州。渐渐的,这里有了些人气,商务部和后勤部又在这里开了些小店,后来竟发展成了即墨城南一个热闹的集市,人称“东海集”。
东海集之南,东海商社又买下了一片荒地,建设了一个“城南集中消毒处理所”,用来就近处理从即墨城收购来的含氮排泄物。为了隔绝味道,还在集硝所和东海集之间种了一排柞树。
商社之前在东山集硝所做了多年实验,也算是研究出了点门道,比如说尿液的产硝效率要远大于粪便,可能是尿素含量不同所导致的区别。所以东海商社出了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只收购尿液。即墨城的收粪工们虽然比较奇怪,但在市场的指挥棒下还是成功让即墨市民改变了习惯,将粪尿分置,尿卖给东海人,粪继续卖给以前的农民,收益高了不少。
城南集硝所的结构和东山集硝所完全一样,动用了不少水泥,铺设了四个硝化池,中间种上树木和灌木分割开来,形成一个“田”字形。水泥池上铺了薄薄一层泥土,然后洒上尿液,等待硝化细菌将尿素转化为硝酸盐,再提纯制成硝酸钾。
为了培养出最好的硝化细菌,集硝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铺设一遍,保留产量最高的那块田,将其他三块用石灰消毒后清洗掉,换上高产田中的泥土重新培养。这样的持续改进过程持续了两年之后,硝化效率相比最初已经有了可感知的提升。
除了东山集硝所和城南集硝所,东海商社还在平原区和阔马区都设置了集硝所,下一步计划在城阳区再新建两个。这些集硝所为东海商社提供了充足的硝酸盐供应,甚至有余力将一小部分硝土当作肥料来用,可谓劳苦功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