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意外来客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猛卒最新章节!
郭宋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北上,汉江以北是从前的安东都护府管辖范围,居民以汉人和高句丽人为主,新罗北扩后,汉人纷纷退回营州和安东都护府北部一带,鸭渌江以南主要是新罗人和高句丽人居住,但经历了八年的鏖战,大部分新罗人和高句丽人都被掳走,沦为契丹、奚人、靺鞨等各部落的奴隶。
晋军一路北上,基本上都是荒无人烟,农田长满了杂草,到处可以看见荒凉的村落和破旧的城池,人口偶然零星可见,十分稀少。
这天上午,大军抵达了鸭渌江,晋军战船已经先一步抵达,封锁了西部江面,鸭渌江对岸就是朱滔的大本营,包括安东都护府和营州。
目前朱滔还有三万大军和一万边军,基本上都是汉人士兵,其中一万边军部署在安东都护府,也就是辽河以东的十二座军城内。
朱滔的重点防御之地并不是鸭渌江,而是辽西走廊,姚锦亲率五万大军已越过榆关,大军进入了营州南部,和两万朱滔军队对峙,但朱滔做梦也想不到,郭宋会亲自率领大军从新罗南部登陆,已经全歼了次子朱邺的大军。
汉江阻断了朱邺的逃亡之路,也阻断消息传到营州,加上汉江北部的千里赤野,除非是朱邺主动派人去营州送信,否则朱滔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新罗的情况。
朱滔得到的最后消息是,东胡大军攻克了新罗都城,灭亡新罗指日可待。
这让朱滔欣喜异常,就算他们敌不过姚锦的军队,他们也可以放弃营州撤退到新罗,他们有了一条退路。
鸭渌江对岸共有三座军城,一座叫大行城,也就是今天的丹东一带,紧靠鸭渌江边,东面百里外有一座军城叫做柏汋城,另外,支流乌骨河上还有一座军城,叫做乌骨城,这三座军城各自相距百里,呈品字型排列,驻扎士兵都只有一千人。
郭宋并不打算偷袭,他的大军可以直接压垮这三座军城,一艘艘大船在大行城外的江面上航行,城内警钟声大作,‘当!当!当!’
在急促的警报声中,一千士兵纷纷奔上城头,只见城外江面上出现了气势壮观的上百艘大海船,一艘接着一艘停靠在南岸,这让城头上的守军震惊万分,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情形。
主将耿浑忠自言自语道:“这是....晋军,晋军杀来了!”
事实上,这百艘大船只是补给货船,它们满载着帐篷和粮草,随时给北上大军提供给补给。
而真正的战船满载着两万水军和一万骑兵已进入渤海,准备从辽河北上,切断安东都护府一万驻军的退路。
这时,城头上的士兵指着对岸大喊:“将军,快看对岸!”
只见对岸出现了黑压压的军队,至少有七八万大军,铺天盖地,一眼望不见尽头。
大军旌旗招展,在晴朗的天空下,一杆镶嵌有金边的巨大黑龙赤旗清晰可见,可惜士兵们都不懂,镶有金边的黑龙赤旗是晋军的王旗,它在战场上出现,也就意味着晋王郭宋也在军中。
军队从大船上卸下大帐,就地驻营,大米和冻羊肉也从大船卸下,发放到各营,士兵们埋锅做饭,熬煮肉汤,格外忙碌。
夜幕渐渐降临,士兵们痛快地饱餐一顿,纷纷入帐休息,四周布满了巡哨的哨兵,严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举一动。
这时,一艘快船从上游疾速驶来,在紧近大营处靠岸,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被几名士兵领上岸,向大营走来。
巡哨上前接触后,便带着这名男子前往中军大帐,此时郭宋正和几名将领商讨拔掉十二座军城的方案。
郭宋对众人道:“军城内都是汉人士兵,和东胡人不一样,我的原则是尽量以劝降为主,如果坚决不肯降者,在城破后斩其主将,其余士兵可宽恕不杀。”
张云道:“殿下,卑职倒有一个想法,可以恩威施加,先以铁火雷为威慑,然后再送上一封信,劝说守将投降,当然不需要殿下的亲笔信,卑职或者李将军的书信便可。”
郭宋淡淡一笑,“如果需要,我写一封信也无妨!”
李冰摇摇头,“军城主将不过是个镇将而已,只相当于一个郎将,让殿下给他们写劝降信,弟兄们脸上无光,殿下切不可开这种玩笑。”
郭宋确实只是开个玩笑,让小小的军城投降,当然不可能让他来写劝降信。
郭宋点点头,“那就用铁火雷为威慑!”
这时,一名士兵在大帐门口禀报,“启禀殿下,渤海国派使者大仁秀前来求见!”
渤海国居然派使者来了,这倒有点出乎郭宋的意料,他吩咐道:“请使者到侧帐等候,让杜司马先去见一见他。”
郭宋在执政这些年中,和渤海国从无往来,渤海国这个时候派使者过来,当然不会是朝觐自己,它们到底想做什么?郭宋倒有点兴趣了。
郭宋让大将们先退下,又派人去把商人王聚贤找来,片刻,一名中年商人被士兵领了进来,他跪下磕头道:“小民拜见晋王殿下!”
郭宋摆摆手,“平身吧!我有事情问你。”
王聚贤是一名药商,幽州人,在辽东活跃了二十年,各种关系都疏通得很好,基本上可以视为辽东地区的万事通。
“我来问你,渤海国派来一名使者,叫做大仁秀,他是什么人?”
王聚贤连忙道:“此人是王族,同时也是渤海国的宰相,权倾朝野,大家都说,如果他想当国王,他随时可以推翻大明忠。”
竟然是掌握实权的宰相亲自来和自己谈判,郭宋感觉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点谢罪的意思。
“现在渤海国情况如何?”郭宋又问道。
王聚贤摇摇头,“渤海国政局不稳,有衰败的迹象,这几年他们多次和契丹开战都惨遭失败,他们和日本国的贸易很频繁,但国力还是强盛不起来。”
“你觉得渤海国国力为何强盛不起来?”
“小民认为,渤海国强盛不起来,根子还是出在人口太少上,他们其实是白山靺鞨,而其他靺鞨大族,像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室韦人等等都不买他们帐,使得靺鞨人虽多,但都是各自为政,捏不起拳头。
而且渤海国地方偏僻,资源缺乏,使得他们的军队兵甲不全,有长矛就没有战刀,用战刀就不会有长矛,每个士兵只能配一件兵器。”
“他们有多少军队?”郭宋又继续追问道。
“回禀殿下,他们兵力不足两万人。”
郭宋沉吟一下又问道:“所以新罗向他们求援,他们却不肯出兵,原因就是兵力太少吗?”
“可以这样认为,其实我们辽东商人都知道,契丹一直虎视眈眈盯着渤海国,如果渤海国派军去支援新罗,契丹肯定会大举进攻渤海国,黑水靺鞨也会出兵协助契丹,渤海国根本就不敢动。”
这时,郭宋见司马杜应星出现在帐门口,便对王聚贤道:“多谢先生,先去休息吧!”
王聚贤行一礼,退了下去。
杜应星快步走进大帐,躬身道:“参见殿下!”
“渤海国使者怎么说?”
“这个大仁秀是渤海国宰相,他说渤海国一直想去朝觐殿下,但被契丹和朱滔封路,他们无法前往中原,但他们依然把大唐视为宗主国,数十年来从没有改变过,他们愿意出兵协助晋军剿灭契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他知道我在这里吗?”
“原本不知道,刚刚才知晓,看得出他很紧张,他说如果殿下愿意接见他,他愿代表渤海国向殿下献土,他带来了一罐渤海国的泥土。”
在郭宋的计划中,渤海国最终也是要灭掉的,但不一定是现在,郭宋深知把辽东各个势力逼急了,他们会捐弃前嫌,联手对付晋军,倒也很麻烦,最好的办法是分化瓦解,等收拾完一拨人后,再回头收拾另一拨人。
渤海国主动前来效忠,就很契合郭宋分化瓦解辽东各势力的策略,来得很及时。
想到这,郭宋对杜应星道:“你去告诉大仁秀,明天一早,我正式在中军大帐以大唐摄政王的身份接见他。”
郭宋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北上,汉江以北是从前的安东都护府管辖范围,居民以汉人和高句丽人为主,新罗北扩后,汉人纷纷退回营州和安东都护府北部一带,鸭渌江以南主要是新罗人和高句丽人居住,但经历了八年的鏖战,大部分新罗人和高句丽人都被掳走,沦为契丹、奚人、靺鞨等各部落的奴隶。
晋军一路北上,基本上都是荒无人烟,农田长满了杂草,到处可以看见荒凉的村落和破旧的城池,人口偶然零星可见,十分稀少。
这天上午,大军抵达了鸭渌江,晋军战船已经先一步抵达,封锁了西部江面,鸭渌江对岸就是朱滔的大本营,包括安东都护府和营州。
目前朱滔还有三万大军和一万边军,基本上都是汉人士兵,其中一万边军部署在安东都护府,也就是辽河以东的十二座军城内。
朱滔的重点防御之地并不是鸭渌江,而是辽西走廊,姚锦亲率五万大军已越过榆关,大军进入了营州南部,和两万朱滔军队对峙,但朱滔做梦也想不到,郭宋会亲自率领大军从新罗南部登陆,已经全歼了次子朱邺的大军。
汉江阻断了朱邺的逃亡之路,也阻断消息传到营州,加上汉江北部的千里赤野,除非是朱邺主动派人去营州送信,否则朱滔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新罗的情况。
朱滔得到的最后消息是,东胡大军攻克了新罗都城,灭亡新罗指日可待。
这让朱滔欣喜异常,就算他们敌不过姚锦的军队,他们也可以放弃营州撤退到新罗,他们有了一条退路。
鸭渌江对岸共有三座军城,一座叫大行城,也就是今天的丹东一带,紧靠鸭渌江边,东面百里外有一座军城叫做柏汋城,另外,支流乌骨河上还有一座军城,叫做乌骨城,这三座军城各自相距百里,呈品字型排列,驻扎士兵都只有一千人。
郭宋并不打算偷袭,他的大军可以直接压垮这三座军城,一艘艘大船在大行城外的江面上航行,城内警钟声大作,‘当!当!当!’
在急促的警报声中,一千士兵纷纷奔上城头,只见城外江面上出现了气势壮观的上百艘大海船,一艘接着一艘停靠在南岸,这让城头上的守军震惊万分,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情形。
主将耿浑忠自言自语道:“这是....晋军,晋军杀来了!”
事实上,这百艘大船只是补给货船,它们满载着帐篷和粮草,随时给北上大军提供给补给。
而真正的战船满载着两万水军和一万骑兵已进入渤海,准备从辽河北上,切断安东都护府一万驻军的退路。
这时,城头上的士兵指着对岸大喊:“将军,快看对岸!”
只见对岸出现了黑压压的军队,至少有七八万大军,铺天盖地,一眼望不见尽头。
大军旌旗招展,在晴朗的天空下,一杆镶嵌有金边的巨大黑龙赤旗清晰可见,可惜士兵们都不懂,镶有金边的黑龙赤旗是晋军的王旗,它在战场上出现,也就意味着晋王郭宋也在军中。
军队从大船上卸下大帐,就地驻营,大米和冻羊肉也从大船卸下,发放到各营,士兵们埋锅做饭,熬煮肉汤,格外忙碌。
夜幕渐渐降临,士兵们痛快地饱餐一顿,纷纷入帐休息,四周布满了巡哨的哨兵,严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举一动。
这时,一艘快船从上游疾速驶来,在紧近大营处靠岸,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被几名士兵领上岸,向大营走来。
巡哨上前接触后,便带着这名男子前往中军大帐,此时郭宋正和几名将领商讨拔掉十二座军城的方案。
郭宋对众人道:“军城内都是汉人士兵,和东胡人不一样,我的原则是尽量以劝降为主,如果坚决不肯降者,在城破后斩其主将,其余士兵可宽恕不杀。”
张云道:“殿下,卑职倒有一个想法,可以恩威施加,先以铁火雷为威慑,然后再送上一封信,劝说守将投降,当然不需要殿下的亲笔信,卑职或者李将军的书信便可。”
郭宋淡淡一笑,“如果需要,我写一封信也无妨!”
李冰摇摇头,“军城主将不过是个镇将而已,只相当于一个郎将,让殿下给他们写劝降信,弟兄们脸上无光,殿下切不可开这种玩笑。”
郭宋确实只是开个玩笑,让小小的军城投降,当然不可能让他来写劝降信。
郭宋点点头,“那就用铁火雷为威慑!”
这时,一名士兵在大帐门口禀报,“启禀殿下,渤海国派使者大仁秀前来求见!”
渤海国居然派使者来了,这倒有点出乎郭宋的意料,他吩咐道:“请使者到侧帐等候,让杜司马先去见一见他。”
郭宋在执政这些年中,和渤海国从无往来,渤海国这个时候派使者过来,当然不会是朝觐自己,它们到底想做什么?郭宋倒有点兴趣了。
郭宋让大将们先退下,又派人去把商人王聚贤找来,片刻,一名中年商人被士兵领了进来,他跪下磕头道:“小民拜见晋王殿下!”
郭宋摆摆手,“平身吧!我有事情问你。”
王聚贤是一名药商,幽州人,在辽东活跃了二十年,各种关系都疏通得很好,基本上可以视为辽东地区的万事通。
“我来问你,渤海国派来一名使者,叫做大仁秀,他是什么人?”
王聚贤连忙道:“此人是王族,同时也是渤海国的宰相,权倾朝野,大家都说,如果他想当国王,他随时可以推翻大明忠。”
竟然是掌握实权的宰相亲自来和自己谈判,郭宋感觉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点谢罪的意思。
“现在渤海国情况如何?”郭宋又问道。
王聚贤摇摇头,“渤海国政局不稳,有衰败的迹象,这几年他们多次和契丹开战都惨遭失败,他们和日本国的贸易很频繁,但国力还是强盛不起来。”
“你觉得渤海国国力为何强盛不起来?”
“小民认为,渤海国强盛不起来,根子还是出在人口太少上,他们其实是白山靺鞨,而其他靺鞨大族,像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室韦人等等都不买他们帐,使得靺鞨人虽多,但都是各自为政,捏不起拳头。
而且渤海国地方偏僻,资源缺乏,使得他们的军队兵甲不全,有长矛就没有战刀,用战刀就不会有长矛,每个士兵只能配一件兵器。”
“他们有多少军队?”郭宋又继续追问道。
“回禀殿下,他们兵力不足两万人。”
郭宋沉吟一下又问道:“所以新罗向他们求援,他们却不肯出兵,原因就是兵力太少吗?”
“可以这样认为,其实我们辽东商人都知道,契丹一直虎视眈眈盯着渤海国,如果渤海国派军去支援新罗,契丹肯定会大举进攻渤海国,黑水靺鞨也会出兵协助契丹,渤海国根本就不敢动。”
这时,郭宋见司马杜应星出现在帐门口,便对王聚贤道:“多谢先生,先去休息吧!”
王聚贤行一礼,退了下去。
杜应星快步走进大帐,躬身道:“参见殿下!”
“渤海国使者怎么说?”
“这个大仁秀是渤海国宰相,他说渤海国一直想去朝觐殿下,但被契丹和朱滔封路,他们无法前往中原,但他们依然把大唐视为宗主国,数十年来从没有改变过,他们愿意出兵协助晋军剿灭契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他知道我在这里吗?”
“原本不知道,刚刚才知晓,看得出他很紧张,他说如果殿下愿意接见他,他愿代表渤海国向殿下献土,他带来了一罐渤海国的泥土。”
在郭宋的计划中,渤海国最终也是要灭掉的,但不一定是现在,郭宋深知把辽东各个势力逼急了,他们会捐弃前嫌,联手对付晋军,倒也很麻烦,最好的办法是分化瓦解,等收拾完一拨人后,再回头收拾另一拨人。
渤海国主动前来效忠,就很契合郭宋分化瓦解辽东各势力的策略,来得很及时。
想到这,郭宋对杜应星道:“你去告诉大仁秀,明天一早,我正式在中军大帐以大唐摄政王的身份接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