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权衡之下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首辅家的长孙媳最新章节!
也许对于更多的世族,处治何氏会以“暴病身亡”为最佳方法——首先这能把家丑一铺盖遮掩,再者又能让长房出口恶气,体现伍尚书这位家主的公允无私。然而这样一来,就完全不把姻亲何家当一回事,何家若是信了何氏乃暴病身亡,自然不会对伍家怀恨,但虽说何氏“病故”,何氏还有三个儿子,仍然需奉何父为外祖父,且伍家也必须对何家示以虚伪。
法外用刑,这当然不是官员应持之道,伍家手里会沾染何氏一条人命,让何氏的三个儿子如何自处?他们毕竟是何氏怀胎十月所生,日后怎么面对杀害生母的祖父和伯父?他们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瞒骗外家?
要么就是何家对女儿的暴病起疑,但两家门第此时相差悬殊,伍尚书完全可以“恃强凌弱”,但这样的做法更加后患无穷。
关键是伍家本为受害一方,根本不应担当这样的愧错。
最公允的选择无非将何氏送官法办,可世情往往不会认可这样的公允,到头来伍家仍然会受诽议,所以春归能够理解伍尚书的权衡。
请何父来京,两家人当面说穿此事,和离了断,伍家是给何家留足了情面。
如果何父当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会轻恕何氏的罪错,就算不忍亲手断送何氏的性命,但何氏也休想为所欲为,她的余生,虽无牢狱之苦却受牢狱之实,而伍家的留情,实则是让子孙仍然能够得以堂堂正正,不担非罪之惩。
但何父如果表里不一……
还是那句话,伍、何两家门第悬殊,何父既然伪饰多年,就不会看不清这显然的利弊,他们会毫不犹豫舍弃何氏,求得伍家的宽容,那么何氏就断然再无生路。
总之伍尚书这样处治,都不至于造成何氏逍遥法外完全不受罪罚。
但春归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仿佛有个甚大的疏漏,但她却偏偏不能拿实,找不到那疏漏的入口。
而这时三夫人又再次直言感激:“这事儿若不察实,难保何氏欲求不满之下,还会做出多大的罪恶,总之多得春儿相助,才能让水落石出。康哥儿非但不会再有性命之忧,且经此一事,对他也算磨砺
,虽然兄嫂这么多孩子遇害,实在让人痛心,但庆幸的是终于能够剜除毒瘤。”
春归便暂时摁下不安,道:“我也有一件烦难事,需得叔母援手。”
没有客套,开门见山。
三夫人却很喜欢春归的坦率,又是一笑:“我决心请托春儿相助时,就已经有所准备了,我看得出来,春儿大抵是不愿中馈被二嫂一手掌控吧?我虽生性懒惰,且因为老爷是庶子,往常难免小心谨慎,不愿牵涉太多……可我还不敢有违老太爷的遗令及庶母的嘱咐,但凡是庭哥儿这家主有令,我其实都不敢懈怠的。”
春归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申明:“此事我并未与大爷商量过。”
“夫妇一体,庭哥儿待你如何,太师府众所皆知,春儿既觉此事不需同庭哥儿商量,那这事儿就的确没有商量的必要。”三夫人干脆坦诚布公:“春儿刚进太师府的时候,我的确谨持观望,因着沈皇后的缘故,不确信你与庭哥儿能否夫妻同心,直到白鹭事件后,我心里才有笃断,实则决定向春儿求助时,我就已经认定你为轩翥堂的主母了。”
三夫人既然把话说到这番深度,春归也直接追问:“那么叔母能否告知……婆母当年之事实情究竟如何?”
“春儿是怀疑幕后推手不仅只万选侍?”三夫人果然是个明白人。
“毕竟惠妃娘娘是在此之后选入内廷。”春归也提出了关键的疑点。
“我不喜朱夫人。”三夫人毫不诲言:“相比之下,我着实更觉沈夫人易于亲近,但当然我这话并不是说朱夫人的品行有何不妥,我和朱夫人着实不算熟谙,我嫁进太师府那年,朱夫人刚怀上心姐儿,认亲时我对朱夫人印象深刻,因为那日,她屋里的一个奴婢因为和二伯多说了几句话,她便下令将那奴婢发卖,那婢女很是委屈,说二老爷问话不敢不回,但朱夫人没有听信婢女的解释,后来那婢女担负有失检点的罪名儿,被发卖充作劳役,活活累死的,朱夫人甚至告诫家里的仆婢,说这是她的安排,因为尤其侍奉过主母的婢女,不可能会被发卖到烟花之地,就连婢女也不能流落肮脏地界,所以倘若有奴婢再犯,等着的就是个劳役累死的下场。
无论有多少人跟我说朱夫人如此处治符合世情规范,但我着实不能认同,我以为她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束禁他人,奴婢不是贵妇更不是大家闺秀,她们听从主人才是应当,不能强加奴婢也遵从男女大防,我一直不认同朱夫人的治家观念,她太冷情,虽未如何氏一样谋害人命,但着实也是铁石心肠。”
三夫人摇头道:“死者为大,我并无意妄责朱夫人,但我只是想让春儿明白,因为我对朱夫人心怀异议,所以从来与她保持距离,根本没有亲近过。后来朱夫人受圣上降旨斥责,我只留意到那段时间安陆侯夫人几乎日日过来太师府,那时老太爷不在京城,家里的事都由老太太和大老爷作主,庭哥儿……为此事还去求了圣慈太后,可在这此关头沈夫人又自缢未遂……皇上震怒。
朱夫人无奈被弃,未曾入朱家大门,于街门外以自刺身亡,死前当众声称她绝无诋毁沈夫人的言行,而后朱家才洞开街门,将朱夫人遗体迎入,后来当老太爷回京,为朱夫人鸣冤,皇上彻察,终于察明一切都是万选侍居中唆使,意图乃是让太师府与后族衔恨,谏阻立故太子之后为储,让齐王得利。
结果皇后和太师府化干戈为玉帛,甚至因为皇上的主张,两家结为姻亲,万选侍因此永失尊位,可没过多久,惠妃便被皇后提携入宫……这些事情或许不能说存在蹊跷,然而当年朱夫人身边一个婢女,比和柔姐姐贴身服侍的时间更长,她并没有殉主不说,甚至当老太师回京,为长媳鸣冤之后,这个名唤和惠的婢女并没有申求再回太师府照顾庭哥儿,她嫁了人。”
听到这里,春归忍不住问道:“嫁的不是普通人?”
三夫人眨了眨眼睫:“安陆侯最小的一个庶子,娶了这婢女做正房。”
春归:!!!
脑海里忽然呈现一张脸,初见时是江家唯一一个对她鄙夷小看的,是江家的六太太。
“这六太太虽是奴婢出身,惠妃对她却是极为看重的,我怎么想,这其中都存在厉害关系,不过春儿,老太爷未必没有怀疑,但仍然放过了追究,这件事对于轩翥堂的大势而言,应当没有追究的必要,我劝你还是不要再深究了。”
也许对于更多的世族,处治何氏会以“暴病身亡”为最佳方法——首先这能把家丑一铺盖遮掩,再者又能让长房出口恶气,体现伍尚书这位家主的公允无私。然而这样一来,就完全不把姻亲何家当一回事,何家若是信了何氏乃暴病身亡,自然不会对伍家怀恨,但虽说何氏“病故”,何氏还有三个儿子,仍然需奉何父为外祖父,且伍家也必须对何家示以虚伪。
法外用刑,这当然不是官员应持之道,伍家手里会沾染何氏一条人命,让何氏的三个儿子如何自处?他们毕竟是何氏怀胎十月所生,日后怎么面对杀害生母的祖父和伯父?他们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瞒骗外家?
要么就是何家对女儿的暴病起疑,但两家门第此时相差悬殊,伍尚书完全可以“恃强凌弱”,但这样的做法更加后患无穷。
关键是伍家本为受害一方,根本不应担当这样的愧错。
最公允的选择无非将何氏送官法办,可世情往往不会认可这样的公允,到头来伍家仍然会受诽议,所以春归能够理解伍尚书的权衡。
请何父来京,两家人当面说穿此事,和离了断,伍家是给何家留足了情面。
如果何父当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会轻恕何氏的罪错,就算不忍亲手断送何氏的性命,但何氏也休想为所欲为,她的余生,虽无牢狱之苦却受牢狱之实,而伍家的留情,实则是让子孙仍然能够得以堂堂正正,不担非罪之惩。
但何父如果表里不一……
还是那句话,伍、何两家门第悬殊,何父既然伪饰多年,就不会看不清这显然的利弊,他们会毫不犹豫舍弃何氏,求得伍家的宽容,那么何氏就断然再无生路。
总之伍尚书这样处治,都不至于造成何氏逍遥法外完全不受罪罚。
但春归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仿佛有个甚大的疏漏,但她却偏偏不能拿实,找不到那疏漏的入口。
而这时三夫人又再次直言感激:“这事儿若不察实,难保何氏欲求不满之下,还会做出多大的罪恶,总之多得春儿相助,才能让水落石出。康哥儿非但不会再有性命之忧,且经此一事,对他也算磨砺
,虽然兄嫂这么多孩子遇害,实在让人痛心,但庆幸的是终于能够剜除毒瘤。”
春归便暂时摁下不安,道:“我也有一件烦难事,需得叔母援手。”
没有客套,开门见山。
三夫人却很喜欢春归的坦率,又是一笑:“我决心请托春儿相助时,就已经有所准备了,我看得出来,春儿大抵是不愿中馈被二嫂一手掌控吧?我虽生性懒惰,且因为老爷是庶子,往常难免小心谨慎,不愿牵涉太多……可我还不敢有违老太爷的遗令及庶母的嘱咐,但凡是庭哥儿这家主有令,我其实都不敢懈怠的。”
春归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申明:“此事我并未与大爷商量过。”
“夫妇一体,庭哥儿待你如何,太师府众所皆知,春儿既觉此事不需同庭哥儿商量,那这事儿就的确没有商量的必要。”三夫人干脆坦诚布公:“春儿刚进太师府的时候,我的确谨持观望,因着沈皇后的缘故,不确信你与庭哥儿能否夫妻同心,直到白鹭事件后,我心里才有笃断,实则决定向春儿求助时,我就已经认定你为轩翥堂的主母了。”
三夫人既然把话说到这番深度,春归也直接追问:“那么叔母能否告知……婆母当年之事实情究竟如何?”
“春儿是怀疑幕后推手不仅只万选侍?”三夫人果然是个明白人。
“毕竟惠妃娘娘是在此之后选入内廷。”春归也提出了关键的疑点。
“我不喜朱夫人。”三夫人毫不诲言:“相比之下,我着实更觉沈夫人易于亲近,但当然我这话并不是说朱夫人的品行有何不妥,我和朱夫人着实不算熟谙,我嫁进太师府那年,朱夫人刚怀上心姐儿,认亲时我对朱夫人印象深刻,因为那日,她屋里的一个奴婢因为和二伯多说了几句话,她便下令将那奴婢发卖,那婢女很是委屈,说二老爷问话不敢不回,但朱夫人没有听信婢女的解释,后来那婢女担负有失检点的罪名儿,被发卖充作劳役,活活累死的,朱夫人甚至告诫家里的仆婢,说这是她的安排,因为尤其侍奉过主母的婢女,不可能会被发卖到烟花之地,就连婢女也不能流落肮脏地界,所以倘若有奴婢再犯,等着的就是个劳役累死的下场。
无论有多少人跟我说朱夫人如此处治符合世情规范,但我着实不能认同,我以为她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束禁他人,奴婢不是贵妇更不是大家闺秀,她们听从主人才是应当,不能强加奴婢也遵从男女大防,我一直不认同朱夫人的治家观念,她太冷情,虽未如何氏一样谋害人命,但着实也是铁石心肠。”
三夫人摇头道:“死者为大,我并无意妄责朱夫人,但我只是想让春儿明白,因为我对朱夫人心怀异议,所以从来与她保持距离,根本没有亲近过。后来朱夫人受圣上降旨斥责,我只留意到那段时间安陆侯夫人几乎日日过来太师府,那时老太爷不在京城,家里的事都由老太太和大老爷作主,庭哥儿……为此事还去求了圣慈太后,可在这此关头沈夫人又自缢未遂……皇上震怒。
朱夫人无奈被弃,未曾入朱家大门,于街门外以自刺身亡,死前当众声称她绝无诋毁沈夫人的言行,而后朱家才洞开街门,将朱夫人遗体迎入,后来当老太爷回京,为朱夫人鸣冤,皇上彻察,终于察明一切都是万选侍居中唆使,意图乃是让太师府与后族衔恨,谏阻立故太子之后为储,让齐王得利。
结果皇后和太师府化干戈为玉帛,甚至因为皇上的主张,两家结为姻亲,万选侍因此永失尊位,可没过多久,惠妃便被皇后提携入宫……这些事情或许不能说存在蹊跷,然而当年朱夫人身边一个婢女,比和柔姐姐贴身服侍的时间更长,她并没有殉主不说,甚至当老太师回京,为长媳鸣冤之后,这个名唤和惠的婢女并没有申求再回太师府照顾庭哥儿,她嫁了人。”
听到这里,春归忍不住问道:“嫁的不是普通人?”
三夫人眨了眨眼睫:“安陆侯最小的一个庶子,娶了这婢女做正房。”
春归:!!!
脑海里忽然呈现一张脸,初见时是江家唯一一个对她鄙夷小看的,是江家的六太太。
“这六太太虽是奴婢出身,惠妃对她却是极为看重的,我怎么想,这其中都存在厉害关系,不过春儿,老太爷未必没有怀疑,但仍然放过了追究,这件事对于轩翥堂的大势而言,应当没有追究的必要,我劝你还是不要再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