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5章 弊祸之政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首辅家的长孙媳最新章节!
“李济这人还真是得陇望蜀。”
虽说兰庭并非没有意识到李济已经授意正妻丁氏向春归示好后,还巴巴地又遣了个妾室来试探这等不合时宜的行为,但他对于别家的内庭私晦一贯就没有猎奇的心思,听完春归的讲述未对申氏任何评价,只蹙着眉头表达了对李济的抵触。
“自从胡端没能顺利升任汾阳知州一职,李济应当就意识到朝中或生变故,不过父亲赴任后,一度毫无作为又让他怀抱饶幸,直至荣国公受挫且我还揪着施良行受贿之事不放,他便有若惊弓之鸟,要若是他并没有行为中饱私囊的劣行,怎至于一有风吹草动便急于倒戈?”
“迳勿言下之意是,李济也和施良行同流合污?”
“一州长官贪赃敛财,其下属官做到独善其身实在艰难,如今已不是太祖时候严惩贪腐诛连党从的风纪,是以往往只究首恶以及罪重者,如胡端为了奉迎上官枉害无辜的罪行必定不会轻纵,但如李济一样只是受赃则往往小惩大戒,但李济的念头,摆明就是连小惩都不接受,还想靠着见风使舵搏得更大利益。”
知错非但不悔改,还铁了心的要一错再错,有这样的官员在百姓怎能安幸,可让人无奈的是虽然太祖之治时就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员,甚至下令对贪官处以剥皮填草的酷刑,但莫说后代的国君,即使在太宗帝本朝,贪腐现象竟然也是屡禁不绝。
“那迳勿打算如何对待李同知?”
兰庭又再考虑了一下:“虽说不能立时肃清官制,可我若助长此类风气,便是有违祖父临终教嘱。如施良行以摊派粮长之名逼取王久贵等富户的贿赂,且还有各类巧立名目征收杂役的罪行,李济这样的属官必定也是从中分取利益,他若不愿自悔反举,又有什么资格仅仅只得小惩大戒?我不会答应他任何利益,倘若他为此隐罪不供,那就且等着一齐与施良行、胡端之流被弹劾究罪吧。”
对于兰庭如此强硬的态度,春归并没有任何劝谏的意思,她虽对丁娘子的境遇心怀同情,但一码归一码,总不能为了出于私人原因的同情就助长贪赃枉法的风气,故而春归半点为李济求情的心意都不存,且还盘算着是不是应当通过莫问小道的嘴巴,给予那贪得无厌的人一点警告。
不知不觉间风雨已停,春归自己去点了灯,让屋子里些微的有丝亮光,但她和兰庭的谈兴显然都还健旺,所以两人依然还是斜靠在炕上说话,春归问到了白昼时让她和尹小妹都困惑不解的问题:“真不明白焦满势为何急病身故家中男丁只有一个未及冠的独子,却仍然要让年纪小小的焦小郎担任粮长,反而他担着逃亡不知所踪的罪名,家人就能把粮长之责推脱出去?”
“辉辉对粮长之制了解多少?”兰庭不答反问。
“我知道粮长之制乃太祖时制定,原本是由富户大族担当,不过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户抵触担当粮长,甚至视为倾家荡产的劫祸故而想方设法推脱。”但这些传言的真伪春归就不甚了然了,她家是乡绅门第,从未担心过被摊派粮长。
“辉辉说得不错,粮长之制确然是太祖执政时制定的国策,具体而言是将州县分为若干粮区,每区摊派一位粮长,起初粮长甚至还是世袭制,父死子替。粮长不仅要负责征收夏、秋两季赋役,还要负责运送赋役入京,太祖是贫苦出身,建业前深受贪官赃吏迫害,不仅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贪官逼得穷苦百姓家破人亡,这才逼得暴乱四起,使前朝帝治土崩瓦解。故而太祖痛恨贪官,严防赃吏迫害平民。粮长起初不由各地官员选派,而由朝廷直接任命,不能是官绅户,且一定是富家庄主,太祖认为以民治民就能减少横征赋税的风险,且太祖还会亲自召见各大粮长,向他们询问各地的民情,了解官员是否有贪腐压榨的罪行。”
兰庭很有耐性向春归解释详尽粮长制的由来和目的:“故而各地粮长虽说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要出钱出力将赋税送往京城,但能获君帝亲自召见的殊荣,且也会被地方官员忌惮敬畏,这样就能在籍居拥有相当的威望,甚至还有不少因为检举贪腐立功,被太祖直接任命为官员。所在太祖执政的时期,粮长可谓炙手可热,富家大户竞相争取。”
说到这里兰庭的神色就变得严肃起来:“不过到了后代君帝,几乎无人做到能如太祖一般事必躬亲,也因为并没有遭受贪官污吏的迫害,逐渐不再重视民情,粮长得不到召见,没有了殊荣和特权,付出和收益严重失衡,故而从竞相争取演变为推脱不及,世袭制再也进行不下去,需得一年两次摊派,再不可能由朝廷选任,故而将此职责下放至地方,州县官员就掌握了摊派粮长的职权。”
春归听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可焦满势虽说并非贫苦,也只是拥有不足百亩良田的人家,辛苦经营,也就只能保得一家人丰衣足食,他怎么能被摊派上粮长之职?”
“我若非是因父亲放了外任,也一无所知粮长的选派竟然成了这副光景!”兰庭眉心紧蹙:“就汾阳一地而言,不乏富户庄主,但这些大富人家为了推脱粮长,往往是攀附豪贵权门,采取投献飞田等等手段免除责役,对于这类人家,施良行在任时也不敢逼派,所以他瞄中了像王久贵一类的商贾,他们虽说富裕却无实权撑腰,只能选择行贿州官的方式摆脱役使,施良行等靠此中饱私囊,到头来粮长正役就只能摊派给焦满势一类门户,他们既无人脉背景,又无这多闲钱年年重贿官员,唯有竭尽所能完成粮长职责,损失积财家业,但一任粮长后,多数也能保取数载安宁。”
说到这里或许是因为心听义愤,兰庭觉得口中躁涩,他自己起身斟了一盏茶水润喉,方坐回炕沿:“论来粮长早就不取父死子替的制度,未完役时病故,官衙理应再重新摊派,但民众已经将粮长之役视为劫祸,避之唯恐不及,地方官员们靠此牟利的同时,又必须保证粮赋及时征收的政绩,其实也不愿另择他人再废一番波折,更不说底下还有赃吏,他们地位卑贱不可能获取富户的贿赂,与流内官员分一杯羹,只能瞄准出现变入的粮长家庭,就算能够暂时推脱此年役使,也不得不用多半家财贿赂吏役,且还不能保证来年会不会再次被摊派役使,所以多数人家纵管是担任粮长的家长病故,也不得不仍然完成此年的征运职责,如此竟在汾阳成为了惯例。”
“可要是逃亡……”
“逃亡就不同了,像施良行这类官员,他们当然清楚如此摊派的弊端,心中也未必不存忌备,多数不敢让朝廷得知。但倘若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怎么会无端端选择逃亡?施良行不敢以逃亡上报,这会影响他的政绩,所以并不敢逼迫太紧,往往会留逃亡人家的亲眷一线生机,这就是为何焦满势病故后,他的家人会谎报逃亡的原因。”
这下春归完全明白过来:“可惜的是焦家人的计划居然碰巧被胡端拆穿,威胁他们佐证焦满势是和蒋娘子通奸杀人才畏罪逃亡,纵管如此,那些吏役也没有放过焦家,照样以此为把柄讹诈了二十亩良田和十亩桑地。”
明白归明白过来,但春归仍然觉得荒谬:“如焦满势这样的百姓,从不贪取旁门左道是靠勤俭持家,莫名其妙就遭受倾家荡产的恶劫,若非因此忧急,兴许并不会引发心疾不治而亡,可恨的是就算病故,仍然难逃损失辛苦积累的家业,要不是逼于无奈,焦家娘子和焦小郎又怎么会瞒报死讯,连正大光明为亲人服丧扶柩都不能!”
在她看来,太祖当年是真的为了民生打算才制定粮长制,但现在显然事与愿违,粮长制反而成为一道枷锁让平民百姓胆颤心惊,弊端既这样清晰,为何不干脆废除?
本朝以前,征运粮赋的人力物力可都由朝廷承担,并不会转移给治下民户。
春归心念及此,就畅抒己见,但兰庭这回却是连连摇头:“太祖已经开了先端将摊派粮长定为国策,历代君王以及朝廷阁臣也都习惯了把征运之务转移给民户,如今提议废除,让朝廷承担这样重一笔损耗,不可能被采纳,除非……又另外的办法弥补损耗,使国库的亏折控制在皇上和阁臣都能接受的范围。”
但说来容易,计划可行之良策自然是殊为艰难,圣贤书里没有教授这些实用之法,别说像兰庭这样虽然经过寒窗苦读,但尚无机会游历各地详察民情的学子根本不可能制定出良策,就连多少入仕已久的官员,恐怕也难以想出如何两全其美的改善弊政。
“只是继续放任官员利用此弊政逼榨百姓肯定后患无穷!”兰庭叹息道:“我们在京城,看到的都是花团锦簇、盛世太平,怎知纵然是当今皇上确有海宴河清之志,实则多少百姓仍然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知则矣,若知而不顾……”他竟起身便往外走:“辉辉今晚先安置吧,我在汾阳逗留的时间不会太多了,我得先寻尹仁兄好好商议此事。”
春归动了动嘴唇本来是想劝阻兰庭,因为担心他过于疲累,但话到嘴边却咽下了。
而早前时因为丁娘子的境遇产生那些女子终究难得恣意的苦闷,这时也几乎烟消云散。
人生在世,各有担当,如焦满势、吴大贵这样的人户虽说比起世族高门来生活得更加恣意,似乎让人羡慕,但谁想到转眼就家破人亡,且是根本难以避免的劫难。相比之下,她这点子苦闷又算什么呢?如若像她这样的幸运,尚且不能乐观豁达而无病呻吟,这才是贪心不足。
又如兰庭,连春归现下都能看出其实他更加向往的恐怕是清静无为的生活,志向或许并不在朝堂仕途,但不也因为肩上的担当而有所舍弃吗?
春归忽然觉得自己应当更加重视那劳什子玉阳真君的话,如果当真能够挽救生灵涂炭……
她似乎应当竭力一试的。
“李济这人还真是得陇望蜀。”
虽说兰庭并非没有意识到李济已经授意正妻丁氏向春归示好后,还巴巴地又遣了个妾室来试探这等不合时宜的行为,但他对于别家的内庭私晦一贯就没有猎奇的心思,听完春归的讲述未对申氏任何评价,只蹙着眉头表达了对李济的抵触。
“自从胡端没能顺利升任汾阳知州一职,李济应当就意识到朝中或生变故,不过父亲赴任后,一度毫无作为又让他怀抱饶幸,直至荣国公受挫且我还揪着施良行受贿之事不放,他便有若惊弓之鸟,要若是他并没有行为中饱私囊的劣行,怎至于一有风吹草动便急于倒戈?”
“迳勿言下之意是,李济也和施良行同流合污?”
“一州长官贪赃敛财,其下属官做到独善其身实在艰难,如今已不是太祖时候严惩贪腐诛连党从的风纪,是以往往只究首恶以及罪重者,如胡端为了奉迎上官枉害无辜的罪行必定不会轻纵,但如李济一样只是受赃则往往小惩大戒,但李济的念头,摆明就是连小惩都不接受,还想靠着见风使舵搏得更大利益。”
知错非但不悔改,还铁了心的要一错再错,有这样的官员在百姓怎能安幸,可让人无奈的是虽然太祖之治时就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员,甚至下令对贪官处以剥皮填草的酷刑,但莫说后代的国君,即使在太宗帝本朝,贪腐现象竟然也是屡禁不绝。
“那迳勿打算如何对待李同知?”
兰庭又再考虑了一下:“虽说不能立时肃清官制,可我若助长此类风气,便是有违祖父临终教嘱。如施良行以摊派粮长之名逼取王久贵等富户的贿赂,且还有各类巧立名目征收杂役的罪行,李济这样的属官必定也是从中分取利益,他若不愿自悔反举,又有什么资格仅仅只得小惩大戒?我不会答应他任何利益,倘若他为此隐罪不供,那就且等着一齐与施良行、胡端之流被弹劾究罪吧。”
对于兰庭如此强硬的态度,春归并没有任何劝谏的意思,她虽对丁娘子的境遇心怀同情,但一码归一码,总不能为了出于私人原因的同情就助长贪赃枉法的风气,故而春归半点为李济求情的心意都不存,且还盘算着是不是应当通过莫问小道的嘴巴,给予那贪得无厌的人一点警告。
不知不觉间风雨已停,春归自己去点了灯,让屋子里些微的有丝亮光,但她和兰庭的谈兴显然都还健旺,所以两人依然还是斜靠在炕上说话,春归问到了白昼时让她和尹小妹都困惑不解的问题:“真不明白焦满势为何急病身故家中男丁只有一个未及冠的独子,却仍然要让年纪小小的焦小郎担任粮长,反而他担着逃亡不知所踪的罪名,家人就能把粮长之责推脱出去?”
“辉辉对粮长之制了解多少?”兰庭不答反问。
“我知道粮长之制乃太祖时制定,原本是由富户大族担当,不过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户抵触担当粮长,甚至视为倾家荡产的劫祸故而想方设法推脱。”但这些传言的真伪春归就不甚了然了,她家是乡绅门第,从未担心过被摊派粮长。
“辉辉说得不错,粮长之制确然是太祖执政时制定的国策,具体而言是将州县分为若干粮区,每区摊派一位粮长,起初粮长甚至还是世袭制,父死子替。粮长不仅要负责征收夏、秋两季赋役,还要负责运送赋役入京,太祖是贫苦出身,建业前深受贪官赃吏迫害,不仅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贪官逼得穷苦百姓家破人亡,这才逼得暴乱四起,使前朝帝治土崩瓦解。故而太祖痛恨贪官,严防赃吏迫害平民。粮长起初不由各地官员选派,而由朝廷直接任命,不能是官绅户,且一定是富家庄主,太祖认为以民治民就能减少横征赋税的风险,且太祖还会亲自召见各大粮长,向他们询问各地的民情,了解官员是否有贪腐压榨的罪行。”
兰庭很有耐性向春归解释详尽粮长制的由来和目的:“故而各地粮长虽说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要出钱出力将赋税送往京城,但能获君帝亲自召见的殊荣,且也会被地方官员忌惮敬畏,这样就能在籍居拥有相当的威望,甚至还有不少因为检举贪腐立功,被太祖直接任命为官员。所在太祖执政的时期,粮长可谓炙手可热,富家大户竞相争取。”
说到这里兰庭的神色就变得严肃起来:“不过到了后代君帝,几乎无人做到能如太祖一般事必躬亲,也因为并没有遭受贪官污吏的迫害,逐渐不再重视民情,粮长得不到召见,没有了殊荣和特权,付出和收益严重失衡,故而从竞相争取演变为推脱不及,世袭制再也进行不下去,需得一年两次摊派,再不可能由朝廷选任,故而将此职责下放至地方,州县官员就掌握了摊派粮长的职权。”
春归听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可焦满势虽说并非贫苦,也只是拥有不足百亩良田的人家,辛苦经营,也就只能保得一家人丰衣足食,他怎么能被摊派上粮长之职?”
“我若非是因父亲放了外任,也一无所知粮长的选派竟然成了这副光景!”兰庭眉心紧蹙:“就汾阳一地而言,不乏富户庄主,但这些大富人家为了推脱粮长,往往是攀附豪贵权门,采取投献飞田等等手段免除责役,对于这类人家,施良行在任时也不敢逼派,所以他瞄中了像王久贵一类的商贾,他们虽说富裕却无实权撑腰,只能选择行贿州官的方式摆脱役使,施良行等靠此中饱私囊,到头来粮长正役就只能摊派给焦满势一类门户,他们既无人脉背景,又无这多闲钱年年重贿官员,唯有竭尽所能完成粮长职责,损失积财家业,但一任粮长后,多数也能保取数载安宁。”
说到这里或许是因为心听义愤,兰庭觉得口中躁涩,他自己起身斟了一盏茶水润喉,方坐回炕沿:“论来粮长早就不取父死子替的制度,未完役时病故,官衙理应再重新摊派,但民众已经将粮长之役视为劫祸,避之唯恐不及,地方官员们靠此牟利的同时,又必须保证粮赋及时征收的政绩,其实也不愿另择他人再废一番波折,更不说底下还有赃吏,他们地位卑贱不可能获取富户的贿赂,与流内官员分一杯羹,只能瞄准出现变入的粮长家庭,就算能够暂时推脱此年役使,也不得不用多半家财贿赂吏役,且还不能保证来年会不会再次被摊派役使,所以多数人家纵管是担任粮长的家长病故,也不得不仍然完成此年的征运职责,如此竟在汾阳成为了惯例。”
“可要是逃亡……”
“逃亡就不同了,像施良行这类官员,他们当然清楚如此摊派的弊端,心中也未必不存忌备,多数不敢让朝廷得知。但倘若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怎么会无端端选择逃亡?施良行不敢以逃亡上报,这会影响他的政绩,所以并不敢逼迫太紧,往往会留逃亡人家的亲眷一线生机,这就是为何焦满势病故后,他的家人会谎报逃亡的原因。”
这下春归完全明白过来:“可惜的是焦家人的计划居然碰巧被胡端拆穿,威胁他们佐证焦满势是和蒋娘子通奸杀人才畏罪逃亡,纵管如此,那些吏役也没有放过焦家,照样以此为把柄讹诈了二十亩良田和十亩桑地。”
明白归明白过来,但春归仍然觉得荒谬:“如焦满势这样的百姓,从不贪取旁门左道是靠勤俭持家,莫名其妙就遭受倾家荡产的恶劫,若非因此忧急,兴许并不会引发心疾不治而亡,可恨的是就算病故,仍然难逃损失辛苦积累的家业,要不是逼于无奈,焦家娘子和焦小郎又怎么会瞒报死讯,连正大光明为亲人服丧扶柩都不能!”
在她看来,太祖当年是真的为了民生打算才制定粮长制,但现在显然事与愿违,粮长制反而成为一道枷锁让平民百姓胆颤心惊,弊端既这样清晰,为何不干脆废除?
本朝以前,征运粮赋的人力物力可都由朝廷承担,并不会转移给治下民户。
春归心念及此,就畅抒己见,但兰庭这回却是连连摇头:“太祖已经开了先端将摊派粮长定为国策,历代君王以及朝廷阁臣也都习惯了把征运之务转移给民户,如今提议废除,让朝廷承担这样重一笔损耗,不可能被采纳,除非……又另外的办法弥补损耗,使国库的亏折控制在皇上和阁臣都能接受的范围。”
但说来容易,计划可行之良策自然是殊为艰难,圣贤书里没有教授这些实用之法,别说像兰庭这样虽然经过寒窗苦读,但尚无机会游历各地详察民情的学子根本不可能制定出良策,就连多少入仕已久的官员,恐怕也难以想出如何两全其美的改善弊政。
“只是继续放任官员利用此弊政逼榨百姓肯定后患无穷!”兰庭叹息道:“我们在京城,看到的都是花团锦簇、盛世太平,怎知纵然是当今皇上确有海宴河清之志,实则多少百姓仍然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知则矣,若知而不顾……”他竟起身便往外走:“辉辉今晚先安置吧,我在汾阳逗留的时间不会太多了,我得先寻尹仁兄好好商议此事。”
春归动了动嘴唇本来是想劝阻兰庭,因为担心他过于疲累,但话到嘴边却咽下了。
而早前时因为丁娘子的境遇产生那些女子终究难得恣意的苦闷,这时也几乎烟消云散。
人生在世,各有担当,如焦满势、吴大贵这样的人户虽说比起世族高门来生活得更加恣意,似乎让人羡慕,但谁想到转眼就家破人亡,且是根本难以避免的劫难。相比之下,她这点子苦闷又算什么呢?如若像她这样的幸运,尚且不能乐观豁达而无病呻吟,这才是贪心不足。
又如兰庭,连春归现下都能看出其实他更加向往的恐怕是清静无为的生活,志向或许并不在朝堂仕途,但不也因为肩上的担当而有所舍弃吗?
春归忽然觉得自己应当更加重视那劳什子玉阳真君的话,如果当真能够挽救生灵涂炭……
她似乎应当竭力一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