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好了伤疤忘了疼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最强小村长最新章节!
经济基础决定了生活质量,也从侧面反映了文明程度的高低。空口说白话没有用,还是要来点实惠的。 孟宪平久久地沉思着,他想起了过去。那时候人们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是个问题,地里长不出庄稼,还整天搞这样搞那样的运动,结果在高压环境下,偷盗抢劫这些犯
罪频发,公安机关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严打,来震慑那些图谋不轨的犯罪分子。 没办法呀,肚子吃不饱,饥肠辘辘的人们只有铤而走险,去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活下去。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十恶不赦之徒做了许多丧尽天良的勾当,但是也不得
不承认,有些人实际上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不得已才去犯罪的。 后来国家逐渐富裕起来,和过去相比偷盗抢劫的犯罪比例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不可能从根子上杜绝这些违法犯罪,但是那种被生活逼着去做不法事情的人已经几
乎看不到了。
有吃的有喝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凭着自己的双手劳动可以养活自己,谁还愿意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违法的事情啊!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很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这些年大家的日子好过了,不愁吃不愁穿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了,改善住房和出行的条件成了不少人的刚需。不要说
城里人很多人家有好几套房子,就是稍微富裕一点的农村人,也开始进城买房,想摆脱农村泥腿子的日子,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但是有点让人感到无语的是,物质生活改善了的人们,似乎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虽然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好像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 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比较凸显,和城里人的反差比较大。不是孟宪平心里看不起农村人,他本身也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他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切身感受,真的不
是妄自菲薄。 现在的农村,甚至是乡镇街道,随地大小便的人依然存在。白天还好一点,到了晚上那就像是换了一个天地,只要是灯光稍稍暗没人看到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总会看
到便溺的痕迹。有的地方明明离厕所就是几十米,也有人不肯多走那几步。 乱扔垃圾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明明上前一步就是垃圾箱,那些人非得老远就顺手一扔,不管垃圾是落在里面还是外面,有些时候垃圾箱里竟然连一半都没有,剩下
的都胡乱的堆在外面,让环卫工人也颇有怨言,又无可奈何。
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更是家常便饭,只有什么时候出了事故,大家才会收敛一些,等过了几天淡忘了又是我行我素,好了伤疤忘了疼…… 像余湾这样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长久的任务来抓,并且通过相关的嘉奖来激励村民严格要求自己,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可行之道。但是农村的情况实在太复杂,放眼看去一百个行政村最少有一多半是负债的,加上农村的干部升迁空间太小,村干部除了少数人最后能进入乡镇工作最后混到科级待遇退休的,绝大多数也就是干上一两届就
被后来者取代了,又恢复了农民的身份。 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的村干部并不是真正按照才能选上的,在很多大家族聚居的自然村,村里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各家族之间平衡的结果。这个家族的人当了村委会
书记,那个家族就可能占了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不管官方愿不愿意承认,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也正是这种种存在已久的惯例,让很多村干部实际上并不想冒险去干什么实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跟混日子差不多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家大力提倡让大学生下基
层当村官的原因,想让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人给农村带来活力,带来新的思路和致富方法。 但是由于农村的复杂性,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其实受到的制约太多,根本就伸不开手脚,有时候还会受到村里顽固分子的排挤,有些毫无作为的村干部压根就不想让大
学生村官干出什么名堂,要不然不是显得自己多无能么。 这种骨子里自私的劣根性,让孟宪平深恶痛绝,又有点束手无策。例如搞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这件事,明明已经有余湾这个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摆在那儿,可有的村子
就是不为所动,到现在都没有半点动静,让人很不可思议。 哪怕是镇里已经三番五次提出要求,可是依然有村干部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辞,让镇里也很生气,又不好用行政手段来强行推广。老百姓不愿意村干部不支持,
镇里要是坚持要求他们去搞设施栽培,要是成功了赚到钱了还罢了,大家不会说什么。这万一要是失败了,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孟宪平紧皱眉头,苦苦思索。他很久才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重重地在桌上拍了一下,霍地站了起来。“你们不是一直不肯学习余湾,宁愿守着几亩土地受穷也不愿意
搞转型吗,那我就非要把余湾打造成让明星村子,我就不信你们一点都不动心!” 孟宪平终于不再纠结了,原先他觉得余湾的经济发展要比其他村子都要好,本着让各村均衡发展的思路,有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他都倾向于让给了其他村子享受,以
期让全镇的贫富差距不要拉大。可是天不遂人愿,哪怕是享受了政策红利的这些村子,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反倒是凭着自己本事自力更生的余湾,发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的余湾不仅仅村里集体产业搞得红红火火的,今年还有几个原本在余湾农业公司上班的村民,自愿辞职另谋出路,通过流转土地成了种粮大户,想要借助余见海
提供的技术自主创业,通过规模抢先致富。
可是很多村子的村民宁愿抱着老思维守旧,也不肯去尝试。这有农民本身的局限性,更多的还是村干部的不作为让大家心里没有底。 孟宪平想要彻底打破这种禁锢,他下了最大的决心!
经济基础决定了生活质量,也从侧面反映了文明程度的高低。空口说白话没有用,还是要来点实惠的。 孟宪平久久地沉思着,他想起了过去。那时候人们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是个问题,地里长不出庄稼,还整天搞这样搞那样的运动,结果在高压环境下,偷盗抢劫这些犯
罪频发,公安机关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严打,来震慑那些图谋不轨的犯罪分子。 没办法呀,肚子吃不饱,饥肠辘辘的人们只有铤而走险,去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活下去。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十恶不赦之徒做了许多丧尽天良的勾当,但是也不得
不承认,有些人实际上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不得已才去犯罪的。 后来国家逐渐富裕起来,和过去相比偷盗抢劫的犯罪比例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不可能从根子上杜绝这些违法犯罪,但是那种被生活逼着去做不法事情的人已经几
乎看不到了。
有吃的有喝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凭着自己的双手劳动可以养活自己,谁还愿意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违法的事情啊!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很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这些年大家的日子好过了,不愁吃不愁穿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了,改善住房和出行的条件成了不少人的刚需。不要说
城里人很多人家有好几套房子,就是稍微富裕一点的农村人,也开始进城买房,想摆脱农村泥腿子的日子,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但是有点让人感到无语的是,物质生活改善了的人们,似乎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虽然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好像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 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比较凸显,和城里人的反差比较大。不是孟宪平心里看不起农村人,他本身也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他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切身感受,真的不
是妄自菲薄。 现在的农村,甚至是乡镇街道,随地大小便的人依然存在。白天还好一点,到了晚上那就像是换了一个天地,只要是灯光稍稍暗没人看到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总会看
到便溺的痕迹。有的地方明明离厕所就是几十米,也有人不肯多走那几步。 乱扔垃圾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明明上前一步就是垃圾箱,那些人非得老远就顺手一扔,不管垃圾是落在里面还是外面,有些时候垃圾箱里竟然连一半都没有,剩下
的都胡乱的堆在外面,让环卫工人也颇有怨言,又无可奈何。
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更是家常便饭,只有什么时候出了事故,大家才会收敛一些,等过了几天淡忘了又是我行我素,好了伤疤忘了疼…… 像余湾这样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长久的任务来抓,并且通过相关的嘉奖来激励村民严格要求自己,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可行之道。但是农村的情况实在太复杂,放眼看去一百个行政村最少有一多半是负债的,加上农村的干部升迁空间太小,村干部除了少数人最后能进入乡镇工作最后混到科级待遇退休的,绝大多数也就是干上一两届就
被后来者取代了,又恢复了农民的身份。 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的村干部并不是真正按照才能选上的,在很多大家族聚居的自然村,村里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各家族之间平衡的结果。这个家族的人当了村委会
书记,那个家族就可能占了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不管官方愿不愿意承认,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也正是这种种存在已久的惯例,让很多村干部实际上并不想冒险去干什么实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跟混日子差不多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家大力提倡让大学生下基
层当村官的原因,想让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人给农村带来活力,带来新的思路和致富方法。 但是由于农村的复杂性,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其实受到的制约太多,根本就伸不开手脚,有时候还会受到村里顽固分子的排挤,有些毫无作为的村干部压根就不想让大
学生村官干出什么名堂,要不然不是显得自己多无能么。 这种骨子里自私的劣根性,让孟宪平深恶痛绝,又有点束手无策。例如搞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这件事,明明已经有余湾这个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摆在那儿,可有的村子
就是不为所动,到现在都没有半点动静,让人很不可思议。 哪怕是镇里已经三番五次提出要求,可是依然有村干部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辞,让镇里也很生气,又不好用行政手段来强行推广。老百姓不愿意村干部不支持,
镇里要是坚持要求他们去搞设施栽培,要是成功了赚到钱了还罢了,大家不会说什么。这万一要是失败了,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孟宪平紧皱眉头,苦苦思索。他很久才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重重地在桌上拍了一下,霍地站了起来。“你们不是一直不肯学习余湾,宁愿守着几亩土地受穷也不愿意
搞转型吗,那我就非要把余湾打造成让明星村子,我就不信你们一点都不动心!” 孟宪平终于不再纠结了,原先他觉得余湾的经济发展要比其他村子都要好,本着让各村均衡发展的思路,有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他都倾向于让给了其他村子享受,以
期让全镇的贫富差距不要拉大。可是天不遂人愿,哪怕是享受了政策红利的这些村子,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反倒是凭着自己本事自力更生的余湾,发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的余湾不仅仅村里集体产业搞得红红火火的,今年还有几个原本在余湾农业公司上班的村民,自愿辞职另谋出路,通过流转土地成了种粮大户,想要借助余见海
提供的技术自主创业,通过规模抢先致富。
可是很多村子的村民宁愿抱着老思维守旧,也不肯去尝试。这有农民本身的局限性,更多的还是村干部的不作为让大家心里没有底。 孟宪平想要彻底打破这种禁锢,他下了最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