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该到了收获时刻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抗日之我为战神最新章节!
最终在杨震的坚决反对之下,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议。 同意将石景山钢铁厂整体搬迁到宣化,并以石景山钢铁厂为基础,加上眼下已经接收的阳泉炼铁厂,日本人在唐山正在建设的钢厂已经运到的设备。
连同日本人运到宣化刚建设完毕,还未来得及使用的十五座小高炉。加上日本人在北平建设的浅香铁工厂、久保田铁工厂、锻造株式会社,其实际控制的中华铁工厂。以及天津三十多家日资和华资小型钢铁厂的所有设备、技术人员,并所有的工人集中到宣化。
由东北局出管理和技术人员,采取大规模会战的办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对宣化钢铁厂的设备安装。力争到四五年底这个宣化钢铁厂全面投产,以保证华北根据地建设所需钢铁。
毕竟杨震有句话说的很对,北平距离眼下还在日军手中控制的济南、徐州还是太近了。不要说日军新式的百式轰炸机、一式轰炸机,就是老式的九六、九七式双轰炸机航程,都可以轻松的从徐州抵达北平。
同时北平距离天津所在的渤海湾,直线距离也一样过近。在眼下日军依旧保持着渤海制海权的情况之下,按照近代中国所有遭受的外敌入侵,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来自海上的经验。将这么大的一个钢铁基地,放在北平的确从军事角度上考虑,并不是一件很恰当的事情。
最终几经考虑,中央还是决定将石景山钢铁厂,连同天津被日军占领后,建立的十余家小型炼钢厂。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还未来及修建钢厂所有的设备,全部整体搬迁到宣化。至于天津的华资钢铁厂,以汉奸的名义强行没收,会在经济上引起一些动荡。
所以中央决定对这些华资钢铁厂,采取赎买的办法。由晋察冀挤出一笔资金,以及山东军区从招远搞到一笔黄金,对这些产量不大,规模也不大的小型钢厂进行收购,并一并全部搬迁的宣化。
天津的钢厂虽说规模都不大,普遍年产量都不过一万吨,但是却有着完备的轧钢体系。将天津的三十多家小型钢厂,也合并到宣化钢厂去,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可以为整个宣钢的未来展和壮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央下决心将天津的钢厂,也全部合并进去,这决心不可谓不大。
同时为了保证这个钢铁厂的用水,中央决定由东北局出资金和技术,在宣化修建一个集电、灌溉以及供水的中型水库。水利电设备和技术人员,由东北局负责解决。没办法,中央现在是真的一穷二白。即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也没有那么的技术人员。
既然杨震坚持将这个钢厂放到宣化,那么在辅助工程方面,只能由他们来出了。当年东北拉开工业建设序幕的时候,中央可是将能调动的人员都拨给了他们,现在这些技术人员他们不出谁出?
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杨震与总指挥,还有东北政府主席,三个人对视一眼之后,只能是摇头苦笑。水利电的设备倒是现成的,东北局手中还是有几部中型水利电机组的。可这输变电设备,他们上哪儿去找去?要有足够的输变电设备,这些机组东北局早就用上了,还能闲置到现在?
但现在中央已经下达决定了,也只能尽全力了。不过在杨震看来只要有心,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太难弄,只要下定决心的话,办法还是应该有的。实在不行,劝说中央可以将水电改为火电。
只是杨震并不清楚,怎么中央会想起搞水电来了?在水利资源并不丰富的宣化地区,搞水电的成本并不是很划算。宣化不仅本地就有煤矿,而且距离大同的直线距离,也不过百余公里。按照资源分布来看,搞火电更恰当一些。
水库是要修的,修建钢铁厂必然要保证充足的水力供应。可在修建水库的同时,想要一并解决钢厂耗能的问题,单从宣化本地的水利资源来看,并不是很恰当的。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应该找主席或是副主席好好的谈谈。
不过按照杨震的判断,以石景山钢铁厂,不眼下应该说石景山炼铁厂为基础。再加上天津大大小小二十五家钢厂的设备,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的那几部平炉。即便不增加新的设备,等到这个宣化钢铁厂建成之后,产量也可以达到三十至四十万吨。
当然这其中恐怕钢的产量,短时间并不会太多,应该主要还是以铁为主。先石景山钢铁厂,虽说名义上是钢铁厂,但眼下所有的设备,都还是炼铁设备。即便是日本人在接手,让这座从开始建设,到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已经几十年过去,一炉铁水都没有出的钢铁厂恢复生产,并从国内订购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能。
但主要的产品还是以炼铁为主,暂时还无法产钢。即便依靠平津唐三地,目前可以炼钢的小高炉,这钢的产量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很有限的。平津地区的小高炉数量不少,但总体的产能却相当有限的。所以在暂时无法增添大型设备的情况之下,钢产量还是有限的。
考虑到北满的富铁矿有限,满足北满目前的钢铁产量已经很勉强,所需铁矿石还有一部分需要从抗联抢占的朝鲜茂山铁矿提供。杨震认为可以将目前已经拆卸完毕的,朝鲜清津炼钢厂部分设备也运到宣化。
只是杨震这么一参合,后世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钢,直接被他搬迁到了宣化,成了十几年后庞大的宣钢集团。倒也不用为了减轻北京环境压力,又是压缩产能、又是整体搬迁的。也有效的减轻了几十年后北京出现的水荒,减轻了河北对北京的供水压力。
而且杨震在钢铁生产上,提出钢铁生产不仅仅满足于粗钢生产。而是提出了兼容并蓄,高低有致的产业展模式。在建设钢铁工业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满足提高粗钢的产量。工业建设可以以钢为纲,但是要采取高低产业齐头并进的办法。
杨震认为在下一步工业建设之中,以华北根据地现有的工业基础来看,步子应该还可以迈的再大一些。在宣钢建设的同时,以唐山现有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建立新的钢材生产基地。眼下主要是以军工用钢以及汽车用钢为主,未来要将高等船舶用钢也要列入规划。
原本杨震也是以为,钢厂直接就可以生产出钢材来。但是直到北满的钢铁厂,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他才知道炼钢与扎材完全是两码回事。炼钢厂出来的是粗钢,也就是钢坯。要想扎制成各种可以使用的钢材,还需要各种设备和工艺。
所以杨震提出以华北原有的工业基础,展设备制造业。相对当年真正是一穷二白,只有一些轻工业的北满来说。华北的工业基础虽说不如南满,但是却比当年的北满要好的多。太原、天津,这两大工业城市,还是有相当不错的工业基础的。
以天津眼下的轻纺、建材、军工、化学、修造船,唐山的机械制造、建材与轻纺工业为基础。在天津和唐山分别建设机械工业制造,建材以及轻纺工业基地。至于所需设备不足的部分,可以由东北提供。
当列席会议的各个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提出开展如此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眼下奇缺的技术人员从那里来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在眼下战争时期,搞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所需的资金从那里来。
杨震直接提出,所有的技术人员可以由东北局提供。今明两年是留苏学生回国高峰期,完全可以满足眼下华北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可以在想办法,紧一紧裤腰带,应该还是可以挤出一部分启动资金的。
在杨震说出今明两年留苏理工科学生归国数量,以及东北根据地自己培养人才数量的时候,各大根据地的领导被惊的目瞪口呆。他们看着眼前这个最年轻的大区领导,都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东北的环境直到四一年,才开始生根本性的改变,可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四年。也就是说他们这之前,就已经有计划、有目标的选派留学生了。在那么战局那么紧张,未来还存在着大量可变化因素的情况之下,他们居然就敢派出那么多的留学生,这手笔不可谓不大。
看着在座的各大区领导人目瞪口呆的表情,杨震笑笑没有多说什么。搬迁一个钢铁厂需要的技术力量,眼下北满根据地还是能拿的出来的。要是这么一点技术力量都拿不出来,也枉费了自己当初下的那么大苦心。
要知道支撑那么多的留学生出去学习,可并不是一件小的负担。苏联人向来都是一码归一码,什么都要算钱的。当年自己种下的因,现在也应该结出果来了。当年勒紧了裤腰带,从牙缝里面挤出资金,选派大批的留学生赴苏留学,现在也该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其实对于此次中央召开的华北工业建设,杨震很清楚真正所需的人才并没有那么多。原因很简单,眼下能建设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地区只有两个。一个是平津并河北石门以北的平汉路沿线,一个太原以北地区以及察哈尔。
至于山东以及新四军控制的两淮、苏北地区,眼下还不可能进行任何的工业建设。这也就决定了此次工业建设会议,能做的并不多。与其说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还不如说制定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蓝图更为恰当。
但在眼下虽说搬迁石景山钢铁厂,建设新的宣化钢铁厂。需要的人才看起来很多,但是那是以各大根据地,原有的工业和工程技术人才奇缺的前提之下。但要是放在全国范围之内,整体上的需求就并不多。
而工业基础较好的平津地区,尤其是天津与唐山两个华北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原来就有一部分人才储备。只要充分的利用好,至少在眼下这个规划之中,所需要额外的人才还是有限的。
最终在杨震的坚决反对之下,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议。 同意将石景山钢铁厂整体搬迁到宣化,并以石景山钢铁厂为基础,加上眼下已经接收的阳泉炼铁厂,日本人在唐山正在建设的钢厂已经运到的设备。
连同日本人运到宣化刚建设完毕,还未来得及使用的十五座小高炉。加上日本人在北平建设的浅香铁工厂、久保田铁工厂、锻造株式会社,其实际控制的中华铁工厂。以及天津三十多家日资和华资小型钢铁厂的所有设备、技术人员,并所有的工人集中到宣化。
由东北局出管理和技术人员,采取大规模会战的办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对宣化钢铁厂的设备安装。力争到四五年底这个宣化钢铁厂全面投产,以保证华北根据地建设所需钢铁。
毕竟杨震有句话说的很对,北平距离眼下还在日军手中控制的济南、徐州还是太近了。不要说日军新式的百式轰炸机、一式轰炸机,就是老式的九六、九七式双轰炸机航程,都可以轻松的从徐州抵达北平。
同时北平距离天津所在的渤海湾,直线距离也一样过近。在眼下日军依旧保持着渤海制海权的情况之下,按照近代中国所有遭受的外敌入侵,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来自海上的经验。将这么大的一个钢铁基地,放在北平的确从军事角度上考虑,并不是一件很恰当的事情。
最终几经考虑,中央还是决定将石景山钢铁厂,连同天津被日军占领后,建立的十余家小型炼钢厂。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还未来及修建钢厂所有的设备,全部整体搬迁到宣化。至于天津的华资钢铁厂,以汉奸的名义强行没收,会在经济上引起一些动荡。
所以中央决定对这些华资钢铁厂,采取赎买的办法。由晋察冀挤出一笔资金,以及山东军区从招远搞到一笔黄金,对这些产量不大,规模也不大的小型钢厂进行收购,并一并全部搬迁的宣化。
天津的钢厂虽说规模都不大,普遍年产量都不过一万吨,但是却有着完备的轧钢体系。将天津的三十多家小型钢厂,也合并到宣化钢厂去,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可以为整个宣钢的未来展和壮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央下决心将天津的钢厂,也全部合并进去,这决心不可谓不大。
同时为了保证这个钢铁厂的用水,中央决定由东北局出资金和技术,在宣化修建一个集电、灌溉以及供水的中型水库。水利电设备和技术人员,由东北局负责解决。没办法,中央现在是真的一穷二白。即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也没有那么的技术人员。
既然杨震坚持将这个钢厂放到宣化,那么在辅助工程方面,只能由他们来出了。当年东北拉开工业建设序幕的时候,中央可是将能调动的人员都拨给了他们,现在这些技术人员他们不出谁出?
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杨震与总指挥,还有东北政府主席,三个人对视一眼之后,只能是摇头苦笑。水利电的设备倒是现成的,东北局手中还是有几部中型水利电机组的。可这输变电设备,他们上哪儿去找去?要有足够的输变电设备,这些机组东北局早就用上了,还能闲置到现在?
但现在中央已经下达决定了,也只能尽全力了。不过在杨震看来只要有心,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太难弄,只要下定决心的话,办法还是应该有的。实在不行,劝说中央可以将水电改为火电。
只是杨震并不清楚,怎么中央会想起搞水电来了?在水利资源并不丰富的宣化地区,搞水电的成本并不是很划算。宣化不仅本地就有煤矿,而且距离大同的直线距离,也不过百余公里。按照资源分布来看,搞火电更恰当一些。
水库是要修的,修建钢铁厂必然要保证充足的水力供应。可在修建水库的同时,想要一并解决钢厂耗能的问题,单从宣化本地的水利资源来看,并不是很恰当的。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应该找主席或是副主席好好的谈谈。
不过按照杨震的判断,以石景山钢铁厂,不眼下应该说石景山炼铁厂为基础。再加上天津大大小小二十五家钢厂的设备,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的那几部平炉。即便不增加新的设备,等到这个宣化钢铁厂建成之后,产量也可以达到三十至四十万吨。
当然这其中恐怕钢的产量,短时间并不会太多,应该主要还是以铁为主。先石景山钢铁厂,虽说名义上是钢铁厂,但眼下所有的设备,都还是炼铁设备。即便是日本人在接手,让这座从开始建设,到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已经几十年过去,一炉铁水都没有出的钢铁厂恢复生产,并从国内订购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能。
但主要的产品还是以炼铁为主,暂时还无法产钢。即便依靠平津唐三地,目前可以炼钢的小高炉,这钢的产量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很有限的。平津地区的小高炉数量不少,但总体的产能却相当有限的。所以在暂时无法增添大型设备的情况之下,钢产量还是有限的。
考虑到北满的富铁矿有限,满足北满目前的钢铁产量已经很勉强,所需铁矿石还有一部分需要从抗联抢占的朝鲜茂山铁矿提供。杨震认为可以将目前已经拆卸完毕的,朝鲜清津炼钢厂部分设备也运到宣化。
只是杨震这么一参合,后世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钢,直接被他搬迁到了宣化,成了十几年后庞大的宣钢集团。倒也不用为了减轻北京环境压力,又是压缩产能、又是整体搬迁的。也有效的减轻了几十年后北京出现的水荒,减轻了河北对北京的供水压力。
而且杨震在钢铁生产上,提出钢铁生产不仅仅满足于粗钢生产。而是提出了兼容并蓄,高低有致的产业展模式。在建设钢铁工业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满足提高粗钢的产量。工业建设可以以钢为纲,但是要采取高低产业齐头并进的办法。
杨震认为在下一步工业建设之中,以华北根据地现有的工业基础来看,步子应该还可以迈的再大一些。在宣钢建设的同时,以唐山现有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建立新的钢材生产基地。眼下主要是以军工用钢以及汽车用钢为主,未来要将高等船舶用钢也要列入规划。
原本杨震也是以为,钢厂直接就可以生产出钢材来。但是直到北满的钢铁厂,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他才知道炼钢与扎材完全是两码回事。炼钢厂出来的是粗钢,也就是钢坯。要想扎制成各种可以使用的钢材,还需要各种设备和工艺。
所以杨震提出以华北原有的工业基础,展设备制造业。相对当年真正是一穷二白,只有一些轻工业的北满来说。华北的工业基础虽说不如南满,但是却比当年的北满要好的多。太原、天津,这两大工业城市,还是有相当不错的工业基础的。
以天津眼下的轻纺、建材、军工、化学、修造船,唐山的机械制造、建材与轻纺工业为基础。在天津和唐山分别建设机械工业制造,建材以及轻纺工业基地。至于所需设备不足的部分,可以由东北提供。
当列席会议的各个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提出开展如此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眼下奇缺的技术人员从那里来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在眼下战争时期,搞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所需的资金从那里来。
杨震直接提出,所有的技术人员可以由东北局提供。今明两年是留苏学生回国高峰期,完全可以满足眼下华北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可以在想办法,紧一紧裤腰带,应该还是可以挤出一部分启动资金的。
在杨震说出今明两年留苏理工科学生归国数量,以及东北根据地自己培养人才数量的时候,各大根据地的领导被惊的目瞪口呆。他们看着眼前这个最年轻的大区领导,都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东北的环境直到四一年,才开始生根本性的改变,可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四年。也就是说他们这之前,就已经有计划、有目标的选派留学生了。在那么战局那么紧张,未来还存在着大量可变化因素的情况之下,他们居然就敢派出那么多的留学生,这手笔不可谓不大。
看着在座的各大区领导人目瞪口呆的表情,杨震笑笑没有多说什么。搬迁一个钢铁厂需要的技术力量,眼下北满根据地还是能拿的出来的。要是这么一点技术力量都拿不出来,也枉费了自己当初下的那么大苦心。
要知道支撑那么多的留学生出去学习,可并不是一件小的负担。苏联人向来都是一码归一码,什么都要算钱的。当年自己种下的因,现在也应该结出果来了。当年勒紧了裤腰带,从牙缝里面挤出资金,选派大批的留学生赴苏留学,现在也该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其实对于此次中央召开的华北工业建设,杨震很清楚真正所需的人才并没有那么多。原因很简单,眼下能建设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地区只有两个。一个是平津并河北石门以北的平汉路沿线,一个太原以北地区以及察哈尔。
至于山东以及新四军控制的两淮、苏北地区,眼下还不可能进行任何的工业建设。这也就决定了此次工业建设会议,能做的并不多。与其说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还不如说制定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蓝图更为恰当。
但在眼下虽说搬迁石景山钢铁厂,建设新的宣化钢铁厂。需要的人才看起来很多,但是那是以各大根据地,原有的工业和工程技术人才奇缺的前提之下。但要是放在全国范围之内,整体上的需求就并不多。
而工业基础较好的平津地区,尤其是天津与唐山两个华北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原来就有一部分人才储备。只要充分的利用好,至少在眼下这个规划之中,所需要额外的人才还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