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王在晋在辽东 上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崇祯有家店最新章节!
李夔龙已经听出了施鳯来话里面的意思,半晌才缓缓的开口说道:“大人,事情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吗?朝堂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内阁几位大臣也都以大臣为首,这个时候言进退,是不是为时太早了?”
看了一眼李夔龙,施鳯来苦笑,摆了摆手说道:“尽人事,听天命吧!我也就是那么一说,到了我这个位置,也不是说退就能退的!”
似乎是被注入了强心剂,施鳯来暂时没有了刚刚颓然,和李夔龙分析了一下情况,然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暂时静观其变,无论做什么,暂时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蛰伏起来等待机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崇祯皇帝在京城布局的时候,王在晋已经到了辽东有些日子了,前些日子因为防备后金人马,也就没有召集人来开会。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已经不利于大军行动,王在晋所幸就将人都招了回来,准备布置一下今年的冬训事宜。
这一次开会的地方设在锦州,现在辽杨和沈杨全都丢掉了,明军的前线已经到了锦州宁远一线。
看着在座的这些人,王在晋知道这些就是自己接下来在辽东的依靠。
文官今天没有来,来的大多数都是武将,文官在这种地方能发挥的作用非常的小。此时无论是宁远还是锦州,已经是军事重镇了,大部分都是驻军,百信都不是很多。
在场的有前营总兵祖大寿,跟在他身边的是辽东总兵吴襄,这两个人王在晋都认识。
毕竟王在晋在辽东待过,对这里的人还算是熟悉,现在看过去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也有很多生面孔。
在辽东做事,祖大寿是绕不过的一个坎,现在的辽东,祖大寿绝对是树大根深。在军中威望很重,要知道吴襄可是祖大寿的关系可是非常的密切的,两家把持着军中的很多事情。
祖大寿娶了吴襄的妹妹,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彼此间就是一种联姻的关系。
自己想做事情,要是不能说服祖大寿,基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一点王在晋非常的清楚。
崇祯皇帝没有在辽东,如果在辽东,肯定会找到吴襄,然后说上一句:“把你的儿子带来我看一看!”实在是吴襄的儿子实在是太有名了,他叫吴三桂,明末历史怎么都绕不过的人物。
吴襄的下场也不太好,死在了李自成的手里,至于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吴三桂也投降了。
说起来,祖大寿的投降还是要怪吴襄,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于发动“大淩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擢三桂为总兵。
祖大寿投降之后,一直劝降吴家父子,可是吴家父子却对大明有忠心。
一直到李自成攻破BJ城,崇祯皇帝上吊了,吴三桂纠结了,没办法之下,只好去京城赎老爹,也准备投降李自成,毕竟吴襄在京城保卫战中被李自成俘虏了。
后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陈圆圆,半路折返了回去,崇祯皇帝就怀疑过这一段是真是假的。
李自成大怒之下,一刀杀了吴襄,吴三桂彻底成为了皇太极的先锋。
崇祯皇帝曾经研究过这些降将,在有一线希望的时候,他们都不会选择投降,比如洪承畴,比如祖大寿,但是到了没希望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选择殉国,虽然有臣子的坚守,但是关键时候就想着保命。
这与后世的美国大兵很像,作战的时候履行军人的责任,一旦弹尽粮绝,走投无路,那就投降吧!
王在晋在京城的时候,与崇祯皇帝彻夜长谈辽东之事,详细的分析了辽东的几位大将,为王在晋提供了一个新的看人方向,此时王在晋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捉摸着崇祯皇帝的那些话。
死地必用忠将,而不是用能将,这是崇祯皇帝给王在晋的话。
无论是祖大寿,还是吴襄,在崇祯皇帝看来,全都是能将,能打能杀,但是绝对不是忠将。关键时候是会投降的,绝对不会抱着必死之决心战斗,所以选将的时候要主意。
目光从诸位将官的脸上扫过,王在晋的目光落在了一个身材非常的魁梧,满脸大胡子的总兵身上,这个人就是满桂。
对于这一员蒙古将领,崇祯皇帝十分的推崇,王在晋也就留上了心。
看到了满桂,王在晋不由的想起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就是王之臣。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升任巡抚,与总兵满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于是召满桂回京。王之臣代高第为辽东经略,上奏朝廷留满桂,袁崇焕对王之臣也非常的不满。
朝廷命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督关外,划关而守,袁崇焕害怕廷臣忌惮自己,上书请“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朝议以袁崇焕、王之臣不相能,召王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嘱袁崇焕。
想到和自己交接的王之臣,王在晋不得不感叹,这位老兄的辽东之路就没顺利过。
王在晋和王之臣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
在王在晋胡思乱想的时候,下面的人已经到期了,点卯之后,王在晋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本督刚刚到任,对辽东之事尚不熟悉,需要诸公倾力相助,方不负朝廷重托。”
“祖大寿,你来说一下今年辽东的战事!”王在晋看着祖大寿,开口说道。
祖大寿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今年正月,袁崇焕瞒着朝廷私自和后金皇太极议和,皇太极也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朝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袁崇焕于是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牵制后金军。而朝鲜倒向清廷进攻毛文龙,却被毛文龙击败,后金军也被毛文龙击退了。”
王在晋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毛文龙,怪不得皇上屡次提到这个人,告诉自己一定要善用。
哪怕毛文龙交横跋扈一些,也要适当的忍让,皮岛上的军队是毛文龙自己拉起来的,暂时没有人能够指挥的的动。皮岛的位置太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有丝毫的纰漏。
“大帅,这里卑职有话要说!”祖大寿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下。
“讲!”王在晋没想到祖大寿会有话要说,点了点头允许了。
祖大寿也不客气,直接开口说道:“卑职对于袁大人在辽东所行之事并不赞同,背着朝廷私自与后金议和,大不敬之罪,幸亏朝廷没有追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再就是对朝鲜和皮岛毛将军,朝鲜和毛将军的重要性不可置疑,袁大人居然置朝鲜不顾,非要修城,幸亏毛将军打了胜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朝鲜落入后金之手,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拿回来。”
“朝鲜之地,可种粮食,产量也很高,朝鲜落入后金之手,不但解决了朝鲜的边患,同时还能得到朝鲜的支持,包括粮食军械和战马,这些都会使后金的快速的壮大。卑职请大帅上书朝廷,准许对朝鲜用兵作战。从登州派遣水师登陆朝鲜,迫使朝鲜从新倒向大明。”祖大寿的话说完,大厅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王在晋顿时皱起了眉头,对于袁崇焕他一项是不待见,孙承宗他都不服,更何况一个区区袁崇焕?
现在看来情况比自己想的要严重,袁崇焕居然私下议和,还把朝鲜给丢了。
在王在晋看来,即便是锦州丢了,自己退守山海关,朝鲜也不能丢。一旦打反攻,尤其崇祯皇帝说的大军征伐后金,朝鲜就非常的重要。水师可以直接从登莱出发,在朝鲜登陆,直接渡过鸭绿江取辽杨。
叹了一口气,王在晋沉声说道:“祖将军,本督明白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事关重大,稍后咱们详谈,现在你继续说吧!”
“是,大帅!”祖大寿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四月,赵率教在锦州督护城防建造工程,朝廷派尤世禄前来接替赵率教,又以左辅为前锋总兵官,驻扎大凌河。”
“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锦州包围,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
李夔龙已经听出了施鳯来话里面的意思,半晌才缓缓的开口说道:“大人,事情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吗?朝堂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内阁几位大臣也都以大臣为首,这个时候言进退,是不是为时太早了?”
看了一眼李夔龙,施鳯来苦笑,摆了摆手说道:“尽人事,听天命吧!我也就是那么一说,到了我这个位置,也不是说退就能退的!”
似乎是被注入了强心剂,施鳯来暂时没有了刚刚颓然,和李夔龙分析了一下情况,然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暂时静观其变,无论做什么,暂时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蛰伏起来等待机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崇祯皇帝在京城布局的时候,王在晋已经到了辽东有些日子了,前些日子因为防备后金人马,也就没有召集人来开会。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已经不利于大军行动,王在晋所幸就将人都招了回来,准备布置一下今年的冬训事宜。
这一次开会的地方设在锦州,现在辽杨和沈杨全都丢掉了,明军的前线已经到了锦州宁远一线。
看着在座的这些人,王在晋知道这些就是自己接下来在辽东的依靠。
文官今天没有来,来的大多数都是武将,文官在这种地方能发挥的作用非常的小。此时无论是宁远还是锦州,已经是军事重镇了,大部分都是驻军,百信都不是很多。
在场的有前营总兵祖大寿,跟在他身边的是辽东总兵吴襄,这两个人王在晋都认识。
毕竟王在晋在辽东待过,对这里的人还算是熟悉,现在看过去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也有很多生面孔。
在辽东做事,祖大寿是绕不过的一个坎,现在的辽东,祖大寿绝对是树大根深。在军中威望很重,要知道吴襄可是祖大寿的关系可是非常的密切的,两家把持着军中的很多事情。
祖大寿娶了吴襄的妹妹,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彼此间就是一种联姻的关系。
自己想做事情,要是不能说服祖大寿,基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一点王在晋非常的清楚。
崇祯皇帝没有在辽东,如果在辽东,肯定会找到吴襄,然后说上一句:“把你的儿子带来我看一看!”实在是吴襄的儿子实在是太有名了,他叫吴三桂,明末历史怎么都绕不过的人物。
吴襄的下场也不太好,死在了李自成的手里,至于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吴三桂也投降了。
说起来,祖大寿的投降还是要怪吴襄,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于发动“大淩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擢三桂为总兵。
祖大寿投降之后,一直劝降吴家父子,可是吴家父子却对大明有忠心。
一直到李自成攻破BJ城,崇祯皇帝上吊了,吴三桂纠结了,没办法之下,只好去京城赎老爹,也准备投降李自成,毕竟吴襄在京城保卫战中被李自成俘虏了。
后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陈圆圆,半路折返了回去,崇祯皇帝就怀疑过这一段是真是假的。
李自成大怒之下,一刀杀了吴襄,吴三桂彻底成为了皇太极的先锋。
崇祯皇帝曾经研究过这些降将,在有一线希望的时候,他们都不会选择投降,比如洪承畴,比如祖大寿,但是到了没希望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选择殉国,虽然有臣子的坚守,但是关键时候就想着保命。
这与后世的美国大兵很像,作战的时候履行军人的责任,一旦弹尽粮绝,走投无路,那就投降吧!
王在晋在京城的时候,与崇祯皇帝彻夜长谈辽东之事,详细的分析了辽东的几位大将,为王在晋提供了一个新的看人方向,此时王在晋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捉摸着崇祯皇帝的那些话。
死地必用忠将,而不是用能将,这是崇祯皇帝给王在晋的话。
无论是祖大寿,还是吴襄,在崇祯皇帝看来,全都是能将,能打能杀,但是绝对不是忠将。关键时候是会投降的,绝对不会抱着必死之决心战斗,所以选将的时候要主意。
目光从诸位将官的脸上扫过,王在晋的目光落在了一个身材非常的魁梧,满脸大胡子的总兵身上,这个人就是满桂。
对于这一员蒙古将领,崇祯皇帝十分的推崇,王在晋也就留上了心。
看到了满桂,王在晋不由的想起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就是王之臣。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升任巡抚,与总兵满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于是召满桂回京。王之臣代高第为辽东经略,上奏朝廷留满桂,袁崇焕对王之臣也非常的不满。
朝廷命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督关外,划关而守,袁崇焕害怕廷臣忌惮自己,上书请“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朝议以袁崇焕、王之臣不相能,召王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嘱袁崇焕。
想到和自己交接的王之臣,王在晋不得不感叹,这位老兄的辽东之路就没顺利过。
王在晋和王之臣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
在王在晋胡思乱想的时候,下面的人已经到期了,点卯之后,王在晋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本督刚刚到任,对辽东之事尚不熟悉,需要诸公倾力相助,方不负朝廷重托。”
“祖大寿,你来说一下今年辽东的战事!”王在晋看着祖大寿,开口说道。
祖大寿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今年正月,袁崇焕瞒着朝廷私自和后金皇太极议和,皇太极也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朝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袁崇焕于是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牵制后金军。而朝鲜倒向清廷进攻毛文龙,却被毛文龙击败,后金军也被毛文龙击退了。”
王在晋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毛文龙,怪不得皇上屡次提到这个人,告诉自己一定要善用。
哪怕毛文龙交横跋扈一些,也要适当的忍让,皮岛上的军队是毛文龙自己拉起来的,暂时没有人能够指挥的的动。皮岛的位置太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有丝毫的纰漏。
“大帅,这里卑职有话要说!”祖大寿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下。
“讲!”王在晋没想到祖大寿会有话要说,点了点头允许了。
祖大寿也不客气,直接开口说道:“卑职对于袁大人在辽东所行之事并不赞同,背着朝廷私自与后金议和,大不敬之罪,幸亏朝廷没有追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再就是对朝鲜和皮岛毛将军,朝鲜和毛将军的重要性不可置疑,袁大人居然置朝鲜不顾,非要修城,幸亏毛将军打了胜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朝鲜落入后金之手,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拿回来。”
“朝鲜之地,可种粮食,产量也很高,朝鲜落入后金之手,不但解决了朝鲜的边患,同时还能得到朝鲜的支持,包括粮食军械和战马,这些都会使后金的快速的壮大。卑职请大帅上书朝廷,准许对朝鲜用兵作战。从登州派遣水师登陆朝鲜,迫使朝鲜从新倒向大明。”祖大寿的话说完,大厅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王在晋顿时皱起了眉头,对于袁崇焕他一项是不待见,孙承宗他都不服,更何况一个区区袁崇焕?
现在看来情况比自己想的要严重,袁崇焕居然私下议和,还把朝鲜给丢了。
在王在晋看来,即便是锦州丢了,自己退守山海关,朝鲜也不能丢。一旦打反攻,尤其崇祯皇帝说的大军征伐后金,朝鲜就非常的重要。水师可以直接从登莱出发,在朝鲜登陆,直接渡过鸭绿江取辽杨。
叹了一口气,王在晋沉声说道:“祖将军,本督明白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事关重大,稍后咱们详谈,现在你继续说吧!”
“是,大帅!”祖大寿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四月,赵率教在锦州督护城防建造工程,朝廷派尤世禄前来接替赵率教,又以左辅为前锋总兵官,驻扎大凌河。”
“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锦州包围,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