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抱团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娱乐星工场最新章节!
呼回到排练室,吕健将代言喜讯告知夏歌——
“黄了。”
“呼。”夏歌竟然一脸释然,“轻松了。给日系产品做广告,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
“你这反应我就放心了。”吕健笑道,“踏踏实实做音乐,更大的代言会找上门。”
“收到。”夏歌做了个“OK”的手势。
出了排练室,吕健的表情可是不“OK”的。
被抢代言本身无所谓,因为他压根也没争过,最大的损失只是浪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外加对一笔小横财的小期待。
真正令他重视的不是这个,是背后的抱团。
利益帮利益,朋友帮朋友,同学帮同学,老乡帮老乡,同胞帮同胞。
所有圈子,所有行业都由人组成,只要是人来拿主意,资源就不可能最优配置,公正也就不可能存在,娱乐圈由于大多数事情看上去“谁上都行”,境况无疑是最严重的。
如果吕健为娱乐圈操心,怕是早就爽飞天了,他现在操心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最敏感的“抱团”,地域抱团。
这普遍存在的抱团按理说并不可怕,但如若关键资源集中在同一地域人的手上,抱团引发的效应将非常严重。
这种极端状况在这个世界还没发生过,不过前世是真正出现过的,只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文娱圈,并不知道这中间出现过怎样的斗争与博弈。
吕健自己也只赶上了一个尾巴,多数历程都源自前辈的传承。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港台占据了大陆绝大多数的文娱市场,那个“四大天王”同时活跃的时代,被不少人誉为黄金时代。
在普通听众与观众的视野来看,确实如此,但对于当时的大陆从业者而言,这同时也是一段被“剥削”的年代,因技术落后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付给“港台师傅”的钱,绝不比后来付给“小鲜肉”的比例少,同时因为这样的“落后与依赖”,他们不得不言听计从,这也导致那时港台随便一个制作人、录音师甚至摄影的权力,并不比现在的路坤要小,路坤一路走来尚且知道分寸,湘港随便的一位武师来到大陆便被奉为神灵,这杀伤力可比路坤可怕多了。
如此优越的群体,以地域来区分,不抱团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港人与湾仔理所应当地握住了手上的资源,扶植自己人,他们对大陆人的印象是既“土气”又“有敌意”,这也没什么可讽刺的,就像现代大陆人眼里的“阿三”一样。
当时的大陆,除了以从各高校发展出的民谣与摇滚画下惊鸿一瞥外,流行方面几乎全线坍塌,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大陆的流行天后,其中王天后出道于湘港,那天后转投湾仔,田天后哪里都没沾,后来也就不是天后了。
人才与资源空前集中在那两个地方,面对饥渴庞大的华语圈市场,在那里恨不得随随便便拉个人就可以出道,“机会”多到恐怖,这件事膨胀的如此之快,甚至轮到了“法律之外”的社会团体来主揽大局。
在整个华语圈的哺育下,那里成为文娱从业者的梦想之地,十几亿人的内地市场哺育着这两座不大的城市,这也许才是黄金时代的本来面目。
而哺育的代价就是,在梦想之地外,几十上百倍于此的土地上,有志于此,才华更甚的人,黯然离场。
反观另一边,抱团坚如磐石,流行市场被牢牢攥死,外人很难在他们的手下获得机会。
直到市场转移,政策落地。
长久以来,为了扶植本土发展文化事业,“国产电影”与“非国产电影”始终有政策偏差,“国产电影”与“合拍片”会得到相当的优待,国家层面上非常鼓励外来团队与资本进来发展,培养本土人才,打造本土明星。
港台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该被例为国产,但因制度原因,文化产品的审核权并不在统一管理之内,因此暂列入“非国产片”,多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市场,不过那时的合拍片中依然难觅内地演员的身影,更多的时候湘港团队都仅仅是在大陆的河山取景,可即便如此,依然为内地影人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这类影片以需要大场面的功夫片为主,其中不乏经典,如《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等等。
反倒是后来与苔湾合拍的《还珠格格》,内地出品方尽力争得平等,6位主演严格遵循一边一半的原则,几位主演也不负众望,发展成为了超级巨星、超级皇阿玛,超级投资人以及超级表情包,鼻孔男取代了咆哮男。
《还珠》巨大的成功,也无形间重新定义了合拍片,这样强制的一半一半虽然粗暴,但很有效。
金融危机来临,港产片在外埠票房大幅缩水,全线跌落,唯内地市场异常稳健,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不得不交出“主演资源”,以换取“国产片”待遇,上一次发生这种事还是20年前拍《少林寺》的时候。
至此,若想在内地市场痛痛快快的分一杯羹,三分之一的主演资源将不得不拨给内地演员。
湘港巨星们不得不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一票成名巨星开始争抢这有限的资源,再没有新星生长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内地的四小花旦四大小生。
经典永远成为经典,四大天王渐渐老去,当那些繁华褪去,真正可堪“才华”二字的又有几个呢?
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内地影人也随之成长起来,脱离了对港台的依赖,技术壁垒与资源天堑不复存在,那地域抱团也便显得无甚意义,但无可厚非,那依然存在。
时至今日,依旧有相当数量的湘港从业者诟病于政策,认为这直接导致湘港娱乐圈青黄不接,十年前与十年后都是那几个人,内地当红的小生花旦却已经换了几批。相当数量的观众也认为这是扼杀经典的罪魁祸首,缅怀那个众星璀璨的黄金时代。
至于音乐方面,无论港台还是内地,都遭受了盗版行业的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湘港的盛况荡然无存,内地的苗子也被通通清剿,卖唱片赚钱成为历史,晚会登台成为了唯一的防空洞。
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只需要知道,今时今刻这些想当然的盛况背后,存在过无数的搏杀,没人记得那些无名尸骨的名字,那些人固然奋斗过,可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呼回到排练室,吕健将代言喜讯告知夏歌——
“黄了。”
“呼。”夏歌竟然一脸释然,“轻松了。给日系产品做广告,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
“你这反应我就放心了。”吕健笑道,“踏踏实实做音乐,更大的代言会找上门。”
“收到。”夏歌做了个“OK”的手势。
出了排练室,吕健的表情可是不“OK”的。
被抢代言本身无所谓,因为他压根也没争过,最大的损失只是浪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外加对一笔小横财的小期待。
真正令他重视的不是这个,是背后的抱团。
利益帮利益,朋友帮朋友,同学帮同学,老乡帮老乡,同胞帮同胞。
所有圈子,所有行业都由人组成,只要是人来拿主意,资源就不可能最优配置,公正也就不可能存在,娱乐圈由于大多数事情看上去“谁上都行”,境况无疑是最严重的。
如果吕健为娱乐圈操心,怕是早就爽飞天了,他现在操心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最敏感的“抱团”,地域抱团。
这普遍存在的抱团按理说并不可怕,但如若关键资源集中在同一地域人的手上,抱团引发的效应将非常严重。
这种极端状况在这个世界还没发生过,不过前世是真正出现过的,只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文娱圈,并不知道这中间出现过怎样的斗争与博弈。
吕健自己也只赶上了一个尾巴,多数历程都源自前辈的传承。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港台占据了大陆绝大多数的文娱市场,那个“四大天王”同时活跃的时代,被不少人誉为黄金时代。
在普通听众与观众的视野来看,确实如此,但对于当时的大陆从业者而言,这同时也是一段被“剥削”的年代,因技术落后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付给“港台师傅”的钱,绝不比后来付给“小鲜肉”的比例少,同时因为这样的“落后与依赖”,他们不得不言听计从,这也导致那时港台随便一个制作人、录音师甚至摄影的权力,并不比现在的路坤要小,路坤一路走来尚且知道分寸,湘港随便的一位武师来到大陆便被奉为神灵,这杀伤力可比路坤可怕多了。
如此优越的群体,以地域来区分,不抱团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港人与湾仔理所应当地握住了手上的资源,扶植自己人,他们对大陆人的印象是既“土气”又“有敌意”,这也没什么可讽刺的,就像现代大陆人眼里的“阿三”一样。
当时的大陆,除了以从各高校发展出的民谣与摇滚画下惊鸿一瞥外,流行方面几乎全线坍塌,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大陆的流行天后,其中王天后出道于湘港,那天后转投湾仔,田天后哪里都没沾,后来也就不是天后了。
人才与资源空前集中在那两个地方,面对饥渴庞大的华语圈市场,在那里恨不得随随便便拉个人就可以出道,“机会”多到恐怖,这件事膨胀的如此之快,甚至轮到了“法律之外”的社会团体来主揽大局。
在整个华语圈的哺育下,那里成为文娱从业者的梦想之地,十几亿人的内地市场哺育着这两座不大的城市,这也许才是黄金时代的本来面目。
而哺育的代价就是,在梦想之地外,几十上百倍于此的土地上,有志于此,才华更甚的人,黯然离场。
反观另一边,抱团坚如磐石,流行市场被牢牢攥死,外人很难在他们的手下获得机会。
直到市场转移,政策落地。
长久以来,为了扶植本土发展文化事业,“国产电影”与“非国产电影”始终有政策偏差,“国产电影”与“合拍片”会得到相当的优待,国家层面上非常鼓励外来团队与资本进来发展,培养本土人才,打造本土明星。
港台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该被例为国产,但因制度原因,文化产品的审核权并不在统一管理之内,因此暂列入“非国产片”,多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市场,不过那时的合拍片中依然难觅内地演员的身影,更多的时候湘港团队都仅仅是在大陆的河山取景,可即便如此,依然为内地影人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这类影片以需要大场面的功夫片为主,其中不乏经典,如《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等等。
反倒是后来与苔湾合拍的《还珠格格》,内地出品方尽力争得平等,6位主演严格遵循一边一半的原则,几位主演也不负众望,发展成为了超级巨星、超级皇阿玛,超级投资人以及超级表情包,鼻孔男取代了咆哮男。
《还珠》巨大的成功,也无形间重新定义了合拍片,这样强制的一半一半虽然粗暴,但很有效。
金融危机来临,港产片在外埠票房大幅缩水,全线跌落,唯内地市场异常稳健,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不得不交出“主演资源”,以换取“国产片”待遇,上一次发生这种事还是20年前拍《少林寺》的时候。
至此,若想在内地市场痛痛快快的分一杯羹,三分之一的主演资源将不得不拨给内地演员。
湘港巨星们不得不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一票成名巨星开始争抢这有限的资源,再没有新星生长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内地的四小花旦四大小生。
经典永远成为经典,四大天王渐渐老去,当那些繁华褪去,真正可堪“才华”二字的又有几个呢?
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内地影人也随之成长起来,脱离了对港台的依赖,技术壁垒与资源天堑不复存在,那地域抱团也便显得无甚意义,但无可厚非,那依然存在。
时至今日,依旧有相当数量的湘港从业者诟病于政策,认为这直接导致湘港娱乐圈青黄不接,十年前与十年后都是那几个人,内地当红的小生花旦却已经换了几批。相当数量的观众也认为这是扼杀经典的罪魁祸首,缅怀那个众星璀璨的黄金时代。
至于音乐方面,无论港台还是内地,都遭受了盗版行业的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湘港的盛况荡然无存,内地的苗子也被通通清剿,卖唱片赚钱成为历史,晚会登台成为了唯一的防空洞。
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只需要知道,今时今刻这些想当然的盛况背后,存在过无数的搏杀,没人记得那些无名尸骨的名字,那些人固然奋斗过,可这就是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