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七十章 平定扬州(101)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大汉龙骑最新章节!
豫章在诸葛玄与朱皓之间的内斗中被消耗的元气大伤,此话秣陵军与九江军的交战更是让豫章郡雪上加霜,兵祸导致大量的百姓因饥荒死亡,而更主要的则是大量豫章百姓成为难民背井离乡。
如果地动洪灾属于天灾,那兵祸在很多百姓眼中比之还要恐怖,除非遇到秋毫无犯的部队,但凡烧杀掠夺,那百姓就绝对没有活下去的可能,碰到战火甚至是在战争漩涡中心的百姓倒霉,但在伏击周边的百姓同样会受到波及,而在风暴中心往往对百姓造成的死亡与损伤比起波及的百姓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因战争到来,波及到的郡县首先就是百姓无法耕种,田地被破坏还在其次,而真正的原因是躲避战争的波及导致田地荒凉,百姓有口粮还能远走他乡,成为流民寻求生的可能,而本来就没有足够背井离乡口粮的百姓就只能留下来,如果战争结束的快,田地如果没有被破坏,那还有补救,最多只是欠收,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可怕就怕那种没有多少口粮还失去了田地里耕种的粮食,战火就算没有波及到他们,屠刀就算没有砍向他们,他们也会因饥荒而死去,这才是兵灾真正可怕之处,也是为什么战争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死在战火之中,而是死在战争之后。
如果能遇到一些好的诸侯比如袁绍和刘澜这样,还能用军粮对百姓进行接济,在加上惠民政策以及钱庄对田地进行补救,也就熬过去了,可这样的部队毕竟只有刘澜和袁绍这样家底丰厚的诸侯才会做,如果是碰到了之前的袁术又或者是曹操,他们连自己的粮食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顾及到百姓的死活?
甚至巴不得多死些人,还能让他以及地方减轻一点压力,而豫章因为诸葛玄与朱皓之间的争斗,首先官仓与义仓里的粮食十去七八,甚至的几座官仓里仅有的几万石粮食虽然没有在撤出南昌前被黄忠全部带走,而在经过九江军入侵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九江军进入南昌之后,更是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因此而死亡的百姓足有上万人,虽然黄忠很快便打了回来,夺回了南昌城和整个豫章郡,但要随着百姓返回,田地耽搁数月早已杂草丛生,所以安置百姓的活计就又变成了秣陵张昭需要头疼的事情了,这时候朱皓不得不再一次从秣陵亲自赶往南昌,一是稳定人心,二来则是进行赈济工作,毕竟南昌的情况,没有第二人比朱皓更熟悉了。
秣陵肯定要花费一笔不菲的开销,但在朱皓前往南昌时,张昭却是破例亲自前来送行,送行的队伍几乎秣陵城乃至将军府内有头有脸的人物都里了,当然这都是平日里与张昭交好,甚至本身就是徐州系官员,朱皓是什么来头,他们没兴趣知晓,就算是朱俊之子又能如何,其父早就病故,就算没有病故,他的父亲也早在董卓迁都之后没有了往日的影响力,对于这些在秣陵为官者来说,别说是朱皓了,就是朱俊来了,照样不给面子。
他们这个世上可以任何人的面子都不给,但在秣陵却必须要给几个人面子,首当其冲自然就是张昭,所以他们来送行,完全就是给张昭面子,关键还是要与朱皓结识下,毕竟能让张昭来送行,这人就说明是被他十分看好的,日后不可限量,这个时候他们敢不来,这可是第投名状的表现时刻。
不过张昭对他们的出现并没多少好脸色,不过这何尝不就是他一贯的风格,没有搭理任何人,直接就去见了要离开的朱皓,两人下了马车一起在官道之上边走边交谈,而在他们身后除了朱皓此行的护卫五百人之外,则是一些官吏亦步亦趋,都伸长了耳朵想听听两人到底在说些什么,可最后却有不得不放弃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们什么也听不到。
“这次回豫章,赈灾安抚的工作就靠你去执行了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哪里的情况,但现在秣陵同样困难,全靠我们去接济与赈济不现实,也没有那个财力,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能不能将赈济粮变成粮种进行补种,到了秋天应对会有所收获,而那时我们再种些冬小麦,这样这个冬天也就能熬过去了,而到了来年,种子的问题可以交给各县,让豫章百姓在辖内可以找官府借贷一部分,官府在接济一部分,如果还有百姓缺少足够的口粮,那除了官府站出来,能不能找找当地的诸侯,施舍个粥也好,只要能让百姓熬到明年秋收,豫章的危机就算是彻底解决了?”
张昭给出了一些他以前解决兵灾时会用到点自与办法,当然能不能行,他不敢保证了,毕竟他对豫章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他也一直在强调只是建议,关键还是要以朱皓自己的想法为主,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就好像把在徐州时经常因为战争而补种冬小麦的经验提了出来,可当地的情况适不适合,他说了不算,因为并不清楚当地的情况,可朱皓一定知晓,如果可行,朱皓自然会做,如果不可行他也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到时候把豫章搞得一地鸡毛,被御史弹劾,只怕他等吴会之战结束回到老家的为郡守的想法也就彻底破灭了。
张昭肯定说出了内行的话,但在徐州可以成功的补种冬小麦换到了豫章就不一定也会成功,民情民风以及百姓的态度都决定了他这一想法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而在张昭说完后,朱皓很认真的点了点头,看得出他正在吸收和理解着张昭这番话,但是当他在考虑冬小麦的时候,却发现了变化,他犹豫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那里不现实并不合适种冬小麦,还是因为朱皓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的补救方案呢?
每一场战斗下来,对张昭都是一大挑战,在他的记忆中,自从拜刘澜为主,过的日子就紧紧缩缩的,手头上就没电富裕,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差,全靠他勉力支撑,才熬了下来,就算是九江之战,也劝说甄家和糜家慷慨解囊,好不容易稍微宽裕点,但豫章和九江在战争之后的安抚工作一开展,日子又要回到从前,接下来还有吴会的大笔开销,而这还不算荆南的战事,哪里的战斗还不知道会进行多久,他甚至都担心继续这样下去,糜甄两家提供的钱粮耗尽,他要去哪里筹措吴会之战的钱粮。
张昭的日子不好过,没办法,压力都在内阁身上,世人都说荀彧日子苦,可谁又能知道他张昭过着殚精竭虑的日子?难道他不懂顺着刘澜的心思,他想打哪就支持?最起码不会遭主公厌烦,可问题是如果连他都支持,那整个秣陵就没人去反对了,那刘澜还不想一出是一出,以他们现在的财政状况,怎么可能允许刘澜肆意妄为?
所以不管刘澜提议对哪出兵,他第一反应就是反对,陌生是争霸天下了,哪怕是争一县一郡,只要会有军事上的行动,那他就一定旗帜鲜明的反对,因为现在掌握的郡县人口并不足支撑他肆意妄为,除非回到他入主徐州之初,有着陶谦攒下多年的雄厚资本为基础,刘澜想做什么那就能做什么,可现在不行,没这个财力,就只能小打小闹,真想扩张,没有几年休养生息的基础,做梦。
细数刘澜入主徐州之后的几场打仗,第一仗内部夺回广陵与笮融一战,那时刘澜财力雄厚,有足够的资本与笮融开战,而接下来的徐州三场大战,第一场就消耗了过半前来,第二场徐州虽然差一点就被吕布夺取,可最后时刻反败为胜,虽然鼓舞士气,但因为徐州城被破坏已经靠近前线,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所以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与迁移郡治。
迁移郡治首先就将大量的官员与家属迁徙到了秣陵,其次则是百姓,这可不是一笔小开支,而是直接让徐州财力到达破产边缘,好在刘澜还有些老本,东拼西凑这才算是解决了九江和第三次徐州之战,到了这个时候,别人不清楚内部已经变成什么样的情况,他张昭能不知晓,刘澜自己能不知道,战争如果再打下去,必亡。
刘澜不得已终于找到了甄家与糜家,这才算是坚持到了现在,可关键是这战争还没有结束,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太多的地方,就好像周泰水军和陈到在建平的胜利,这肯定是要进行犒赏与嘉奖的,可因为手头紧,所以他一拖再拖,甚至连口头的承诺都不敢给,只是说战争结束之后按功绩论功行赏。
本来是一场战斗的封赏,最后变成一场战役进行赏赐,这在刘澜治下还是头一次,可是张昭哪里能提供的封赏微乎其微,难道真的让他去变卖将军府不成,所以他也只能这样做,也许等战斗结束之后会有解决的办法,但真要好解决的话,刘澜也不会为了这么屁大点的事情就头疼不已,犒赏三军啊,这都拖了下来,必然会让氏族们寒心,甚至连他自己都有点羞愧难当。
开源节流,这是在第二次徐州之战后刘澜就提出来的方针,结果到现在节流了可开源却始终没有想到什么更好的办法,而茶叶也已经无法与几年前相提并论,那种一夜并巨富的茶农更不会出现,回复了理性甚的变得越来越小心谨慎,
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因为他用兵无度而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如果不是张昭给他收拾这个烂摊子,现在刘澜的治下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呢。巨大的压力,前所未有,但是在既定方针面前,刘澜又一次选择了坚持。
反正他现在的情况已经这样了,那干脆痛苦一点,所谓先破坏后发展,现在要罢兵也不大可能,难道扬州独独留着吴会两郡不成?就算要留,那留着的意义又在哪呢?所以与其去想着节流,不如想着怎么开源,双管齐下更好,而要开源,那么是不是首先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那么彻底收复扬州势在必行,等打下了吴会,再继续加大裁军的力度,做到真正让百姓休养生息,如此只需三五年的时间,可以让秣陵积攒一定的财力之后,再去考虑其他。
这就是刘澜的态度,虽然有些话他没有说,比如他不可能等到官渡之战结束,但是为了安抚这帮文官,他只能先去画饼,让他们看到希望,之后再根基实际情况去做安排,反正他就一个字,先稳定再发展,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所有的发展都是给他人做嫁衣,沛县如此,徐州亦如此。
刘澜近几年的心血可以说都在沛县,但是大仗一开,沛县丢了,他心目中的试验田成为了曹操屯兵之地,徐州没了,被袁绍和曹操瓜分了三分之二,留下了最后一个郡广陵,所以他绝对不赞成马放南山休养生息的建议。
张昭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至于刘澜同不同意,还要看支持的人数,虽然他乃征东将军,但在秣陵内部却实行着少数服从多数,他当然知道刘澜的心思是什么,因为这样张昭的任何反对只要在人数上不占优,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何况这一回刘澜还扩大了会以,除了内阁,部队的将领包括军师府的参谋与军事都参与了进来,所以这场头皮,几乎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决定了出兵豫章以及之后的吴会之战。
张昭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任何结果,但是他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却是刘澜在平定扬州之后将会休养生息,而交州之战是与刘表的合作内容,但是因为那时双方身份交换,所以真要出兵交州,刘澜还真不介意让刘表这只老狐狸提供必要的粮秣。
豫章在诸葛玄与朱皓之间的内斗中被消耗的元气大伤,此话秣陵军与九江军的交战更是让豫章郡雪上加霜,兵祸导致大量的百姓因饥荒死亡,而更主要的则是大量豫章百姓成为难民背井离乡。
如果地动洪灾属于天灾,那兵祸在很多百姓眼中比之还要恐怖,除非遇到秋毫无犯的部队,但凡烧杀掠夺,那百姓就绝对没有活下去的可能,碰到战火甚至是在战争漩涡中心的百姓倒霉,但在伏击周边的百姓同样会受到波及,而在风暴中心往往对百姓造成的死亡与损伤比起波及的百姓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因战争到来,波及到的郡县首先就是百姓无法耕种,田地被破坏还在其次,而真正的原因是躲避战争的波及导致田地荒凉,百姓有口粮还能远走他乡,成为流民寻求生的可能,而本来就没有足够背井离乡口粮的百姓就只能留下来,如果战争结束的快,田地如果没有被破坏,那还有补救,最多只是欠收,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可怕就怕那种没有多少口粮还失去了田地里耕种的粮食,战火就算没有波及到他们,屠刀就算没有砍向他们,他们也会因饥荒而死去,这才是兵灾真正可怕之处,也是为什么战争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死在战火之中,而是死在战争之后。
如果能遇到一些好的诸侯比如袁绍和刘澜这样,还能用军粮对百姓进行接济,在加上惠民政策以及钱庄对田地进行补救,也就熬过去了,可这样的部队毕竟只有刘澜和袁绍这样家底丰厚的诸侯才会做,如果是碰到了之前的袁术又或者是曹操,他们连自己的粮食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顾及到百姓的死活?
甚至巴不得多死些人,还能让他以及地方减轻一点压力,而豫章因为诸葛玄与朱皓之间的争斗,首先官仓与义仓里的粮食十去七八,甚至的几座官仓里仅有的几万石粮食虽然没有在撤出南昌前被黄忠全部带走,而在经过九江军入侵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九江军进入南昌之后,更是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因此而死亡的百姓足有上万人,虽然黄忠很快便打了回来,夺回了南昌城和整个豫章郡,但要随着百姓返回,田地耽搁数月早已杂草丛生,所以安置百姓的活计就又变成了秣陵张昭需要头疼的事情了,这时候朱皓不得不再一次从秣陵亲自赶往南昌,一是稳定人心,二来则是进行赈济工作,毕竟南昌的情况,没有第二人比朱皓更熟悉了。
秣陵肯定要花费一笔不菲的开销,但在朱皓前往南昌时,张昭却是破例亲自前来送行,送行的队伍几乎秣陵城乃至将军府内有头有脸的人物都里了,当然这都是平日里与张昭交好,甚至本身就是徐州系官员,朱皓是什么来头,他们没兴趣知晓,就算是朱俊之子又能如何,其父早就病故,就算没有病故,他的父亲也早在董卓迁都之后没有了往日的影响力,对于这些在秣陵为官者来说,别说是朱皓了,就是朱俊来了,照样不给面子。
他们这个世上可以任何人的面子都不给,但在秣陵却必须要给几个人面子,首当其冲自然就是张昭,所以他们来送行,完全就是给张昭面子,关键还是要与朱皓结识下,毕竟能让张昭来送行,这人就说明是被他十分看好的,日后不可限量,这个时候他们敢不来,这可是第投名状的表现时刻。
不过张昭对他们的出现并没多少好脸色,不过这何尝不就是他一贯的风格,没有搭理任何人,直接就去见了要离开的朱皓,两人下了马车一起在官道之上边走边交谈,而在他们身后除了朱皓此行的护卫五百人之外,则是一些官吏亦步亦趋,都伸长了耳朵想听听两人到底在说些什么,可最后却有不得不放弃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们什么也听不到。
“这次回豫章,赈灾安抚的工作就靠你去执行了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哪里的情况,但现在秣陵同样困难,全靠我们去接济与赈济不现实,也没有那个财力,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能不能将赈济粮变成粮种进行补种,到了秋天应对会有所收获,而那时我们再种些冬小麦,这样这个冬天也就能熬过去了,而到了来年,种子的问题可以交给各县,让豫章百姓在辖内可以找官府借贷一部分,官府在接济一部分,如果还有百姓缺少足够的口粮,那除了官府站出来,能不能找找当地的诸侯,施舍个粥也好,只要能让百姓熬到明年秋收,豫章的危机就算是彻底解决了?”
张昭给出了一些他以前解决兵灾时会用到点自与办法,当然能不能行,他不敢保证了,毕竟他对豫章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他也一直在强调只是建议,关键还是要以朱皓自己的想法为主,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就好像把在徐州时经常因为战争而补种冬小麦的经验提了出来,可当地的情况适不适合,他说了不算,因为并不清楚当地的情况,可朱皓一定知晓,如果可行,朱皓自然会做,如果不可行他也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到时候把豫章搞得一地鸡毛,被御史弹劾,只怕他等吴会之战结束回到老家的为郡守的想法也就彻底破灭了。
张昭肯定说出了内行的话,但在徐州可以成功的补种冬小麦换到了豫章就不一定也会成功,民情民风以及百姓的态度都决定了他这一想法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而在张昭说完后,朱皓很认真的点了点头,看得出他正在吸收和理解着张昭这番话,但是当他在考虑冬小麦的时候,却发现了变化,他犹豫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那里不现实并不合适种冬小麦,还是因为朱皓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的补救方案呢?
每一场战斗下来,对张昭都是一大挑战,在他的记忆中,自从拜刘澜为主,过的日子就紧紧缩缩的,手头上就没电富裕,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差,全靠他勉力支撑,才熬了下来,就算是九江之战,也劝说甄家和糜家慷慨解囊,好不容易稍微宽裕点,但豫章和九江在战争之后的安抚工作一开展,日子又要回到从前,接下来还有吴会的大笔开销,而这还不算荆南的战事,哪里的战斗还不知道会进行多久,他甚至都担心继续这样下去,糜甄两家提供的钱粮耗尽,他要去哪里筹措吴会之战的钱粮。
张昭的日子不好过,没办法,压力都在内阁身上,世人都说荀彧日子苦,可谁又能知道他张昭过着殚精竭虑的日子?难道他不懂顺着刘澜的心思,他想打哪就支持?最起码不会遭主公厌烦,可问题是如果连他都支持,那整个秣陵就没人去反对了,那刘澜还不想一出是一出,以他们现在的财政状况,怎么可能允许刘澜肆意妄为?
所以不管刘澜提议对哪出兵,他第一反应就是反对,陌生是争霸天下了,哪怕是争一县一郡,只要会有军事上的行动,那他就一定旗帜鲜明的反对,因为现在掌握的郡县人口并不足支撑他肆意妄为,除非回到他入主徐州之初,有着陶谦攒下多年的雄厚资本为基础,刘澜想做什么那就能做什么,可现在不行,没这个财力,就只能小打小闹,真想扩张,没有几年休养生息的基础,做梦。
细数刘澜入主徐州之后的几场打仗,第一仗内部夺回广陵与笮融一战,那时刘澜财力雄厚,有足够的资本与笮融开战,而接下来的徐州三场大战,第一场就消耗了过半前来,第二场徐州虽然差一点就被吕布夺取,可最后时刻反败为胜,虽然鼓舞士气,但因为徐州城被破坏已经靠近前线,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所以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与迁移郡治。
迁移郡治首先就将大量的官员与家属迁徙到了秣陵,其次则是百姓,这可不是一笔小开支,而是直接让徐州财力到达破产边缘,好在刘澜还有些老本,东拼西凑这才算是解决了九江和第三次徐州之战,到了这个时候,别人不清楚内部已经变成什么样的情况,他张昭能不知晓,刘澜自己能不知道,战争如果再打下去,必亡。
刘澜不得已终于找到了甄家与糜家,这才算是坚持到了现在,可关键是这战争还没有结束,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太多的地方,就好像周泰水军和陈到在建平的胜利,这肯定是要进行犒赏与嘉奖的,可因为手头紧,所以他一拖再拖,甚至连口头的承诺都不敢给,只是说战争结束之后按功绩论功行赏。
本来是一场战斗的封赏,最后变成一场战役进行赏赐,这在刘澜治下还是头一次,可是张昭哪里能提供的封赏微乎其微,难道真的让他去变卖将军府不成,所以他也只能这样做,也许等战斗结束之后会有解决的办法,但真要好解决的话,刘澜也不会为了这么屁大点的事情就头疼不已,犒赏三军啊,这都拖了下来,必然会让氏族们寒心,甚至连他自己都有点羞愧难当。
开源节流,这是在第二次徐州之战后刘澜就提出来的方针,结果到现在节流了可开源却始终没有想到什么更好的办法,而茶叶也已经无法与几年前相提并论,那种一夜并巨富的茶农更不会出现,回复了理性甚的变得越来越小心谨慎,
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因为他用兵无度而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如果不是张昭给他收拾这个烂摊子,现在刘澜的治下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呢。巨大的压力,前所未有,但是在既定方针面前,刘澜又一次选择了坚持。
反正他现在的情况已经这样了,那干脆痛苦一点,所谓先破坏后发展,现在要罢兵也不大可能,难道扬州独独留着吴会两郡不成?就算要留,那留着的意义又在哪呢?所以与其去想着节流,不如想着怎么开源,双管齐下更好,而要开源,那么是不是首先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那么彻底收复扬州势在必行,等打下了吴会,再继续加大裁军的力度,做到真正让百姓休养生息,如此只需三五年的时间,可以让秣陵积攒一定的财力之后,再去考虑其他。
这就是刘澜的态度,虽然有些话他没有说,比如他不可能等到官渡之战结束,但是为了安抚这帮文官,他只能先去画饼,让他们看到希望,之后再根基实际情况去做安排,反正他就一个字,先稳定再发展,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所有的发展都是给他人做嫁衣,沛县如此,徐州亦如此。
刘澜近几年的心血可以说都在沛县,但是大仗一开,沛县丢了,他心目中的试验田成为了曹操屯兵之地,徐州没了,被袁绍和曹操瓜分了三分之二,留下了最后一个郡广陵,所以他绝对不赞成马放南山休养生息的建议。
张昭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至于刘澜同不同意,还要看支持的人数,虽然他乃征东将军,但在秣陵内部却实行着少数服从多数,他当然知道刘澜的心思是什么,因为这样张昭的任何反对只要在人数上不占优,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何况这一回刘澜还扩大了会以,除了内阁,部队的将领包括军师府的参谋与军事都参与了进来,所以这场头皮,几乎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决定了出兵豫章以及之后的吴会之战。
张昭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任何结果,但是他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却是刘澜在平定扬州之后将会休养生息,而交州之战是与刘表的合作内容,但是因为那时双方身份交换,所以真要出兵交州,刘澜还真不介意让刘表这只老狐狸提供必要的粮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