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魏王九年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战国大司马最新章节!
『PS:。今天下午带媳妇孩子去游乐园,提前发了。』
————以下正文————
在与公孙丑、乐正等师兄交流时,这些位师兄向蒙仲提到了这些年孟子与庄子书信来往的事,称庄子的来信,乃是‘医治’孟子精神不佳的最佳良药。
不得不说,这件事无论是对于蒙仲而言,还是对于公孙丑、乐正等人来说,都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那么多年过去了,庄子与孟子相互写信的内容,他们也并非丝毫都不知晓,事实上,他们也曾出于好奇而偷偷观阅过,只不过,当他们看到信中内容有一些不怎么和谐的词,比如‘盗轲’、‘庄蔽’等一眼就能看出是绰号的代称时,他们就吓地从此不敢再偷看这两位圣贤的书信。
当然了,堂堂道家与儒家的两位圣贤,当然不会仅仅只是写信互骂,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以辩论的方式来谈论学术、世间至理,那些不雅的绰号,更多的时候只用在‘胜者’对‘败者’的嘲讽。
比如顺天而行这个词,孟子与庄子便展开过长达一年多书信来往的辩论,孟子认为词中的‘天’指的是大势,而‘势’是人为引起的,因此人的行为、人的意志是天下变革的最主要原因;但庄子却认为,词中的‘天’指的是‘天地自然’,他认为人的意志、人的行为,必须顺从‘天地自然’的演变,他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人倾向于在肥田种植、而不是在贫瘠的田里耕种,这岂非证明人只有顺应天理、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么?
再比如春季耕种、冬季收获,这无不证明人必须顺应天时,顺应天理。
但孟子却认为,人定可以胜天。
简而言之,自身观点的不同,看待事物的不同,使得庄子与孟子很难在某件事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且这两位皆是‘好辩’、‘好胜’,谁也不肯勉强自己接受对方的观点,于是乎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辩论,直到如今尚未分出胜负。
两位长辈的事,作为小辈自然不敢多说什么,而更有意思的是,似这种‘斗嘴’,让两位老人精神抖擞,就好比方才,原本孟子都已经快昏昏入睡了,可一听到庄子的名讳,这位儒家圣贤立刻精神抖擞,笔能握地住了,饭也能吃地下了,看上去跟健康时没什么两样。
当然了,终归孟子年纪太大了,纵使有庄夫子给予‘刺激’,似公孙丑、乐正等儒家弟子们,也不认为孟子能再支撑几年,但是他们很庆幸,在孟子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还有另外一位尊敬的夫子陪伴——毕竟以孟子的地位,已经很少有能令他抖擞精神的辩论对手了。
“日后你拜见庄夫子时,请代我等转达对庄夫子的谢意。”
就这件事,公孙丑、乐正等人非常郑重地对蒙仲说道。
蒙仲点点头答应下来,他知道,其实他两位老师都差不多——孟子因为与庄子辩论而精神抖擞,那边庄子同样也因此精神亢奋,以这两位七八十岁的年纪来说,能保持现如今的身体状况,不得不说,邹国与宋国蒙邑两地的驿卒,着实功不可没。
在谈笑时,蒙仲也问到了有关于田章的事,他对公孙丑等人说道:“前一阵子,我在彭城见到了田章兄的二公子田泰……”
说着,他便将与田泰的对话告诉了公孙丑等人。
在听完蒙仲的讲述后,公孙丑等人微微点头。
在他们看来,蒙仲作为宋国的大司马,能看在情分上提点田泰几句,已经是非常可贵了,甚至于,蒙仲在这件事上已经违反了原则,但儒家嘛,讲究的就是情分,蒙仲能看在田章的面子上提点田泰几句,这在公孙丑等人看来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事。
在称赞蒙仲之余,公孙丑惆怅地说道:“田章师弟的状况,比夫子更差,前些日子,其长子田孺派人过来,说其父恐支撑不了多久,我让万章、公都去探望了一番,二人回来后,也没敢告知夫子,免得夫子……”说着,他对蒙仲又说道:“出于同门之谊,你当去拜访一下田章,顺便,倘若能够照拂的话,尽量莫要让匡邑遭到燕军的侵扰。”
蒙仲点头说道:“这一点师兄可以放心,乐毅素知我与田章兄的关系,更何况田章兄久享威名,乐毅自然会约束其麾下的燕军,使其不至于侵扰匡邑,打搅田章的清净。”
“那就好。”公孙丑点点头,旋即感慨道:“其实这会儿我最担心的,便是田章,师弟为齐国征战了一辈子,对齐国忠心耿耿,如今齐国支离破碎,我很担心田章他无法接受。”
的确,对于齐国,其实众儒家弟子并没有多大的好感,毕竟当年孟子赴齐、欲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时,进展并不顺利,齐国更多的只是将孟子视为吸引天下人才的招牌,这件事非但孟子很反感,诸儒家弟子也很反感。
只不过因为田章在齐国仕官,因此众儒家弟子才爱屋及乌,对齐国友善了许多——这就跟这些儒家弟子对宋国的态度一样,他们一方面抵制宋王偃的残暴,但是另一方面,又因为惠盎极力在宋国推行孟子的仁政主张,故而对宋国充满好感。
数日后,蒙仲收到了从鄅城送来的一封书信,落款是燕国大司马乐毅,想来是乐毅的书信送到了鄅城,随后戴不胜又派人转送到邹国。
在这封信中,乐毅讲述了两件事,
第一桩事,自然就是他受封昌国君的喜事,看到这里时蒙仲面露微笑,由衷地为这位兄弟感到高兴。
至于第二桩事,则是乐毅对蒙仲的抱怨。
据乐毅的讲述,他原本决定占据北海与东莱两郡,将整个琅邪郡以及泰山郡都让给宋国,可没想到,宋国居然止步于莒城,于是乎,乐毅在信中催促蒙仲继续北伐。
鉴于此时太子戴武亦在身旁,蒙仲笑着对戴武道:“乐毅催促我宋国继续北伐,说什么若我宋国不取,他燕国就取了。”
戴武听后不以为然,他很信赖蒙仲,既然蒙仲表示止步莒城对宋国更为有利,那么他自然不会去贪图额外的齐国土地。
只是,乐毅特地写这封信来做什么呢?
想了想,他问蒙仲道:“莫非是因为燕国吞不下这么多的齐国土地么?”
“这是当然的。”蒙仲平静地说道。
要知道这次燕国几乎吞了接近本国领土一倍的齐国土地,怎么可能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这就好比一条小蛇尝试吞一个鹅蛋,吞嘛吞不下,吐掉又不舍得,因此眼下这枚鹅蛋就卡在这条小蛇的咽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虽然看上去好笑,但实则非常惊险。
他对戴武说道:“燕王职与乐毅,看样子是准备拿燕国的国运去赌,赌他燕国能够彻底吞并那五分之三的齐国土地,倘若此事顺利,燕国就能成为比肩秦魏的强国;但倘若失败……”
他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怕是燕国得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那乐毅写这封信的目的……”
“他恐怕是希望我帮他一把吧。……倘若宋国能吞并整个琅邪郡,那么燕国的压力就小一点,但,这事于我宋国不益,我怕是帮不了他了。”蒙仲摇摇头说道。
戴武有感于蒙仲对宋国的责任感,闻言点了点头,但旋即又问道:“那位昌国君不会因此动怒吧?”
“嘿。”
蒙仲笑了笑,说道:“为了抢夺临淄的财富,他在济西之战后,将各国军队通通遣还,连魏国的军队都遣还了,他好意思向我生气?”说道这里,他顿了顿,一脸感慨地又说道:“多年兄弟,力所能及的,当然要帮一帮,但终归眼下各为其主,涉及到各自本国的利益,那就只能寻求彼此的谅解了。”
戴武点点头,也不知该说什么来劝蒙仲。
转过年来,即是魏王遫九年,正月里,鉴于田章身体状况不佳,蒙仲告辞孟子与诸儒家弟子,告辞太子戴武,前往田章的封邑,匡邑。
考虑到蒙仲从来没有来过匡邑,不知方向,因此公孙丑与万章便让师弟公都作为向导。
匡邑,位于泰山郡的东南部,早些年是鲁国的国土,但在当年鲁国爆发三桓内乱时,齐国趁机将其吞并,后来则赏赐给了田章,规模不算大,充其量也就是蒙城的程度,远不及叶邑、郾城,更别说与临淄、即墨、邯郸、大梁等大城相提并论。
在抵达匡邑后,蒙仲看到这座城池的城墙上,挂满了写有‘匡章之邑’的旗帜。
也不晓得是不是这些个旗帜起到了作用,燕军迄今为止并未对这座小城发动进攻,甚至于,周边连一队燕军都瞧不见。
来到城门处,公都唤出收城的士卒通报:“请通报章子,儒家弟子公都、蒙仲,前来拜见。”
守城门的士卒不敢怠慢,立刻入城内禀报,大约小半个时辰后,便见到田章的次子田泰乘坐马车匆匆而来,待见到公都与蒙仲——尤其是见到蒙仲时,田泰脸上露出了几许惊喜之色。
“田泰见过两位叔父。”
步下马车,田泰赶紧躬身行礼。
看着三十几岁的田泰向年仅二十几岁的蒙仲行礼,公都亦感觉有些好笑,他忍着笑说道:“唔,这位……贤侄想必也见过了,亦是你父的师弟,魏国的郾侯,现任宋国大司马,蒙仲,他此行特地来拜访令尊。”
一听这话,田泰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悲伤之色,他哽咽着说道:“两位叔父,家父已于去年十一月过世了。”
“……”
蒙仲与公都面面相觑,立刻要求田泰带他们前去。
片刻后,田泰带着公都与蒙仲来到府上,唤出兄长田孺分别向二人行礼,旋即领着二人去看望田章的遗体。
当亲眼看到田章紧闭双目躺在卧榻上一动一动,且四肢冰凉时,蒙仲长长叹了口气。
“田章兄过世,是几时的事?”他问道。
听闻此言,田章的长子田孺与次子田泰对视一眼,旋即,前者小声说道:“是……去年十一月时候的事,当时有一支燕军经过匡邑,城卒慌忙禀报于我,不慎被卧病在榻的家父所听到,家父质问于我,我见隐瞒不住,只好将现下的境况如实相告,告诉父亲达子已战死、触子不知所踪,大王出逃临淄,家父听后情绪愤慨,遂……”
公都闻言惊声问道:“何以我等皆不知此事?”
说着,他好似意识到了什么,转头四下一看,皱眉问道:“既人过世,为何不操办丧事?”
兄弟俩对视一眼,旋即田泰低声解释道:“我兄弟恐家父过世的消息惹来燕军进攻,故而不敢发丧……”
“胡、胡闹!”
公都闻言大怒,旋即他好似想到了什么,转头看了一眼蒙仲。
蒙仲当然明白公都的意思,皱着眉头正色说道:“即刻发丧,若有燕军闻讯而来,我会出面设法令其退去。”
田孺、田泰兄弟二人当然明知道蒙仲,闻言唯唯诺诺地应下,立刻对外发丧,将其父田章过世的消息公布于众,继而加紧操办丧事。
不得不说,田章在齐国确实有着无人能比的威信,尤其是在匡邑,当田章过世的消息传开后,匡邑城内顿时大乱,城内邑民在沉痛之余,十分害怕燕军趁机前来进攻。
田孺、田泰兄弟无法安抚城内的民心,只能借助蒙仲的威名,凭借蒙仲于魏国册封郾侯、于宋国暂任大司马的地位,总算是安抚住了匡邑的民心。
尤其是随后,当燕军得知此事,燕国的昌国君乐毅亲自来到匡邑为田章吊丧时,匡邑的邑民这才彻底放心下来。
在蒙仲的调解下,乐毅顺水推舟,允许田孺继承其父的封邑,以此笼络齐人的心。
而田孺,亦识相地表示愿意归顺燕国,借此换取燕军不对匡邑做任何侵犯的承诺。
双方最后都很满意。
『PS:。今天下午带媳妇孩子去游乐园,提前发了。』
————以下正文————
在与公孙丑、乐正等师兄交流时,这些位师兄向蒙仲提到了这些年孟子与庄子书信来往的事,称庄子的来信,乃是‘医治’孟子精神不佳的最佳良药。
不得不说,这件事无论是对于蒙仲而言,还是对于公孙丑、乐正等人来说,都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那么多年过去了,庄子与孟子相互写信的内容,他们也并非丝毫都不知晓,事实上,他们也曾出于好奇而偷偷观阅过,只不过,当他们看到信中内容有一些不怎么和谐的词,比如‘盗轲’、‘庄蔽’等一眼就能看出是绰号的代称时,他们就吓地从此不敢再偷看这两位圣贤的书信。
当然了,堂堂道家与儒家的两位圣贤,当然不会仅仅只是写信互骂,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以辩论的方式来谈论学术、世间至理,那些不雅的绰号,更多的时候只用在‘胜者’对‘败者’的嘲讽。
比如顺天而行这个词,孟子与庄子便展开过长达一年多书信来往的辩论,孟子认为词中的‘天’指的是大势,而‘势’是人为引起的,因此人的行为、人的意志是天下变革的最主要原因;但庄子却认为,词中的‘天’指的是‘天地自然’,他认为人的意志、人的行为,必须顺从‘天地自然’的演变,他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人倾向于在肥田种植、而不是在贫瘠的田里耕种,这岂非证明人只有顺应天理、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么?
再比如春季耕种、冬季收获,这无不证明人必须顺应天时,顺应天理。
但孟子却认为,人定可以胜天。
简而言之,自身观点的不同,看待事物的不同,使得庄子与孟子很难在某件事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且这两位皆是‘好辩’、‘好胜’,谁也不肯勉强自己接受对方的观点,于是乎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辩论,直到如今尚未分出胜负。
两位长辈的事,作为小辈自然不敢多说什么,而更有意思的是,似这种‘斗嘴’,让两位老人精神抖擞,就好比方才,原本孟子都已经快昏昏入睡了,可一听到庄子的名讳,这位儒家圣贤立刻精神抖擞,笔能握地住了,饭也能吃地下了,看上去跟健康时没什么两样。
当然了,终归孟子年纪太大了,纵使有庄夫子给予‘刺激’,似公孙丑、乐正等儒家弟子们,也不认为孟子能再支撑几年,但是他们很庆幸,在孟子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还有另外一位尊敬的夫子陪伴——毕竟以孟子的地位,已经很少有能令他抖擞精神的辩论对手了。
“日后你拜见庄夫子时,请代我等转达对庄夫子的谢意。”
就这件事,公孙丑、乐正等人非常郑重地对蒙仲说道。
蒙仲点点头答应下来,他知道,其实他两位老师都差不多——孟子因为与庄子辩论而精神抖擞,那边庄子同样也因此精神亢奋,以这两位七八十岁的年纪来说,能保持现如今的身体状况,不得不说,邹国与宋国蒙邑两地的驿卒,着实功不可没。
在谈笑时,蒙仲也问到了有关于田章的事,他对公孙丑等人说道:“前一阵子,我在彭城见到了田章兄的二公子田泰……”
说着,他便将与田泰的对话告诉了公孙丑等人。
在听完蒙仲的讲述后,公孙丑等人微微点头。
在他们看来,蒙仲作为宋国的大司马,能看在情分上提点田泰几句,已经是非常可贵了,甚至于,蒙仲在这件事上已经违反了原则,但儒家嘛,讲究的就是情分,蒙仲能看在田章的面子上提点田泰几句,这在公孙丑等人看来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事。
在称赞蒙仲之余,公孙丑惆怅地说道:“田章师弟的状况,比夫子更差,前些日子,其长子田孺派人过来,说其父恐支撑不了多久,我让万章、公都去探望了一番,二人回来后,也没敢告知夫子,免得夫子……”说着,他对蒙仲又说道:“出于同门之谊,你当去拜访一下田章,顺便,倘若能够照拂的话,尽量莫要让匡邑遭到燕军的侵扰。”
蒙仲点头说道:“这一点师兄可以放心,乐毅素知我与田章兄的关系,更何况田章兄久享威名,乐毅自然会约束其麾下的燕军,使其不至于侵扰匡邑,打搅田章的清净。”
“那就好。”公孙丑点点头,旋即感慨道:“其实这会儿我最担心的,便是田章,师弟为齐国征战了一辈子,对齐国忠心耿耿,如今齐国支离破碎,我很担心田章他无法接受。”
的确,对于齐国,其实众儒家弟子并没有多大的好感,毕竟当年孟子赴齐、欲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时,进展并不顺利,齐国更多的只是将孟子视为吸引天下人才的招牌,这件事非但孟子很反感,诸儒家弟子也很反感。
只不过因为田章在齐国仕官,因此众儒家弟子才爱屋及乌,对齐国友善了许多——这就跟这些儒家弟子对宋国的态度一样,他们一方面抵制宋王偃的残暴,但是另一方面,又因为惠盎极力在宋国推行孟子的仁政主张,故而对宋国充满好感。
数日后,蒙仲收到了从鄅城送来的一封书信,落款是燕国大司马乐毅,想来是乐毅的书信送到了鄅城,随后戴不胜又派人转送到邹国。
在这封信中,乐毅讲述了两件事,
第一桩事,自然就是他受封昌国君的喜事,看到这里时蒙仲面露微笑,由衷地为这位兄弟感到高兴。
至于第二桩事,则是乐毅对蒙仲的抱怨。
据乐毅的讲述,他原本决定占据北海与东莱两郡,将整个琅邪郡以及泰山郡都让给宋国,可没想到,宋国居然止步于莒城,于是乎,乐毅在信中催促蒙仲继续北伐。
鉴于此时太子戴武亦在身旁,蒙仲笑着对戴武道:“乐毅催促我宋国继续北伐,说什么若我宋国不取,他燕国就取了。”
戴武听后不以为然,他很信赖蒙仲,既然蒙仲表示止步莒城对宋国更为有利,那么他自然不会去贪图额外的齐国土地。
只是,乐毅特地写这封信来做什么呢?
想了想,他问蒙仲道:“莫非是因为燕国吞不下这么多的齐国土地么?”
“这是当然的。”蒙仲平静地说道。
要知道这次燕国几乎吞了接近本国领土一倍的齐国土地,怎么可能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这就好比一条小蛇尝试吞一个鹅蛋,吞嘛吞不下,吐掉又不舍得,因此眼下这枚鹅蛋就卡在这条小蛇的咽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虽然看上去好笑,但实则非常惊险。
他对戴武说道:“燕王职与乐毅,看样子是准备拿燕国的国运去赌,赌他燕国能够彻底吞并那五分之三的齐国土地,倘若此事顺利,燕国就能成为比肩秦魏的强国;但倘若失败……”
他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怕是燕国得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那乐毅写这封信的目的……”
“他恐怕是希望我帮他一把吧。……倘若宋国能吞并整个琅邪郡,那么燕国的压力就小一点,但,这事于我宋国不益,我怕是帮不了他了。”蒙仲摇摇头说道。
戴武有感于蒙仲对宋国的责任感,闻言点了点头,但旋即又问道:“那位昌国君不会因此动怒吧?”
“嘿。”
蒙仲笑了笑,说道:“为了抢夺临淄的财富,他在济西之战后,将各国军队通通遣还,连魏国的军队都遣还了,他好意思向我生气?”说道这里,他顿了顿,一脸感慨地又说道:“多年兄弟,力所能及的,当然要帮一帮,但终归眼下各为其主,涉及到各自本国的利益,那就只能寻求彼此的谅解了。”
戴武点点头,也不知该说什么来劝蒙仲。
转过年来,即是魏王遫九年,正月里,鉴于田章身体状况不佳,蒙仲告辞孟子与诸儒家弟子,告辞太子戴武,前往田章的封邑,匡邑。
考虑到蒙仲从来没有来过匡邑,不知方向,因此公孙丑与万章便让师弟公都作为向导。
匡邑,位于泰山郡的东南部,早些年是鲁国的国土,但在当年鲁国爆发三桓内乱时,齐国趁机将其吞并,后来则赏赐给了田章,规模不算大,充其量也就是蒙城的程度,远不及叶邑、郾城,更别说与临淄、即墨、邯郸、大梁等大城相提并论。
在抵达匡邑后,蒙仲看到这座城池的城墙上,挂满了写有‘匡章之邑’的旗帜。
也不晓得是不是这些个旗帜起到了作用,燕军迄今为止并未对这座小城发动进攻,甚至于,周边连一队燕军都瞧不见。
来到城门处,公都唤出收城的士卒通报:“请通报章子,儒家弟子公都、蒙仲,前来拜见。”
守城门的士卒不敢怠慢,立刻入城内禀报,大约小半个时辰后,便见到田章的次子田泰乘坐马车匆匆而来,待见到公都与蒙仲——尤其是见到蒙仲时,田泰脸上露出了几许惊喜之色。
“田泰见过两位叔父。”
步下马车,田泰赶紧躬身行礼。
看着三十几岁的田泰向年仅二十几岁的蒙仲行礼,公都亦感觉有些好笑,他忍着笑说道:“唔,这位……贤侄想必也见过了,亦是你父的师弟,魏国的郾侯,现任宋国大司马,蒙仲,他此行特地来拜访令尊。”
一听这话,田泰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悲伤之色,他哽咽着说道:“两位叔父,家父已于去年十一月过世了。”
“……”
蒙仲与公都面面相觑,立刻要求田泰带他们前去。
片刻后,田泰带着公都与蒙仲来到府上,唤出兄长田孺分别向二人行礼,旋即领着二人去看望田章的遗体。
当亲眼看到田章紧闭双目躺在卧榻上一动一动,且四肢冰凉时,蒙仲长长叹了口气。
“田章兄过世,是几时的事?”他问道。
听闻此言,田章的长子田孺与次子田泰对视一眼,旋即,前者小声说道:“是……去年十一月时候的事,当时有一支燕军经过匡邑,城卒慌忙禀报于我,不慎被卧病在榻的家父所听到,家父质问于我,我见隐瞒不住,只好将现下的境况如实相告,告诉父亲达子已战死、触子不知所踪,大王出逃临淄,家父听后情绪愤慨,遂……”
公都闻言惊声问道:“何以我等皆不知此事?”
说着,他好似意识到了什么,转头四下一看,皱眉问道:“既人过世,为何不操办丧事?”
兄弟俩对视一眼,旋即田泰低声解释道:“我兄弟恐家父过世的消息惹来燕军进攻,故而不敢发丧……”
“胡、胡闹!”
公都闻言大怒,旋即他好似想到了什么,转头看了一眼蒙仲。
蒙仲当然明白公都的意思,皱着眉头正色说道:“即刻发丧,若有燕军闻讯而来,我会出面设法令其退去。”
田孺、田泰兄弟二人当然明知道蒙仲,闻言唯唯诺诺地应下,立刻对外发丧,将其父田章过世的消息公布于众,继而加紧操办丧事。
不得不说,田章在齐国确实有着无人能比的威信,尤其是在匡邑,当田章过世的消息传开后,匡邑城内顿时大乱,城内邑民在沉痛之余,十分害怕燕军趁机前来进攻。
田孺、田泰兄弟无法安抚城内的民心,只能借助蒙仲的威名,凭借蒙仲于魏国册封郾侯、于宋国暂任大司马的地位,总算是安抚住了匡邑的民心。
尤其是随后,当燕军得知此事,燕国的昌国君乐毅亲自来到匡邑为田章吊丧时,匡邑的邑民这才彻底放心下来。
在蒙仲的调解下,乐毅顺水推舟,允许田孺继承其父的封邑,以此笼络齐人的心。
而田孺,亦识相地表示愿意归顺燕国,借此换取燕军不对匡邑做任何侵犯的承诺。
双方最后都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