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以史为鉴么?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崇祯十七年秋最新章节!
这几条是王彦最近看《资治通鉴》后,思考出来的。
监国的身份,算是国之储君,有这个身份在,可以让顺系和王家满意。
将皇帝和朝廷分开,这则是学着曹操将献帝放在许昌,而自己定都邺城,使得献帝远离魏国的政治中心,逐渐淡化献帝的影响力。
让皇帝还都北京,而朝廷留在南京,就等于将皇帝至于大明官僚系统之外,他的权威会进一步降低,当然王彦也不会将皇帝放到北京之后就不管了,他肯定会派心腹镇守北京,皇帝除了天坛祭祀外,不许随意出入宫城。
毕竟皇帝是一面很有用的大旗,只要王彦不能将大明治理好,有野心之人,也无机可乘。
至于第三条,则是为了解开,到底是听皇命,还是听相令的一个尝试。
这么一来,他其实是借助了顺系的逼迫,来进一步推动了他的革新。
当然,登上了监国之位后,他离皇位也就只剩临门一脚,到底是最后建制成功,实现了他的理想,还是在王家和其他力量的推动下,取代了明朝,此时还真说不准。
这两种情况,第一种自然是王彦心中想实现的,第二种则是他在第一种不能实现时,无奈接受的,他还有时间,现在可以按着他的抱负来。
这就像当初他对高宗说的一样,世事无常,他不可能算到以后的事。
夏完淳是不支持王彦篡位的,金国还没有灭,现在就做这些事情,只会让国内混乱,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力,在他看来是十分可笑的,而且一旦篡位,王彦所塑造的人格,会在他面前崩塌,汉相立刻变成汉贼。
只是他也清楚,眼下的局势,楚王得了大胜,朝廷必须有所封赏,军中呼吁楚王登基的声音又很高,朝廷如果没有退让,一旦僵持下来,楚王不反也得反了。
进位监国、逼着皇帝下令,这样的事情,王彦不好自己提,王夫之也不能说,所以王彦只能与夏完淳商量,而夏完淳听了王彦说的三条之后,马上同意了由他来提,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楚王殿下的坚持。
虽然登上监国之位,离夺位已经不远,但总好过现在就篡,他想不只是他,连他恩师陈子龙怕也不想看见楚王篡位,况且他还从中看到了楚王对于建制的努力。
听完这三条,王夫之不禁看了王彦一眼,这比他说的多了两条,意思也就大变了。
如果王彦进位监国之后,皇帝还在南京,那王彦与皇帝的矛盾,迟早会爆发,但是他将皇帝迁回北京,让他远离朝廷,这看似是学曹操,降低皇帝对天下的影响力,但实际上从第三条,可以看见他别的用心,也可以说是在保护皇帝。
不过王彦进位监国,总领朝政,又有皇帝下的旨意昭示天下,这对王家而言,已经够了。之后不管王彦执政期间,怎么弄,王家的目的已经达到。
如果王彦顾及名声,那王家则可以考虑培养王世子,使得大权不会旁落了。
想到此处,王夫之眼睛闭了起来,接下来的事,他不想参与,就看顺系和内阁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了。
顺系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王彦的一个态度,就是不能还政皇帝,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他们之所以着急,就是因为王彦一直做忠臣,而皇帝亲政只剩下七年时间,这时间转眼就过了,所以他们才想让王彦赶快登基。
三条说完,刘芳亮等武人还有些疑惑,高一功则听懂了,小声说道,“魏武帝!”
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前两条,高一功虽然书读的不多,但他爱看戏,三国的故事,他还是知道的,他听了之后,心里立刻一喜,楚王要做曹操了。
“曹操?”刘芳亮疑惑了一声,片刻后,终于反应过来,他扭头看了端坐着面无表情的楚王一眼,心中忽然又觉得不妥,赶紧收回目光。
他也知道曹操名声不好,而楚王那么重名声,好面子,如今被人视为活曹操,心中怕是很不高兴吧。
他是听见曹操这个名字,才意识到曹操名声不好,却不知道如果按着他们的计划,那楚王连曹操都没得做,生生就被逼成司马氏了。
在武将看来,王彦这个方案拖拖拉拉,学曹操实在不如封禅泰山来得够痛快,但是毕竟楚王做了监国,皇帝被弄到北京,他们也可以接受了。
夏完淳说完,舱室内就安静下来,堵胤锡听了之后,心中也松了口气,至少王彦没有立刻谋反,但是这也可说是为谋反在做准备了。
这样的条件一旦答应下来,王彦代明,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手法比如今高明,阻力会更小,可是不答应,武将又岂会善罢甘休。
苏观声听了前两条时,对王彦已经失望透顶,但是当第三条说完,他眼睛却亮了起来。
在明朝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明朝皇帝位置太高,一切权利都是皇帝赋予,圣旨一下,大臣虽然可以抗争,但是皇帝执意,还是能将一切废止。
第三条中,确实有将内阁权利提高,抗衡圣旨的意思,这是在尝试解决建制派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这时端坐了许久的王彦,等众人消化了一阵之后,终于开口说道:“不知这三条,大家能否接受?”
高一功等人闻语,相互看了下,齐齐站起身来,抱拳行礼道:“以殿下的功绩,理当进位监国!我等都听殿下号令!”
内阁这边,严起恒与陈邦彦也站立起来,只要不让武将拥立,不破坏现在的局面,他们都能接受,“下官没有没有意见!”
张肯堂见此也连忙表态,还顺带着小声劝说了堵胤锡、苏观生一句,“两位阁部,应下吧,你们看看这些武人,先答应吧!”
看着一群将领,这就跟东林党当初面对四镇拥立的安宗时一般,只要军队不受控制,内阁和文官集团就多么的脆弱无力。
苏观生叹了口气也站了起来,堵胤锡却道,“本阁反对楚王进位监国!第三条,陛下可以下哪些令,不能下哪些令,哪些又听陛下的,哪些又听朝廷的,也需要商议清楚。”
王彦看了堵胤锡一眼,“督阁的意见,内阁拟票决定!”
几个位大学士都说赞同,王彦这么说,其实就是否定堵胤锡的意见,不过第三条,确实需要仔细议一议。
决定下来,王彦留下高一功,便让其它人散去,他则对高一功说道:“之前平定唐鲁之乱,毕竟是内部倾轧,所以未给你什么封赏,但孤王一直都记着,你这些年来镇守南京的功绩!本来趁着此次光复神京,孤是想让内阁给你封王的,但是你们私自调兵,王是封不成了,而且还要准备接受惩罚。”
私自调兵,就是军队不受控制的表现,王彦必须要将影响力将下来,以防他人效仿。
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这批武将全杀了,以起到震慑的目的,但是顺系参与的人太多,而且王彦能做监国,也是他们推动,所以他只能适当惩戒,再找几个小角色充罪。
王彦说完,高一功立刻就准备请罪,但王彦却拖住他道:“孤王知道你的用心,委屈你去北直隶做个巡抚吧,替我看着皇帝。另外,福临逃到了科尔沁,你若是能将他抓住献俘南京,孤王恢复你的职位。”
另一边,几位阁部聚在一起,堵胤锡脸色阴沉,苏观生开导道:“局势如此,眼下的局面总归要比楚王泰山封禅,几十万大军威胁陛下退位要强。”
堵胤锡摇了摇头,“此事,要怎么向先帝交代,做臣子的又怎么能逼陛下发那样的圣旨?”
苏观生叹道:“回南京后,我去和太后谈,然后再请陛下发旨吧!”
这几条是王彦最近看《资治通鉴》后,思考出来的。
监国的身份,算是国之储君,有这个身份在,可以让顺系和王家满意。
将皇帝和朝廷分开,这则是学着曹操将献帝放在许昌,而自己定都邺城,使得献帝远离魏国的政治中心,逐渐淡化献帝的影响力。
让皇帝还都北京,而朝廷留在南京,就等于将皇帝至于大明官僚系统之外,他的权威会进一步降低,当然王彦也不会将皇帝放到北京之后就不管了,他肯定会派心腹镇守北京,皇帝除了天坛祭祀外,不许随意出入宫城。
毕竟皇帝是一面很有用的大旗,只要王彦不能将大明治理好,有野心之人,也无机可乘。
至于第三条,则是为了解开,到底是听皇命,还是听相令的一个尝试。
这么一来,他其实是借助了顺系的逼迫,来进一步推动了他的革新。
当然,登上了监国之位后,他离皇位也就只剩临门一脚,到底是最后建制成功,实现了他的理想,还是在王家和其他力量的推动下,取代了明朝,此时还真说不准。
这两种情况,第一种自然是王彦心中想实现的,第二种则是他在第一种不能实现时,无奈接受的,他还有时间,现在可以按着他的抱负来。
这就像当初他对高宗说的一样,世事无常,他不可能算到以后的事。
夏完淳是不支持王彦篡位的,金国还没有灭,现在就做这些事情,只会让国内混乱,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力,在他看来是十分可笑的,而且一旦篡位,王彦所塑造的人格,会在他面前崩塌,汉相立刻变成汉贼。
只是他也清楚,眼下的局势,楚王得了大胜,朝廷必须有所封赏,军中呼吁楚王登基的声音又很高,朝廷如果没有退让,一旦僵持下来,楚王不反也得反了。
进位监国、逼着皇帝下令,这样的事情,王彦不好自己提,王夫之也不能说,所以王彦只能与夏完淳商量,而夏完淳听了王彦说的三条之后,马上同意了由他来提,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楚王殿下的坚持。
虽然登上监国之位,离夺位已经不远,但总好过现在就篡,他想不只是他,连他恩师陈子龙怕也不想看见楚王篡位,况且他还从中看到了楚王对于建制的努力。
听完这三条,王夫之不禁看了王彦一眼,这比他说的多了两条,意思也就大变了。
如果王彦进位监国之后,皇帝还在南京,那王彦与皇帝的矛盾,迟早会爆发,但是他将皇帝迁回北京,让他远离朝廷,这看似是学曹操,降低皇帝对天下的影响力,但实际上从第三条,可以看见他别的用心,也可以说是在保护皇帝。
不过王彦进位监国,总领朝政,又有皇帝下的旨意昭示天下,这对王家而言,已经够了。之后不管王彦执政期间,怎么弄,王家的目的已经达到。
如果王彦顾及名声,那王家则可以考虑培养王世子,使得大权不会旁落了。
想到此处,王夫之眼睛闭了起来,接下来的事,他不想参与,就看顺系和内阁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了。
顺系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王彦的一个态度,就是不能还政皇帝,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他们之所以着急,就是因为王彦一直做忠臣,而皇帝亲政只剩下七年时间,这时间转眼就过了,所以他们才想让王彦赶快登基。
三条说完,刘芳亮等武人还有些疑惑,高一功则听懂了,小声说道,“魏武帝!”
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前两条,高一功虽然书读的不多,但他爱看戏,三国的故事,他还是知道的,他听了之后,心里立刻一喜,楚王要做曹操了。
“曹操?”刘芳亮疑惑了一声,片刻后,终于反应过来,他扭头看了端坐着面无表情的楚王一眼,心中忽然又觉得不妥,赶紧收回目光。
他也知道曹操名声不好,而楚王那么重名声,好面子,如今被人视为活曹操,心中怕是很不高兴吧。
他是听见曹操这个名字,才意识到曹操名声不好,却不知道如果按着他们的计划,那楚王连曹操都没得做,生生就被逼成司马氏了。
在武将看来,王彦这个方案拖拖拉拉,学曹操实在不如封禅泰山来得够痛快,但是毕竟楚王做了监国,皇帝被弄到北京,他们也可以接受了。
夏完淳说完,舱室内就安静下来,堵胤锡听了之后,心中也松了口气,至少王彦没有立刻谋反,但是这也可说是为谋反在做准备了。
这样的条件一旦答应下来,王彦代明,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手法比如今高明,阻力会更小,可是不答应,武将又岂会善罢甘休。
苏观声听了前两条时,对王彦已经失望透顶,但是当第三条说完,他眼睛却亮了起来。
在明朝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明朝皇帝位置太高,一切权利都是皇帝赋予,圣旨一下,大臣虽然可以抗争,但是皇帝执意,还是能将一切废止。
第三条中,确实有将内阁权利提高,抗衡圣旨的意思,这是在尝试解决建制派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这时端坐了许久的王彦,等众人消化了一阵之后,终于开口说道:“不知这三条,大家能否接受?”
高一功等人闻语,相互看了下,齐齐站起身来,抱拳行礼道:“以殿下的功绩,理当进位监国!我等都听殿下号令!”
内阁这边,严起恒与陈邦彦也站立起来,只要不让武将拥立,不破坏现在的局面,他们都能接受,“下官没有没有意见!”
张肯堂见此也连忙表态,还顺带着小声劝说了堵胤锡、苏观生一句,“两位阁部,应下吧,你们看看这些武人,先答应吧!”
看着一群将领,这就跟东林党当初面对四镇拥立的安宗时一般,只要军队不受控制,内阁和文官集团就多么的脆弱无力。
苏观生叹了口气也站了起来,堵胤锡却道,“本阁反对楚王进位监国!第三条,陛下可以下哪些令,不能下哪些令,哪些又听陛下的,哪些又听朝廷的,也需要商议清楚。”
王彦看了堵胤锡一眼,“督阁的意见,内阁拟票决定!”
几个位大学士都说赞同,王彦这么说,其实就是否定堵胤锡的意见,不过第三条,确实需要仔细议一议。
决定下来,王彦留下高一功,便让其它人散去,他则对高一功说道:“之前平定唐鲁之乱,毕竟是内部倾轧,所以未给你什么封赏,但孤王一直都记着,你这些年来镇守南京的功绩!本来趁着此次光复神京,孤是想让内阁给你封王的,但是你们私自调兵,王是封不成了,而且还要准备接受惩罚。”
私自调兵,就是军队不受控制的表现,王彦必须要将影响力将下来,以防他人效仿。
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这批武将全杀了,以起到震慑的目的,但是顺系参与的人太多,而且王彦能做监国,也是他们推动,所以他只能适当惩戒,再找几个小角色充罪。
王彦说完,高一功立刻就准备请罪,但王彦却拖住他道:“孤王知道你的用心,委屈你去北直隶做个巡抚吧,替我看着皇帝。另外,福临逃到了科尔沁,你若是能将他抓住献俘南京,孤王恢复你的职位。”
另一边,几位阁部聚在一起,堵胤锡脸色阴沉,苏观生开导道:“局势如此,眼下的局面总归要比楚王泰山封禅,几十万大军威胁陛下退位要强。”
堵胤锡摇了摇头,“此事,要怎么向先帝交代,做臣子的又怎么能逼陛下发那样的圣旨?”
苏观生叹道:“回南京后,我去和太后谈,然后再请陛下发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