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办蒙学,启民智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崇祯十七年秋最新章节!
近代化之前,中国社会的状态,在乡野之间,多是士绅和族老说的算,这也是为何历代王朝,最后都要和士绅妥协,才能坐稳江山的一个很大原因。
皇权不下县,乡野由乡绅族老管理,这为王朝的统治,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但也给王朝带来了许多隐患。
不少乡绅作恶,最后帐都要记到王朝的身上,而政府权力不下乡,也削弱了王朝的力量。
历代各朝,官府的权力不到乡间,并不是说,官府有意要放弃,主要是对官府而言,成本太高。
王彦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时,明朝财政增长明显,赋税增加,他觉得能有所作为,所以才想要进一步控制地方。
听王彦又抛出一个议案,七位阁老忙又从小吏手中又接过了一份卷宗。
他们边看,王彦边说道:“令重则国威,国威则天下安,令轻则国卑,国卑则天下危。孤王以为天下安定,除了礼乐教化之外,还需要国法森严,令出必行!”
小吏给每位阁部的宗卷上,主要说的是民间一些土豪劣绅,利用在地方的权势,或是族中长老利用宗法,私设刑堂,干些欺压善良,夺人田产,强抢民女的勾当。
几位阁老看了这些卷宗,明白了王彦的意图,陈邦彦一手拿着卷宗,说道:“殿下的意思,下官明白,可要禁止民间私设刑堂,重视国法,下官以为不可!”
王彦锁眉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数千年来,先贤与国人之所求。孤要加强律令,依靠律令来治理天下,而非个人意志胡作非为。今国以有法,然民间却自有一套,若是乡绅贤明还好说,可要是遇见品行恶劣的士绅、族老,必然为祸地方!孤让朝廷禁止民间私设刑堂,对百姓来说,是件好事,为何不可?”
陈邦彦想了想,“殿下,如果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设刑堂,这触犯了乡绅之利,必然遭其反对,这是其一。要是朝廷想要插手乡间宗族的事物,各县衙役捕快都要增加,甚至要派遣兵马驻守,而朝廷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是其二。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千年来百姓有什么事物,多是先找族中长老解决,非发生命案等大事,不愿意惊动官府,这已经成为固有的观念。况且百姓一般不知法,就算官府有令,他们还是会先找宗族长者,这是其三!有这三点,下官以为殿下心虽好,但此法要是施行,于朝廷必然是弊大于利,所以下官反对此议!”
几位阁部听了,议论几句,不禁纷纷颔首,显然是赞同陈邦彦的话语。
这个想法,王彦之前就有,今日看见有人当街强抢民女,而周围之人都没有阻止,许多人还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他才今日提出此议。
听了陈邦彦的三条,王彦不得不重新深思,而他一想,其实除了这三条之外,还有一条,就是整个明朝的官僚机构是否清廉。
对于百姓来说,见官成本太高,也是他们选择找族老,或者士绅来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果朝廷强制禁止士绅和族老插手民间的纠纷,这样可能不仅得罪士绅,而且也使得百姓的矛盾无法调解,反而怨恨朝廷。
王彦微微颔首,“陈阁部说的有道理!”他沉吟了一下,却又道:“此事强制推行,确实不妥,可能成为朝廷的一项恶政,但是依法治国,以德育民,是孤王今后治理天下的施政方略,孤不能因为有这些困难和阻碍便放弃,这是懒政、惰政,是不思进取,孤王不能接受。诸位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彦主政以来,一直是锐意进取,众人听了王彦的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且“依法治国、以德育民”,又比之前的“限制皇权,士大夫共治天下”更进一步,王彦的治国思想更加成熟和具体,几位阁部一听,便能理解今后朝廷要努力的方向了。
“殿下,此事下官以为只能徐徐图之,不能强制下令!”王夫之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要依法治国,以德育民,下官认为,首先要广开民智,使民知法,使民明智。如此百姓有问题,自然会找官府,而朝廷只需要做好准备,增强地方官府处理事务的能力,加派维持治安和抓捕不法的人手,不用下明令,也能逐渐禁止民间私设刑堂,让天下令出一门!”
王彦听了不禁眼前一亮,朝廷直接下令,得罪士绅不说,还未必能执行,可是开启明智,让百姓知法,如果族老、士绅处事不公,他们自然会来找朝廷。
这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现状,自然不会引起士绅的激烈反抗,而且如此一来,不仅是有利于依法治国,对于以德育民也有巨大的帮助。
只是开启民智并非易事,首先就要广办书院,教人识字,而这又需要民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百姓得有闲财,才会有心思让孩子读书,不然饭都吃不饱,就算不收学费,也没有几家会送孩子过去。
王彦叹了一声,“王阁部的建议很好,可这至少是十年、二十年之计,甚至要更久!不过孤很赞赏这条建议,广开民智,必然要大办书院和蒙学,读书能使人明理知法,老师能受人以德,让人知礼仪。如此孤王依法治国,以德育民,都可以得到实践,这是一条良策!”
到王彦今日的地位,已经没有多少东西可求,他现在欲望不多,其中一个就是能有一番大作为,文治武功,都要盖过历史上的名人,打造一个属于他的太平盛世!
“殿下既然认同,那礼部在明年的预算中,将提出扩大各州府县学的规模,并且对私塾蒙学给予一定补贴的提案,不知殿下以为如何?”顾元镜立时说道。
王彦想了想,“不要给私塾补贴,朝廷出钱,直接在各县,视人口建立一至五个蒙学,朝廷不收学费,只需学生自背吃食便可。另外官办蒙学生考入县学的人数,纳入各县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来。”
能上私塾的都是条件不错的人家,而且补贴给私塾,其中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容易形成腐败,所以王彦将其否决。
说完,王彦见众人没有意义,随即又挥手道:“诸位表决吧!”
这一次没人犹豫,又是全票通过决议,这说明大家都认可王彦的治国理念。
王彦颇为欣慰,上一个议案时,他明显感受到楚派的犹豫,有自己的小心思,可这次在关系国家长远未来时,还是保持了一心。
接下来就是,打击帮会和不法士绅的议题,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按着律令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又是全票通过。
这时王彦再次点点头,“既然一致通过,那么这两个议案也尽快送到王府,等孤用印之后,便可正式施行。”
几位大学士拱手称是,王彦站起身来笑道:“孤还有事,几位阁部继续商议具体的细节,孤便先行回府了!”
王彦先一步离去了,这时,主管户部的王夫之起身道:“关于五德号和外郭作坊的事情,下官晚上与陈永华一同前往王府拜访殿下。”
王彦点了点头,随即起步回到王府,一边处理事务,一边等候两人过来。
不觉间就到了晚上,不过王夫之和陈永华还没来,陈邦彦却拿着一份军报,急急忙忙的到王府求见。
他来到书房,分宾主落座,王彦笑问道:“岩野有什么急事,要连夜跑过来。”
陈邦彦将一份军报交给了王彦,回道:“殿下,淮安来的揍报,徐州的马光辉忽然停止了对淮南的袭扰,兵力往后收缩,变攻为守,下官判断,是不是姜襄已经反了!”
王彦身子一正,精神一振,“如果,姜襄真的反了,那天地会和南阳方面,因该很快就有消息传来。”
王彦约为有些激动,多尔衮那厮这次突然捅他一刀,让他不得不与鲁王和郑成功妥协,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隐患,现在姜襄既然反了,他还不趁机整死多尔衮。
一时间,王彦身子前倾,靠近了陈邦彦,问道:“准备送往淮安和南阳的物资怎么样呢?”
“刚经历唐鲁之乱,朝廷目前还很混乱,物资和兵力都尚在准备之中!”陈邦彦抿嘴道。
王彦皱了下眉头,“兵部的动作要快一些,这是天赐良机,我们不能浪费!”
近代化之前,中国社会的状态,在乡野之间,多是士绅和族老说的算,这也是为何历代王朝,最后都要和士绅妥协,才能坐稳江山的一个很大原因。
皇权不下县,乡野由乡绅族老管理,这为王朝的统治,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但也给王朝带来了许多隐患。
不少乡绅作恶,最后帐都要记到王朝的身上,而政府权力不下乡,也削弱了王朝的力量。
历代各朝,官府的权力不到乡间,并不是说,官府有意要放弃,主要是对官府而言,成本太高。
王彦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时,明朝财政增长明显,赋税增加,他觉得能有所作为,所以才想要进一步控制地方。
听王彦又抛出一个议案,七位阁老忙又从小吏手中又接过了一份卷宗。
他们边看,王彦边说道:“令重则国威,国威则天下安,令轻则国卑,国卑则天下危。孤王以为天下安定,除了礼乐教化之外,还需要国法森严,令出必行!”
小吏给每位阁部的宗卷上,主要说的是民间一些土豪劣绅,利用在地方的权势,或是族中长老利用宗法,私设刑堂,干些欺压善良,夺人田产,强抢民女的勾当。
几位阁老看了这些卷宗,明白了王彦的意图,陈邦彦一手拿着卷宗,说道:“殿下的意思,下官明白,可要禁止民间私设刑堂,重视国法,下官以为不可!”
王彦锁眉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数千年来,先贤与国人之所求。孤要加强律令,依靠律令来治理天下,而非个人意志胡作非为。今国以有法,然民间却自有一套,若是乡绅贤明还好说,可要是遇见品行恶劣的士绅、族老,必然为祸地方!孤让朝廷禁止民间私设刑堂,对百姓来说,是件好事,为何不可?”
陈邦彦想了想,“殿下,如果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设刑堂,这触犯了乡绅之利,必然遭其反对,这是其一。要是朝廷想要插手乡间宗族的事物,各县衙役捕快都要增加,甚至要派遣兵马驻守,而朝廷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是其二。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千年来百姓有什么事物,多是先找族中长老解决,非发生命案等大事,不愿意惊动官府,这已经成为固有的观念。况且百姓一般不知法,就算官府有令,他们还是会先找宗族长者,这是其三!有这三点,下官以为殿下心虽好,但此法要是施行,于朝廷必然是弊大于利,所以下官反对此议!”
几位阁部听了,议论几句,不禁纷纷颔首,显然是赞同陈邦彦的话语。
这个想法,王彦之前就有,今日看见有人当街强抢民女,而周围之人都没有阻止,许多人还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他才今日提出此议。
听了陈邦彦的三条,王彦不得不重新深思,而他一想,其实除了这三条之外,还有一条,就是整个明朝的官僚机构是否清廉。
对于百姓来说,见官成本太高,也是他们选择找族老,或者士绅来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果朝廷强制禁止士绅和族老插手民间的纠纷,这样可能不仅得罪士绅,而且也使得百姓的矛盾无法调解,反而怨恨朝廷。
王彦微微颔首,“陈阁部说的有道理!”他沉吟了一下,却又道:“此事强制推行,确实不妥,可能成为朝廷的一项恶政,但是依法治国,以德育民,是孤王今后治理天下的施政方略,孤不能因为有这些困难和阻碍便放弃,这是懒政、惰政,是不思进取,孤王不能接受。诸位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彦主政以来,一直是锐意进取,众人听了王彦的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且“依法治国、以德育民”,又比之前的“限制皇权,士大夫共治天下”更进一步,王彦的治国思想更加成熟和具体,几位阁部一听,便能理解今后朝廷要努力的方向了。
“殿下,此事下官以为只能徐徐图之,不能强制下令!”王夫之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要依法治国,以德育民,下官认为,首先要广开民智,使民知法,使民明智。如此百姓有问题,自然会找官府,而朝廷只需要做好准备,增强地方官府处理事务的能力,加派维持治安和抓捕不法的人手,不用下明令,也能逐渐禁止民间私设刑堂,让天下令出一门!”
王彦听了不禁眼前一亮,朝廷直接下令,得罪士绅不说,还未必能执行,可是开启明智,让百姓知法,如果族老、士绅处事不公,他们自然会来找朝廷。
这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现状,自然不会引起士绅的激烈反抗,而且如此一来,不仅是有利于依法治国,对于以德育民也有巨大的帮助。
只是开启民智并非易事,首先就要广办书院,教人识字,而这又需要民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百姓得有闲财,才会有心思让孩子读书,不然饭都吃不饱,就算不收学费,也没有几家会送孩子过去。
王彦叹了一声,“王阁部的建议很好,可这至少是十年、二十年之计,甚至要更久!不过孤很赞赏这条建议,广开民智,必然要大办书院和蒙学,读书能使人明理知法,老师能受人以德,让人知礼仪。如此孤王依法治国,以德育民,都可以得到实践,这是一条良策!”
到王彦今日的地位,已经没有多少东西可求,他现在欲望不多,其中一个就是能有一番大作为,文治武功,都要盖过历史上的名人,打造一个属于他的太平盛世!
“殿下既然认同,那礼部在明年的预算中,将提出扩大各州府县学的规模,并且对私塾蒙学给予一定补贴的提案,不知殿下以为如何?”顾元镜立时说道。
王彦想了想,“不要给私塾补贴,朝廷出钱,直接在各县,视人口建立一至五个蒙学,朝廷不收学费,只需学生自背吃食便可。另外官办蒙学生考入县学的人数,纳入各县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来。”
能上私塾的都是条件不错的人家,而且补贴给私塾,其中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容易形成腐败,所以王彦将其否决。
说完,王彦见众人没有意义,随即又挥手道:“诸位表决吧!”
这一次没人犹豫,又是全票通过决议,这说明大家都认可王彦的治国理念。
王彦颇为欣慰,上一个议案时,他明显感受到楚派的犹豫,有自己的小心思,可这次在关系国家长远未来时,还是保持了一心。
接下来就是,打击帮会和不法士绅的议题,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按着律令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又是全票通过。
这时王彦再次点点头,“既然一致通过,那么这两个议案也尽快送到王府,等孤用印之后,便可正式施行。”
几位大学士拱手称是,王彦站起身来笑道:“孤还有事,几位阁部继续商议具体的细节,孤便先行回府了!”
王彦先一步离去了,这时,主管户部的王夫之起身道:“关于五德号和外郭作坊的事情,下官晚上与陈永华一同前往王府拜访殿下。”
王彦点了点头,随即起步回到王府,一边处理事务,一边等候两人过来。
不觉间就到了晚上,不过王夫之和陈永华还没来,陈邦彦却拿着一份军报,急急忙忙的到王府求见。
他来到书房,分宾主落座,王彦笑问道:“岩野有什么急事,要连夜跑过来。”
陈邦彦将一份军报交给了王彦,回道:“殿下,淮安来的揍报,徐州的马光辉忽然停止了对淮南的袭扰,兵力往后收缩,变攻为守,下官判断,是不是姜襄已经反了!”
王彦身子一正,精神一振,“如果,姜襄真的反了,那天地会和南阳方面,因该很快就有消息传来。”
王彦约为有些激动,多尔衮那厮这次突然捅他一刀,让他不得不与鲁王和郑成功妥协,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隐患,现在姜襄既然反了,他还不趁机整死多尔衮。
一时间,王彦身子前倾,靠近了陈邦彦,问道:“准备送往淮安和南阳的物资怎么样呢?”
“刚经历唐鲁之乱,朝廷目前还很混乱,物资和兵力都尚在准备之中!”陈邦彦抿嘴道。
王彦皱了下眉头,“兵部的动作要快一些,这是天赐良机,我们不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