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为皇孙未雨绸缪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呼啸江湖最新章节!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历史的年轮又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经过朱元璋一番苦心经营之后,遍体鳞伤的神州大地,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虽然现在海内太平,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却始终没有好,这就是小明王留下的秘密一直没有着落。
小明王的藏宝秘密,曾经在建国前和建国之初,被人传得沸沸扬扬。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慢慢地也就被人淡忘起来。可是在洪武二十九年,这件事再次在江湖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说小明王埋葬的这批价值连城的藏宝图已现出江湖。于是锦衣卫、江湖中的各大帮派、还有势力很大的藩王,都纷纷派出好手四方探寻。互相勾心斗角,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案。把个武林搞得昏天黑地,人人自危。
这时皇太子朱标已经去世,明太祖朱元璋本有意立四子朱棣为太子,原因是这朱棣不仅手中握有重兵,其行事处世的作风,都和朱元璋有几分相似。但朝廷中却传来一遍反对之声。朱元璋想:若按自己的意思去办,那么二子、三子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不是为皇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埋下了祸根吗。前朝那些骨肉相残的惨剧,怎能在他朱家出现。于是采纳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
其实这朱允炆也是朱元璋最为喜爱之人,这个皇孙温文尔雅,有体恤下情之心,且文采出众,不似他那般杀伐之心太重。这正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所需要的。但他恰恰没有看到他这个皇孙仁柔寡断的性格,正是一代国君最为要命的地方。也正是朱允炆善谋而不善断的原因,最后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叔叔朱棣,自己落了个不知所终的结局。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这日太祖朱元璋来到了皇太孙朱允炆居住的东宫,见皇太孙朱允炆正在看书,心中甚是高兴,顺便称赞了了几句后,待皇太孙朱允炆等人跪行大礼之后。正欲问皇太孙对一些国事的处理看法时,却见皇太孙身后立着一人。此人若有六十多岁年纪,却是精神矍铄,只是脸上的几道刀疤,衬托一脸的麻子,看上甚是诡异凶恶。便问皇太孙道:“此是何人,怎的这般年纪还在宫中”?
皇太孙朱允炆回答说:“此人是孙儿的贴身护卫胡德标”。
胡德标赶紧跪下磕头道:“小人胡德标叩见陛下”。
太祖朱元璋点了点头说:“唔,起来吧,朕记起来了,你最早是在华云龙的帐下,后被选作太子的护卫。想来进宫有十多年了吧?你怎么来到了皇太孙的身边”?
胡德标回答说:“回禀陛下,小人进宫到现在已有十五六年了。小人来到皇太孙的身边,是太子的安排”。
太祖朱元璋听后点点头,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和朱允炆说了一会儿话,便回宫去了。
再说这胡德标,来到这宫中十多年了,前后服侍了两位太子。只因他忠心耿耿,且又武功高强,对人对事反映极快,所以深得太子朱标的喜爱,谁知这朱标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临终时便将这胡德标交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没两年这胡德标又深得皇太孙的喜爱,并引为心腹之人。
实际上,知道这胡德标底细的人并不多。都道他原是华云龙的手下,锦衣卫中的高手,两代太子的贴身卫士。谁也不会想到此人是大有来头的。
朱元璋从皇太孙朱允炆的宫中出来后,便进了暖心阁中歇息,当他从铜镜之中看到自己花白的须发时,心中竞生出一丝感慨来。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历尽千难万险,死却无数生命才创下这明朝的基业。“创业易、守成难”。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啊。当初在马上与群雄逐鹿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那像现在这样颇费踌躇。由此他又想到了太子朱标,为让太子在自己撒手人寰之后,能顺利地接班,以保他朱氏的万里江山,他甚至不惜诛杀功臣宿将,落下千古的骂名。又有谁知太子短命而亡,这确实是太伤他的心了。由太子又想到了皇太孙朱允炆,他深知自己的这位皇太孙仁柔寡断,怎会是他那几位叔叔的对手,秦王、晋王、燕王,那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把眼都睁得直直的地瞪着这皇位。表面上看上去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风云翻滚,那个都在磨刀霍霍,静静地等待时机。这些藩王心中的小九九,又岂能瞒得过他的法眼。只是他这把老骨头还在,这些人现在还不敢胆大妄为而已。为遏制住诸王的野心,避免皇室的悲剧发生,他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编撰了一部叫《永鉴录》的书,并将它分发给诸王,就是要他们恪守藩辅的礼仪,不做违法的事情。暗中警告他们“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可最近从锦衣卫传来的密报中,有些藩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暗中在积蓄力量,由此他感到深深地不安,为这位皇太孙的前景担忧。
想到此,他唤过内侍说:“速传兵部侍郎齐泰,翰林修撰黄子澄进宫,朕有旨面授。”
不一刻,齐泰和黄子澄便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暖心阁,他们二人闻朱元璋召见,不知所为何事,怎敢怠慢,马不停蹄的便赶来了。待二人行过君臣之礼后,朱元璋便开门见山地说:“朕召两位爱卿前来,想听听你们对几位藩王约束的意见。”
两人听了不禁吃了一惊,这可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天下一等一的大事,搞得不好,重则夷灭九族,小则杀头流放。他们二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妄言。
朱元璋知道他们的心思,笑了笑说:“两位爱卿不要有什么顾忌,就是说错了,我也赦你们无罪。但说无防,啊,但说无防。”
见朱元璋如此说话,这二人知道再无退路,于是黄子澄首先说道:“陛下还记得洪武二十六年颁赐给诸王的《永鉴录》一书吗”?见朱元璋点了点头,黄子澄接着说:“藩王若不守祖宗成法,失亲亲之义的话,那不是将自己置于油锅之中吗。我想其中的意义,几位藩王不会不知道的。”
“是啊。”朱元璋感叹地说:“藩王的俸禄丰厚,处理的事务也很简单。居住在自己的封国里,其快乐是超过天子的。他们只知道天子车马与仪仗的威严,那里知道天子要总搅政务,晚睡早起,操心劳神的苦处”。
齐泰直接了当地说:“陛下,藩王若是真的不遵祖训,一旦有变,将会天下大乱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是啊,这就是我召见二位爱卿的原因”。他看了看黄子澄和齐泰又说:“当今皇太孙仁慈柔弱,而藩王又尾大不掉。怎堪与诸王争锋”。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历史的年轮又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经过朱元璋一番苦心经营之后,遍体鳞伤的神州大地,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虽然现在海内太平,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却始终没有好,这就是小明王留下的秘密一直没有着落。
小明王的藏宝秘密,曾经在建国前和建国之初,被人传得沸沸扬扬。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慢慢地也就被人淡忘起来。可是在洪武二十九年,这件事再次在江湖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说小明王埋葬的这批价值连城的藏宝图已现出江湖。于是锦衣卫、江湖中的各大帮派、还有势力很大的藩王,都纷纷派出好手四方探寻。互相勾心斗角,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案。把个武林搞得昏天黑地,人人自危。
这时皇太子朱标已经去世,明太祖朱元璋本有意立四子朱棣为太子,原因是这朱棣不仅手中握有重兵,其行事处世的作风,都和朱元璋有几分相似。但朝廷中却传来一遍反对之声。朱元璋想:若按自己的意思去办,那么二子、三子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不是为皇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埋下了祸根吗。前朝那些骨肉相残的惨剧,怎能在他朱家出现。于是采纳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
其实这朱允炆也是朱元璋最为喜爱之人,这个皇孙温文尔雅,有体恤下情之心,且文采出众,不似他那般杀伐之心太重。这正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所需要的。但他恰恰没有看到他这个皇孙仁柔寡断的性格,正是一代国君最为要命的地方。也正是朱允炆善谋而不善断的原因,最后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叔叔朱棣,自己落了个不知所终的结局。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这日太祖朱元璋来到了皇太孙朱允炆居住的东宫,见皇太孙朱允炆正在看书,心中甚是高兴,顺便称赞了了几句后,待皇太孙朱允炆等人跪行大礼之后。正欲问皇太孙对一些国事的处理看法时,却见皇太孙身后立着一人。此人若有六十多岁年纪,却是精神矍铄,只是脸上的几道刀疤,衬托一脸的麻子,看上甚是诡异凶恶。便问皇太孙道:“此是何人,怎的这般年纪还在宫中”?
皇太孙朱允炆回答说:“此人是孙儿的贴身护卫胡德标”。
胡德标赶紧跪下磕头道:“小人胡德标叩见陛下”。
太祖朱元璋点了点头说:“唔,起来吧,朕记起来了,你最早是在华云龙的帐下,后被选作太子的护卫。想来进宫有十多年了吧?你怎么来到了皇太孙的身边”?
胡德标回答说:“回禀陛下,小人进宫到现在已有十五六年了。小人来到皇太孙的身边,是太子的安排”。
太祖朱元璋听后点点头,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和朱允炆说了一会儿话,便回宫去了。
再说这胡德标,来到这宫中十多年了,前后服侍了两位太子。只因他忠心耿耿,且又武功高强,对人对事反映极快,所以深得太子朱标的喜爱,谁知这朱标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临终时便将这胡德标交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没两年这胡德标又深得皇太孙的喜爱,并引为心腹之人。
实际上,知道这胡德标底细的人并不多。都道他原是华云龙的手下,锦衣卫中的高手,两代太子的贴身卫士。谁也不会想到此人是大有来头的。
朱元璋从皇太孙朱允炆的宫中出来后,便进了暖心阁中歇息,当他从铜镜之中看到自己花白的须发时,心中竞生出一丝感慨来。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历尽千难万险,死却无数生命才创下这明朝的基业。“创业易、守成难”。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啊。当初在马上与群雄逐鹿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那像现在这样颇费踌躇。由此他又想到了太子朱标,为让太子在自己撒手人寰之后,能顺利地接班,以保他朱氏的万里江山,他甚至不惜诛杀功臣宿将,落下千古的骂名。又有谁知太子短命而亡,这确实是太伤他的心了。由太子又想到了皇太孙朱允炆,他深知自己的这位皇太孙仁柔寡断,怎会是他那几位叔叔的对手,秦王、晋王、燕王,那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把眼都睁得直直的地瞪着这皇位。表面上看上去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风云翻滚,那个都在磨刀霍霍,静静地等待时机。这些藩王心中的小九九,又岂能瞒得过他的法眼。只是他这把老骨头还在,这些人现在还不敢胆大妄为而已。为遏制住诸王的野心,避免皇室的悲剧发生,他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编撰了一部叫《永鉴录》的书,并将它分发给诸王,就是要他们恪守藩辅的礼仪,不做违法的事情。暗中警告他们“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可最近从锦衣卫传来的密报中,有些藩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暗中在积蓄力量,由此他感到深深地不安,为这位皇太孙的前景担忧。
想到此,他唤过内侍说:“速传兵部侍郎齐泰,翰林修撰黄子澄进宫,朕有旨面授。”
不一刻,齐泰和黄子澄便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暖心阁,他们二人闻朱元璋召见,不知所为何事,怎敢怠慢,马不停蹄的便赶来了。待二人行过君臣之礼后,朱元璋便开门见山地说:“朕召两位爱卿前来,想听听你们对几位藩王约束的意见。”
两人听了不禁吃了一惊,这可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天下一等一的大事,搞得不好,重则夷灭九族,小则杀头流放。他们二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妄言。
朱元璋知道他们的心思,笑了笑说:“两位爱卿不要有什么顾忌,就是说错了,我也赦你们无罪。但说无防,啊,但说无防。”
见朱元璋如此说话,这二人知道再无退路,于是黄子澄首先说道:“陛下还记得洪武二十六年颁赐给诸王的《永鉴录》一书吗”?见朱元璋点了点头,黄子澄接着说:“藩王若不守祖宗成法,失亲亲之义的话,那不是将自己置于油锅之中吗。我想其中的意义,几位藩王不会不知道的。”
“是啊。”朱元璋感叹地说:“藩王的俸禄丰厚,处理的事务也很简单。居住在自己的封国里,其快乐是超过天子的。他们只知道天子车马与仪仗的威严,那里知道天子要总搅政务,晚睡早起,操心劳神的苦处”。
齐泰直接了当地说:“陛下,藩王若是真的不遵祖训,一旦有变,将会天下大乱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是啊,这就是我召见二位爱卿的原因”。他看了看黄子澄和齐泰又说:“当今皇太孙仁慈柔弱,而藩王又尾大不掉。怎堪与诸王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