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网 >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姜星火朱棣 > 第五百四十八章 塞北
第五百四十八章 塞北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姜星火朱棣最新章节!
当建文帝的头颅被经过长途颠簸送到朱棣面前时,朱棣正在塞外。
这段时间,不光是南方的姜星火在进行清田行动,朱棣也同时根据预定的计划,开始了自己对北部边防安全的加强。
当然,在朱棣的逻辑里,加强安全绝不是多做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把敌人都打死,自己就安全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天空低沉得仿佛要压到地面上来,乌云像厚厚的棉被一样密布,遮挡了星月之光,使得夜晚更加漆黑深邃。
漠北的第一场雪像无数细碎的纸片,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每一片雪花都仿佛在诉说着冬天的寒冷和无情,而此时的地面已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毯,负责巡逻的明军士卒,脚下的棉靴踩上去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是北国独有的乐章。
在这片银白世界中,明军的帐篷像一座座海上的孤岛一样矗立在风雪中,它们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唯有始终屹立的哨兵仿佛是大海中的灯塔,守护着全体明军的安全。
而伴随着的大雪而来的,就是狂风,就连巡逻士卒呼出的热气都一息不到就被狂风吹散,只剩下几处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摇曳,像是迷失方向的游魂,在寒风中寻找着归宿。
巡逻的士兵们裹着厚重的新式棉甲,头戴皮帽用棉巾裹着耳朵,踏着积雪,艰难地在营地间穿行,他们背着长枪,手握刀柄,身影在火盆微弱的光下若隐若现,即便如此,脸也是被冻得通红,但他们的目光却格外坚定,尤其是望向中军的帐篷时。
这两年,因为燕军主力南下的缘故,北方的边境局势变得非常不稳定,虽然有不少内附和表示臣服的蒙古部落充当着边境的缓冲区,但以鞑靼部为首的蒙古人,还是会时不时地南下打草谷,边境的明军不仅处于数量劣势,而且防守的边境线极为漫长,很难形成有效反击,往往是接到消息集结兵马后,对方就已经撤了。
而朱棣的行动却非常的果敢。
在北上的途中,于河南开始掉头向西,一路入潼关,随后主力由朱棣带领向西安行军,剩下的一部分则由朱能带领从蒲坂进入山西,由蒲坂至潼关,不仅构成了关中地区抵御东方的重要防线,也是关中地区向外进攻的桥头堡,当年秦国就是控此山河要冲以成霸业的,所谓“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便是此理。
而朱棣控制住了这两个要冲,不仅切断了秦、晋两藩的联系,更是直接让其失去了防御的意义,同时已经在代北集结的盛庸、平安,率军从大同镇出发,然后途经雁门进入盆地。
随后的事情就不需要多说了,面对四叔提着大刀的物理探亲,两个还没做好准备的大侄子乖得跟个鹌鹑似的,之前死活不愿意奉还的三护卫,这次都老老实实献上.不给也不行,因为他们的三护卫几万人马已经被团团包围了,你不体面四叔就帮你体面了。
虽然这两个小子最后能识大体,四叔很高兴,但这两个小子之前桀骜跋扈的行为,四叔不喜欢。
所以这两个小子都被圈禁到王府里了,在自己家构成的大监狱里好好悟道,什么时候放出来看情况。
再往后,便是等到补给物资在北京囤积的差不多,收集了足够的草原上的情报,就开始率军出塞了。
一般而言,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会在秋高马肥之际南下打草谷,而汉人军队,则不会在秋收时节用兵,因为一旦用兵,就必须要征召一到数倍于己方军队的民夫进行后勤押运等工作,势必会影响秋收。
如今北方经过战乱后,人口比洪武朝时期还要稀少,因此朱棣也没有秋收时节用兵,而是在夏天就出发了,可如今在茫茫草原上转了一个月,补给线越来越长,虽然也把征服了一些小部落,获得了大量牛羊,可一直这么耗下去却不是办法。
但在草原和沙漠上寻找敌人的踪迹却绝非易事,如果真的容易,也没有李广难封了。
此时的中军大帐内,一盏昏黄的油灯悬挂在中央,摇曳的灯光将帐篷内床上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射在布帘上,而这个影子却随着主人的移动而不断地变换着。
朱棣躺在床上,身上的锦被下角已经被他踢到了一边,他绷着身体,眉头紧锁,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显然睡得并不安稳,他的呼吸声沉重而急促,仿佛在梦中经历着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
帐篷厚实的布料在狂风的肆虐下不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外面窥视,而这种声响与朱棣沉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
在梦中,朱棣仿佛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四周被浓厚的迷雾所包围,这迷雾白茫茫一片,他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也不知道该如何离开,只能不断地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一丝线索或出口,朱棣试图睁大眼睛,但视线依旧被雾气所阻挡,无法穿透。
朱棣拔出刀,却并未有看到敌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他的步伐开始变得踉跄不稳,仿佛在寻找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种无助和迷茫的感觉让他觉得仿佛自己正被这片迷雾吞噬。
“谁?谁躲在那里?”
朱棣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他手里紧紧地握着刀,随后向前劈砍而去,可前面什么也没有,他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中,无法逃脱。
可接着下一个瞬间,朱棣忽然闯过了一道门,他被门槛绊了个踉跄,再爬起来的时候,手上跌倒也紧紧握着的刀,却不知道怎么消失了,而朱棣则选择了攥紧拳头,继续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而他的面前逐渐显现出一个人影,随着人影的靠近,朱棣终于看清了来人的面容——那是他的父皇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棣刚才还紧紧攥着的拳头中,开始布满了汗液。
见到父皇,朱棣立刻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他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皇不是已经驾崩了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朱元璋的面容严肃而冷峻,眼神中透露出对朱棣的深深不满和愤怒,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朱棣的内心,让他无处可藏。
朱棣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眼睛,只能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一向持刀张弓稳定无比的手,这时候颤抖不已。
他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杀害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篡夺了皇位,这种行为在朱元璋看来无疑是大逆不道的。
朱元璋严厉地质问朱棣为何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他的声音在迷雾中回荡,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这声音充满了威严和愤怒,让朱棣感到自己的心脏被紧紧地揪住,他无法呼吸,无法辩驳,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父皇的怒火。
在朱元璋的连声逼问下,朱棣终于开口为自己辩解。
“父皇!父皇!儿臣没杀大侄子!”
朱棣的声音颤抖而微弱,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散。
他试图解释自己奉天靖难的行为是出于对大明的忠诚和对老朱家的责任,然而,朱元璋的怒意并未因此消解,这些辩解在朱元璋的怒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步步逼近向朱棣,而朱棣则只能屁股坐在地上,用手撑着步步后退。
朱棣退到了一处悬崖边缘,他已经无路可退,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无助,仿佛自己正站在生死的边缘。
而朱棣看着愤怒的朱元璋,眼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奈,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怒了父皇的逆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对抗朱元璋的怒火,就连他也不行,他无法求得原谅。
朱棣马上就要被朱元璋逼到坠崖了,就在这时候,朱棣开口说道。
“父皇,儿臣比他做得好!让儿臣当皇帝!”
朱元璋听到他的话,沉默了,随后不再向他逼近,反而是出乎意料地往悬崖走去,一步踏出,就纵坠入了悬崖,消失在白雾之中。
朱棣下意识地起身想要拉住,却什么都没拉到。
朱棣大声呼喊,希望朱元璋能够听到他的忏悔和悔意,但朱元璋的身影却在白雾中根本见不到了。
朱棣感觉自己的心空落落的,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离他远去,他伸出手想要抓住什么,但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
“父皇,别离开儿臣,儿臣不当皇帝了,儿臣不当皇帝了!”
朱棣孤独的自语着。
这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爹,你要不当给俺当吧。”
突然,朱棣从梦中惊醒,猛地坐起身来,汗水浸透了他的内衬,从帐篷缝隙中窜进来的塞外冷风的吹拂让他感到一阵寒意。
朱棣大口地喘着粗气,心跳依然快速而有力,环顾四周,昏暗的灯光和摇曳的帐篷布料告诉他自己仍身处北征的军营之中。
外面的风雪声依稀传入耳中,让他逐渐分清现实与梦境的界限,然而那梦境中的一切却如此真实,让他心有余悸。
但所有的心有余悸,在面对自己那人高马大的二儿子时,都化成了愤怒。
朱棣一巴掌抽在了朱高煦的胳膊上。
“伱要当皇帝是吧?”
“不是。”
朱高煦挠了挠头,道:“爹你自己说的啊,刚才说你让爷爷别离开你,你不当皇帝了,我寻思爹你要不当皇帝了,这皇位也没人要啊,就给我坐呗。”
朱棣强忍着揉手掌的冲动,刚才他一巴掌下去,朱高煦没啥事,自己反倒被打疼了。
“好啊,老子还没死呢你就惦记上了,我让你想当皇帝,我让你想当皇帝!”
朱棣跳下床来,一手拔出刀来就要砍朱高煦,朱高煦吓得连忙一个大跳躲到床的另一面:“别,儿臣开玩笑的,父皇息怒!”
开玩笑的时候喊爹,不开玩笑了马上无缝切换成父皇,朱高煦还是挺自觉的。
这时候看着眼圈有点黑的朱高煦,朱棣其实有点心疼二儿子,哪怕是铁打的,这么半宿就在外面的小床上囫囵着给他守夜,人也熬不住。
只是就如玄武门之后的李世民一样,要是没有最信任的人给他守夜,给他一种心理暗示,以朱棣这种心病,是很难安睡的。
“滚出去睡觉!”
父爱如山体滑坡,本来想要表达疼爱的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就剩这个了。
朱棣挥着刀,朝着朱高煦咆哮道:“以后再敢说这样的胡话,小心朕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遵旨!”
朱高煦麻溜地跑出了大帐,长舒了一口气,他擦掉额头的汗珠,抬起头,发现外面的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
说来也怪,朱棣在南京的时候,住着朱元璋住过的地方,总是做这种噩梦,甚至需要朱高煦守门才能睡着,而北征路上明明基本不做这种噩梦了,今天又是怎么回事?
此时正是人最为困倦的时候,见两个年轻小火者正守着大帐有些打瞌睡,朱高煦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俩小火者立刻清醒了起来,吓得魂都飞了,值守的时候打盹往大了说那就是死罪。
见是朱高煦,这才放松了下来,恭敬地叫道:“殿下。”
朱高煦从腰间摸了几颗金豆子出来,塞到他们的手心里,悄声问道:“昨天有什么情况?”
俩小火者犹豫了刹那,内侍沟通外臣是死罪不假,但想起干爹的嘱咐,再加上二皇子不仅给他们叫醒了免得出事还给了金豆子,于是还是如实说了:“有个南边送来的小箱子,里面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朱高煦点了点头,拍了拍两个小火者就走了。
结合刚才朱棣的梦话内容,其实朱高煦已经猜到了。
——送过来的,八成是朱允炆的脑袋。
大帐里,朱棣坐在床边,没有立即躺下,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回想起梦中的场景,父皇朱元璋的愤怒面容和严厉的质问仍历历在目,他知道那个梦或许是父皇在天之灵的谴责,是对他夺位之争和叔侄相残的愤怒与不满。
可事已至此,哪还有回头路可走呢?
朱棣没了睡意,弯腰从床下掏出了一个箱子,打开箱子,正是朱允炆用盐腌好的头颅。
看着这颗头颅,朱棣的面色渐渐沉了下来。
“大侄子,刚跑去跟你爷爷告状了啊?”
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完全从梦境的短暂脆弱中缓了过来。
“无妨,你告吧。”
朱棣慈祥地拍了拍大侄子的脑袋,说:“你还没来过北边,这次朕就带你好好看看,朕是怎么打败鞑靼部,肃清北境的.这是你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朕当皇帝才能做到,知道吗?”
朱棣扣上箱子,一脚将其踢进床下。
这是朱棣残忍的一面,有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残忍,对别人也残忍。
如果不是这种性格,朱棣不可能当年爬冰卧雪在漠北取得大捷,也不可能装疯卖傻给自己的造反计划拖延了足够的时间。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朱棣才能热爱杀戮与战争,才能做出给人诛十族的决定。
经过短暂的沉思和自省,朱棣逐渐恢复了冷静和坚定,他知道无论那个梦是怎么样的,他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前行,完成北征的使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随着朱棣走出帐篷,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战,然而,当他抬头望去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东方的天空上鱼肚白逐渐扩大,随后一抹红霞慢慢升起,将整个世界染成了暖色调,这是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它洒在朱棣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甲胄,给予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朱棣眺望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决心,他知道北征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古来名将出塞都面临过这些问题,他为了这次出征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险阻,他都将像是年少时第一次北征那样勇往直前,直至胜利归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棣来到这片土地,根本没有任何的陌生之感,因为这条路线,他在十四年前就已经走过了。
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还是燕王的朱棣率傅友德等名将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挥师前进。
这时适逢大雪,诸将都想等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于是大军进抵迤都的时候,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
朱棣将蒙古人团团围住派人劝降成功,获得了大量的牛羊马匹,捷报传到朱元璋那里,老朱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此以后,燕王朱棣的名声开始在整个漠北传播,而出塞进攻北元,也是朱棣在洪武二十三年后的十年时间里的主要任务。
朱棣战马的足迹,踏遍了这片土地,来到这里,朱棣才觉得自己回到了最熟悉的领域。
随着天光大亮,暴风雪也停歇了下来,诸军开始埋锅造饭,吃饱喝足后再次启程。
行军路上,朱棣策马来到一处高地,他骑着一匹雄壮的战马,站在山丘上思索,而他的身后,是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明军将士。
回首望向自己带领的这支庞大军队,朱棣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骄傲的光芒,这支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能排到前列的出塞军队,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没有任何游牧民族能够战胜,所以他要考虑的问题仅仅只有如何找到敌人。
探马已经散到了周围数百里的距离寻找鞑靼部主力的踪迹,朱棣很有耐心,虽然敌人始终都在避战,但他们躲不了多久了,因为鞑靼部主力太过庞大,能够承载这些人的草场,并不多,地点只有那固定的几个,只要他们不分头跑路,那么自己总能逮到他们。
山丘下西北有一处海子,海子上面满是鴽、鹅、鸿、雁之类飞禽,白者如雪,黑者如墨,有几名取水的明军骑兵飞驰而至,这些飞禽马上从水面飞起,等人走了才回来,翩跹回翔于水面,满是昂然生机。
一群大雁休憩完毕,从海子上飞起,如果有人能够从大雁的眼睛观察下方的陆地,那就能发现明军三大营列阵行军的壮观场面步兵方阵步伐整齐,每一步都踏得地坚定;骑兵铁骑腾踔,犹如一股股钢铁洪流在平原上奔腾;炮兵则小心翼翼地从后面推着火炮的炮车,确保骡马不会太过吃力。
南北绵亘数十里的大军,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前行,明军的五色旗在风中飘扬,每一面旗帜都代表着一个战斗单位,它们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戈戟森列,闪烁着寒光,连大雁都无法直视。
朱棣骑在战马上,借由山丘的高度俯瞰着这副壮观的行军场景,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这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大明维持稳定最强大的保障,朱棣深信,只要这支军队在手,他就有能力守护大明的江山,实现自己“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雄心壮志。
另一方面,朱棣也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作为大军的最高统帅,他肩负着这些好儿郎的期许与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当世第一名将,朱棣很清醒地知道,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更取决于指挥者的智慧和勇气,因此,他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带领明军走向胜利,尤其是在这情况复杂的塞北,明军的情报和后勤都面临着极大地挑战,自己更是不能犯糊涂,否则大明的国运都可能出现问题。
而除了这些,昨晚的梦还让朱棣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余韵,虽然身边有无数忠诚的将士和文臣,但他们都无法完全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不过朱棣也很明白,作为一位帝王,他必须学会承受这种孤独,因为这是他的命运和责任。
就在朱棣默默想着心事的时候,文臣们也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有些感慨。
“军威至此,此阵孰敢婴锋!”金幼孜放下毛笔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对着行进的大军,发出了如此感慨。
“写完了?”
“回禀陛下,写完了!”
因为去瓦剌那边探听消息的锦衣卫已经绕道回来了,所以朱棣让金幼孜起草给瓦剌部的敕令,金幼孜倒是靠着马鞍直接就写了,可惜这个天气不仅毛笔用着费劲,写完了人也冻得不行,整个人都有点哆嗦。
其实莫说是人,就是用布包裹着马蹄防止打滑的战马,这时候也在不停地微微抖动着身体取暖。
“今日始知朔方天气?”
朱棣看着金幼孜有些单薄的衣裳笑了笑,找人给他弄了件厚棉衣披上,又吩咐人给他弄点热水,免得寒气入体病倒在这里,现在的医疗条件差,再加上金幼孜体魄也不算强壮,病倒了没准真就一命呜呼了。
完成了书写任务后,几名文臣策马跟随皇帝继续行军,而这行军路上也不算无聊,朱棣不愧是年轻时候干过斥候的人,对塞北风物如数家珍,在马上俯身随手从旁边揪了一串植物,就给随驾的文臣们科普了起来。
“这是沙芦菔,根是白色的,最大的能扎根地下两尺,小的就跟小人参差不多,气味辛辣微苦,不好吃,但是能吃,干斥候的要是找不到食物,可没少靠这东西充饥。”
“昨晚的暴风雪有点大,沙芦菔下面都被盖住了,你们行军要沿着大军的脚印走,不要往路边上靠。”
“哎呦。”
朱棣刚说完,杨士奇就差点跌倒,原来是马蹄陷入了一个小坑里。
朱棣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免得马匹受伤后暴躁,反而把他掀下马来摔出个好歹。
然后朱棣安抚了一下战马,神奇的是,战马马上就安静了下来。
朱棣蹲下来,用手刨了刨马蹄下面的雪,对文臣们解释道。
“这是沙兔穴,雪天马行其上,容易为其所陷。”
很快杨士奇的战马就脱困了,朱棣笑了笑,让身边的侍卫把这沙兔穴给撅了,给杨士奇金幼孜等人长长见识。
等到惊慌失措的沙兔被揪出来,杨士奇等人啧啧称奇。
这东西体型也就是鼠类大小,但它的脑袋、眼睛、毛发都像是兔子,只有爪子和腿像老鼠,尾巴很长,前足短,后足长。
“放了它吧。”
侍卫的手一松,这小东西就飞快地溜走了,
“沙兔行动敏捷,行则跳跃,性狡如兔,犬不能获之。”
“《诗》所谓跃跃毚兔者,可是此物?”杨士奇好奇问道。
朱棣拍了拍手上的雪:“谁晓得?反正草原沙漠上的游牧民都叫它沙兔。”
小小插曲过后,大军继续进发,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没有后续,所以对行军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等来到了胪朐河的时候,朱棣心情不错,还让人找块有棱有角的石头立在道边,用斧头在上面凿刻了个石碑,命名为饮马河。
但随着大军越过饮马河,很快朱棣就严肃起来了,因为前方的哨探传来消息,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鞑靼部的主力。
(本章完)
当建文帝的头颅被经过长途颠簸送到朱棣面前时,朱棣正在塞外。
这段时间,不光是南方的姜星火在进行清田行动,朱棣也同时根据预定的计划,开始了自己对北部边防安全的加强。
当然,在朱棣的逻辑里,加强安全绝不是多做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把敌人都打死,自己就安全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天空低沉得仿佛要压到地面上来,乌云像厚厚的棉被一样密布,遮挡了星月之光,使得夜晚更加漆黑深邃。
漠北的第一场雪像无数细碎的纸片,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每一片雪花都仿佛在诉说着冬天的寒冷和无情,而此时的地面已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毯,负责巡逻的明军士卒,脚下的棉靴踩上去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是北国独有的乐章。
在这片银白世界中,明军的帐篷像一座座海上的孤岛一样矗立在风雪中,它们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唯有始终屹立的哨兵仿佛是大海中的灯塔,守护着全体明军的安全。
而伴随着的大雪而来的,就是狂风,就连巡逻士卒呼出的热气都一息不到就被狂风吹散,只剩下几处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摇曳,像是迷失方向的游魂,在寒风中寻找着归宿。
巡逻的士兵们裹着厚重的新式棉甲,头戴皮帽用棉巾裹着耳朵,踏着积雪,艰难地在营地间穿行,他们背着长枪,手握刀柄,身影在火盆微弱的光下若隐若现,即便如此,脸也是被冻得通红,但他们的目光却格外坚定,尤其是望向中军的帐篷时。
这两年,因为燕军主力南下的缘故,北方的边境局势变得非常不稳定,虽然有不少内附和表示臣服的蒙古部落充当着边境的缓冲区,但以鞑靼部为首的蒙古人,还是会时不时地南下打草谷,边境的明军不仅处于数量劣势,而且防守的边境线极为漫长,很难形成有效反击,往往是接到消息集结兵马后,对方就已经撤了。
而朱棣的行动却非常的果敢。
在北上的途中,于河南开始掉头向西,一路入潼关,随后主力由朱棣带领向西安行军,剩下的一部分则由朱能带领从蒲坂进入山西,由蒲坂至潼关,不仅构成了关中地区抵御东方的重要防线,也是关中地区向外进攻的桥头堡,当年秦国就是控此山河要冲以成霸业的,所谓“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便是此理。
而朱棣控制住了这两个要冲,不仅切断了秦、晋两藩的联系,更是直接让其失去了防御的意义,同时已经在代北集结的盛庸、平安,率军从大同镇出发,然后途经雁门进入盆地。
随后的事情就不需要多说了,面对四叔提着大刀的物理探亲,两个还没做好准备的大侄子乖得跟个鹌鹑似的,之前死活不愿意奉还的三护卫,这次都老老实实献上.不给也不行,因为他们的三护卫几万人马已经被团团包围了,你不体面四叔就帮你体面了。
虽然这两个小子最后能识大体,四叔很高兴,但这两个小子之前桀骜跋扈的行为,四叔不喜欢。
所以这两个小子都被圈禁到王府里了,在自己家构成的大监狱里好好悟道,什么时候放出来看情况。
再往后,便是等到补给物资在北京囤积的差不多,收集了足够的草原上的情报,就开始率军出塞了。
一般而言,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会在秋高马肥之际南下打草谷,而汉人军队,则不会在秋收时节用兵,因为一旦用兵,就必须要征召一到数倍于己方军队的民夫进行后勤押运等工作,势必会影响秋收。
如今北方经过战乱后,人口比洪武朝时期还要稀少,因此朱棣也没有秋收时节用兵,而是在夏天就出发了,可如今在茫茫草原上转了一个月,补给线越来越长,虽然也把征服了一些小部落,获得了大量牛羊,可一直这么耗下去却不是办法。
但在草原和沙漠上寻找敌人的踪迹却绝非易事,如果真的容易,也没有李广难封了。
此时的中军大帐内,一盏昏黄的油灯悬挂在中央,摇曳的灯光将帐篷内床上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射在布帘上,而这个影子却随着主人的移动而不断地变换着。
朱棣躺在床上,身上的锦被下角已经被他踢到了一边,他绷着身体,眉头紧锁,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显然睡得并不安稳,他的呼吸声沉重而急促,仿佛在梦中经历着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
帐篷厚实的布料在狂风的肆虐下不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外面窥视,而这种声响与朱棣沉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
在梦中,朱棣仿佛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四周被浓厚的迷雾所包围,这迷雾白茫茫一片,他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也不知道该如何离开,只能不断地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一丝线索或出口,朱棣试图睁大眼睛,但视线依旧被雾气所阻挡,无法穿透。
朱棣拔出刀,却并未有看到敌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他的步伐开始变得踉跄不稳,仿佛在寻找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种无助和迷茫的感觉让他觉得仿佛自己正被这片迷雾吞噬。
“谁?谁躲在那里?”
朱棣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他手里紧紧地握着刀,随后向前劈砍而去,可前面什么也没有,他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中,无法逃脱。
可接着下一个瞬间,朱棣忽然闯过了一道门,他被门槛绊了个踉跄,再爬起来的时候,手上跌倒也紧紧握着的刀,却不知道怎么消失了,而朱棣则选择了攥紧拳头,继续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而他的面前逐渐显现出一个人影,随着人影的靠近,朱棣终于看清了来人的面容——那是他的父皇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棣刚才还紧紧攥着的拳头中,开始布满了汗液。
见到父皇,朱棣立刻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他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皇不是已经驾崩了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朱元璋的面容严肃而冷峻,眼神中透露出对朱棣的深深不满和愤怒,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朱棣的内心,让他无处可藏。
朱棣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眼睛,只能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一向持刀张弓稳定无比的手,这时候颤抖不已。
他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杀害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篡夺了皇位,这种行为在朱元璋看来无疑是大逆不道的。
朱元璋严厉地质问朱棣为何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他的声音在迷雾中回荡,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这声音充满了威严和愤怒,让朱棣感到自己的心脏被紧紧地揪住,他无法呼吸,无法辩驳,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父皇的怒火。
在朱元璋的连声逼问下,朱棣终于开口为自己辩解。
“父皇!父皇!儿臣没杀大侄子!”
朱棣的声音颤抖而微弱,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散。
他试图解释自己奉天靖难的行为是出于对大明的忠诚和对老朱家的责任,然而,朱元璋的怒意并未因此消解,这些辩解在朱元璋的怒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步步逼近向朱棣,而朱棣则只能屁股坐在地上,用手撑着步步后退。
朱棣退到了一处悬崖边缘,他已经无路可退,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无助,仿佛自己正站在生死的边缘。
而朱棣看着愤怒的朱元璋,眼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奈,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怒了父皇的逆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对抗朱元璋的怒火,就连他也不行,他无法求得原谅。
朱棣马上就要被朱元璋逼到坠崖了,就在这时候,朱棣开口说道。
“父皇,儿臣比他做得好!让儿臣当皇帝!”
朱元璋听到他的话,沉默了,随后不再向他逼近,反而是出乎意料地往悬崖走去,一步踏出,就纵坠入了悬崖,消失在白雾之中。
朱棣下意识地起身想要拉住,却什么都没拉到。
朱棣大声呼喊,希望朱元璋能够听到他的忏悔和悔意,但朱元璋的身影却在白雾中根本见不到了。
朱棣感觉自己的心空落落的,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离他远去,他伸出手想要抓住什么,但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
“父皇,别离开儿臣,儿臣不当皇帝了,儿臣不当皇帝了!”
朱棣孤独的自语着。
这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爹,你要不当给俺当吧。”
突然,朱棣从梦中惊醒,猛地坐起身来,汗水浸透了他的内衬,从帐篷缝隙中窜进来的塞外冷风的吹拂让他感到一阵寒意。
朱棣大口地喘着粗气,心跳依然快速而有力,环顾四周,昏暗的灯光和摇曳的帐篷布料告诉他自己仍身处北征的军营之中。
外面的风雪声依稀传入耳中,让他逐渐分清现实与梦境的界限,然而那梦境中的一切却如此真实,让他心有余悸。
但所有的心有余悸,在面对自己那人高马大的二儿子时,都化成了愤怒。
朱棣一巴掌抽在了朱高煦的胳膊上。
“伱要当皇帝是吧?”
“不是。”
朱高煦挠了挠头,道:“爹你自己说的啊,刚才说你让爷爷别离开你,你不当皇帝了,我寻思爹你要不当皇帝了,这皇位也没人要啊,就给我坐呗。”
朱棣强忍着揉手掌的冲动,刚才他一巴掌下去,朱高煦没啥事,自己反倒被打疼了。
“好啊,老子还没死呢你就惦记上了,我让你想当皇帝,我让你想当皇帝!”
朱棣跳下床来,一手拔出刀来就要砍朱高煦,朱高煦吓得连忙一个大跳躲到床的另一面:“别,儿臣开玩笑的,父皇息怒!”
开玩笑的时候喊爹,不开玩笑了马上无缝切换成父皇,朱高煦还是挺自觉的。
这时候看着眼圈有点黑的朱高煦,朱棣其实有点心疼二儿子,哪怕是铁打的,这么半宿就在外面的小床上囫囵着给他守夜,人也熬不住。
只是就如玄武门之后的李世民一样,要是没有最信任的人给他守夜,给他一种心理暗示,以朱棣这种心病,是很难安睡的。
“滚出去睡觉!”
父爱如山体滑坡,本来想要表达疼爱的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就剩这个了。
朱棣挥着刀,朝着朱高煦咆哮道:“以后再敢说这样的胡话,小心朕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遵旨!”
朱高煦麻溜地跑出了大帐,长舒了一口气,他擦掉额头的汗珠,抬起头,发现外面的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
说来也怪,朱棣在南京的时候,住着朱元璋住过的地方,总是做这种噩梦,甚至需要朱高煦守门才能睡着,而北征路上明明基本不做这种噩梦了,今天又是怎么回事?
此时正是人最为困倦的时候,见两个年轻小火者正守着大帐有些打瞌睡,朱高煦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俩小火者立刻清醒了起来,吓得魂都飞了,值守的时候打盹往大了说那就是死罪。
见是朱高煦,这才放松了下来,恭敬地叫道:“殿下。”
朱高煦从腰间摸了几颗金豆子出来,塞到他们的手心里,悄声问道:“昨天有什么情况?”
俩小火者犹豫了刹那,内侍沟通外臣是死罪不假,但想起干爹的嘱咐,再加上二皇子不仅给他们叫醒了免得出事还给了金豆子,于是还是如实说了:“有个南边送来的小箱子,里面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朱高煦点了点头,拍了拍两个小火者就走了。
结合刚才朱棣的梦话内容,其实朱高煦已经猜到了。
——送过来的,八成是朱允炆的脑袋。
大帐里,朱棣坐在床边,没有立即躺下,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回想起梦中的场景,父皇朱元璋的愤怒面容和严厉的质问仍历历在目,他知道那个梦或许是父皇在天之灵的谴责,是对他夺位之争和叔侄相残的愤怒与不满。
可事已至此,哪还有回头路可走呢?
朱棣没了睡意,弯腰从床下掏出了一个箱子,打开箱子,正是朱允炆用盐腌好的头颅。
看着这颗头颅,朱棣的面色渐渐沉了下来。
“大侄子,刚跑去跟你爷爷告状了啊?”
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完全从梦境的短暂脆弱中缓了过来。
“无妨,你告吧。”
朱棣慈祥地拍了拍大侄子的脑袋,说:“你还没来过北边,这次朕就带你好好看看,朕是怎么打败鞑靼部,肃清北境的.这是你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朕当皇帝才能做到,知道吗?”
朱棣扣上箱子,一脚将其踢进床下。
这是朱棣残忍的一面,有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残忍,对别人也残忍。
如果不是这种性格,朱棣不可能当年爬冰卧雪在漠北取得大捷,也不可能装疯卖傻给自己的造反计划拖延了足够的时间。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朱棣才能热爱杀戮与战争,才能做出给人诛十族的决定。
经过短暂的沉思和自省,朱棣逐渐恢复了冷静和坚定,他知道无论那个梦是怎么样的,他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前行,完成北征的使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随着朱棣走出帐篷,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战,然而,当他抬头望去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东方的天空上鱼肚白逐渐扩大,随后一抹红霞慢慢升起,将整个世界染成了暖色调,这是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它洒在朱棣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甲胄,给予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朱棣眺望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决心,他知道北征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古来名将出塞都面临过这些问题,他为了这次出征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险阻,他都将像是年少时第一次北征那样勇往直前,直至胜利归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棣来到这片土地,根本没有任何的陌生之感,因为这条路线,他在十四年前就已经走过了。
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还是燕王的朱棣率傅友德等名将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挥师前进。
这时适逢大雪,诸将都想等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于是大军进抵迤都的时候,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
朱棣将蒙古人团团围住派人劝降成功,获得了大量的牛羊马匹,捷报传到朱元璋那里,老朱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此以后,燕王朱棣的名声开始在整个漠北传播,而出塞进攻北元,也是朱棣在洪武二十三年后的十年时间里的主要任务。
朱棣战马的足迹,踏遍了这片土地,来到这里,朱棣才觉得自己回到了最熟悉的领域。
随着天光大亮,暴风雪也停歇了下来,诸军开始埋锅造饭,吃饱喝足后再次启程。
行军路上,朱棣策马来到一处高地,他骑着一匹雄壮的战马,站在山丘上思索,而他的身后,是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明军将士。
回首望向自己带领的这支庞大军队,朱棣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骄傲的光芒,这支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能排到前列的出塞军队,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没有任何游牧民族能够战胜,所以他要考虑的问题仅仅只有如何找到敌人。
探马已经散到了周围数百里的距离寻找鞑靼部主力的踪迹,朱棣很有耐心,虽然敌人始终都在避战,但他们躲不了多久了,因为鞑靼部主力太过庞大,能够承载这些人的草场,并不多,地点只有那固定的几个,只要他们不分头跑路,那么自己总能逮到他们。
山丘下西北有一处海子,海子上面满是鴽、鹅、鸿、雁之类飞禽,白者如雪,黑者如墨,有几名取水的明军骑兵飞驰而至,这些飞禽马上从水面飞起,等人走了才回来,翩跹回翔于水面,满是昂然生机。
一群大雁休憩完毕,从海子上飞起,如果有人能够从大雁的眼睛观察下方的陆地,那就能发现明军三大营列阵行军的壮观场面步兵方阵步伐整齐,每一步都踏得地坚定;骑兵铁骑腾踔,犹如一股股钢铁洪流在平原上奔腾;炮兵则小心翼翼地从后面推着火炮的炮车,确保骡马不会太过吃力。
南北绵亘数十里的大军,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前行,明军的五色旗在风中飘扬,每一面旗帜都代表着一个战斗单位,它们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戈戟森列,闪烁着寒光,连大雁都无法直视。
朱棣骑在战马上,借由山丘的高度俯瞰着这副壮观的行军场景,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这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大明维持稳定最强大的保障,朱棣深信,只要这支军队在手,他就有能力守护大明的江山,实现自己“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雄心壮志。
另一方面,朱棣也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作为大军的最高统帅,他肩负着这些好儿郎的期许与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当世第一名将,朱棣很清醒地知道,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更取决于指挥者的智慧和勇气,因此,他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带领明军走向胜利,尤其是在这情况复杂的塞北,明军的情报和后勤都面临着极大地挑战,自己更是不能犯糊涂,否则大明的国运都可能出现问题。
而除了这些,昨晚的梦还让朱棣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余韵,虽然身边有无数忠诚的将士和文臣,但他们都无法完全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不过朱棣也很明白,作为一位帝王,他必须学会承受这种孤独,因为这是他的命运和责任。
就在朱棣默默想着心事的时候,文臣们也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有些感慨。
“军威至此,此阵孰敢婴锋!”金幼孜放下毛笔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对着行进的大军,发出了如此感慨。
“写完了?”
“回禀陛下,写完了!”
因为去瓦剌那边探听消息的锦衣卫已经绕道回来了,所以朱棣让金幼孜起草给瓦剌部的敕令,金幼孜倒是靠着马鞍直接就写了,可惜这个天气不仅毛笔用着费劲,写完了人也冻得不行,整个人都有点哆嗦。
其实莫说是人,就是用布包裹着马蹄防止打滑的战马,这时候也在不停地微微抖动着身体取暖。
“今日始知朔方天气?”
朱棣看着金幼孜有些单薄的衣裳笑了笑,找人给他弄了件厚棉衣披上,又吩咐人给他弄点热水,免得寒气入体病倒在这里,现在的医疗条件差,再加上金幼孜体魄也不算强壮,病倒了没准真就一命呜呼了。
完成了书写任务后,几名文臣策马跟随皇帝继续行军,而这行军路上也不算无聊,朱棣不愧是年轻时候干过斥候的人,对塞北风物如数家珍,在马上俯身随手从旁边揪了一串植物,就给随驾的文臣们科普了起来。
“这是沙芦菔,根是白色的,最大的能扎根地下两尺,小的就跟小人参差不多,气味辛辣微苦,不好吃,但是能吃,干斥候的要是找不到食物,可没少靠这东西充饥。”
“昨晚的暴风雪有点大,沙芦菔下面都被盖住了,你们行军要沿着大军的脚印走,不要往路边上靠。”
“哎呦。”
朱棣刚说完,杨士奇就差点跌倒,原来是马蹄陷入了一个小坑里。
朱棣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免得马匹受伤后暴躁,反而把他掀下马来摔出个好歹。
然后朱棣安抚了一下战马,神奇的是,战马马上就安静了下来。
朱棣蹲下来,用手刨了刨马蹄下面的雪,对文臣们解释道。
“这是沙兔穴,雪天马行其上,容易为其所陷。”
很快杨士奇的战马就脱困了,朱棣笑了笑,让身边的侍卫把这沙兔穴给撅了,给杨士奇金幼孜等人长长见识。
等到惊慌失措的沙兔被揪出来,杨士奇等人啧啧称奇。
这东西体型也就是鼠类大小,但它的脑袋、眼睛、毛发都像是兔子,只有爪子和腿像老鼠,尾巴很长,前足短,后足长。
“放了它吧。”
侍卫的手一松,这小东西就飞快地溜走了,
“沙兔行动敏捷,行则跳跃,性狡如兔,犬不能获之。”
“《诗》所谓跃跃毚兔者,可是此物?”杨士奇好奇问道。
朱棣拍了拍手上的雪:“谁晓得?反正草原沙漠上的游牧民都叫它沙兔。”
小小插曲过后,大军继续进发,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没有后续,所以对行军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等来到了胪朐河的时候,朱棣心情不错,还让人找块有棱有角的石头立在道边,用斧头在上面凿刻了个石碑,命名为饮马河。
但随着大军越过饮马河,很快朱棣就严肃起来了,因为前方的哨探传来消息,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鞑靼部的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