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九章 出贡院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宰执大宋最新章节!
申时一到,考场中响起了一阵紧似一阵的锣声!
这边是收卷的锣声了,考生们一听到这锣声,便必须停下手中的笔,不能答卷了了。
各个考场的监考官依次收了考生们的考卷,然后由专门的官员把各个考场的考卷都捆扎封好!
这时才能打开龙门,放考生离场。
随着三声炮响,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钟浩背着考箱、提着铺盖卷,随着众考生满身疲惫的走出贡院。
这三天考试下来,当真是令人疲惫不堪、心力交瘁,钟浩是再也不愿再进这贡院了。
考生们全部出了贡院后,这龙门会再次关闭、考生们可以离开贡院了,但考官们还不能离开,要直到放榜之日才会再次打开,这些考官们才能出贡院!
考生们离开贡院后,他们的考卷会先被送到了贡院内的收卷所。
收卷所中,有收卷官先检查每份试卷是否有不规矩的地方,主要是看是否把字写在格子外面,再看有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有,这张试卷就会被挑出来,彻底没戏了。
合格的试卷会被盖上考号交给封印所。封印所的职责是糊名,即是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封起来,盖上章,即是考官也不能撕开。
在此之后交给誊录所,誊录所有书吏几百人,用红笔誊录考卷,每份必须原原本本的抄,一笔一划不能有误,包括不能有任何错别字。在誊写完的卷子上,要注明誊抄人的姓名。
为了保证誊抄准确无误,考卷还要被转到对读所。对读所中两个人一组,你读我对开始阅错,确认无误后,也要注明对读人。一份誊抄的试卷,共有三人签名,将来出现问题,这三人都要被追究责任。
考卷完成了防舞弊处理,这才送到负责阅卷的内帘官处。
处理试卷和阅卷的院子之间,只隔一道帘子。但这一道帘子是不可逾越的,内帘官和外帘官只能隔着帘子说话,任何外帘官不能进去,每个内帘官不能出来,这规定是绝对不能违反的,以防内帘和外帘人勾结。
内掌收将外帘送来的朱卷,送给了主考官王拱辰!
但这王主考不亲自阅卷,而是将试卷分发给一众同考官。
这考卷是分科阅卷的。虽然大宋朝科举,同开了十余科,进士只是其中一科,然而时至今日,朝廷独贵进士,因而考进士科的,要比明经、明法等诸科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因此判进士科卷的阅卷官也最多,足足有三十人,其余各科每科只有一两个阅卷官。好在大宋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员。哪怕再多的阅卷官,大宋也不发愁。
这进士科的阅卷官一般都是先分阅锁厅试的考卷。
锁厅试的进士名额和正试的进士名额是分开的。
今科进士科科共取士三百二十人,其中锁厅试取进士一百二十名,正试中取进士二百人。
这锁厅试此次惨叫考试的考生只有一千二三百人,这取一百二十人,基本上便等于是十分之一的取中比例!这个取中比例还是很高的。
而正试中大概有近五千考生,只有二百人的名额,只有二十五比一的比例,比锁厅试取中的难度大很多。
而且这能参加正试的都是各地解试取中的。也就是说水平没有太差的,太差的一般过不了解试。当然,像那种偏远地区的州或是边疆羁縻州这就另说了。那些羁縻州地区像侬智高那样的水平都能来参加省试!不过那些羁縻州名额很少,基本上每个州都是象征性的给一两个名额意思意思便罢了。这正试中的近五千名考生,这些来自偏远州和羁縻州的考生怕是也就一二百人,其余的大部分考生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而锁厅试中则有很多高官的恩荫子弟,也有一些靠父祖的功劳荫封的,很多都是些混吃等死的纨绔,他们纯属是来碰运气的,排除掉这部分,其实锁厅试的取中比例比十比一还要低很多。
所以,这正试的难度相对来说,比锁厅试大很多。
不过锁厅试的取中难度低,这些年来却一直没有改变。
当然,也有许多寒门士子呼吁改革这事儿,但是朝廷一直对改变锁厅试的取中比例优势没有动静,还是坚持维护锁厅试的取中比例优势。唯一的对寒门士子有好处的改变,就是规定每科的状元必须从正试的考生中选取,锁厅试的考生没有资格被点状元。
不过,这个改变对大不多寒门士子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毕竟三四年才考一科,一科就那么一个状元,这对大多数寒门士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朝廷对这锁厅试和正试的做得这一点规定,对他们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朝廷之所以对这锁厅试的巨大取中比例优势视而不见,或者说是故意视而不见,自然是跟朝廷的官员们本身有关。大宋朝厚待士大夫,对他们待遇之厚,为历朝之最。这待遇之中,恩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大宋恩荫之盛,远超历朝。
如今在朝廷的这些高官们谁没有三两个子弟恩荫为官,谁没有几个子弟参加锁厅试?呃,当然,也确实有没有的,不过谁能保证以后他们的子弟不参加锁厅试。谁又会愿意自断这条能让后辈子弟们,更容易中式的道路呢?
就算偶尔一两个高官,想要拿改变这锁厅试的取中比例,其他高官们也会集体反对的。因为他们触犯的是所有高官的集体利益,所以这事儿基本没有悬念的会无疾而终。
…………
言归正传,继续说考卷的阅卷流程。
那些同考官作为阅卷官,为了避嫌,会一捆捆试卷被编号,由这些阅卷官们依次摇签抽取,摇到哪一捆就阅哪一捆。
每个阅卷官大约阅二百分份,先阅帖经、再阅墨义,这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阅起来最简单。
关于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阅卷官遵循王拱辰和众人商定出的同一个标准,考生帖经十题最多错一道,墨义十题最多错两道,呃,这两个是不能并列的,这墨义和帖经加起来,一共不能错两道,才能算是通过了。
一个考生的帖经十题错一道,墨义十题错两道,这次是不能通过的。
当然,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标准,都是每科阅卷之前主考官和同考官们事先商定的,并不是每一次都一样,但也基本上是大差不差,容错度的上下浮动并不大。
只有这帖经和墨义合格的卷子,才有被继续阅下去的资格。
不符合的,便直接被黜落,哪怕你后面的诗赋和文章写得繁花似锦,考官连看都不看。
有人也许认为这样不公平,但确实可以大大减轻考官的工作量,而且也有道理……帖经、墨义只看基本功,要是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学扎实,可见这考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对于这样的考生,怎能被发解礼部?哪怕他的诗赋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也不能取中。
大概在这个帖经和墨义环节,就会有五分之二的考生被黜落,但真正的评判考卷的困难在后面,也就是那诗赋论和策论。
诗赋论和策论,都是主观题,考官必须一遍遍通读,才能评判优劣。
为了防止考官敷衍,每科主考官要求那些阅卷官给考生的文章断句添加句读。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呃,后世读的文言文自然是为了方便阅读,后人添加上的标点。
只有加上标点,才能证明你已经读了,而且每一份都要标点。
精读还不够,还要写评语。不管是录取的,还是不录取的,都要给出阅卷官如此评判理由。
每名考官二百份试卷,一千六百篇文章,要求在十日内很是严谨的批完,这个任务量还是非常之大的。
但是参与阅卷的官员们,谁也不敢敷衍,因为所批阅的试卷,最后还要送到礼部磨勘,复核考官的阅卷工作。那怕只是标点不正确,也要被算为误判。出现误判便会被罚俸,严重的或是误判次数多的,则会被降职。
所以,这阅卷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没人愿意当这个同考官来阅卷……因此,每次科考,这阅卷官都是礼部都是要强行指派的。
阅卷官们将认为可取的卷,送回主考官处,先是副主考看过,认为可取,便会写个‘可取’,递给主考官,认为不可取,便会打回去。
主考官一般不会驳斥副主考的面子,最后批一个‘中’字,那作这份卷的考生就被取中了。
若是阅卷官最后取中的不够取士的名额,还需要从前面被打落的考卷中拿出来,再次磨堪重阅,挑选出可以取中的。
总而言之,大宋的科考阅卷工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舞弊和懈怠的规定,这阅卷事宜还能能够尽量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的。
…………
当然,这阅卷工作就跟钟浩无关了,他现在算是彻底解放了!
钟浩出了贡院龙门,走了不一会儿,便被来接他的杨怀玉带来的仆役找到了,很快便被拉上马车。
很快徐峰也被杨家的仆役找到并送到马车上来了。
钟浩和徐峰一见面,俱都是一脸疲惫的相视一笑。
“大哥,徐三哥,考得怎么样?”随即杨怀玉又哈哈一笑,道:“看小弟我问的,两个哥哥一定能高中!走,咱们找地庆祝去!两位哥哥是想去潘楼还是燕来楼?要不去潘楼吧,大哥不是说你跟潘楼的花魁和林语晨认识吗?小弟也去见见这有名的佳人的!”
钟浩听到杨怀玉中气十足,连珠炮似的话,不由的有气无力的苦笑道:“我现在就想吃顿好的,美美的睡上一觉,至于去寻欢作乐,还是改天吧!”
徐峰也是一脸疲惫的道:“呵呵,我跟文轩一样,就想吃点好的,然后好好睡一觉!”徐峰平日里也算颇为讲究的,平日里吃睡也是挺讲究的。这在考场内睡这两晚,怕是被折腾的够呛,因为钟浩发现其脸色很是苍白。钟浩好歹随西军南下平叛时,这一群人一起睡帐篷算是习惯了,徐峰可没经过这锻炼。
杨怀玉见两人确实累得不行,只得放弃去潘楼的打算,笑道:“咱们就回家,在家里吃顿大席!等明日你们养精蓄锐好了,咱们再去潘楼快活一番!”
钟浩和徐峰都道:“如此甚好!”
当下杨怀玉让仆役驾车回家。
路上杨怀玉看着钟浩和徐峰累得那疲惫不堪的样子,不禁嘟囔道:“这进趟贡院怎么人都被折磨的这个样子啊,娘~的,看这架势,这比去蹲三天大牢还吓人啊,幸亏我不用去这贡院考试!”
钟浩和徐峰被杨怀玉的载回杨家西院的精舍,杨怀玉让人安排一桌大席为二人压惊。呃,不知道钟浩和徐峰有没有被这贡院省试的架势惊着,反正杨怀玉是有些惊着了!
杜老夫人听说钟浩考完了,也亲自过来问了钟浩考得如何。杜老夫人对钟浩的考试,还是很关心。
对于杜老夫人的发问,钟浩只能泛泛的答道还行。
当然,钟浩觉得自己中式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这一千多锁厅试的考生中大部分是不学无术的纨绔,那样说不定自己还有些希望。不然,就是随便一个认真读几年书的考生,大概水平都比他高。
虽然钟浩觉得自己比起那些常年读书的考生来,那点古文水平实在有些不堪,但他觉得自己这次运气算是比较不错了,这帖经和墨义这些客观题好歹都过了。其实说起来,钟浩觉得自己应该还是有一点中式的希望的。
甚至,钟浩觉得这次要是以策论为主评判的话,自然说不定中式的希望还真有很大。他对自己那后三道策论写得还是有些信心的,若是不论文采,只论其中干货的话,怕是没几个比得上自己的。
当然,钟浩也是随便一想,其实一直以来,大宋开科取士的评卷标准,都是以诗赋为主,策论为辅的。
钟浩和徐峰由杨怀玉胡吃海塞的一阵,吃饱喝足了便立马去各自精舍内呼呼大睡去了。
……
……
申时一到,考场中响起了一阵紧似一阵的锣声!
这边是收卷的锣声了,考生们一听到这锣声,便必须停下手中的笔,不能答卷了了。
各个考场的监考官依次收了考生们的考卷,然后由专门的官员把各个考场的考卷都捆扎封好!
这时才能打开龙门,放考生离场。
随着三声炮响,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钟浩背着考箱、提着铺盖卷,随着众考生满身疲惫的走出贡院。
这三天考试下来,当真是令人疲惫不堪、心力交瘁,钟浩是再也不愿再进这贡院了。
考生们全部出了贡院后,这龙门会再次关闭、考生们可以离开贡院了,但考官们还不能离开,要直到放榜之日才会再次打开,这些考官们才能出贡院!
考生们离开贡院后,他们的考卷会先被送到了贡院内的收卷所。
收卷所中,有收卷官先检查每份试卷是否有不规矩的地方,主要是看是否把字写在格子外面,再看有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有,这张试卷就会被挑出来,彻底没戏了。
合格的试卷会被盖上考号交给封印所。封印所的职责是糊名,即是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封起来,盖上章,即是考官也不能撕开。
在此之后交给誊录所,誊录所有书吏几百人,用红笔誊录考卷,每份必须原原本本的抄,一笔一划不能有误,包括不能有任何错别字。在誊写完的卷子上,要注明誊抄人的姓名。
为了保证誊抄准确无误,考卷还要被转到对读所。对读所中两个人一组,你读我对开始阅错,确认无误后,也要注明对读人。一份誊抄的试卷,共有三人签名,将来出现问题,这三人都要被追究责任。
考卷完成了防舞弊处理,这才送到负责阅卷的内帘官处。
处理试卷和阅卷的院子之间,只隔一道帘子。但这一道帘子是不可逾越的,内帘官和外帘官只能隔着帘子说话,任何外帘官不能进去,每个内帘官不能出来,这规定是绝对不能违反的,以防内帘和外帘人勾结。
内掌收将外帘送来的朱卷,送给了主考官王拱辰!
但这王主考不亲自阅卷,而是将试卷分发给一众同考官。
这考卷是分科阅卷的。虽然大宋朝科举,同开了十余科,进士只是其中一科,然而时至今日,朝廷独贵进士,因而考进士科的,要比明经、明法等诸科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因此判进士科卷的阅卷官也最多,足足有三十人,其余各科每科只有一两个阅卷官。好在大宋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员。哪怕再多的阅卷官,大宋也不发愁。
这进士科的阅卷官一般都是先分阅锁厅试的考卷。
锁厅试的进士名额和正试的进士名额是分开的。
今科进士科科共取士三百二十人,其中锁厅试取进士一百二十名,正试中取进士二百人。
这锁厅试此次惨叫考试的考生只有一千二三百人,这取一百二十人,基本上便等于是十分之一的取中比例!这个取中比例还是很高的。
而正试中大概有近五千考生,只有二百人的名额,只有二十五比一的比例,比锁厅试取中的难度大很多。
而且这能参加正试的都是各地解试取中的。也就是说水平没有太差的,太差的一般过不了解试。当然,像那种偏远地区的州或是边疆羁縻州这就另说了。那些羁縻州地区像侬智高那样的水平都能来参加省试!不过那些羁縻州名额很少,基本上每个州都是象征性的给一两个名额意思意思便罢了。这正试中的近五千名考生,这些来自偏远州和羁縻州的考生怕是也就一二百人,其余的大部分考生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而锁厅试中则有很多高官的恩荫子弟,也有一些靠父祖的功劳荫封的,很多都是些混吃等死的纨绔,他们纯属是来碰运气的,排除掉这部分,其实锁厅试的取中比例比十比一还要低很多。
所以,这正试的难度相对来说,比锁厅试大很多。
不过锁厅试的取中难度低,这些年来却一直没有改变。
当然,也有许多寒门士子呼吁改革这事儿,但是朝廷一直对改变锁厅试的取中比例优势没有动静,还是坚持维护锁厅试的取中比例优势。唯一的对寒门士子有好处的改变,就是规定每科的状元必须从正试的考生中选取,锁厅试的考生没有资格被点状元。
不过,这个改变对大不多寒门士子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毕竟三四年才考一科,一科就那么一个状元,这对大多数寒门士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朝廷对这锁厅试和正试的做得这一点规定,对他们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朝廷之所以对这锁厅试的巨大取中比例优势视而不见,或者说是故意视而不见,自然是跟朝廷的官员们本身有关。大宋朝厚待士大夫,对他们待遇之厚,为历朝之最。这待遇之中,恩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大宋恩荫之盛,远超历朝。
如今在朝廷的这些高官们谁没有三两个子弟恩荫为官,谁没有几个子弟参加锁厅试?呃,当然,也确实有没有的,不过谁能保证以后他们的子弟不参加锁厅试。谁又会愿意自断这条能让后辈子弟们,更容易中式的道路呢?
就算偶尔一两个高官,想要拿改变这锁厅试的取中比例,其他高官们也会集体反对的。因为他们触犯的是所有高官的集体利益,所以这事儿基本没有悬念的会无疾而终。
…………
言归正传,继续说考卷的阅卷流程。
那些同考官作为阅卷官,为了避嫌,会一捆捆试卷被编号,由这些阅卷官们依次摇签抽取,摇到哪一捆就阅哪一捆。
每个阅卷官大约阅二百分份,先阅帖经、再阅墨义,这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阅起来最简单。
关于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阅卷官遵循王拱辰和众人商定出的同一个标准,考生帖经十题最多错一道,墨义十题最多错两道,呃,这两个是不能并列的,这墨义和帖经加起来,一共不能错两道,才能算是通过了。
一个考生的帖经十题错一道,墨义十题错两道,这次是不能通过的。
当然,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标准,都是每科阅卷之前主考官和同考官们事先商定的,并不是每一次都一样,但也基本上是大差不差,容错度的上下浮动并不大。
只有这帖经和墨义合格的卷子,才有被继续阅下去的资格。
不符合的,便直接被黜落,哪怕你后面的诗赋和文章写得繁花似锦,考官连看都不看。
有人也许认为这样不公平,但确实可以大大减轻考官的工作量,而且也有道理……帖经、墨义只看基本功,要是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学扎实,可见这考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对于这样的考生,怎能被发解礼部?哪怕他的诗赋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也不能取中。
大概在这个帖经和墨义环节,就会有五分之二的考生被黜落,但真正的评判考卷的困难在后面,也就是那诗赋论和策论。
诗赋论和策论,都是主观题,考官必须一遍遍通读,才能评判优劣。
为了防止考官敷衍,每科主考官要求那些阅卷官给考生的文章断句添加句读。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呃,后世读的文言文自然是为了方便阅读,后人添加上的标点。
只有加上标点,才能证明你已经读了,而且每一份都要标点。
精读还不够,还要写评语。不管是录取的,还是不录取的,都要给出阅卷官如此评判理由。
每名考官二百份试卷,一千六百篇文章,要求在十日内很是严谨的批完,这个任务量还是非常之大的。
但是参与阅卷的官员们,谁也不敢敷衍,因为所批阅的试卷,最后还要送到礼部磨勘,复核考官的阅卷工作。那怕只是标点不正确,也要被算为误判。出现误判便会被罚俸,严重的或是误判次数多的,则会被降职。
所以,这阅卷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没人愿意当这个同考官来阅卷……因此,每次科考,这阅卷官都是礼部都是要强行指派的。
阅卷官们将认为可取的卷,送回主考官处,先是副主考看过,认为可取,便会写个‘可取’,递给主考官,认为不可取,便会打回去。
主考官一般不会驳斥副主考的面子,最后批一个‘中’字,那作这份卷的考生就被取中了。
若是阅卷官最后取中的不够取士的名额,还需要从前面被打落的考卷中拿出来,再次磨堪重阅,挑选出可以取中的。
总而言之,大宋的科考阅卷工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舞弊和懈怠的规定,这阅卷事宜还能能够尽量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的。
…………
当然,这阅卷工作就跟钟浩无关了,他现在算是彻底解放了!
钟浩出了贡院龙门,走了不一会儿,便被来接他的杨怀玉带来的仆役找到了,很快便被拉上马车。
很快徐峰也被杨家的仆役找到并送到马车上来了。
钟浩和徐峰一见面,俱都是一脸疲惫的相视一笑。
“大哥,徐三哥,考得怎么样?”随即杨怀玉又哈哈一笑,道:“看小弟我问的,两个哥哥一定能高中!走,咱们找地庆祝去!两位哥哥是想去潘楼还是燕来楼?要不去潘楼吧,大哥不是说你跟潘楼的花魁和林语晨认识吗?小弟也去见见这有名的佳人的!”
钟浩听到杨怀玉中气十足,连珠炮似的话,不由的有气无力的苦笑道:“我现在就想吃顿好的,美美的睡上一觉,至于去寻欢作乐,还是改天吧!”
徐峰也是一脸疲惫的道:“呵呵,我跟文轩一样,就想吃点好的,然后好好睡一觉!”徐峰平日里也算颇为讲究的,平日里吃睡也是挺讲究的。这在考场内睡这两晚,怕是被折腾的够呛,因为钟浩发现其脸色很是苍白。钟浩好歹随西军南下平叛时,这一群人一起睡帐篷算是习惯了,徐峰可没经过这锻炼。
杨怀玉见两人确实累得不行,只得放弃去潘楼的打算,笑道:“咱们就回家,在家里吃顿大席!等明日你们养精蓄锐好了,咱们再去潘楼快活一番!”
钟浩和徐峰都道:“如此甚好!”
当下杨怀玉让仆役驾车回家。
路上杨怀玉看着钟浩和徐峰累得那疲惫不堪的样子,不禁嘟囔道:“这进趟贡院怎么人都被折磨的这个样子啊,娘~的,看这架势,这比去蹲三天大牢还吓人啊,幸亏我不用去这贡院考试!”
钟浩和徐峰被杨怀玉的载回杨家西院的精舍,杨怀玉让人安排一桌大席为二人压惊。呃,不知道钟浩和徐峰有没有被这贡院省试的架势惊着,反正杨怀玉是有些惊着了!
杜老夫人听说钟浩考完了,也亲自过来问了钟浩考得如何。杜老夫人对钟浩的考试,还是很关心。
对于杜老夫人的发问,钟浩只能泛泛的答道还行。
当然,钟浩觉得自己中式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这一千多锁厅试的考生中大部分是不学无术的纨绔,那样说不定自己还有些希望。不然,就是随便一个认真读几年书的考生,大概水平都比他高。
虽然钟浩觉得自己比起那些常年读书的考生来,那点古文水平实在有些不堪,但他觉得自己这次运气算是比较不错了,这帖经和墨义这些客观题好歹都过了。其实说起来,钟浩觉得自己应该还是有一点中式的希望的。
甚至,钟浩觉得这次要是以策论为主评判的话,自然说不定中式的希望还真有很大。他对自己那后三道策论写得还是有些信心的,若是不论文采,只论其中干货的话,怕是没几个比得上自己的。
当然,钟浩也是随便一想,其实一直以来,大宋开科取士的评卷标准,都是以诗赋为主,策论为辅的。
钟浩和徐峰由杨怀玉胡吃海塞的一阵,吃饱喝足了便立马去各自精舍内呼呼大睡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