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安禄山攻陷长安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转世的爱恋最新章节!
夜幕降临,天空一片漆黑,然而原本应该燃起的烽火却迟迟未见。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心中开始泛起嘀咕:难道潼关出事了?他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心情愈发沉重,不祥的预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潼关对于长安来说至关重要,其安危直接关系到整个京城的存亡。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这一点。如今,潼关可能已经失陷,长安岂能独善其身?想到这里,李隆基的脸色变得苍白,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后悔不已,当初为何没有听从哥舒翰那老谋深算的谏言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哥舒翰的计策。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事实摆在眼前,潼关一旦失守,长安便危在旦夕。留给他们的只有一条路——逃跑。
李隆基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他从未想过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此刻,他只能默默祈祷,希望上天能够保佑他们安全逃离这场灾难。然而,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接下来的路途将会充满艰辛与危险……
初十这一天,李隆基感到局势已经变得异常危急,于是毫不犹豫地召集所有宰相前来召开紧急朝会,共同商讨应对之策。此时的李隆基心急如焚,而他的大舅哥杨国忠更是让人头疼不已。
杨国忠这个人身兼数十项要职,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家伙。自从安禄山举起叛旗之后,狡黠多端的杨国忠立刻下令让节度副使崔圆私下里准备好各种重要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并计划在形势危急时前往剑南地区使用。
在会议上,杨国忠毫不掩饰地向皇帝献计说:“陛下啊,如今我们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早逃往蜀中避险吧!”面对这样的提议,束手无策的李隆基也只好顺水推舟,表示赞同。毕竟,此刻除了逃跑,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十一日清晨,杨国忠神色慌张,匆匆忙忙地召集百官前往朝堂议事。此时的他,早已失去了往日那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模样。只见他满脸愁容,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进入朝堂后,杨国忠先是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带着哭腔问道:“诸位爱卿啊!如今安禄山这贼子造反,兵临城下,情势危急,不知各位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然而,面对杨国忠的询问,百官们却如木头一般呆立当场,毫无反应。他们显然已被眼前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一个个目光呆滞,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想不出任何妙计良方。
杨国忠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之感。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推卸责任道:“其实,安禄山这恶贯满盈之人早有谋反之心,此事实属众人皆知。只是皇上一直对其深信不疑,还屡屡为他担保。事已至此,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啊!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并非我等宰相之过啊!大家还是各自奔前程吧……”
杨国忠的这番话,让原本就心灰意冷的百官们愈发感到绝望和无助。一时间,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凄凉哀伤的气氛,令人唏嘘不已。
罢朝之后卫兵们有序地退出朝堂,大臣们也纷纷离开,急于返回家中。与此同时,京城的百姓们早已陷入恐慌之中,争相逃离家园,但他们并不知道应该逃往何处,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没有国家,何来家庭?这正是此时人们心中最真实的写照。
当时,叛军尚未抵达京城,许多店铺已经关闭,昔日繁华热闹、充满异域风情的长安城瞬间变得黯淡无光。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市场一片萧条景象,整座城市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面对这样的局面,杨国忠一心只想着逃跑,他再次唆使自己的好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入宫,劝说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前往蜀中避难。毕竟,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保命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六月十二日这天,上朝的官员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二,看来大臣们都已经开始收拾行李细软,随时准备开溜大吉了。此时的李隆基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变得毫无主见,但他却神经质地登上了勤政楼,并放出狠话,表示自己将亲自出征讨伐叛军。然而,这话一出口,恐怕全国百姓都会忍不住偷笑出声来。毕竟,那时的皇帝老儿早已被吓得丢了三魂六魄,说出这样的话不过是给自己壮胆罢了。
为了把这场戏演得更逼真些,李隆基紧接着又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同时将京兆少尹崔光远破格提拔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此外,他还让阉人将军边令诚掌管宫殿的钥匙。做完这些表面文章后,李隆基便堂而皇之地宣布了新的战时人事任命、为了给老百姓吃下一颗定心丸。
接下来,张明转世的李隆基最为关心的自然是逃亡后的物资安排问题。于是,他假借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将要赴任之名,名正言顺地下令剑南道筹备所需物资。这些物资种类繁多,包括粮食、衣物、药品等等,数量巨大,都是为了保障皇帝老儿在逃亡路上的生活所需。毕竟,逃亡之路艰辛漫长,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才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第二天,李隆基移居到了大明宫。夜幕降临后,一场秘密的行动悄然展开。李隆基当机立断,下令立即启动逃亡计划。他深知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耽搁。首先,他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迅速召集禁军,这支精锐部队将成为他们逃亡途中的重要保障。为了激励禁军队员们的士气,李隆基毫不吝啬地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赏赐不仅是对他们忠诚的回报,更是希望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紧接着,李隆基亲自挑选了厩中的骏马九百余匹,这些马匹皆是精良之选,它们将成为皇帝老儿和随行人员的坐骑。每一匹马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具备出色的奔跑能力和耐力,以确保逃亡的速度和安全。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和消息泄露。整个大明宫沉浸在一片紧张而神秘的氛围之中,只有核心的少数人知晓这一重大行动。
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一切显得异常诡异。他们无法理解皇帝为何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情。但无论如何,这场逃亡计划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隆基和他的团队必须全力以赴,迎接未知的挑战和考验。
六月十三日,伟大的逃亡长征时刻终于来临!此时此刻,天空刚刚泛起一丝微弱的曙光,晨曦微露之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失落和依依不舍之情。李隆基怀着沉重的心情,仅仅与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少数亲信、宦官、宫人们一同从延秋门出发,踏上了逃往西蜀的漫长旅程。
他们的步伐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每迈出一步似乎都带着无尽的眷恋和悔恨。李隆基频频回首,目光中流露出对故都的深深留恋,仿佛在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或许他心中正懊悔不已,但时已至此,已经无法回头。
然而,令人咋舌的是,那些被留在宫外的皇妃、公主以及皇孙们却遭到了无情的抛弃。这些曾经尊贵无比的皇室成员如今宛如敝履一般,被遗弃在原地,无人顾及。李隆基似乎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安危,只顾着自己匆忙逃离,这种行为实在让人感到失望至极。他们就像被遗弃的孤儿,孤独无助地站在那里,望着渐行渐远的李隆基,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悲伤。
大难临头之时,各自飞走也许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但作为一国之君,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和臣民,实在难以称得上负责任。这一场逃亡之旅,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在这场生死抉择面前,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无奈,而这些选择又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走向。
当皇帝老儿路过左藏库时,那个一脸谄媚、心机深沉的杨国忠竟然恳请放火焚烧所有的金银财宝!他振振有词地说道:“陛下啊,这些财富既然我们无法享用,又何必留给那些可恶的叛贼呢?这样岂不是太愚蠢了吗?倒不如一把火烧个精光,让他们也休想得到一丝一毫!”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这是一个无比明智的决定。
然而,杨国忠才不会在意其他人的生死存亡。这种过桥抽板的手段,正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所谓的玉石俱焚,不过是他用来掩盖自己贪婪和自私的借口罢了。在他眼中,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只有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李隆基尽管在政治方面表现得昏庸无道,但在对待钱财时却展现出了一些明智的判断力。他略带凄凉地说道:“贼兵来袭,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必然会变本加厉地向百姓搜刮掠夺。那样一来,百姓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困苦。罢了,就把这些财物留给他们吧,反正我们已经用不上了,这样至少能让百姓们少遭受些苦难。”这位濒临绝境的昏君,竟然在临终之际心中还惦记着人民,真是令人感慨万分。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面临死亡的威胁时,许多人无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就能明白事理,甚至可能会大彻大悟、尽管如此,这种觉悟已经太晚了。
这一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太阳还未完全升起,百官们便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前往皇宫上朝。他们身着华丽官服,步履匆匆,神情严肃而庄重。然而,这些官员们并不知晓,今日或许将成为他们最后一次上朝。
当他们抵达宫门口时,远远便可听见那古老漏壶滴水的清脆声响。这声音宛如天籁,穿越时空而来,与往日并无二致。宫廷仪仗队的卫士们依旧威武雄壮、整齐划一地站立着,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
然而,正当宫门缓缓开启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许多宫人一窝蜂似地涌出宫门,神色慌张,脚步凌乱。一时间,宫内宫外原本井然有序的景象瞬间被打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众人惊愕不已,纷纷驻足观望。很快,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一国之君李隆基竟然神秘地失踪了!无人知晓这位皇帝究竟去往何处,更无法揣测他的下落。群龙无首,国家必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此时此刻,整个京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百姓们忧心忡忡,生怕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那些原本威风凛凛的大臣们,则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与困惑之中。失去了皇帝的指引,他们犹如无头苍蝇般不知所措。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各种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有人试图趁此机会夺权篡位,有人则暗中策划阴谋诡计,一时之间,风云变幻,局势愈发扑朔迷离。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前途未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老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离奇失踪,与此同时,前方传来潼关失守的消息,叛军即将攻陷京城。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预感大事不妙。果不其然,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们纷纷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整个京城陷入一片混乱,仿佛回到了六国纷争的时代。
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些胆大妄为的村夫野老和市井无赖竟然趁火打劫,趁着混乱闯入皇宫和王公贵族的府邸,肆无忌惮地偷盗抢劫金银财宝。他们似乎完全不顾及国家面临的危难,只想着大发一笔国难财。更有甚者,有人骑着驴子冲进宫殿,纵火焚烧了左藏大盈库。这简直就是一场毫无征兆的暴乱,人们肆意烧杀抢掠,尽情发泄着心中的怨气。
刚刚被提拔起来的京兆尹兼任西京留守的崔光远,和宦官边令诚看到形势不对劲,便急忙带着人手前来灭火,同时招募勇猛之人代替原来的府、县官员来分别护卫京城。他们甚至还杀掉了十几名带头闹事的人,这才勉强将混乱的局面稳定住。
然而,眼看着局势已经无法守住,崔光远只能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去拜见安禄山。而令人憎恶的边令诚更是过分,竟然将宫殿各门的钥匙都献给了安禄山,这无异于直接将整个京师拱手让给了敌人。
贼首安禄山做梦都没有想到昏君李隆基竟然会如此迅速地逃离长安,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仿佛兔子一般迅捷无比。面对这种情况,一向行事谨慎、小心翼翼的老安决定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他首先下令崔乾佑率领部分兵力留守潼关,作为后续支援和接应,以防万一。
随后,安禄山耐心等待了整整十天。这十天里,他时刻保持警惕,生怕官军设下埋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他终于确认此时进军长安已是万无一失。于是,他果断下达命令,派遣部将孙孝哲统率大军挺进长安。同时,他任命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分别负责管理长安的政事和治安。
此外,安禄山还特意安排安守志领兵驻守在苑内,密切监视关中地区诸位将领的动向。待到所有部署全部完成,安禄山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地。此时此刻,他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尽情享受胜利带来的喜悦。于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在长安城拉开帷幕……
叛军攻陷长安之后,自认为天下已经平定,革命已然大功告成,于是他们开始放纵自己,整日整夜地饮酒作乐,沉迷于声色犬马和财宝贿赂之中。他们只顾着尽情享受,根本没有想过要彻底清除唐廷的残余势力,向西出兵追击李隆基,抓住这个落难的皇帝并给予致命一击。
如果当时能够乘胜追击,把革命进行到底,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和短视,使得李隆基一行人得以安然无恙地进入蜀中。而太子李亨则向北行进,也没有受到任何追击逼迫的威胁。
这样一来,太子李亨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逐渐壮大起来,最终成为了抗战的新中心。这一局势的发展,使得安禄山的叛军陷入了被动。原本可以一举消灭唐朝政权的大好时机,却因为安禄山的目光狭隘、缺乏远见而错失良机。
他最多只能算是像梁山泊的王伦那样,目光短浅,仅仅是一个占据山头称王称霸的角色罢了,绝对称不上是一个有担当、能成就大事的统帅。这种短视行为不仅预示了安禄山即将面临的人生悲剧,也让我们对安禄山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夜幕降临,天空一片漆黑,然而原本应该燃起的烽火却迟迟未见。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心中开始泛起嘀咕:难道潼关出事了?他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心情愈发沉重,不祥的预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潼关对于长安来说至关重要,其安危直接关系到整个京城的存亡。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这一点。如今,潼关可能已经失陷,长安岂能独善其身?想到这里,李隆基的脸色变得苍白,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后悔不已,当初为何没有听从哥舒翰那老谋深算的谏言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哥舒翰的计策。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事实摆在眼前,潼关一旦失守,长安便危在旦夕。留给他们的只有一条路——逃跑。
李隆基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他从未想过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此刻,他只能默默祈祷,希望上天能够保佑他们安全逃离这场灾难。然而,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接下来的路途将会充满艰辛与危险……
初十这一天,李隆基感到局势已经变得异常危急,于是毫不犹豫地召集所有宰相前来召开紧急朝会,共同商讨应对之策。此时的李隆基心急如焚,而他的大舅哥杨国忠更是让人头疼不已。
杨国忠这个人身兼数十项要职,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家伙。自从安禄山举起叛旗之后,狡黠多端的杨国忠立刻下令让节度副使崔圆私下里准备好各种重要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并计划在形势危急时前往剑南地区使用。
在会议上,杨国忠毫不掩饰地向皇帝献计说:“陛下啊,如今我们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早逃往蜀中避险吧!”面对这样的提议,束手无策的李隆基也只好顺水推舟,表示赞同。毕竟,此刻除了逃跑,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十一日清晨,杨国忠神色慌张,匆匆忙忙地召集百官前往朝堂议事。此时的他,早已失去了往日那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模样。只见他满脸愁容,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进入朝堂后,杨国忠先是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带着哭腔问道:“诸位爱卿啊!如今安禄山这贼子造反,兵临城下,情势危急,不知各位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然而,面对杨国忠的询问,百官们却如木头一般呆立当场,毫无反应。他们显然已被眼前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一个个目光呆滞,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想不出任何妙计良方。
杨国忠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之感。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推卸责任道:“其实,安禄山这恶贯满盈之人早有谋反之心,此事实属众人皆知。只是皇上一直对其深信不疑,还屡屡为他担保。事已至此,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啊!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并非我等宰相之过啊!大家还是各自奔前程吧……”
杨国忠的这番话,让原本就心灰意冷的百官们愈发感到绝望和无助。一时间,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凄凉哀伤的气氛,令人唏嘘不已。
罢朝之后卫兵们有序地退出朝堂,大臣们也纷纷离开,急于返回家中。与此同时,京城的百姓们早已陷入恐慌之中,争相逃离家园,但他们并不知道应该逃往何处,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没有国家,何来家庭?这正是此时人们心中最真实的写照。
当时,叛军尚未抵达京城,许多店铺已经关闭,昔日繁华热闹、充满异域风情的长安城瞬间变得黯淡无光。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市场一片萧条景象,整座城市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面对这样的局面,杨国忠一心只想着逃跑,他再次唆使自己的好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入宫,劝说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前往蜀中避难。毕竟,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保命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六月十二日这天,上朝的官员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二,看来大臣们都已经开始收拾行李细软,随时准备开溜大吉了。此时的李隆基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变得毫无主见,但他却神经质地登上了勤政楼,并放出狠话,表示自己将亲自出征讨伐叛军。然而,这话一出口,恐怕全国百姓都会忍不住偷笑出声来。毕竟,那时的皇帝老儿早已被吓得丢了三魂六魄,说出这样的话不过是给自己壮胆罢了。
为了把这场戏演得更逼真些,李隆基紧接着又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同时将京兆少尹崔光远破格提拔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此外,他还让阉人将军边令诚掌管宫殿的钥匙。做完这些表面文章后,李隆基便堂而皇之地宣布了新的战时人事任命、为了给老百姓吃下一颗定心丸。
接下来,张明转世的李隆基最为关心的自然是逃亡后的物资安排问题。于是,他假借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将要赴任之名,名正言顺地下令剑南道筹备所需物资。这些物资种类繁多,包括粮食、衣物、药品等等,数量巨大,都是为了保障皇帝老儿在逃亡路上的生活所需。毕竟,逃亡之路艰辛漫长,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才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第二天,李隆基移居到了大明宫。夜幕降临后,一场秘密的行动悄然展开。李隆基当机立断,下令立即启动逃亡计划。他深知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耽搁。首先,他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迅速召集禁军,这支精锐部队将成为他们逃亡途中的重要保障。为了激励禁军队员们的士气,李隆基毫不吝啬地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赏赐不仅是对他们忠诚的回报,更是希望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紧接着,李隆基亲自挑选了厩中的骏马九百余匹,这些马匹皆是精良之选,它们将成为皇帝老儿和随行人员的坐骑。每一匹马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具备出色的奔跑能力和耐力,以确保逃亡的速度和安全。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和消息泄露。整个大明宫沉浸在一片紧张而神秘的氛围之中,只有核心的少数人知晓这一重大行动。
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一切显得异常诡异。他们无法理解皇帝为何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情。但无论如何,这场逃亡计划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隆基和他的团队必须全力以赴,迎接未知的挑战和考验。
六月十三日,伟大的逃亡长征时刻终于来临!此时此刻,天空刚刚泛起一丝微弱的曙光,晨曦微露之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失落和依依不舍之情。李隆基怀着沉重的心情,仅仅与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少数亲信、宦官、宫人们一同从延秋门出发,踏上了逃往西蜀的漫长旅程。
他们的步伐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每迈出一步似乎都带着无尽的眷恋和悔恨。李隆基频频回首,目光中流露出对故都的深深留恋,仿佛在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或许他心中正懊悔不已,但时已至此,已经无法回头。
然而,令人咋舌的是,那些被留在宫外的皇妃、公主以及皇孙们却遭到了无情的抛弃。这些曾经尊贵无比的皇室成员如今宛如敝履一般,被遗弃在原地,无人顾及。李隆基似乎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安危,只顾着自己匆忙逃离,这种行为实在让人感到失望至极。他们就像被遗弃的孤儿,孤独无助地站在那里,望着渐行渐远的李隆基,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悲伤。
大难临头之时,各自飞走也许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但作为一国之君,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和臣民,实在难以称得上负责任。这一场逃亡之旅,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在这场生死抉择面前,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无奈,而这些选择又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走向。
当皇帝老儿路过左藏库时,那个一脸谄媚、心机深沉的杨国忠竟然恳请放火焚烧所有的金银财宝!他振振有词地说道:“陛下啊,这些财富既然我们无法享用,又何必留给那些可恶的叛贼呢?这样岂不是太愚蠢了吗?倒不如一把火烧个精光,让他们也休想得到一丝一毫!”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这是一个无比明智的决定。
然而,杨国忠才不会在意其他人的生死存亡。这种过桥抽板的手段,正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所谓的玉石俱焚,不过是他用来掩盖自己贪婪和自私的借口罢了。在他眼中,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只有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李隆基尽管在政治方面表现得昏庸无道,但在对待钱财时却展现出了一些明智的判断力。他略带凄凉地说道:“贼兵来袭,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必然会变本加厉地向百姓搜刮掠夺。那样一来,百姓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困苦。罢了,就把这些财物留给他们吧,反正我们已经用不上了,这样至少能让百姓们少遭受些苦难。”这位濒临绝境的昏君,竟然在临终之际心中还惦记着人民,真是令人感慨万分。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面临死亡的威胁时,许多人无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就能明白事理,甚至可能会大彻大悟、尽管如此,这种觉悟已经太晚了。
这一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太阳还未完全升起,百官们便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前往皇宫上朝。他们身着华丽官服,步履匆匆,神情严肃而庄重。然而,这些官员们并不知晓,今日或许将成为他们最后一次上朝。
当他们抵达宫门口时,远远便可听见那古老漏壶滴水的清脆声响。这声音宛如天籁,穿越时空而来,与往日并无二致。宫廷仪仗队的卫士们依旧威武雄壮、整齐划一地站立着,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
然而,正当宫门缓缓开启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许多宫人一窝蜂似地涌出宫门,神色慌张,脚步凌乱。一时间,宫内宫外原本井然有序的景象瞬间被打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众人惊愕不已,纷纷驻足观望。很快,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一国之君李隆基竟然神秘地失踪了!无人知晓这位皇帝究竟去往何处,更无法揣测他的下落。群龙无首,国家必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此时此刻,整个京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百姓们忧心忡忡,生怕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那些原本威风凛凛的大臣们,则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与困惑之中。失去了皇帝的指引,他们犹如无头苍蝇般不知所措。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各种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有人试图趁此机会夺权篡位,有人则暗中策划阴谋诡计,一时之间,风云变幻,局势愈发扑朔迷离。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前途未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老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离奇失踪,与此同时,前方传来潼关失守的消息,叛军即将攻陷京城。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预感大事不妙。果不其然,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们纷纷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整个京城陷入一片混乱,仿佛回到了六国纷争的时代。
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些胆大妄为的村夫野老和市井无赖竟然趁火打劫,趁着混乱闯入皇宫和王公贵族的府邸,肆无忌惮地偷盗抢劫金银财宝。他们似乎完全不顾及国家面临的危难,只想着大发一笔国难财。更有甚者,有人骑着驴子冲进宫殿,纵火焚烧了左藏大盈库。这简直就是一场毫无征兆的暴乱,人们肆意烧杀抢掠,尽情发泄着心中的怨气。
刚刚被提拔起来的京兆尹兼任西京留守的崔光远,和宦官边令诚看到形势不对劲,便急忙带着人手前来灭火,同时招募勇猛之人代替原来的府、县官员来分别护卫京城。他们甚至还杀掉了十几名带头闹事的人,这才勉强将混乱的局面稳定住。
然而,眼看着局势已经无法守住,崔光远只能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去拜见安禄山。而令人憎恶的边令诚更是过分,竟然将宫殿各门的钥匙都献给了安禄山,这无异于直接将整个京师拱手让给了敌人。
贼首安禄山做梦都没有想到昏君李隆基竟然会如此迅速地逃离长安,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仿佛兔子一般迅捷无比。面对这种情况,一向行事谨慎、小心翼翼的老安决定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他首先下令崔乾佑率领部分兵力留守潼关,作为后续支援和接应,以防万一。
随后,安禄山耐心等待了整整十天。这十天里,他时刻保持警惕,生怕官军设下埋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他终于确认此时进军长安已是万无一失。于是,他果断下达命令,派遣部将孙孝哲统率大军挺进长安。同时,他任命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分别负责管理长安的政事和治安。
此外,安禄山还特意安排安守志领兵驻守在苑内,密切监视关中地区诸位将领的动向。待到所有部署全部完成,安禄山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地。此时此刻,他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尽情享受胜利带来的喜悦。于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在长安城拉开帷幕……
叛军攻陷长安之后,自认为天下已经平定,革命已然大功告成,于是他们开始放纵自己,整日整夜地饮酒作乐,沉迷于声色犬马和财宝贿赂之中。他们只顾着尽情享受,根本没有想过要彻底清除唐廷的残余势力,向西出兵追击李隆基,抓住这个落难的皇帝并给予致命一击。
如果当时能够乘胜追击,把革命进行到底,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和短视,使得李隆基一行人得以安然无恙地进入蜀中。而太子李亨则向北行进,也没有受到任何追击逼迫的威胁。
这样一来,太子李亨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逐渐壮大起来,最终成为了抗战的新中心。这一局势的发展,使得安禄山的叛军陷入了被动。原本可以一举消灭唐朝政权的大好时机,却因为安禄山的目光狭隘、缺乏远见而错失良机。
他最多只能算是像梁山泊的王伦那样,目光短浅,仅仅是一个占据山头称王称霸的角色罢了,绝对称不上是一个有担当、能成就大事的统帅。这种短视行为不仅预示了安禄山即将面临的人生悲剧,也让我们对安禄山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深深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