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战争也要本钱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一世富贵最新章节!
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那些拿到手里的利益,而为了这些利益到底花了多少成本,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徐平一再提起做事的成本,还每次掉起都让朝臣觉得惊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地方正税之外,支移、折变、和买、科配,甚至里正衙前这些重役,实际上都是正税成本的一部分。而让百姓谈之色变的,正是这些科买杂捐。
在座的大臣,都曾经做过州县的亲民官,徐平一说清楚,他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赵祯还是惊奇无比,不断掂量着徐平说的,连连惊叹。
徐平道:“陛下,刚才说的是收钱所费的本钱,其实花钱的本钱也同样惊人。”
赵祯奇道:“收钱经过了无数人的手,本钱大我想得明白,花钱又要什么本钱?”
徐平看了一眼枢密使张士逊,道:“就以花在沿边各州的军费为例,比如朝廷支出了一百万贯买粮,若以开封府上色精米一贯一石计,则需有一百万石。实际上到了战时,便以真庙时陕西用兵为例,精米五贯尚买不到一贯。若再算上太平时,陕西米价只有开封府的一半,则一石米有四贯多是买卖的本钱。用兵之时,军费花在哪里可想而知了。”
张士逊沉声道:“谏议此话虽然不错,但却是无奈之举。战时万物腾贵,米价自然远贵于常时。大军不可一日乏食,多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枢相话虽然不错,但每次用兵,朝廷为了银钱用度,殚精竭虑,不可谓不用心。但最后还是会因为花费太巨,不得不息兵求和,这样总不是办法。最近三司查历年账籍,发现真庙对陕西用兵,边地收军粮到了五贯一石,还不是上色米,而当时开封府的粮价还是跟往年一样,仍然是精米一贯一石。若以军粮一百万石算,则就白白浪费了四百多万贯的钱,边地军卒吃的还不是好米。四百多万贯,如果由桥道司组织人向那里运,哪怕是从江南两浙收籴,运费也断然花不了如此之多。这样算来,沿边各路花钱,本钱就太高了。”
张士逊道:“话虽如此,只是本朝军粮运送收籴,自有成例,不好更改。”
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是有保证的,西北打起仗来,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然而徐平最怕的,就是不管朝廷投了多少钱进去,最终却转化不成前线将士的战力。最后就是钱花了,事却没办成。到了这一步,战争就成了无底洞,不想求和也得和了。
粮食是最显眼的大宗战略物资,效率也低下到了这个程度,其他的战争物资可想而知了。打仗就是打钱粮,这话是没错,但钱粮总得用到该用的地方。
禁军没有后勤组织,这是军制决定的。到了战时,会临时设立随军转运使,所依靠的后勤体系实际上是地方州县的原有行政体系。越是在人口稠密的内地,这组织体系越是有效,越是在地广人稀的边地,越是捉襟见肘,而打出国境,则就无所适从了。不管是西北还是河北,作战高度依靠商人运送后勤,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办法呢?
商人随军贩运物资,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完全依靠他们,那有多少钱也不够他们赚的。而且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推高货物的价格,他们会一直保持前线物资紧缺的状态。打仗最终的结果,就是肥了一大批随军商人,把国库掏空,不得不停战。停战之后官僚觉得窝囊,再杀一批商人泄愤。下次开战,同样的故事再重演一遍。
徐平实在怕西北跟党项打起来后,出现同样的情况。他管不了禁军,但却可以让三司把到陕西的物流体系弄顺畅。战事一起,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运到关中,至于最后怎么到前线去,就是各路帅臣的事情了。
见张士逊沉默不语,赵祯道:“若是如徐平所说,钱大多花在了无用处,着实可虑。枢密院当想出办法来,怎么向边地运送钱物,费的最少。”
张士逊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办法却少。以前也试过用厢军向陕西运粮,算下来比雇商人运粮所费还多,最好就只能如此了。”
徐平道:“枢相所说,当是以前算的用厢军运茶所费,加上制船的钱,路上沉船浪费掉的,诸般种种,不如雇商人运茶。不过,这算的是太平时的费用,一到了战时,可就不是这样的价格了。厢军运粮运茶,不管是战时还是太平时,都是花那些钱,商人却会坐地起价,越是朝廷催要的急,他们要的价越高。”
“商人求利,自然如此。不过仗不是年年打,太平时候不需要运那么多粮,难道白白养着那么多兵?而如果征用民夫,则就不如从商人那里买了。”
张士逊说的,又碰触到了军制的另一点,那就是不管禁军厢军,都是有进无出。打起仗来要增兵,这增的兵却不会在仗打完了之后退役,而是从此吃一辈子军粮。这种情况下养专业的运粮军队自然不合算,积年累月下来,为了缩减军队员额,非战斗人员基本就全部裁掉了。官员并不是傻子,他们的决策是跟军事制度相配合的。
徐平看看张士逊,又看看赵祯,看了看周围的几位宰执大臣,沉声道:“说来说去,战事起时用兵之处甚多,不得不增兵。如果不增兵,则诸事不便,所费糜多。”
张士逊沉声道:“然而增兵容易,裁员兵却难,世事难两全。”
这就是募兵制麻烦的地方,和平年代其实是比征兵费用要少的,但一到了战时,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果大规模增兵,战后多余的人员向何处去就成了问题,募兵制下当兵就是这些人的饭碗,砸了这么多人的饭碗,又是当过兵的人,整个社会都面临动荡。而如果不增兵,战时需求都靠商业行为解决,那钱花起来就是天文数字,什么政府也扛不住。
别说是这个年代,徐平记得前世那个世界第一大国,在大致和平的时候,跟个小国打上几年的仗,就能把整个国家财政给拖得七零八落。而在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用的是征兵制,战争规模不知道大了多少,反而没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募兵制本身不是问题,但是战争时只能跟商业结合,那就成了大问题了。这种制度下还能打仗花费少的,只有殖民掠夺战争。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政权所能够承受的。这种制度下的战争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那些拿到手里的利益,而为了这些利益到底花了多少成本,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徐平一再提起做事的成本,还每次掉起都让朝臣觉得惊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地方正税之外,支移、折变、和买、科配,甚至里正衙前这些重役,实际上都是正税成本的一部分。而让百姓谈之色变的,正是这些科买杂捐。
在座的大臣,都曾经做过州县的亲民官,徐平一说清楚,他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赵祯还是惊奇无比,不断掂量着徐平说的,连连惊叹。
徐平道:“陛下,刚才说的是收钱所费的本钱,其实花钱的本钱也同样惊人。”
赵祯奇道:“收钱经过了无数人的手,本钱大我想得明白,花钱又要什么本钱?”
徐平看了一眼枢密使张士逊,道:“就以花在沿边各州的军费为例,比如朝廷支出了一百万贯买粮,若以开封府上色精米一贯一石计,则需有一百万石。实际上到了战时,便以真庙时陕西用兵为例,精米五贯尚买不到一贯。若再算上太平时,陕西米价只有开封府的一半,则一石米有四贯多是买卖的本钱。用兵之时,军费花在哪里可想而知了。”
张士逊沉声道:“谏议此话虽然不错,但却是无奈之举。战时万物腾贵,米价自然远贵于常时。大军不可一日乏食,多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枢相话虽然不错,但每次用兵,朝廷为了银钱用度,殚精竭虑,不可谓不用心。但最后还是会因为花费太巨,不得不息兵求和,这样总不是办法。最近三司查历年账籍,发现真庙对陕西用兵,边地收军粮到了五贯一石,还不是上色米,而当时开封府的粮价还是跟往年一样,仍然是精米一贯一石。若以军粮一百万石算,则就白白浪费了四百多万贯的钱,边地军卒吃的还不是好米。四百多万贯,如果由桥道司组织人向那里运,哪怕是从江南两浙收籴,运费也断然花不了如此之多。这样算来,沿边各路花钱,本钱就太高了。”
张士逊道:“话虽如此,只是本朝军粮运送收籴,自有成例,不好更改。”
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是有保证的,西北打起仗来,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然而徐平最怕的,就是不管朝廷投了多少钱进去,最终却转化不成前线将士的战力。最后就是钱花了,事却没办成。到了这一步,战争就成了无底洞,不想求和也得和了。
粮食是最显眼的大宗战略物资,效率也低下到了这个程度,其他的战争物资可想而知了。打仗就是打钱粮,这话是没错,但钱粮总得用到该用的地方。
禁军没有后勤组织,这是军制决定的。到了战时,会临时设立随军转运使,所依靠的后勤体系实际上是地方州县的原有行政体系。越是在人口稠密的内地,这组织体系越是有效,越是在地广人稀的边地,越是捉襟见肘,而打出国境,则就无所适从了。不管是西北还是河北,作战高度依靠商人运送后勤,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办法呢?
商人随军贩运物资,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完全依靠他们,那有多少钱也不够他们赚的。而且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推高货物的价格,他们会一直保持前线物资紧缺的状态。打仗最终的结果,就是肥了一大批随军商人,把国库掏空,不得不停战。停战之后官僚觉得窝囊,再杀一批商人泄愤。下次开战,同样的故事再重演一遍。
徐平实在怕西北跟党项打起来后,出现同样的情况。他管不了禁军,但却可以让三司把到陕西的物流体系弄顺畅。战事一起,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运到关中,至于最后怎么到前线去,就是各路帅臣的事情了。
见张士逊沉默不语,赵祯道:“若是如徐平所说,钱大多花在了无用处,着实可虑。枢密院当想出办法来,怎么向边地运送钱物,费的最少。”
张士逊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办法却少。以前也试过用厢军向陕西运粮,算下来比雇商人运粮所费还多,最好就只能如此了。”
徐平道:“枢相所说,当是以前算的用厢军运茶所费,加上制船的钱,路上沉船浪费掉的,诸般种种,不如雇商人运茶。不过,这算的是太平时的费用,一到了战时,可就不是这样的价格了。厢军运粮运茶,不管是战时还是太平时,都是花那些钱,商人却会坐地起价,越是朝廷催要的急,他们要的价越高。”
“商人求利,自然如此。不过仗不是年年打,太平时候不需要运那么多粮,难道白白养着那么多兵?而如果征用民夫,则就不如从商人那里买了。”
张士逊说的,又碰触到了军制的另一点,那就是不管禁军厢军,都是有进无出。打起仗来要增兵,这增的兵却不会在仗打完了之后退役,而是从此吃一辈子军粮。这种情况下养专业的运粮军队自然不合算,积年累月下来,为了缩减军队员额,非战斗人员基本就全部裁掉了。官员并不是傻子,他们的决策是跟军事制度相配合的。
徐平看看张士逊,又看看赵祯,看了看周围的几位宰执大臣,沉声道:“说来说去,战事起时用兵之处甚多,不得不增兵。如果不增兵,则诸事不便,所费糜多。”
张士逊沉声道:“然而增兵容易,裁员兵却难,世事难两全。”
这就是募兵制麻烦的地方,和平年代其实是比征兵费用要少的,但一到了战时,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果大规模增兵,战后多余的人员向何处去就成了问题,募兵制下当兵就是这些人的饭碗,砸了这么多人的饭碗,又是当过兵的人,整个社会都面临动荡。而如果不增兵,战时需求都靠商业行为解决,那钱花起来就是天文数字,什么政府也扛不住。
别说是这个年代,徐平记得前世那个世界第一大国,在大致和平的时候,跟个小国打上几年的仗,就能把整个国家财政给拖得七零八落。而在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用的是征兵制,战争规模不知道大了多少,反而没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募兵制本身不是问题,但是战争时只能跟商业结合,那就成了大问题了。这种制度下还能打仗花费少的,只有殖民掠夺战争。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政权所能够承受的。这种制度下的战争成本,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