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规划战局,袁术之辩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楚史乱国志最新章节!
这场集会开始得非常早,似乎意识到了这是出征前决定任务的关键集会,每位诸侯皆蓄势待发,准备在集会之上据理力争,混得一个稍好一点的任务。
刘辩坐于正中主位之上,李旷在其身后侍立,高大的身躯加上严峻的面容使得他不怒自威,浑身气势惊人,看起来颇有震慑众诸侯的想法。
但各位诸侯也非等闲之辈,如项明曹操等人对李旷的气势视若无睹,而其他诸侯虽然因李旷的威慑稍稍感觉呼吸滞涩,也都装作一副面不改色的模样,不在其他诸侯面前露怯。
唯有极少数诸侯面色微变,但这也是由于他们器量不足的缘故,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即便有争夺指挥权的心思,却也没有这个力量。
他们,不过是跟随其他诸侯来混取名声的碌碌之辈。
当然,这碌碌也是相比于其他诸侯而言,能够走到一方诸侯这个位置,总要比世间万千人强了太多。
而在刘辩的下首,左侧坐着曹操,右侧坐着项明。
曹操身为豫州刺史,也是召集众诸侯的东道主,没有理由居于除刘辩的人之下,因此坐在仅次于刘辩的位置上,在他身后,有姚忠与典韦站立。
项明自然无需多言,论官职不逊于曹操,论声望更是远远超过,若不是他主动让位于曹操,曹操这个东道主都要被挤到次席上去。
再下,便是袁绍等人,按照官爵大小依次落座。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各地刺史都派出人马,但除了项明与曹操之外,没有任何刺史或州牧亲身前往,于是虽然是代表刺史州牧,但他们派出的领军之将的坐席还要在各郡太守之下。
“众卿毕至,那么今日的集会便算开始。”
刘辩见众人都已经落座,随即开口道:
“大军已然集结完毕,然每逢战前,需谋定而后动,不可怠慢。”
“当下,我军兵精将广,整装待发,但出发之前,也要做好规划,不能擅动,否则将事倍功半。”
“今日召众卿于此,一来是最终确定作战规划,二来便是分配职责。”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来到颖川的诸侯经过无数次的集会,商讨出了无数条讨董之法,但他们却迟迟没能下定决心究竟如何进攻。
事实上,刘辩与曹操在之前的接近半年时间内,早就做好了部署与规划,之所以让诸侯自行商讨,是给他们的一种表面上的尊重,但实际如何,还是取决于刘辩的决定。
但这个提议不能让刘辩去说,于是下首的曹操便成了一个完美的发言者。
“依臣所见,我军兵精将广,完全可以仿照当初黄巾军的策略,兵分两路,一路自颖川直接进攻軒辕关,一路则绕道兖州,自虎牢方向进攻雒阳。”
“如此,董卓必定分兵以对,而我军在兵力上本就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如此一来,获胜的可能更大。”
事实上,曹操所言不假,任凭大军总数如何,但在进攻时所需不过寥寥万余人,兵力多,只能说明可以不断轮换,却不代表攻城速度的提高。
当然了,倘若数十万大军不断轮换进攻,而城中兵力不足,确实可以达到疲兵的目的,攻城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可董卓并不缺人,麾下挤一挤拿出二十万大军镇守雄关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此一来,众多的兵力不但不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分兵是能够提高攻伐效率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但凡懂得一些兵法之人都能看出。
“臣倒是觉得,应当一鼓作气攻克軒辕关,何须兴师动众?分兵而攻,岂不繁琐?”
然而,各路诸侯总有一些人看不出这条建议的好处,当曹操话音刚落便出言反对。
亦或许,他并非看不出这条建议的优点,不过他认为自己有被分离出去的可能,因而才出言反对。
但凡兵分两路,那么必然有一路会率先攻克敌人,处身这一路的诸侯占尽功名好处,而另一路注定会是徒劳无功。
而且,那一路更有可能是进攻虎牢的一路!
之所以进攻軒辕关的一路更有可能率先攻克,一来是因为距离较近,可以节省许多在路上进军的时间,二来则是因为刘辩!
虽然对方在名义上已经不再是天子,但众诸侯都默契地不曾提及此事,即便是单纯是为了师出有名,也必须要尊对方为正统。
毕竟刘辩还执掌着传国玉玺,在理论上也说得过去。
既然是天子,那么谁能够分天子之功?而天子必然将实力强大的诸侯安排在自己麾下,而那些相对较弱的诸侯则主要负责牵制敌军。
只要能让董卓军成功地分兵,那么他们的任务就算是圆满完成,至于是否能够攻克虎牢关,其实并不重要。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毕竟谁也不知道他内心之中真正的想法。
在坐诸侯朝着发声的方向看去,出言的乃是一名面仪端容的中年,此刻,他义正言辞,仿佛真的在为联军一事着想。
众人一看,心中恍然,此人乃是袁家嫡子,袁绍的从弟,南阳太守袁术。
或许,他认为袁绍大概率可能会跟随天子,而出于平衡的缘由,将同为袁家子弟的他派去虎牢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才出言反对。
“袁卿何出此言?”
刘辩倒是笑吟吟地看着袁术,他丝毫没有打断,因为无论袁术心中是如何想的,至少他的姿态非常端正,主动出言讨论兵事。
“陛下岂忘了黄巾呼?当初黄巾军动辄百万,一路势如破竹,若能结合一处,将所向披靡。”
“说一句大逆不道之言,倘若张角当初能够集合兵力进攻一处,很可能便不会被吴侯在万军丛中擒杀,黄巾也就不会失败。”
“既有前车之鉴,因而要重蹈覆辙?所以,臣提议集中力量进攻軒辕关,哪怕日夜不休,也比分兵两路要强。”
袁术说得无比通畅,若不是项明看到袁术身后有一人捂嘴如贼,便知道此言并非袁术所想,而是另有人提点。
这场集会开始得非常早,似乎意识到了这是出征前决定任务的关键集会,每位诸侯皆蓄势待发,准备在集会之上据理力争,混得一个稍好一点的任务。
刘辩坐于正中主位之上,李旷在其身后侍立,高大的身躯加上严峻的面容使得他不怒自威,浑身气势惊人,看起来颇有震慑众诸侯的想法。
但各位诸侯也非等闲之辈,如项明曹操等人对李旷的气势视若无睹,而其他诸侯虽然因李旷的威慑稍稍感觉呼吸滞涩,也都装作一副面不改色的模样,不在其他诸侯面前露怯。
唯有极少数诸侯面色微变,但这也是由于他们器量不足的缘故,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即便有争夺指挥权的心思,却也没有这个力量。
他们,不过是跟随其他诸侯来混取名声的碌碌之辈。
当然,这碌碌也是相比于其他诸侯而言,能够走到一方诸侯这个位置,总要比世间万千人强了太多。
而在刘辩的下首,左侧坐着曹操,右侧坐着项明。
曹操身为豫州刺史,也是召集众诸侯的东道主,没有理由居于除刘辩的人之下,因此坐在仅次于刘辩的位置上,在他身后,有姚忠与典韦站立。
项明自然无需多言,论官职不逊于曹操,论声望更是远远超过,若不是他主动让位于曹操,曹操这个东道主都要被挤到次席上去。
再下,便是袁绍等人,按照官爵大小依次落座。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各地刺史都派出人马,但除了项明与曹操之外,没有任何刺史或州牧亲身前往,于是虽然是代表刺史州牧,但他们派出的领军之将的坐席还要在各郡太守之下。
“众卿毕至,那么今日的集会便算开始。”
刘辩见众人都已经落座,随即开口道:
“大军已然集结完毕,然每逢战前,需谋定而后动,不可怠慢。”
“当下,我军兵精将广,整装待发,但出发之前,也要做好规划,不能擅动,否则将事倍功半。”
“今日召众卿于此,一来是最终确定作战规划,二来便是分配职责。”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来到颖川的诸侯经过无数次的集会,商讨出了无数条讨董之法,但他们却迟迟没能下定决心究竟如何进攻。
事实上,刘辩与曹操在之前的接近半年时间内,早就做好了部署与规划,之所以让诸侯自行商讨,是给他们的一种表面上的尊重,但实际如何,还是取决于刘辩的决定。
但这个提议不能让刘辩去说,于是下首的曹操便成了一个完美的发言者。
“依臣所见,我军兵精将广,完全可以仿照当初黄巾军的策略,兵分两路,一路自颖川直接进攻軒辕关,一路则绕道兖州,自虎牢方向进攻雒阳。”
“如此,董卓必定分兵以对,而我军在兵力上本就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如此一来,获胜的可能更大。”
事实上,曹操所言不假,任凭大军总数如何,但在进攻时所需不过寥寥万余人,兵力多,只能说明可以不断轮换,却不代表攻城速度的提高。
当然了,倘若数十万大军不断轮换进攻,而城中兵力不足,确实可以达到疲兵的目的,攻城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可董卓并不缺人,麾下挤一挤拿出二十万大军镇守雄关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此一来,众多的兵力不但不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分兵是能够提高攻伐效率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但凡懂得一些兵法之人都能看出。
“臣倒是觉得,应当一鼓作气攻克軒辕关,何须兴师动众?分兵而攻,岂不繁琐?”
然而,各路诸侯总有一些人看不出这条建议的好处,当曹操话音刚落便出言反对。
亦或许,他并非看不出这条建议的优点,不过他认为自己有被分离出去的可能,因而才出言反对。
但凡兵分两路,那么必然有一路会率先攻克敌人,处身这一路的诸侯占尽功名好处,而另一路注定会是徒劳无功。
而且,那一路更有可能是进攻虎牢的一路!
之所以进攻軒辕关的一路更有可能率先攻克,一来是因为距离较近,可以节省许多在路上进军的时间,二来则是因为刘辩!
虽然对方在名义上已经不再是天子,但众诸侯都默契地不曾提及此事,即便是单纯是为了师出有名,也必须要尊对方为正统。
毕竟刘辩还执掌着传国玉玺,在理论上也说得过去。
既然是天子,那么谁能够分天子之功?而天子必然将实力强大的诸侯安排在自己麾下,而那些相对较弱的诸侯则主要负责牵制敌军。
只要能让董卓军成功地分兵,那么他们的任务就算是圆满完成,至于是否能够攻克虎牢关,其实并不重要。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毕竟谁也不知道他内心之中真正的想法。
在坐诸侯朝着发声的方向看去,出言的乃是一名面仪端容的中年,此刻,他义正言辞,仿佛真的在为联军一事着想。
众人一看,心中恍然,此人乃是袁家嫡子,袁绍的从弟,南阳太守袁术。
或许,他认为袁绍大概率可能会跟随天子,而出于平衡的缘由,将同为袁家子弟的他派去虎牢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才出言反对。
“袁卿何出此言?”
刘辩倒是笑吟吟地看着袁术,他丝毫没有打断,因为无论袁术心中是如何想的,至少他的姿态非常端正,主动出言讨论兵事。
“陛下岂忘了黄巾呼?当初黄巾军动辄百万,一路势如破竹,若能结合一处,将所向披靡。”
“说一句大逆不道之言,倘若张角当初能够集合兵力进攻一处,很可能便不会被吴侯在万军丛中擒杀,黄巾也就不会失败。”
“既有前车之鉴,因而要重蹈覆辙?所以,臣提议集中力量进攻軒辕关,哪怕日夜不休,也比分兵两路要强。”
袁术说得无比通畅,若不是项明看到袁术身后有一人捂嘴如贼,便知道此言并非袁术所想,而是另有人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