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子转念,城头之议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楚史乱国志最新章节!
不得不说,曹操机敏地把握了当下天子与十常侍之间的尴尬处境,分析得可谓环环相扣,他并没有从所谓的大义入手,去用言语迫使刘辩做出选择,而是通过层层分析,论述十常侍并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这番话无疑说到了刘辩的心坎之中。
宦党当权虽然不是刘宏时期特有,但却也绝对追溯不到汉武时期,在刘辩的价值观里,宦党本就不应属于朝堂的一部分。
文有文臣,武有武将,那么,宦官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是协助天子执政,还是帮助天子打压外戚世家?
总不会是帮天子敛财吧?
究其根源,宦党协助执政的意义便是天子为了真正培养一些绝对忠心于自己的党羽,用以平衡外戚与世家所设立的官员。
在先帝时期,十常侍也是他得以夺权的助力。
虽然在刘辩看来,十常侍对刘宏的协助是功大于过的,可他并不是刘宏,他对于宦党的态度算是不褒不贬,只是单纯地认为没有必要罢了。
更不要说,如今何进已经伏诛,朝堂之上并没有所谓的外戚残留,若是硬要言及外戚,只能是自己尚未确立的皇后家世。
而他有足够的信心,在立后之前,便掌控整个朝堂,让外戚势力掀不起浪花,更不需要十常侍的助力。
况且,十常侍手中拥有的力量已经尽在他掌控之中,可以说,将十常侍就在身边没有了任何意义
所以,十常侍在刘辩长久的规划中从来就没有一席之地,在他看来,宦官需要做的,便是老老实实地侍候天子,事关朝政,若是让他们插手,只会弊大于利。
然而,即便他有如此打算如此,他也没有想到清理十常侍的契机来临得如此之快。
他原本想要在大权独握之后再行对十常侍发难,但事已至此,无论怎么说都改变不了董卓等人诛杀十常侍的决心,那便顺水推舟,解决十常侍的隐患问题。
至于如何处理之后董卓的问题,刘辩也有了一点想法。
虽然曹操的行为令他无比恼火,但他至少能够看出,同野心勃勃的董卓相比,曹操显得要真诚得多。
至少,对方看待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基于自身利益,而是为自己,为朝堂,为整个天下考虑。
倘若以曹操来制衡董卓……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既然心中出现了这个想法,那么刘辩便继而开始思考此事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曹操在级别上等同于董卓,麾下亦有大军在手,完全有资格同对方在朝堂上针锋正对,不至于被董卓轻易压垮。
其次,曹操从战场之上取得的功绩完全盖过董卓不说,从曹操显赫的经历来看,此人拥有着高人一等的能力,假以时日,甚至能够反过来压制董卓。
而基于其种种言行分析,曹操不会像何进与董卓那样罔顾皇权,再退一步说,至少曹操不会做出违背底线之事,而董卓却早已将自己的底线弃置不顾。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绝对不会像十常侍与何进那般,虽明争暗斗在所难免,但绝对不会再次发生两党对立那般你死我活的局面。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曹操与董卓的人脉关系有相当一大部分趋于重叠,因而,很难从朝臣方面入手组建党羽。
如此想来,刘辩突然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可行之法,至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最坏的可能也无非便是回到何进与十常侍争权之时。
若是这般,他完全可以接受,毕竟任何决定都存在两面性,既然做出决定,便要承担相应决定带来的代价。
或许,董卓与曹操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致使大汉蓬勃发展也说不定。
主意打定,刘辩这才算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态度也变得没那么僵硬,将视线转向董卓。
“对于谯侯所言,雍侯是何看法?”
董卓没有想到刘辩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愣了片刻,才道:
“臣深以谯侯所言为然。”
尽管董卓对于曹操的瞻前顾后有些不屑,但至少曹操是提倡清理十常侍的,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出言反对。
“善。”
刘辩微微颔首,遂令李旷开启城门,让董曹二人得以入城。
天子仅仅抛出一个不置可否的字,使得两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现在不清楚天子的态度,若是贸然进城,等待他们的或许是死亡,因而,看着豁然洞开的城门,董卓竟然有些犹豫。
而曹操却是看出了天子此举的试探之意,倘若心怀坦荡,自然不会畏首畏尾,反之,倘若心怀歹意,面对刘辩如此态度,难免在心中会泛起嘀咕,犹犹豫豫。
若是犹豫,便可以说明问题。
于是,曹操偷偷拉了董卓一把,随即面色不改地进入雒阳城中。
毕竟,天子愿意开启城门,就说明对方已经接近被他们说服。
天子周围早就被清理出一块地方,刘辩就是在此处再次接见了董曹二人,进行了一次商议。
除了在刘辩身旁侍候的李旷,没有第五个人知晓他们到底讨论了些什么,总之,当会谈结束之后,参与其中的三人脸上是挂着笑容的。
此次会谈的目的,是要讨论如何解决十常侍的问题。
大张旗鼓地派兵闯入皇宫强杀十常侍固然是最佳方式,但此举无疑对于皇室的威严不利,因而,这种方式甫一提出便被否定。
至于其他方案,便是如何寻找十常侍逐个击破,具体来说施行此事并不困难,不过,若十常侍一直躲藏于深宫之中,此法便没有了效用。
他们商量许久,却依旧没有统一答案,于是,他们还是要用那种最为直接的方式。
刘辩也要为此做出名望上的牺牲,而他也为此提出了几个条件:
其一,曹董二人大军不得入城,若为诛杀十常侍,总共动用士卒不得超过千人。
其二,刘辩由于对张让有所承诺,因而不会参与其中。
不得不说,曹操机敏地把握了当下天子与十常侍之间的尴尬处境,分析得可谓环环相扣,他并没有从所谓的大义入手,去用言语迫使刘辩做出选择,而是通过层层分析,论述十常侍并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这番话无疑说到了刘辩的心坎之中。
宦党当权虽然不是刘宏时期特有,但却也绝对追溯不到汉武时期,在刘辩的价值观里,宦党本就不应属于朝堂的一部分。
文有文臣,武有武将,那么,宦官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是协助天子执政,还是帮助天子打压外戚世家?
总不会是帮天子敛财吧?
究其根源,宦党协助执政的意义便是天子为了真正培养一些绝对忠心于自己的党羽,用以平衡外戚与世家所设立的官员。
在先帝时期,十常侍也是他得以夺权的助力。
虽然在刘辩看来,十常侍对刘宏的协助是功大于过的,可他并不是刘宏,他对于宦党的态度算是不褒不贬,只是单纯地认为没有必要罢了。
更不要说,如今何进已经伏诛,朝堂之上并没有所谓的外戚残留,若是硬要言及外戚,只能是自己尚未确立的皇后家世。
而他有足够的信心,在立后之前,便掌控整个朝堂,让外戚势力掀不起浪花,更不需要十常侍的助力。
况且,十常侍手中拥有的力量已经尽在他掌控之中,可以说,将十常侍就在身边没有了任何意义
所以,十常侍在刘辩长久的规划中从来就没有一席之地,在他看来,宦官需要做的,便是老老实实地侍候天子,事关朝政,若是让他们插手,只会弊大于利。
然而,即便他有如此打算如此,他也没有想到清理十常侍的契机来临得如此之快。
他原本想要在大权独握之后再行对十常侍发难,但事已至此,无论怎么说都改变不了董卓等人诛杀十常侍的决心,那便顺水推舟,解决十常侍的隐患问题。
至于如何处理之后董卓的问题,刘辩也有了一点想法。
虽然曹操的行为令他无比恼火,但他至少能够看出,同野心勃勃的董卓相比,曹操显得要真诚得多。
至少,对方看待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基于自身利益,而是为自己,为朝堂,为整个天下考虑。
倘若以曹操来制衡董卓……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既然心中出现了这个想法,那么刘辩便继而开始思考此事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曹操在级别上等同于董卓,麾下亦有大军在手,完全有资格同对方在朝堂上针锋正对,不至于被董卓轻易压垮。
其次,曹操从战场之上取得的功绩完全盖过董卓不说,从曹操显赫的经历来看,此人拥有着高人一等的能力,假以时日,甚至能够反过来压制董卓。
而基于其种种言行分析,曹操不会像何进与董卓那样罔顾皇权,再退一步说,至少曹操不会做出违背底线之事,而董卓却早已将自己的底线弃置不顾。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绝对不会像十常侍与何进那般,虽明争暗斗在所难免,但绝对不会再次发生两党对立那般你死我活的局面。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曹操与董卓的人脉关系有相当一大部分趋于重叠,因而,很难从朝臣方面入手组建党羽。
如此想来,刘辩突然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可行之法,至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最坏的可能也无非便是回到何进与十常侍争权之时。
若是这般,他完全可以接受,毕竟任何决定都存在两面性,既然做出决定,便要承担相应决定带来的代价。
或许,董卓与曹操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致使大汉蓬勃发展也说不定。
主意打定,刘辩这才算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态度也变得没那么僵硬,将视线转向董卓。
“对于谯侯所言,雍侯是何看法?”
董卓没有想到刘辩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愣了片刻,才道:
“臣深以谯侯所言为然。”
尽管董卓对于曹操的瞻前顾后有些不屑,但至少曹操是提倡清理十常侍的,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出言反对。
“善。”
刘辩微微颔首,遂令李旷开启城门,让董曹二人得以入城。
天子仅仅抛出一个不置可否的字,使得两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现在不清楚天子的态度,若是贸然进城,等待他们的或许是死亡,因而,看着豁然洞开的城门,董卓竟然有些犹豫。
而曹操却是看出了天子此举的试探之意,倘若心怀坦荡,自然不会畏首畏尾,反之,倘若心怀歹意,面对刘辩如此态度,难免在心中会泛起嘀咕,犹犹豫豫。
若是犹豫,便可以说明问题。
于是,曹操偷偷拉了董卓一把,随即面色不改地进入雒阳城中。
毕竟,天子愿意开启城门,就说明对方已经接近被他们说服。
天子周围早就被清理出一块地方,刘辩就是在此处再次接见了董曹二人,进行了一次商议。
除了在刘辩身旁侍候的李旷,没有第五个人知晓他们到底讨论了些什么,总之,当会谈结束之后,参与其中的三人脸上是挂着笑容的。
此次会谈的目的,是要讨论如何解决十常侍的问题。
大张旗鼓地派兵闯入皇宫强杀十常侍固然是最佳方式,但此举无疑对于皇室的威严不利,因而,这种方式甫一提出便被否定。
至于其他方案,便是如何寻找十常侍逐个击破,具体来说施行此事并不困难,不过,若十常侍一直躲藏于深宫之中,此法便没有了效用。
他们商量许久,却依旧没有统一答案,于是,他们还是要用那种最为直接的方式。
刘辩也要为此做出名望上的牺牲,而他也为此提出了几个条件:
其一,曹董二人大军不得入城,若为诛杀十常侍,总共动用士卒不得超过千人。
其二,刘辩由于对张让有所承诺,因而不会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