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一节 葛羽笔记“白起传之人屠传说”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此生无望祭最新章节!
以下文字皆源自葛羽日记中的原文:
窗外是白雪皑皑的街景,我伏在案边开始自己“白起传奇之人屠传说”的漫画创作,面前摆着爷爷三大本厚厚的手稿,里面包括大量战国时代的史实以及轶闻,其中就包括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神”白起。
我翻阅着爷爷的手稿,关于白起的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历史上旷古绝今的血腥战役,秦赵“长平之战”。
据爷爷的手稿描述,1995年的5月某天,长平古战场在无意间被村民所觅得,震惊了考古界。据说在一场倾盆大雨之后,SX省高平县一位农民正在田间地头劳作,无意间挖到很多年代久远的尸骨,这下可把那位掘地的老汉吓坏了,马上跑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同年十月份,SX省文物管理部分对老汉挖取尸骸的附近区域开展挖掘清理工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那些已经钙化的尸骸越挖越多,直到挖了整整两个多月!在一个约莫二十平方米的小坑内,竟然挖出了一百三十多具尸骸,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给吓了个够呛!
后来这些尸骸部分被送去鉴定机构检验,大部分证据指向这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旷古绝今的大规模屠杀,这些尸骨的主人全部都为精壮男性,普遍身高在一米七以上。
放在两千多年前,这样的身高和体魄显示这些尸骸生前从事着非同寻常的职业,很可能是武士或战士。
爷爷手稿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细致地调研,据说当时的学术界和民间展开激烈探讨,这些尸骨坑可能来源于两千年前惨烈空前的一场大战役,即历史上的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屠’白起。据爷爷手稿援引史书的记载,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军,导致自古以来长平古战场附近都充满了萧杀之气。
白起的壮举绝不仅仅于此,爷爷手稿中还提及了白起的另一部战争杰作“鄢郢之战”。
在秦楚‘鄢郢之战’中,白起攻占鄢都时用水淹死楚国军民达三十五万人,据说鄢都城东积尸如山,宛如人间地狱。趁楚顷襄王从郢都东逃的时机,白起向西南直捣楚国都城郢都,并火烧楚国宗庙和陵寝。
爷爷手稿中对长平战场一带的民间风俗做了一定的调研,据说在山西高平民间传说中,白起惯常是一个嗜血如命的恶魔形象,山西高平这边至今流传着一道颇具特色的小吃‘白起肉’,将烧豆腐喻作烤白起肉,大口嚼咽以泄心头对这个杀人魔王的怨恨。
《史记》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历史上真正的白起,也叫公孙起,据考证生于陕西省郿县。关于他的身世,民间传说加史料记载,可谓五花八门。《战国策》和《史记》倾向于认定白起是秦武公的嫡长子公子白的后代,为秦国公室出身。秦武公去世后传位于同母胞弟秦德公,而嫡长子公子白则受封于平阳,后代皆以白为氏。公子白受封的平阳即现今BJ市眉县,而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相传是白起的后裔。
《新唐书》中写道“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认为白起是名将白乙丙的后代,也就是蹇叔的后裔,但是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这个说法貌似有很大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起是白公胜的后代,尤其是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明确写出白起是白公胜的后代,而白氏族谱也是这么认为。
爷爷手稿中也援引了一些史料来讨论白起的出身,《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开头就是这样一段话:“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白起的详细出生年月似乎已经不可考证,而他在历史上首次登场的时候是在秦昭襄王13年,即公元前294年。白起也叫公孙起,说明其出身来源于秦国公族,祖上应该是王公贵族,但在他出生的那个时代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荫护。
白起一开始出现时就是以左庶长的身份,秦国另一位重要人物商鞅在历史上登场时也是以左庶长的身份,那时候是在白起登场的六十二年前,左庶长的权利和含金量相比白起这个时候要高很多。
白起基本上通过自我奋斗而白手起家的。商鞅变法中取缔诗书和禁止游学,普通人似乎只有两条路有的选,要么种地,要么就去打仗。等到白起出生的时候,可供学习的典籍估计都已被焚毁,而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游学”贤者们基本上也都被隔绝在秦国城墙之外,商鞅及其学生所著《商君书·定分篇》就明文提出“民愚则易治”,甚至提出“六虱五蠹”的理念,可知秦国人那时候普遍是没什么文化的,从军的人更是大部分都是文盲,估计白起也不例外。
已经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考证白起在当左庶长之前的人生,但是可以断定,那段时间对于他的人生至关重要,他跟随什么人学习了怎样的知识,他怎样形成后来的性格,他又是怎样精通兵法和军事之道,这都成为了未解之谜。
商鞅变法后推行的法律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军功爵位制度。秦国为了鼓励民众参军而奖励军功,设置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战场虽然残酷,但是平头老百姓至少可以通过浴血杀敌和提着敌人的头颅来实现阶级跨越,甚至实现荣华富贵的理想。
纵观白起的一生,他从底层士兵一级级向上攀登,直至晋升为第二十级的战神‘武安君’,这在当年的秦国环境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商鞅变法即给老百姓带来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同时也严格限制了普通人的人身自由。普通民众生活在秦国无外乎只有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当兵,要么种地。多种地,种出多余的粮食,也是可以用来换取爵位的,但是对于民众而言,由于当时秦国平均的生产力水平所限,普通人想要仅凭着种地纳粮来换取爵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拜相封侯那都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更为快捷和靠谱的方式便是上战场杀敌,这种方式虽然危险,但效率极高。
据秦国军功制度,在战场上获得一个穿铠甲武士的首级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九亩,以及仆人(庶子)一个。虽然是拿命换,但是这待遇也的确是够优厚的了。
爵位在秦朝的法制中非常重要,不仅意味着功名富贵,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抵罪和赎身。
当时秦国民间也崇尚武力,很多热血年轻人都认为男儿应该在战场寻求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即使战死沙场也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这些思潮无形中也加速了这种军功爵位制的推行。白起最初史书所记载的身份即为左庶长,在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位列十级,应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军队干部。
民间传言白起十五岁就参军,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在残酷的军功爵位制度下肯定是一步步用人头换来的爵位,一个穿甲士兵的人头可换一级爵位。从刚入伍时候的连第一级‘公士’都算不上的白丁,到‘左庶长’这个第十级的位置,白起至少需要提着十个带甲勇士的人头才可以做到。而所谓的‘带甲武士’则专指每个诸侯国所特有的那些精锐部队,都是明确了兵种和类型的,绝非战场上泛泛之辈。
当时秦国广泛认可的带甲武士包括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胡刀骑士、楚国的材士等这些精锐部队。这些士兵就类似现在的特种兵或海军陆战队之类啥的,绝对都不是善茬,无论个人战斗能力还是装备那都是百里挑一的,跟这些人玩命十有八九就将自己的脑袋搭进去。
其实商鞅在设置军功爵位制的时候也曾全方面考虑,设置二十级制度是精心计算过的,士兵们从服役开始,能活着退伍的都烧高香了,理论上不可能有人活着能到达二十级从而获得权力巅峰,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这个人是神。但是商鞅没有估算到,六十年后的秦国果真还出了这么一个比神灵还拥有生杀大权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人屠’白起,他在这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达到了军功爵位制的顶端。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秦国逐渐变得强大,但也将社会划分为界限森严的等级。社会就是三六九等,而下等人必须在固定时限为那些上等人服役,终生都会受到压迫。不仅社会如此,在军队中也是一样,普通士兵连吃饱肚子都是问题,而随着爵位每上一级,连吃的都是不一样的。‘公士’吃粗米,‘上造’**米,而位列三级的‘簪袅’则可享有一斗精米半升肉酱外加一盘菜肴。如果不拿着人头去换取爵位,连肚子都不可能填饱,还得为比自己爵位高三级内的人随时服务。只要杀伐才能换来衣食和尊严,对于少年白起而言,这似乎就是唯一一条可供选择的路。
从踏上战场提着带甲勇士那滴血人头的那一刻,白起心里应该会明白这就是一条永远也没有出口的不归路。
看着爷爷手稿中的描述,那残酷的秦国军功爵位制度,我不觉感到有些胆寒,也通过白起真正认识到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是什么含义。我开始构思战国漫画《白起传》中白起的形象,逐渐在白纸上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累累白骨堆积如山,战火和阴霾笼罩着古战场,在这尸骨累成的群山之巅站着一个孤独的将军。他身着秦国大将的青铜皮甲,手中握着饕餮纹游熙长剑,站在悬崖边望向东方中原地区。乌云裂隙间投射下一缕阳光,透过漫天的阴霾照在这位将军的盔甲上,散发着熠熠的寒光。这个将军头发散开,猛然回头露出鹰鸢一样凶狠的眼神,他就是‘人屠’白起!
关于白起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我顿时愣神思忖了好一会儿,应该肯定不是影视剧中那种风流倜傥的帅哥模样,我估摸着应该身材高大,模样长得很凶悍。
但是既然要为爷爷的手稿绘制漫画,那也只能以手稿中具体的记载为准。
我仔细地翻阅手稿,其中还真有白起这个人的形象的记载,当然爷爷也是援引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春秋后语》记载平原君曾评价白起的形象:“渑池之会,臣观武安君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瞻视不常,难与争锋,惟廉颇足以当之。”说明武安君白起的头比较小,而身材比较魁梧,瞳孔黑白分明,即眼睛漂亮而眼神敏锐,说明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爷爷手稿中还提出,《淮南子.坠形训》中所记载的圣人也有如此特征:“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河川汇聚、日月交替上升的东方居住着非常聪明的贤人,特点是体型尖细,脑袋比较小,高鼻梁大嘴巴,像鹰鸢一样耸着肩膀踮着脚走路,周身孔窍皆与眼睛相通,筋络气血也连通眼睛。
《淮南子》其形象描述与白起颇为近似,莫非白起是东方圣人的后裔?
白起在史书中正式登场的时候是秦昭襄王13年,也就是公元前294年,当时白起的身份是左庶长,约莫于现在的旅长级别。左庶长位列20级军功爵位制中的第10级,可以算是级别中等偏上,可享四五百户租税,也算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白起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贵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魏冉。魏冉此时已是秦国的相国,并且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大秦上下颇具影响力。公元前297年,孟尝君联合魏韩齐三国军力大举攻打秦国,直接攻破函谷关直捣咸阳,直逼秦国割地求饶。
仅仅两年后,秦国军队在魏冉的带领下前来找魏韩两国复仇。魏冉是总指挥,而真正领兵打仗的是一名“新秀”,也就是被魏冉刚刚发现的左庶长白起。
初出茅庐的白起不负厚望,采用独特而凶狠的打法,迅速带队攻下新城。魏冉被白起的军事才能所折服,逐渐将白起发展为自己的心腹。而白起自己也因为这次战功而连升两级,一下子由左庶长升为左更。
在爷爷手稿的描述中,商鞅变法后制定的秦国律法对于军功爵位的认定非常严格,明文规定秦国士兵斩杀敌方‘甲士’一人方可获得爵士一级、田一顷、宅九亩,以及随身仆人一个。而判定的依据就是战后士兵带来的甲士首级,在庆功宴上带回来的敌方甲士首级越多,则获得的爵位越高。可以想象秦国在每次战后,封官鬻爵的场面有多么惊心动魄,就像是人头饕餮盛宴一般。
我估摸着秦国士兵多年征战,早已练就过人的心理素质,甚至变得丝毫没有感情了。
秦国每次征战杀伐,都需要经历数月乃至数年的光景,而斩杀甲士而获得的头颅就是自己未来前途的铺路石,是获取爵位的唯一证明,那可比金银珠宝有价值多了。至于这些凶猛的士兵是怎么保存这些人头的,这个史书好像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资料证明古代战俘的人头是彻底风干后装在木盒子里,也有说用硝制方法或者石灰腌制后密封在盒子里。
爷爷手稿中记载,古代战场上处理人头的方法也千奇百怪。秦将王翦就曾将被燕王喜封印后的燕太子丹人头盛放在注满水银的木匣子,然后再进献于秦始皇的。后来还有将头颅刷上油漆来保存的,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明朝被传首九边的熊廷弼和袁崇焕等人。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秦国的虎狼之师在战争岁月里肯定是常年与滴血人头或骷髅为伴的。这些敌方甲士的首级是如此重要,甚至在后来有学者提出,秦国军队内部甚至有可能自相残杀而拎着自己军队的人头而冒充敌方甲士去领取爵位的,也有可能相互之间偷取人头的。这个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那些杀人如麻的将士每天都要将自己斩杀的人头保护地好好的,说不定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就在被窝里捂着风干人头,或者脑袋下枕着骷髅头当枕头,这些拿命换来的首级如果丢了那岂不是白玩命了。
六国军队听到秦军威名而闻风丧胆,这个可不是盖的,那些秦军士兵各个杀人如麻,冷血无情,手中握着战刀,腰部悬挂着敌方甲士早已风化的人头或骷髅,看到敌方甲士就如狼似虎地冲过来,这个形象真不是人间该有的,这简直就是从血池地狱里跑出来的一群食人魔族。六国军队经常在气势上就被秦军所击溃,临阵倒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那些堆积如山的人头,风干的、新鲜的、腐臭的、发霉的,甚至早已变成白森森的骷髅头,各种各样面目可怖的头颅变得像商品一样被统计和归类,通过验核首级数目从而让士兵获得相应的爵位。每颗血淋淋的人头就是秦国士兵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勋章。
商鞅制定的军功律法中还有更加变态的项目,若秦军在战斗中被击败,即使秦国士兵斩杀多少甲士首级都没法授勋。那些在败仗中被斩杀的敌军甲士人头则可用来抵罪。
秦军对于战争胜负的判定也非常血腥,不仅要攻下城池,还要核对斩杀敌军的人头数,如果秦军士兵伤亡数目高于敌军的,那即使拿下城池也不能按胜利计算,敌军的人头仍旧不能用于封官鬻爵。
《商君书·境内》有记载:“期战也王人来薄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商鞅在律法中规定作战的基本单位为‘伍’,也就是五人为一组协同作战,且要保证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人生安全。如果‘一伍’内有队友战死,那么小组中其他人皆有罪,而抵罪的办法就是斩杀敌军相应数量的人头,而不可用于换取爵位。只有将抵罪的首级数目补偿清整了,才可用多余的人头来换取爵位。
商鞅的这套政策跟现在网络游戏中升级打怪的战斗系统非常近似。可残酷的是,在秦国这就是现实的人生,而非虚拟的游戏世界。
在这套残酷的律法下,衍生出很多变态的处理结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杀俘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秦军伤亡的数目远低于敌军,以增加封爵的机会,甚至在秦军损失重大的时候,也会杀无辜百姓来填充人头数。
白起在战斗中最喜欢做的就是杀降,通常都会是数以十万计地成批处理掉,仿佛人命就像稻草一般,这些累累白骨就是自己平步青云的阶梯。或许在杀戮之余,白起还会想到等自己老了,迟早有一天也会告老还乡,双手再也不会沾其他人的一滴血。但是,命运早已安排,从第一次斩杀敌方甲士的那一刻起,白起就走进了一条永远回不去的出口。
白起自攻占新城后被魏冉所器重,渐渐咋军士中崭露头角。新城攻陷后的第二年,韩国又联合魏国和周组成联军剑指秦国,共计二十四万人屯兵伊阙。魏冉让白起领兵攻打韩魏联军,而此时白起手头的兵力还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多。白起采用先弱后强的独特战术,并将韩魏联军包抄于伊阙,将二十四万敌军全部斩杀在伊阙战场上,杀神此战一举成名。此时白起初露锋芒的凶狠和高超的军事能力让天下为之一震。
我看着爷爷手稿中的描绘,那些秦国士兵的残酷生存法则、那些关于白起的身世与个人奋斗过程,一切都让我不寒而栗,仿佛自己也置身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战场。我尝试着在画纸上描绘秦国士兵浴血杀敌的血腥场景,幻想着自己就是一名秦国士兵,而自己身边都是那些为了改善亲人生存现状而浴血沙场的亡命将士。对于这些士兵而言,砍杀敌人的头颅就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家人生活的唯一途径,尽管很多时候他们也会被残暴的敌人所反杀。
这就是秦人的命运和人生。
以下文字皆源自葛羽日记中的原文:
窗外是白雪皑皑的街景,我伏在案边开始自己“白起传奇之人屠传说”的漫画创作,面前摆着爷爷三大本厚厚的手稿,里面包括大量战国时代的史实以及轶闻,其中就包括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神”白起。
我翻阅着爷爷的手稿,关于白起的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历史上旷古绝今的血腥战役,秦赵“长平之战”。
据爷爷的手稿描述,1995年的5月某天,长平古战场在无意间被村民所觅得,震惊了考古界。据说在一场倾盆大雨之后,SX省高平县一位农民正在田间地头劳作,无意间挖到很多年代久远的尸骨,这下可把那位掘地的老汉吓坏了,马上跑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同年十月份,SX省文物管理部分对老汉挖取尸骸的附近区域开展挖掘清理工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那些已经钙化的尸骸越挖越多,直到挖了整整两个多月!在一个约莫二十平方米的小坑内,竟然挖出了一百三十多具尸骸,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给吓了个够呛!
后来这些尸骸部分被送去鉴定机构检验,大部分证据指向这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旷古绝今的大规模屠杀,这些尸骨的主人全部都为精壮男性,普遍身高在一米七以上。
放在两千多年前,这样的身高和体魄显示这些尸骸生前从事着非同寻常的职业,很可能是武士或战士。
爷爷手稿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细致地调研,据说当时的学术界和民间展开激烈探讨,这些尸骨坑可能来源于两千年前惨烈空前的一场大战役,即历史上的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屠’白起。据爷爷手稿援引史书的记载,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军,导致自古以来长平古战场附近都充满了萧杀之气。
白起的壮举绝不仅仅于此,爷爷手稿中还提及了白起的另一部战争杰作“鄢郢之战”。
在秦楚‘鄢郢之战’中,白起攻占鄢都时用水淹死楚国军民达三十五万人,据说鄢都城东积尸如山,宛如人间地狱。趁楚顷襄王从郢都东逃的时机,白起向西南直捣楚国都城郢都,并火烧楚国宗庙和陵寝。
爷爷手稿中对长平战场一带的民间风俗做了一定的调研,据说在山西高平民间传说中,白起惯常是一个嗜血如命的恶魔形象,山西高平这边至今流传着一道颇具特色的小吃‘白起肉’,将烧豆腐喻作烤白起肉,大口嚼咽以泄心头对这个杀人魔王的怨恨。
《史记》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历史上真正的白起,也叫公孙起,据考证生于陕西省郿县。关于他的身世,民间传说加史料记载,可谓五花八门。《战国策》和《史记》倾向于认定白起是秦武公的嫡长子公子白的后代,为秦国公室出身。秦武公去世后传位于同母胞弟秦德公,而嫡长子公子白则受封于平阳,后代皆以白为氏。公子白受封的平阳即现今BJ市眉县,而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相传是白起的后裔。
《新唐书》中写道“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认为白起是名将白乙丙的后代,也就是蹇叔的后裔,但是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这个说法貌似有很大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起是白公胜的后代,尤其是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明确写出白起是白公胜的后代,而白氏族谱也是这么认为。
爷爷手稿中也援引了一些史料来讨论白起的出身,《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开头就是这样一段话:“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白起的详细出生年月似乎已经不可考证,而他在历史上首次登场的时候是在秦昭襄王13年,即公元前294年。白起也叫公孙起,说明其出身来源于秦国公族,祖上应该是王公贵族,但在他出生的那个时代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荫护。
白起一开始出现时就是以左庶长的身份,秦国另一位重要人物商鞅在历史上登场时也是以左庶长的身份,那时候是在白起登场的六十二年前,左庶长的权利和含金量相比白起这个时候要高很多。
白起基本上通过自我奋斗而白手起家的。商鞅变法中取缔诗书和禁止游学,普通人似乎只有两条路有的选,要么种地,要么就去打仗。等到白起出生的时候,可供学习的典籍估计都已被焚毁,而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游学”贤者们基本上也都被隔绝在秦国城墙之外,商鞅及其学生所著《商君书·定分篇》就明文提出“民愚则易治”,甚至提出“六虱五蠹”的理念,可知秦国人那时候普遍是没什么文化的,从军的人更是大部分都是文盲,估计白起也不例外。
已经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考证白起在当左庶长之前的人生,但是可以断定,那段时间对于他的人生至关重要,他跟随什么人学习了怎样的知识,他怎样形成后来的性格,他又是怎样精通兵法和军事之道,这都成为了未解之谜。
商鞅变法后推行的法律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军功爵位制度。秦国为了鼓励民众参军而奖励军功,设置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战场虽然残酷,但是平头老百姓至少可以通过浴血杀敌和提着敌人的头颅来实现阶级跨越,甚至实现荣华富贵的理想。
纵观白起的一生,他从底层士兵一级级向上攀登,直至晋升为第二十级的战神‘武安君’,这在当年的秦国环境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商鞅变法即给老百姓带来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同时也严格限制了普通人的人身自由。普通民众生活在秦国无外乎只有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当兵,要么种地。多种地,种出多余的粮食,也是可以用来换取爵位的,但是对于民众而言,由于当时秦国平均的生产力水平所限,普通人想要仅凭着种地纳粮来换取爵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拜相封侯那都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更为快捷和靠谱的方式便是上战场杀敌,这种方式虽然危险,但效率极高。
据秦国军功制度,在战场上获得一个穿铠甲武士的首级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九亩,以及仆人(庶子)一个。虽然是拿命换,但是这待遇也的确是够优厚的了。
爵位在秦朝的法制中非常重要,不仅意味着功名富贵,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抵罪和赎身。
当时秦国民间也崇尚武力,很多热血年轻人都认为男儿应该在战场寻求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即使战死沙场也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这些思潮无形中也加速了这种军功爵位制的推行。白起最初史书所记载的身份即为左庶长,在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位列十级,应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军队干部。
民间传言白起十五岁就参军,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在残酷的军功爵位制度下肯定是一步步用人头换来的爵位,一个穿甲士兵的人头可换一级爵位。从刚入伍时候的连第一级‘公士’都算不上的白丁,到‘左庶长’这个第十级的位置,白起至少需要提着十个带甲勇士的人头才可以做到。而所谓的‘带甲武士’则专指每个诸侯国所特有的那些精锐部队,都是明确了兵种和类型的,绝非战场上泛泛之辈。
当时秦国广泛认可的带甲武士包括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胡刀骑士、楚国的材士等这些精锐部队。这些士兵就类似现在的特种兵或海军陆战队之类啥的,绝对都不是善茬,无论个人战斗能力还是装备那都是百里挑一的,跟这些人玩命十有八九就将自己的脑袋搭进去。
其实商鞅在设置军功爵位制的时候也曾全方面考虑,设置二十级制度是精心计算过的,士兵们从服役开始,能活着退伍的都烧高香了,理论上不可能有人活着能到达二十级从而获得权力巅峰,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这个人是神。但是商鞅没有估算到,六十年后的秦国果真还出了这么一个比神灵还拥有生杀大权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人屠’白起,他在这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达到了军功爵位制的顶端。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秦国逐渐变得强大,但也将社会划分为界限森严的等级。社会就是三六九等,而下等人必须在固定时限为那些上等人服役,终生都会受到压迫。不仅社会如此,在军队中也是一样,普通士兵连吃饱肚子都是问题,而随着爵位每上一级,连吃的都是不一样的。‘公士’吃粗米,‘上造’**米,而位列三级的‘簪袅’则可享有一斗精米半升肉酱外加一盘菜肴。如果不拿着人头去换取爵位,连肚子都不可能填饱,还得为比自己爵位高三级内的人随时服务。只要杀伐才能换来衣食和尊严,对于少年白起而言,这似乎就是唯一一条可供选择的路。
从踏上战场提着带甲勇士那滴血人头的那一刻,白起心里应该会明白这就是一条永远也没有出口的不归路。
看着爷爷手稿中的描述,那残酷的秦国军功爵位制度,我不觉感到有些胆寒,也通过白起真正认识到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是什么含义。我开始构思战国漫画《白起传》中白起的形象,逐渐在白纸上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累累白骨堆积如山,战火和阴霾笼罩着古战场,在这尸骨累成的群山之巅站着一个孤独的将军。他身着秦国大将的青铜皮甲,手中握着饕餮纹游熙长剑,站在悬崖边望向东方中原地区。乌云裂隙间投射下一缕阳光,透过漫天的阴霾照在这位将军的盔甲上,散发着熠熠的寒光。这个将军头发散开,猛然回头露出鹰鸢一样凶狠的眼神,他就是‘人屠’白起!
关于白起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我顿时愣神思忖了好一会儿,应该肯定不是影视剧中那种风流倜傥的帅哥模样,我估摸着应该身材高大,模样长得很凶悍。
但是既然要为爷爷的手稿绘制漫画,那也只能以手稿中具体的记载为准。
我仔细地翻阅手稿,其中还真有白起这个人的形象的记载,当然爷爷也是援引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春秋后语》记载平原君曾评价白起的形象:“渑池之会,臣观武安君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瞻视不常,难与争锋,惟廉颇足以当之。”说明武安君白起的头比较小,而身材比较魁梧,瞳孔黑白分明,即眼睛漂亮而眼神敏锐,说明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爷爷手稿中还提出,《淮南子.坠形训》中所记载的圣人也有如此特征:“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河川汇聚、日月交替上升的东方居住着非常聪明的贤人,特点是体型尖细,脑袋比较小,高鼻梁大嘴巴,像鹰鸢一样耸着肩膀踮着脚走路,周身孔窍皆与眼睛相通,筋络气血也连通眼睛。
《淮南子》其形象描述与白起颇为近似,莫非白起是东方圣人的后裔?
白起在史书中正式登场的时候是秦昭襄王13年,也就是公元前294年,当时白起的身份是左庶长,约莫于现在的旅长级别。左庶长位列20级军功爵位制中的第10级,可以算是级别中等偏上,可享四五百户租税,也算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白起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贵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魏冉。魏冉此时已是秦国的相国,并且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大秦上下颇具影响力。公元前297年,孟尝君联合魏韩齐三国军力大举攻打秦国,直接攻破函谷关直捣咸阳,直逼秦国割地求饶。
仅仅两年后,秦国军队在魏冉的带领下前来找魏韩两国复仇。魏冉是总指挥,而真正领兵打仗的是一名“新秀”,也就是被魏冉刚刚发现的左庶长白起。
初出茅庐的白起不负厚望,采用独特而凶狠的打法,迅速带队攻下新城。魏冉被白起的军事才能所折服,逐渐将白起发展为自己的心腹。而白起自己也因为这次战功而连升两级,一下子由左庶长升为左更。
在爷爷手稿的描述中,商鞅变法后制定的秦国律法对于军功爵位的认定非常严格,明文规定秦国士兵斩杀敌方‘甲士’一人方可获得爵士一级、田一顷、宅九亩,以及随身仆人一个。而判定的依据就是战后士兵带来的甲士首级,在庆功宴上带回来的敌方甲士首级越多,则获得的爵位越高。可以想象秦国在每次战后,封官鬻爵的场面有多么惊心动魄,就像是人头饕餮盛宴一般。
我估摸着秦国士兵多年征战,早已练就过人的心理素质,甚至变得丝毫没有感情了。
秦国每次征战杀伐,都需要经历数月乃至数年的光景,而斩杀甲士而获得的头颅就是自己未来前途的铺路石,是获取爵位的唯一证明,那可比金银珠宝有价值多了。至于这些凶猛的士兵是怎么保存这些人头的,这个史书好像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资料证明古代战俘的人头是彻底风干后装在木盒子里,也有说用硝制方法或者石灰腌制后密封在盒子里。
爷爷手稿中记载,古代战场上处理人头的方法也千奇百怪。秦将王翦就曾将被燕王喜封印后的燕太子丹人头盛放在注满水银的木匣子,然后再进献于秦始皇的。后来还有将头颅刷上油漆来保存的,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明朝被传首九边的熊廷弼和袁崇焕等人。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秦国的虎狼之师在战争岁月里肯定是常年与滴血人头或骷髅为伴的。这些敌方甲士的首级是如此重要,甚至在后来有学者提出,秦国军队内部甚至有可能自相残杀而拎着自己军队的人头而冒充敌方甲士去领取爵位的,也有可能相互之间偷取人头的。这个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那些杀人如麻的将士每天都要将自己斩杀的人头保护地好好的,说不定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就在被窝里捂着风干人头,或者脑袋下枕着骷髅头当枕头,这些拿命换来的首级如果丢了那岂不是白玩命了。
六国军队听到秦军威名而闻风丧胆,这个可不是盖的,那些秦军士兵各个杀人如麻,冷血无情,手中握着战刀,腰部悬挂着敌方甲士早已风化的人头或骷髅,看到敌方甲士就如狼似虎地冲过来,这个形象真不是人间该有的,这简直就是从血池地狱里跑出来的一群食人魔族。六国军队经常在气势上就被秦军所击溃,临阵倒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那些堆积如山的人头,风干的、新鲜的、腐臭的、发霉的,甚至早已变成白森森的骷髅头,各种各样面目可怖的头颅变得像商品一样被统计和归类,通过验核首级数目从而让士兵获得相应的爵位。每颗血淋淋的人头就是秦国士兵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勋章。
商鞅制定的军功律法中还有更加变态的项目,若秦军在战斗中被击败,即使秦国士兵斩杀多少甲士首级都没法授勋。那些在败仗中被斩杀的敌军甲士人头则可用来抵罪。
秦军对于战争胜负的判定也非常血腥,不仅要攻下城池,还要核对斩杀敌军的人头数,如果秦军士兵伤亡数目高于敌军的,那即使拿下城池也不能按胜利计算,敌军的人头仍旧不能用于封官鬻爵。
《商君书·境内》有记载:“期战也王人来薄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商鞅在律法中规定作战的基本单位为‘伍’,也就是五人为一组协同作战,且要保证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人生安全。如果‘一伍’内有队友战死,那么小组中其他人皆有罪,而抵罪的办法就是斩杀敌军相应数量的人头,而不可用于换取爵位。只有将抵罪的首级数目补偿清整了,才可用多余的人头来换取爵位。
商鞅的这套政策跟现在网络游戏中升级打怪的战斗系统非常近似。可残酷的是,在秦国这就是现实的人生,而非虚拟的游戏世界。
在这套残酷的律法下,衍生出很多变态的处理结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杀俘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秦军伤亡的数目远低于敌军,以增加封爵的机会,甚至在秦军损失重大的时候,也会杀无辜百姓来填充人头数。
白起在战斗中最喜欢做的就是杀降,通常都会是数以十万计地成批处理掉,仿佛人命就像稻草一般,这些累累白骨就是自己平步青云的阶梯。或许在杀戮之余,白起还会想到等自己老了,迟早有一天也会告老还乡,双手再也不会沾其他人的一滴血。但是,命运早已安排,从第一次斩杀敌方甲士的那一刻起,白起就走进了一条永远回不去的出口。
白起自攻占新城后被魏冉所器重,渐渐咋军士中崭露头角。新城攻陷后的第二年,韩国又联合魏国和周组成联军剑指秦国,共计二十四万人屯兵伊阙。魏冉让白起领兵攻打韩魏联军,而此时白起手头的兵力还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多。白起采用先弱后强的独特战术,并将韩魏联军包抄于伊阙,将二十四万敌军全部斩杀在伊阙战场上,杀神此战一举成名。此时白起初露锋芒的凶狠和高超的军事能力让天下为之一震。
我看着爷爷手稿中的描绘,那些秦国士兵的残酷生存法则、那些关于白起的身世与个人奋斗过程,一切都让我不寒而栗,仿佛自己也置身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战场。我尝试着在画纸上描绘秦国士兵浴血杀敌的血腥场景,幻想着自己就是一名秦国士兵,而自己身边都是那些为了改善亲人生存现状而浴血沙场的亡命将士。对于这些士兵而言,砍杀敌人的头颅就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家人生活的唯一途径,尽管很多时候他们也会被残暴的敌人所反杀。
这就是秦人的命运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