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藏宝图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乱世国宝最新章节!
1
清光绪年间,直隶永平府辖下的聚仙庄,有一个富户胡员外,这天宴请几个知交好友。
胡员外的最大喜好,是收藏古货,家里名人字画,珍宝古董,琳琅满目,并且常请朋友欣赏鉴别,以此为乐。这天,宴请的朋友们次弟来到,他们心里知道一定是胡员外又找到什么宝物了,要和朋友们炫耀一番。因此席尚未开,好友刘秀才便一副猴儿急的样子问:“胡兄,有什么好物件,快拿出来给我们开开眼,不要卖关子了。”
胡员外面有得色,爽朗地说道:“好吧,咱们先看一件东西,然后再上酒痛饮一番。”说罢让下人从里屋抬出一件三五尺长的大物件来。
那物件甚是沉重,四个人抬着,非常吃力,外面包着厚布,形状乃是长方体,小心翼翼放在厅下,众人都围过来,胡员外笑呵呵地掀开包着的布,里边又是一层包裹着的黄绢,那黄绢上用红线绣了一行楷书字:永乐贰年臣某某贡。
揭开黄绢,露出物件本色,是一段古铜色大木,木质细密如铁,泛着暗黝黝的光,敲之,声音清越,刘秀才抢先叫道:“茵陈木。”
“哈哈,不错,正是茵陈木。”胡员外乐哈哈地捻着胡须说。
众人仔细鉴赏,一个懂行的朋友不住点头,“嗯,色殷实而内敛,形不浮而拙实,质不张而沉浸,真正的好木。作为贡品来说,也是精品了。”
另一个朋友说:“前朝永乐大帝,在位长,国力兴,且喜好宝物,能入皇帝法眼,便十分不易。这件木材的进贡者,当属内行。”
有一个不太懂行的人问道:“这个茵陈木,到底是何种树木?”
刘秀才有意卖弄才学,“据我所知,这种木材,只产于蜀中,是古时的杉木因山崩地震,埋于地下,经数万年磨压,去除了油脂糟康,形成铁打铜铸一般,万年不腐,虫蚁不侵,乃木中神品。”
胡员外乐呵呵地点头,“刘兄说的极是,严格说来,此木其实已难以算做木头,它埋于地下千万年,早已形同钢铁,却又保持了木材的可雕性与质感,极是稀奇,更难得的是,它不同于其它木材,可植树而采伐,它乃地下开采偶得,是不可再生的,只能凭运气得到,其珍惜度可想而知,自古有‘不要黄金满箱,宁要乌木一方’之说,历来皇家达官,多拿此物做的小刻件,做镇宅避邪纳福之用,本朝自康熙以来,已将此木作为皇家专有,民间不可私用。只是近年来法度废驰,才使我辈有幸,能享拥有此木之福。”
众人纷纷问:“胡兄,到底此宝从何得来?”
胡员外摇摇头,“众位仁兄,此宝如何得到,恕我不便奉告,并非我故意隐瞒,实乃答应了别人,不得不遵守承诺。不过,我可以告诉诸位一件事,那就是此木如此名贵,却并不是一件。”
“啊?你还有几件?”
胡员外说:“我只得到了这一件,但是,当初这批茵陈木,共是十三件,作为贡品进京的,却在路上翻船沉没,当时打捞上来了九件,有四件却没找到。今天我得到的一件,便是那四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三件,百余年来,一直下落不明。”
边上一个瘦小的文士,摇着头尖着嗓子叹息道:“可惜啊,可惜。”
“谁说不是,”胡员外说:“倘若说起下落不明的宝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象书圣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据说是被则天女皇陪葬于乾陵。其它的,象《永乐大典》正本,秦朝十二铜人,西周九鼎,越王剑,毛公鼎……众多寻不着的宝物,真是让人神往啊,我的这块茵陈木虽说名贵,要和那些宝贝比起来,那可差得太远了。”
他这一说,引起大家一片艳羡与神思,刘秀才说:“我辈若能一睹这些宝物其中之一,平生之愿足矣。”
那个瘦小文士却摇摇头,“可惜啊可惜,胡员外,你说了半天,却差了最重的那一个。”
“最重的一个?”
那文士摇头晃脑,尖着嗓子说:“对,胡员外刚才说的这些宝物,连同什么茵陈木之类,如果同那件宝贝比起来,说小巫见大巫,还是比得轻了,要我说,刚才说到的这些宝贝,统统加起来,也比不上那件宝贝。”
“啊?”
胡员外忽然想了起来,失声叫道:“你说的是……传国玺?”
2
四周的宾客,都纷纷或点头,或摇头,有的说:“是极是极,若是传国玺再次现于世上,那所有的古物也好,宝贝也好,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了。”
有的说:“哪里还能找见传国玺的踪影?几百年来,为了这件国之重宝,多少代皇帝,穷尽了心力兵力,举国搜寻,都难觅痕迹。唉,传国玺,牵动了多少帝王心啊。”
“没错没错,当年前朝朱无璋,坐皇位后不顾安顿天下,派心腹大将徐达,率重兵远赴漠北,名义是追打元朝残余,实则元兵早败,一退万里,哪里还有什么残余势力值得这样大动干戈?真实目的,便是寻找这件传国玺。”
刘秀才对胡员外说:“胡兄,若是你得到了这件传国玺……”
胡员外赶紧摇手,“刘兄不要乱讲,我可没这等福气,传国玺只属皇家,我一介草民,是万万不敢有这等非分之想的。”
“是啊是啊,”有人附和道:“咱们有幸观赏玩味一下茵陈木这样的宝物,已经是福气,至于传国玺,那别说得到,既便是看上一眼,以后怕也没人能做到了。”
那尖嗓文士忽然嘿嘿一笑,“也不见得。”
众人知他平时尖刻孤傲,常常语出惊人,也无人信他的话,只有一人揶揄了他一句,“兄既有传国玺,拿出来我看看。”
那文士扬了扬下巴,说道:“我自然没有传国玺,不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若是现于此处,不知各位作何感想。”
旁边诸人,多是有才之士,自然知道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传国玺上所刻文字,是秦丞相李斯手书,一时众人纷纷追问:“什么什么?”“兄台把话说明白。”“请让我们看一看。”
那文士得意洋洋,从怀中掏出一物来。
那是一幅织物,长宽三尺,用五彩线织成,呈浅黄色,甚是艳丽,有识货的明眼人叫道:“壮锦。”
“不错,正是壮锦。”文士点点头,把那幅壮锦展开,上面绣的是一幅山水画,浅黄的底子上,青山绿水,淡雅而清丽,显眼的是,在边角上盖着一枚印章,暗红的印泥痕迹在浅黄的底子上,分外醒目,那印迹的字体是大篆,众人多是才学之士,仔细辨别,正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刘秀才怀疑道:“这八个字,谁都可以写,何以见得是以玺盖之呢?”
那文士说:“不错,这八个字,确是谁都可以写,随意拿块石头刻个假玺,也可以盖上这几个字,但是,我得到这块壮锦之时,把这几个字留在锦上的人,别说篆字,连普通的汉字,也不认识,乃是目不识丁的苗疆蛮人,他们自己族人,没有文字,汉字更不认识。”
此时,管家胡生来请示胡员外。“老爷,酒席已经备好了。”
胡员外招呼大家入席,“众位,咱们边喝边说。”
酒席上,大家饮过一杯,纷纷要求文士继续讲下去,那文士甚是自得,继续说道:“当时,我正在那越人土司家里做客,这幅壮锦,便是土司女儿亲手所织,土司非常得意,不停地夸奖他女儿心灵手巧,我送给土司一只咱们当地的翡翠烟嘴,他当时便将此物送给了我,还说,这上面绣的画,便是他们家乡的山水,他女儿坐在屋前,照着眼前的景色所绣。
我当时对壮锦倒是没在意,但是见到这几个印上去的字,却是大吃一惊,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一枚汉人的印章,是从上代土司那里传下来的,他女儿绣完这幅壮锦,觉得边角上尚有空余,但画面是依照眼前景色而绣,添点什么,也不太象,索性就盖上了这枚印章。
当时,土司还问我,这几个字,到底是不是字,念什么?
我随机应变,虚与委蛇,对他说,这几个字是‘平安欢喜,福寿安康’,他信以为真,还一劲表示感谢。我问他,你这枚汉人的印章,能否拿出来让我看看?谁知道他连连摇头,说这绝对不行,上代传下来的规矩,此物绝不可示以汉人,至于原因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我诘之再三,他坚不松口。并且似乎起了疑,我终不敢再深究下去。
因了这个心中疑问,我本来应该尽快回到北方的,却始终放不下这块心病,流连起来,不肯动身。”
说到这里,胡员外插嘴道:“换了任何人,也不肯动身的。”
文士继续说:“是啊,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就象是刻在了我心里,我天天拿着这块壮锦,翻来覆去地看,脑子里再也没有别的,只想着怎么再去探听那传国玺的下落,可是,等了两个月,始终没有机会,那土司反而和当地别的土司,打起仗来,双方拼得你死我活,当地百姓死伤无数,我怕殃及自身,心想还是性命要紧,于是启程回乡。”
管家胡生添酒,胡员外说:“喝酒喝酒,既是无福得到,那也是缘分未到,强求不得的。”
酒桌上旁人听了文士讲的经历,七嘴八舌,有的说:“可惜了可惜了,如若是我,宁可冒险,也得探听得宝玺下落。”有的怀疑文士是否在“编故事”,也有的说:“那传国玺,仿制的多了,历代都有赝品,焉不知那土司手里的,是否便是一个赝品?”
大家议论了一阵,最终也只能慨叹一阵了事,南方苗疆地带,山遥水远,若非极重要的事,一般人一生中,也到不了那么远的地方,自然谁也不会为了那个不可靠的讯息,而远赴南疆。
3
下午,胡员外的公子在家里读书,那公子十余岁,正是好奇的年纪,问胡员外:“上午那群叔伯们,一个劲地说什么‘传国玺’,那是什么好东西?”
那胡员外此时脑子所想,正是这件事,见公子提起,索性拿条板凳,坐在院里,对公子说:“好,我今天便给你讲一讲。”
管家胡生给公子拿来一个木凳,自己也坐下来,一边给公子研墨,一边听员外讲古。胡员外道:“说起这件东西,便先要讲一个故事,叫做‘和氏璧’。
此事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山里得到一块石头,他识得是块美玉,便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派玉工辨认,那玉工眼拙,认不出这石头里,其实是美玉,便对楚王说:这就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故意来骗自己,便以欺君罪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来献玉,谁知武王也认为卞和是骗子,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到文王继位,卞和坐在荆山下哭,被文王得知,问他原因,卞和说明原委,文王派人把石头剖开,果然,里边是一块难得的美玉。从此,这块玉,被称为‘和氏璧’。
和氏璧归了文王,后来到威王时,相国昭阳灭了越国,威王把此璧赏赐给了昭阳,谁知道昭阳得到此璧的当天,便丢失了。原来昭阳得到此宝很是高兴,邀请众好友在湖边摆宴席赏宝,忽听有人喊:“水里有大鱼。”昭阳起身到湖边看鱼,鱼没看见,那宝贝和氏璧,却不见了踪影。昭阳大怒,怀疑是门客张仪所为,严加拷问,却一无所获,反而激怒了张仪,使张仪投了别国,后当了秦国丞相,灭了楚国。
再说和氏璧,后来辗转到了赵国太监缪贤手里,又被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以后,给赵国发信,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和氏璧,当时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惠文王很是发愁,相国蔺相如说,愿意送此璧入秦国,换那十五座城池,于是,蔺相如携璧入秦,果然不出所料,秦昭王见了宝物,欢喜不已,但对换城池之事闭口不提。蔺相如心生一计,说璧上有块瑕疵,秦王赶紧让他指出,蔺相如拿过璧,举过头顶,作势要把它摔碎,与秦王据理力争,表示宁死不辱使命,终于使秦王妥协,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
秦朝终于打败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里,始皇命咸阳有名的玉工王孙涛,将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又命丞相李斯,亲手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篆文,镌刻于玺上,从此,这块玺,便代代相传,成为历代皇帝的身份地位象征。
秦朝末期天下大乱,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手举此玺,跪在道旁,献给刘邦,自此秦朝灭亡。这枚传国玺,遂成为汉朝历代皇帝的玉玺,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皇帝年幼,此玺藏在长乐宫太后的手里,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太后索要玉玺,太后大怒,拿玺砸向王舜,没砸着,却将玺磕破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修补,因此后世又把此玺叫做‘金镶玉玺’。
以后,王莽兵败自杀,天下大乱,刘秀得到天下,称为东汉,玺到了刘秀手里,重新成为汉朝国玺。
东汉末年,宦官作乱,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后来,孙坚率人攻入洛阳,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派人入井,见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后汉朝终灭,玺归于晋,晋灭亡后,玺经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直作为国玺。后隋朝统一中国,传国玺归隋。
隋灭亡后,萧后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因此,唐高宗李渊得天下时,是没有玺的,成为他一大憾事。而后不久,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返归中原,传国玺终于现身中原,到了唐太宗手里,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传国玺历经后梁、后唐,到后唐灭亡前,最后一任皇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
从此以后,又出现过几次传国玺,但都属于伪作,比如,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在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当时便有明眼人看出,此系赝品。
元世祖时,“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其实,那也只是赝品之一而已。
明朝时,朱元璋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寻找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本朝以来,传国玺一直未见,虽然各代君王都刻了无数玉玺,但那只是因为没有传国玺,而不得已才为之,只有那一枚真正的传国玺,被各朝君王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含义。其它各种玉玺、国宝,和它比起来,都差了不只一个等级,如烛光之比日月。”
胡员外说到这里,胡公子忽然说:“胡生,你研的墨,都跑到外面了。”
果然,旁边研墨的胡生听得入了谜,把砚里的水都弄到外面了,四周染得一片墨汁。胡生吓了一跳,赶紧收拾残墨,擦拭家具。胡员外笑道:“这也难怪,一般人听了传国玺的故事,都是这个样子,既艳羡,又感慨,今天来的这帮客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1
清光绪年间,直隶永平府辖下的聚仙庄,有一个富户胡员外,这天宴请几个知交好友。
胡员外的最大喜好,是收藏古货,家里名人字画,珍宝古董,琳琅满目,并且常请朋友欣赏鉴别,以此为乐。这天,宴请的朋友们次弟来到,他们心里知道一定是胡员外又找到什么宝物了,要和朋友们炫耀一番。因此席尚未开,好友刘秀才便一副猴儿急的样子问:“胡兄,有什么好物件,快拿出来给我们开开眼,不要卖关子了。”
胡员外面有得色,爽朗地说道:“好吧,咱们先看一件东西,然后再上酒痛饮一番。”说罢让下人从里屋抬出一件三五尺长的大物件来。
那物件甚是沉重,四个人抬着,非常吃力,外面包着厚布,形状乃是长方体,小心翼翼放在厅下,众人都围过来,胡员外笑呵呵地掀开包着的布,里边又是一层包裹着的黄绢,那黄绢上用红线绣了一行楷书字:永乐贰年臣某某贡。
揭开黄绢,露出物件本色,是一段古铜色大木,木质细密如铁,泛着暗黝黝的光,敲之,声音清越,刘秀才抢先叫道:“茵陈木。”
“哈哈,不错,正是茵陈木。”胡员外乐哈哈地捻着胡须说。
众人仔细鉴赏,一个懂行的朋友不住点头,“嗯,色殷实而内敛,形不浮而拙实,质不张而沉浸,真正的好木。作为贡品来说,也是精品了。”
另一个朋友说:“前朝永乐大帝,在位长,国力兴,且喜好宝物,能入皇帝法眼,便十分不易。这件木材的进贡者,当属内行。”
有一个不太懂行的人问道:“这个茵陈木,到底是何种树木?”
刘秀才有意卖弄才学,“据我所知,这种木材,只产于蜀中,是古时的杉木因山崩地震,埋于地下,经数万年磨压,去除了油脂糟康,形成铁打铜铸一般,万年不腐,虫蚁不侵,乃木中神品。”
胡员外乐呵呵地点头,“刘兄说的极是,严格说来,此木其实已难以算做木头,它埋于地下千万年,早已形同钢铁,却又保持了木材的可雕性与质感,极是稀奇,更难得的是,它不同于其它木材,可植树而采伐,它乃地下开采偶得,是不可再生的,只能凭运气得到,其珍惜度可想而知,自古有‘不要黄金满箱,宁要乌木一方’之说,历来皇家达官,多拿此物做的小刻件,做镇宅避邪纳福之用,本朝自康熙以来,已将此木作为皇家专有,民间不可私用。只是近年来法度废驰,才使我辈有幸,能享拥有此木之福。”
众人纷纷问:“胡兄,到底此宝从何得来?”
胡员外摇摇头,“众位仁兄,此宝如何得到,恕我不便奉告,并非我故意隐瞒,实乃答应了别人,不得不遵守承诺。不过,我可以告诉诸位一件事,那就是此木如此名贵,却并不是一件。”
“啊?你还有几件?”
胡员外说:“我只得到了这一件,但是,当初这批茵陈木,共是十三件,作为贡品进京的,却在路上翻船沉没,当时打捞上来了九件,有四件却没找到。今天我得到的一件,便是那四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三件,百余年来,一直下落不明。”
边上一个瘦小的文士,摇着头尖着嗓子叹息道:“可惜啊,可惜。”
“谁说不是,”胡员外说:“倘若说起下落不明的宝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象书圣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据说是被则天女皇陪葬于乾陵。其它的,象《永乐大典》正本,秦朝十二铜人,西周九鼎,越王剑,毛公鼎……众多寻不着的宝物,真是让人神往啊,我的这块茵陈木虽说名贵,要和那些宝贝比起来,那可差得太远了。”
他这一说,引起大家一片艳羡与神思,刘秀才说:“我辈若能一睹这些宝物其中之一,平生之愿足矣。”
那个瘦小文士却摇摇头,“可惜啊可惜,胡员外,你说了半天,却差了最重的那一个。”
“最重的一个?”
那文士摇头晃脑,尖着嗓子说:“对,胡员外刚才说的这些宝物,连同什么茵陈木之类,如果同那件宝贝比起来,说小巫见大巫,还是比得轻了,要我说,刚才说到的这些宝贝,统统加起来,也比不上那件宝贝。”
“啊?”
胡员外忽然想了起来,失声叫道:“你说的是……传国玺?”
2
四周的宾客,都纷纷或点头,或摇头,有的说:“是极是极,若是传国玺再次现于世上,那所有的古物也好,宝贝也好,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了。”
有的说:“哪里还能找见传国玺的踪影?几百年来,为了这件国之重宝,多少代皇帝,穷尽了心力兵力,举国搜寻,都难觅痕迹。唉,传国玺,牵动了多少帝王心啊。”
“没错没错,当年前朝朱无璋,坐皇位后不顾安顿天下,派心腹大将徐达,率重兵远赴漠北,名义是追打元朝残余,实则元兵早败,一退万里,哪里还有什么残余势力值得这样大动干戈?真实目的,便是寻找这件传国玺。”
刘秀才对胡员外说:“胡兄,若是你得到了这件传国玺……”
胡员外赶紧摇手,“刘兄不要乱讲,我可没这等福气,传国玺只属皇家,我一介草民,是万万不敢有这等非分之想的。”
“是啊是啊,”有人附和道:“咱们有幸观赏玩味一下茵陈木这样的宝物,已经是福气,至于传国玺,那别说得到,既便是看上一眼,以后怕也没人能做到了。”
那尖嗓文士忽然嘿嘿一笑,“也不见得。”
众人知他平时尖刻孤傲,常常语出惊人,也无人信他的话,只有一人揶揄了他一句,“兄既有传国玺,拿出来我看看。”
那文士扬了扬下巴,说道:“我自然没有传国玺,不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若是现于此处,不知各位作何感想。”
旁边诸人,多是有才之士,自然知道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传国玺上所刻文字,是秦丞相李斯手书,一时众人纷纷追问:“什么什么?”“兄台把话说明白。”“请让我们看一看。”
那文士得意洋洋,从怀中掏出一物来。
那是一幅织物,长宽三尺,用五彩线织成,呈浅黄色,甚是艳丽,有识货的明眼人叫道:“壮锦。”
“不错,正是壮锦。”文士点点头,把那幅壮锦展开,上面绣的是一幅山水画,浅黄的底子上,青山绿水,淡雅而清丽,显眼的是,在边角上盖着一枚印章,暗红的印泥痕迹在浅黄的底子上,分外醒目,那印迹的字体是大篆,众人多是才学之士,仔细辨别,正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刘秀才怀疑道:“这八个字,谁都可以写,何以见得是以玺盖之呢?”
那文士说:“不错,这八个字,确是谁都可以写,随意拿块石头刻个假玺,也可以盖上这几个字,但是,我得到这块壮锦之时,把这几个字留在锦上的人,别说篆字,连普通的汉字,也不认识,乃是目不识丁的苗疆蛮人,他们自己族人,没有文字,汉字更不认识。”
此时,管家胡生来请示胡员外。“老爷,酒席已经备好了。”
胡员外招呼大家入席,“众位,咱们边喝边说。”
酒席上,大家饮过一杯,纷纷要求文士继续讲下去,那文士甚是自得,继续说道:“当时,我正在那越人土司家里做客,这幅壮锦,便是土司女儿亲手所织,土司非常得意,不停地夸奖他女儿心灵手巧,我送给土司一只咱们当地的翡翠烟嘴,他当时便将此物送给了我,还说,这上面绣的画,便是他们家乡的山水,他女儿坐在屋前,照着眼前的景色所绣。
我当时对壮锦倒是没在意,但是见到这几个印上去的字,却是大吃一惊,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一枚汉人的印章,是从上代土司那里传下来的,他女儿绣完这幅壮锦,觉得边角上尚有空余,但画面是依照眼前景色而绣,添点什么,也不太象,索性就盖上了这枚印章。
当时,土司还问我,这几个字,到底是不是字,念什么?
我随机应变,虚与委蛇,对他说,这几个字是‘平安欢喜,福寿安康’,他信以为真,还一劲表示感谢。我问他,你这枚汉人的印章,能否拿出来让我看看?谁知道他连连摇头,说这绝对不行,上代传下来的规矩,此物绝不可示以汉人,至于原因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我诘之再三,他坚不松口。并且似乎起了疑,我终不敢再深究下去。
因了这个心中疑问,我本来应该尽快回到北方的,却始终放不下这块心病,流连起来,不肯动身。”
说到这里,胡员外插嘴道:“换了任何人,也不肯动身的。”
文士继续说:“是啊,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就象是刻在了我心里,我天天拿着这块壮锦,翻来覆去地看,脑子里再也没有别的,只想着怎么再去探听那传国玺的下落,可是,等了两个月,始终没有机会,那土司反而和当地别的土司,打起仗来,双方拼得你死我活,当地百姓死伤无数,我怕殃及自身,心想还是性命要紧,于是启程回乡。”
管家胡生添酒,胡员外说:“喝酒喝酒,既是无福得到,那也是缘分未到,强求不得的。”
酒桌上旁人听了文士讲的经历,七嘴八舌,有的说:“可惜了可惜了,如若是我,宁可冒险,也得探听得宝玺下落。”有的怀疑文士是否在“编故事”,也有的说:“那传国玺,仿制的多了,历代都有赝品,焉不知那土司手里的,是否便是一个赝品?”
大家议论了一阵,最终也只能慨叹一阵了事,南方苗疆地带,山遥水远,若非极重要的事,一般人一生中,也到不了那么远的地方,自然谁也不会为了那个不可靠的讯息,而远赴南疆。
3
下午,胡员外的公子在家里读书,那公子十余岁,正是好奇的年纪,问胡员外:“上午那群叔伯们,一个劲地说什么‘传国玺’,那是什么好东西?”
那胡员外此时脑子所想,正是这件事,见公子提起,索性拿条板凳,坐在院里,对公子说:“好,我今天便给你讲一讲。”
管家胡生给公子拿来一个木凳,自己也坐下来,一边给公子研墨,一边听员外讲古。胡员外道:“说起这件东西,便先要讲一个故事,叫做‘和氏璧’。
此事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山里得到一块石头,他识得是块美玉,便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派玉工辨认,那玉工眼拙,认不出这石头里,其实是美玉,便对楚王说:这就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故意来骗自己,便以欺君罪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来献玉,谁知武王也认为卞和是骗子,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到文王继位,卞和坐在荆山下哭,被文王得知,问他原因,卞和说明原委,文王派人把石头剖开,果然,里边是一块难得的美玉。从此,这块玉,被称为‘和氏璧’。
和氏璧归了文王,后来到威王时,相国昭阳灭了越国,威王把此璧赏赐给了昭阳,谁知道昭阳得到此璧的当天,便丢失了。原来昭阳得到此宝很是高兴,邀请众好友在湖边摆宴席赏宝,忽听有人喊:“水里有大鱼。”昭阳起身到湖边看鱼,鱼没看见,那宝贝和氏璧,却不见了踪影。昭阳大怒,怀疑是门客张仪所为,严加拷问,却一无所获,反而激怒了张仪,使张仪投了别国,后当了秦国丞相,灭了楚国。
再说和氏璧,后来辗转到了赵国太监缪贤手里,又被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以后,给赵国发信,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和氏璧,当时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惠文王很是发愁,相国蔺相如说,愿意送此璧入秦国,换那十五座城池,于是,蔺相如携璧入秦,果然不出所料,秦昭王见了宝物,欢喜不已,但对换城池之事闭口不提。蔺相如心生一计,说璧上有块瑕疵,秦王赶紧让他指出,蔺相如拿过璧,举过头顶,作势要把它摔碎,与秦王据理力争,表示宁死不辱使命,终于使秦王妥协,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
秦朝终于打败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里,始皇命咸阳有名的玉工王孙涛,将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又命丞相李斯,亲手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篆文,镌刻于玺上,从此,这块玺,便代代相传,成为历代皇帝的身份地位象征。
秦朝末期天下大乱,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手举此玺,跪在道旁,献给刘邦,自此秦朝灭亡。这枚传国玺,遂成为汉朝历代皇帝的玉玺,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皇帝年幼,此玺藏在长乐宫太后的手里,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太后索要玉玺,太后大怒,拿玺砸向王舜,没砸着,却将玺磕破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修补,因此后世又把此玺叫做‘金镶玉玺’。
以后,王莽兵败自杀,天下大乱,刘秀得到天下,称为东汉,玺到了刘秀手里,重新成为汉朝国玺。
东汉末年,宦官作乱,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后来,孙坚率人攻入洛阳,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派人入井,见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后汉朝终灭,玺归于晋,晋灭亡后,玺经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直作为国玺。后隋朝统一中国,传国玺归隋。
隋灭亡后,萧后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因此,唐高宗李渊得天下时,是没有玺的,成为他一大憾事。而后不久,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返归中原,传国玺终于现身中原,到了唐太宗手里,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传国玺历经后梁、后唐,到后唐灭亡前,最后一任皇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
从此以后,又出现过几次传国玺,但都属于伪作,比如,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在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当时便有明眼人看出,此系赝品。
元世祖时,“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其实,那也只是赝品之一而已。
明朝时,朱元璋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寻找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本朝以来,传国玺一直未见,虽然各代君王都刻了无数玉玺,但那只是因为没有传国玺,而不得已才为之,只有那一枚真正的传国玺,被各朝君王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含义。其它各种玉玺、国宝,和它比起来,都差了不只一个等级,如烛光之比日月。”
胡员外说到这里,胡公子忽然说:“胡生,你研的墨,都跑到外面了。”
果然,旁边研墨的胡生听得入了谜,把砚里的水都弄到外面了,四周染得一片墨汁。胡生吓了一跳,赶紧收拾残墨,擦拭家具。胡员外笑道:“这也难怪,一般人听了传国玺的故事,都是这个样子,既艳羡,又感慨,今天来的这帮客人,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