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文学反批评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80天征服魔都最新章节!
【第四百六十一章】文学反批评家
忽然,有另一种声音响起,盖过了魏文帝与晋文帝的声音,也盖过了战场上空群集大军所产生的遥远众音,仿佛背景噪音突然被抹平一般。
“我们歌颂声势浩大的劳动人群、娱乐的人群,或造反的人群。”
发言者一身军装,左手握着蒸汽动力的铁锤,右手则持有更为巨型的一柄庞大金属镰刀。她帽檐上的红星闪耀,脚下踏著沉重的军靴——她就这样从银灰色的座机上走下,在云层上发出金铁般的步履声。
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光辉万丈。她的一言一行都如钢铁般强硬、如钢铁般坚定——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她像一位现代工业的女神一般降临战场,打断了魏文帝曹丕对晋文帝司马昭的文学批评。
“我们歌颂夜晚灯火辉煌的船坞,和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
苏联共○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每走出一步,就念出这样一句诗歌,令她踏足的云层仿佛工厂的烟雾正在弥漫一样。
“我们歌颂贪婪在吞进冒烟的长蛇的火车站。”
“歌颂用缕缕青烟作绳索攀上白云的工厂。”
“我们歌颂像身躯巨大的健将一般,横跨于阳光下如钢刀发亮的河流上的桥梁。”
“歌颂沿着地平线飞速航行的轮船!”
“歌颂奔驰在铁轨上胸膛宽阔的机车!它们犹如巨大的铁马套上钢制的缰绳。”
“歌颂滑翔着的飞机,它的螺旋桨像一面旗帜迎风呼啸,又像热情的人群正在欢呼!”
铁锤与镰刀之主走完七步,铁锤与镰刀反射的光芒也已近在曹丕眼前。不过曹丕对这段路程本身更感兴趣一些……因为“七步成诗”这种举动,在这位擅长文学批评的皇帝面前施展,完全可以被视作一种几近挑衅的行为了。
据说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把他处死。于是曹植在七步之内便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据说,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非常惭愧。
但事实上此事件不见于正史《三国志》,此诗亦不见于《曹植集》。而历史上的少女曹植评价姐姐曹丕“才秀藻朗,如玉之莹”,所以这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典故,用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二世的话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Fake news”了。
——不过,2056年的曹丕倒是觉得,那首后人伪托的“七步诗”写得还挺不错的。
“我明白了。”她对斯大林说,”你也想体会一下‘建安风骨’,是吗?那么不必再等下去了……就是现在,你的诉求立刻可以得到满足。”
文体之风从天顶降临、从云间跳出,而深入词句之骨则从斯大林本人体内而起,与外部的风互相呼应。
与无名氏的埃及神灵真名、秦二世的指鹿为马金口玉言一样,“建安风骨”也同样是一种基于“言语”的王权显现形式。它开始起到作用的契机,就在于那位苏共总书记结束诗篇的一瞬间——
然而。
风不再动,骨也没有发生变化。建安文学领袖引以为傲的“文学批评”之权能,并未对斯大林所引用的《未来主义宣言》生效。
“?!”
少女曹丕紧锁眉头,猜不出其中原因。
但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这位外表看似军人的少女,约瑟夫·斯大林……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反批评家之一。
斯大林所整肃的作家,如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巴别尔,普拉东诺夫,皮利尼亚克……几乎全是文学大师级的人物,令人惋惜。
而她所推崇的作家,例如富尔马诺夫,潘菲诺夫,巴巴耶夫斯基等人,则都是近似文学小丑似的人物……试想一下,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个领袖有这样精准的文学判断力?
斯大林同志对文学十分重视。曾有一轶事:苏联小说家特里丰诺夫年轻时写过一篇小说《大学生》,参评斯大林文学奖,被评委选为头奖。评委上呈名单,斯大林同志一看,名字有些熟悉,问手下,这个特里丰诺夫与我认识的那个特里丰诺夫是什么关系啊?手下就告诉她,这位是你认识的那位的儿子。
于是斯大林同志一笑,把特里丰诺夫的头奖改为二等奖——特里丰诺夫的父亲是红军将领,死于苏联的肃反运动中。
——由是,文学批评家与文学反批评家的战斗,骤然展开。
…………
……
“啊。对了。”
斯大林同志回头,对前不久刚开导过的司马昭同志温和一笑:“我再帮你一个忙吧。你以后准备怎么选择‘王权’显现形式,可以根据我的建议,慢慢思考。不过现在那片对你有害无益的‘文章’……我可以先帮你处理一下。”
二战时的白色军用手套在三国时的长刀表面轻轻擦拭。随着手指的涂抹,刀身表面的火云与凤凰也如未干的颜料般被斯大林擦除,不见踪影。
“抹……抹掉了?”司马昭大惊失色,但随即发现自身的“王权”并未消退,只是刀上显现的纹路与画面消失了。
但她依旧十分疑惑:“这……这可是我的‘王权’啊。就连我自己都没有办法让这画面消失,所以才会被‘建安风骨’反过来控制那只凤凰……我都无法强制改变的自身‘王权’,你是怎么做到为我改变的呢?”
“这很简单。”
约瑟夫·斯大林转身迎向漫天敌人,留给司马昭一个可靠的背影:“抹掉一张画算什么?就连成型的油画,我都能随意增删人物——司马昭同志,你一定不懂吧?随着时局的变动,艺术品所呈现的内容……也是需要不断加以删改的。”
【第四百六十一章】文学反批评家
忽然,有另一种声音响起,盖过了魏文帝与晋文帝的声音,也盖过了战场上空群集大军所产生的遥远众音,仿佛背景噪音突然被抹平一般。
“我们歌颂声势浩大的劳动人群、娱乐的人群,或造反的人群。”
发言者一身军装,左手握着蒸汽动力的铁锤,右手则持有更为巨型的一柄庞大金属镰刀。她帽檐上的红星闪耀,脚下踏著沉重的军靴——她就这样从银灰色的座机上走下,在云层上发出金铁般的步履声。
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光辉万丈。她的一言一行都如钢铁般强硬、如钢铁般坚定——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她像一位现代工业的女神一般降临战场,打断了魏文帝曹丕对晋文帝司马昭的文学批评。
“我们歌颂夜晚灯火辉煌的船坞,和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
苏联共○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每走出一步,就念出这样一句诗歌,令她踏足的云层仿佛工厂的烟雾正在弥漫一样。
“我们歌颂贪婪在吞进冒烟的长蛇的火车站。”
“歌颂用缕缕青烟作绳索攀上白云的工厂。”
“我们歌颂像身躯巨大的健将一般,横跨于阳光下如钢刀发亮的河流上的桥梁。”
“歌颂沿着地平线飞速航行的轮船!”
“歌颂奔驰在铁轨上胸膛宽阔的机车!它们犹如巨大的铁马套上钢制的缰绳。”
“歌颂滑翔着的飞机,它的螺旋桨像一面旗帜迎风呼啸,又像热情的人群正在欢呼!”
铁锤与镰刀之主走完七步,铁锤与镰刀反射的光芒也已近在曹丕眼前。不过曹丕对这段路程本身更感兴趣一些……因为“七步成诗”这种举动,在这位擅长文学批评的皇帝面前施展,完全可以被视作一种几近挑衅的行为了。
据说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把他处死。于是曹植在七步之内便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据说,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非常惭愧。
但事实上此事件不见于正史《三国志》,此诗亦不见于《曹植集》。而历史上的少女曹植评价姐姐曹丕“才秀藻朗,如玉之莹”,所以这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典故,用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二世的话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Fake news”了。
——不过,2056年的曹丕倒是觉得,那首后人伪托的“七步诗”写得还挺不错的。
“我明白了。”她对斯大林说,”你也想体会一下‘建安风骨’,是吗?那么不必再等下去了……就是现在,你的诉求立刻可以得到满足。”
文体之风从天顶降临、从云间跳出,而深入词句之骨则从斯大林本人体内而起,与外部的风互相呼应。
与无名氏的埃及神灵真名、秦二世的指鹿为马金口玉言一样,“建安风骨”也同样是一种基于“言语”的王权显现形式。它开始起到作用的契机,就在于那位苏共总书记结束诗篇的一瞬间——
然而。
风不再动,骨也没有发生变化。建安文学领袖引以为傲的“文学批评”之权能,并未对斯大林所引用的《未来主义宣言》生效。
“?!”
少女曹丕紧锁眉头,猜不出其中原因。
但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这位外表看似军人的少女,约瑟夫·斯大林……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反批评家之一。
斯大林所整肃的作家,如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巴别尔,普拉东诺夫,皮利尼亚克……几乎全是文学大师级的人物,令人惋惜。
而她所推崇的作家,例如富尔马诺夫,潘菲诺夫,巴巴耶夫斯基等人,则都是近似文学小丑似的人物……试想一下,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个领袖有这样精准的文学判断力?
斯大林同志对文学十分重视。曾有一轶事:苏联小说家特里丰诺夫年轻时写过一篇小说《大学生》,参评斯大林文学奖,被评委选为头奖。评委上呈名单,斯大林同志一看,名字有些熟悉,问手下,这个特里丰诺夫与我认识的那个特里丰诺夫是什么关系啊?手下就告诉她,这位是你认识的那位的儿子。
于是斯大林同志一笑,把特里丰诺夫的头奖改为二等奖——特里丰诺夫的父亲是红军将领,死于苏联的肃反运动中。
——由是,文学批评家与文学反批评家的战斗,骤然展开。
…………
……
“啊。对了。”
斯大林同志回头,对前不久刚开导过的司马昭同志温和一笑:“我再帮你一个忙吧。你以后准备怎么选择‘王权’显现形式,可以根据我的建议,慢慢思考。不过现在那片对你有害无益的‘文章’……我可以先帮你处理一下。”
二战时的白色军用手套在三国时的长刀表面轻轻擦拭。随着手指的涂抹,刀身表面的火云与凤凰也如未干的颜料般被斯大林擦除,不见踪影。
“抹……抹掉了?”司马昭大惊失色,但随即发现自身的“王权”并未消退,只是刀上显现的纹路与画面消失了。
但她依旧十分疑惑:“这……这可是我的‘王权’啊。就连我自己都没有办法让这画面消失,所以才会被‘建安风骨’反过来控制那只凤凰……我都无法强制改变的自身‘王权’,你是怎么做到为我改变的呢?”
“这很简单。”
约瑟夫·斯大林转身迎向漫天敌人,留给司马昭一个可靠的背影:“抹掉一张画算什么?就连成型的油画,我都能随意增删人物——司马昭同志,你一定不懂吧?随着时局的变动,艺术品所呈现的内容……也是需要不断加以删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