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几杯愁酒聊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琉璃世琉璃塔最新章节!
今天是中秋,一早却下起了小雨,雨丝阵阵随秋风飘洒,颇有些凉意,所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塞北苦寒,夏季原比江南要短,就这秋天也不过几日的功夫,漫长的冬季就将紧接着而来。
宁王府几日前就张灯结彩喜迎节日,到处花团锦簇喜气洋洋。前来拜会送节礼的人源源不断,有不少当地老百姓送来土鸡野鸭时蔬瓜果,堂堂宁王府的门廊里鸡飞狗跳果蔬横陈,热闹得象个集市。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人的身份等级是有规定的,百姓按职业大致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等,不许随意流动。民户包括儒,医,相等;军户有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则分为厨艺,裁缝,工匠等。户的划分极其严格,家族世代相传,不可更改。即使你本人没兴趣家传行当哪怕打心里厌恶不想干,也不可能换户。比如你生在医户,不想学医,可是在官府册上,在大家眼里,你就是个大夫;官府叫到的时候你必须得去,看病的水平倒是不论,不想学医的你大可以胡乱开开方子,当然前提是你不怕死人惹事。你想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不行,各户都有规定的生活范围,一概限在百里之内,交通要道上到处都是关卡,你要出门,哪怕是探亲,也必须要有所在地官府出具的“路引”,万一,只是万一,路引丢了,关卡的士兵可以直接把你当作逃犯抓走充军。
而惩罚又极为严厉,洪武初年就有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里有笞,杖,徙,流,死五种大的刑罚,小的则花样繁多不计其数;《大诰》更是编写了一万多个警示案例,通篇都是割鼻挖眼各种酷刑,最残酷的凌迟在当时是明律的常用手段。
所以,在这么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甚至僵化的社会,百姓活得战战兢兢小心谨慎。难得宁王宽厚随性,自到大宁,虽然谈不上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但是从不仗势欺人骚扰地方,太清观里无论贫贱富贵身份高低总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几年下来宁王朱权居然颇得人心。鸡鸭鱼肉和月饼果蔬,都只是表达了百姓对“臞仙”的由衷爱戴。
地方上的官员就更不用说,天高皇帝远,方圆千里就宁王最大,更何况燕王也在。总兵衙门,大宁府知府知县幕僚,还有蒙古部落朵颜三卫商会太清观,一拨一拨来拜会的客人络绎不绝。宁王一早就在厅上接待,过了晌午还没有完。
宁王面上还是微微笑着,心里早已十二分不耐烦。瞅个空问身边侍立的侯显:“你家王爷呢?”
“回殿下,王爷在府里。”
“一直在自己屋里?”
“是,一早到现在了,早饭午饭都没吃。”
“晚上的酒宴他怎么说?”
“回殿下,王爷说他身体不适不参加,请殿下招呼好陆总兵他们。”
朱权有些诧异:“身体不适?请大夫看了吗?”
“回殿下,王爷不让找大夫。小的去了几次都被轰出来了,门也不开。”
朱权有些担心起来,吩咐侯显道:“你先应付着。”匆匆地往后院奔去。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刚进内院,就听到朱棣嘟嘟囔囔地念叨。
朱权暗暗好笑,知道这个兄长平时可不会吟诗作赋,如此文艺多半是喝醉了。原本有些担心,不由松了口气。
宁王故意加重了脚步,几步进了屋,果然朱棣一个人坐在炕上,对着炕几上一个酒壶一个酒杯正自斟自饮,旁边的饭菜原封未动,早已凉透。
朱棣看到朱权进门,眼神空洞,恍如不见。自顾自又倒了杯酒一口饮了,却也不再吟诗。
朱权上炕对面坐下,拿起酒壶发现已经空了,叫了声:“来人!拿酒来!”
然后自己也倒了一杯,举杯对朱棣道:“四哥,我陪你喝。”
朱棣苦笑:“厅上那么多客人,你去见客吧,我没事。”
朱权笑道:“管他呢,死不了人。”一边说,一边和朱棣干了一杯,挟了些菜肴放到朱棣面前的盘子里,劝道:“吃点菜,别空着肚子喝酒。”
朱棣摇摇头,不说话,只是一杯一杯喝酒。
朱权见他没精打采蔫蔫的,忍不住说道:“那个朝鲜王子明天就走了,我看他们没什么。兄妹两感情好,也是有的。”
朱棣还是不说话。
朱权叹口气:“倒是京城那里,上次让陆总兵那么上了奏章,怕是糊弄不过去。虽然假称怀疑她是个高招,父皇应该会反过来关心她,但是,”朱权问道:“四哥,你不想法把她留下吗?错过了,可是一辈子的事。”
朱棣苦笑:“我能怎么做?她是父皇圣旨册封的。”
朱权干了杯酒:“皇太孙东宫淑女!父皇老糊涂了,什么都给他,他懂什么?大哥当太子,我们都没意见,谁让他是嫡长子;可是这小子,凭什么?我们也算了,四哥你辛辛苦苦打了十几年蒙古人,立下多少汗马功劳,文功武略比那小子强多少倍?大哥不在了,就该择优立太子,怎么轮到那小子了?”
朱棣不说话,还是一杯一杯喝酒,眼睛中却有了波涛翻滚着,是喝醉了吗?
“想到以后要跪拜那小子,我就气。”朱权说着又干了一杯。
朱棣不语。
这几天见莲花每天早早出门,笑盈盈地,常常拎着各种食材,老远就闻着香气;又总是晚饭后才回来,脸上神色娇艳带羞;虽说有马三宝一直跟着,明知他们没有什么,可还是不由得心中不痛快。想起她说的‘我们自幼一起长大’,更是心中郁闷。
喝了几杯闷酒,平生的不如意却都涌上了心头:因为是父亲的第四个儿子,幼时无人搭理,少年时被忽视,七岁为止连名字都没有。这些都只激励自己加倍地发奋努力,习文练武总是比别人刻苦,上朝进宫总是份外恭谨。接着十几年驻守边境大漠征杀,有多少次差点丢了性命?
五年前大哥太子朱标因病忽然去世,难过之余却有些隐隐的期待,期待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终于将有结果。
谁知道,父亲立了皇太孙!那个什么都不懂,京城都没出过的侄儿将成为帝国的统治者。自己仍然只是燕王,驻在北平非奉诏不得回京,一纸公文到了就得杀入大漠的燕王。
说不在意,肯定是假的。
可是,可是自己是大明的燕王,父皇对自己还是寄予厚望的吧?把北平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自己。他是大哥的儿子,是自己的大侄子。既然父皇立了他,自己作为叔叔,总得尽力辅佐。父皇赶走蒙古鞑子打下天下不容易,大明的百姓也才过了没几天好日子,自己只当守住北疆,保大明平安。
朱棣又喝了一杯,问朱权道:“你小时候和他一起在太学?”
朱家人多,亲兄弟就有二十几个,姐妹十几个;还有朱元璋的干儿子二十多,众人又皆多子,所以不大见的子侄名字也对不上是常事。朱棣年长,二十二岁离家就藩的时候,朱允炆还是个五岁的小毛孩;这时努力回想,也只模糊有个小童的影子。待后来偶尔返京再见到,已是翩翩少年了。
朱权也喝了一口,想想说道:“他比我大两岁,太学里开始是在一起的。不过学里有几十个人,我和他玩不来,不怎么要好”
朱棣随口问:“怎么玩不来?”
朱权道:“我们玩的都是男孩子的玩意儿,刀枪棍棒捉鸟捕鱼,他不一样,人本来瘦弱,又总是安静地呆在角落,和先生倒比和我们有话说。像个,像个女孩子”。
朱棣有些好笑:“你自己皮赖,倒说人家文静”。
朱权笑道:“那是。他的学问是最好的,先生出的不论对子还是破题,他总是对答如流。”
朱棣叹口气:“象大哥,大哥也是这样的”。
说到朱标,兄弟两都沉默了。
朱权一会儿才说道:“大哥太可惜了,走的时候才三十八岁。”
朱棣抬眼望着窗外,缓缓说道:“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我记得我正好在京城,他怎么都不咽气,一直望着父皇,眼泪就从眼角滑下来,允炆在一边帮他擦泪,却怎么也擦不干”。朱棣说着,一向漫不经心的双眼里也有了泪光:“大哥是不放心,允炆那时候才十七岁,下面还有三个小的。”
朱权也有些伤感:“父皇决定立允炆,怕就是那个时候。大哥一走,父皇老了十年”。
朱棣回过头,凝视着朱权:“他是大哥的儿子,是我们的侄子。父皇立了他为太孙,一家人总要尽力帮他,不然怎么对得起大哥和父皇?”
朱权有些愣住,旋即也看着朱棣:“是,我知道。我也是喝多了,说醉话”。
停了半响朱权又说:“那莲花呢?那么一个可人儿,你舍得她去东宫?这几天她早出晚归的没怎么见着,我都没劲儿,老想着这个‘开山大弟子’。”
朱棣总算唇边有了些笑意:“她都和你学的什么?你教得行不行啊?”
朱权有些得意:“医,琴,茶。这个我不敢说大明第一,也是名列前茅,比她那些高丽老师肯定强老了去了。”
朱权说着叹气:“可惜,为她人作嫁衣裳,以后听琴喝茶的可不是你我兄弟。”一向活泼的面上有几分惆怅。停了停又说道:“皇太孙东宫淑女。。你说,咱们那侄子会对莲花怎么样?还有父皇,会喜欢这个异邦孙媳妇吗?”言语间竟颇为担心关切。
朱棣瞪了朱权一眼:“你真喝多了,这些可关你什么事?”
朱权笑嘻嘻地:“难道你不关心?她以后如果过得不好,你能安心?”
朱棣似被说到痛处,猛地举起酒杯喝了一口,呛得咳了几声。
不错,她以后如果过得不好,自己会怎么样?就喝闷酒吗?
慧光说自己龙形虎步日角插天身负大任,可是为什么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后宫凶险更胜江湖,她一个孤零零的异邦弱女子,难道次次指望琉璃塔“逢凶化吉”?
朱棣端起酒杯,又干了一杯。
窗外秋雨,不知何时已停了,满天的乌云却未消散,黑压压地压在头顶,天空低矮,看不到一点儿阳光。今天本是中秋,晚上会有月亮吗?
今天是中秋,一早却下起了小雨,雨丝阵阵随秋风飘洒,颇有些凉意,所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塞北苦寒,夏季原比江南要短,就这秋天也不过几日的功夫,漫长的冬季就将紧接着而来。
宁王府几日前就张灯结彩喜迎节日,到处花团锦簇喜气洋洋。前来拜会送节礼的人源源不断,有不少当地老百姓送来土鸡野鸭时蔬瓜果,堂堂宁王府的门廊里鸡飞狗跳果蔬横陈,热闹得象个集市。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人的身份等级是有规定的,百姓按职业大致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等,不许随意流动。民户包括儒,医,相等;军户有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则分为厨艺,裁缝,工匠等。户的划分极其严格,家族世代相传,不可更改。即使你本人没兴趣家传行当哪怕打心里厌恶不想干,也不可能换户。比如你生在医户,不想学医,可是在官府册上,在大家眼里,你就是个大夫;官府叫到的时候你必须得去,看病的水平倒是不论,不想学医的你大可以胡乱开开方子,当然前提是你不怕死人惹事。你想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不行,各户都有规定的生活范围,一概限在百里之内,交通要道上到处都是关卡,你要出门,哪怕是探亲,也必须要有所在地官府出具的“路引”,万一,只是万一,路引丢了,关卡的士兵可以直接把你当作逃犯抓走充军。
而惩罚又极为严厉,洪武初年就有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里有笞,杖,徙,流,死五种大的刑罚,小的则花样繁多不计其数;《大诰》更是编写了一万多个警示案例,通篇都是割鼻挖眼各种酷刑,最残酷的凌迟在当时是明律的常用手段。
所以,在这么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甚至僵化的社会,百姓活得战战兢兢小心谨慎。难得宁王宽厚随性,自到大宁,虽然谈不上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但是从不仗势欺人骚扰地方,太清观里无论贫贱富贵身份高低总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几年下来宁王朱权居然颇得人心。鸡鸭鱼肉和月饼果蔬,都只是表达了百姓对“臞仙”的由衷爱戴。
地方上的官员就更不用说,天高皇帝远,方圆千里就宁王最大,更何况燕王也在。总兵衙门,大宁府知府知县幕僚,还有蒙古部落朵颜三卫商会太清观,一拨一拨来拜会的客人络绎不绝。宁王一早就在厅上接待,过了晌午还没有完。
宁王面上还是微微笑着,心里早已十二分不耐烦。瞅个空问身边侍立的侯显:“你家王爷呢?”
“回殿下,王爷在府里。”
“一直在自己屋里?”
“是,一早到现在了,早饭午饭都没吃。”
“晚上的酒宴他怎么说?”
“回殿下,王爷说他身体不适不参加,请殿下招呼好陆总兵他们。”
朱权有些诧异:“身体不适?请大夫看了吗?”
“回殿下,王爷不让找大夫。小的去了几次都被轰出来了,门也不开。”
朱权有些担心起来,吩咐侯显道:“你先应付着。”匆匆地往后院奔去。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刚进内院,就听到朱棣嘟嘟囔囔地念叨。
朱权暗暗好笑,知道这个兄长平时可不会吟诗作赋,如此文艺多半是喝醉了。原本有些担心,不由松了口气。
宁王故意加重了脚步,几步进了屋,果然朱棣一个人坐在炕上,对着炕几上一个酒壶一个酒杯正自斟自饮,旁边的饭菜原封未动,早已凉透。
朱棣看到朱权进门,眼神空洞,恍如不见。自顾自又倒了杯酒一口饮了,却也不再吟诗。
朱权上炕对面坐下,拿起酒壶发现已经空了,叫了声:“来人!拿酒来!”
然后自己也倒了一杯,举杯对朱棣道:“四哥,我陪你喝。”
朱棣苦笑:“厅上那么多客人,你去见客吧,我没事。”
朱权笑道:“管他呢,死不了人。”一边说,一边和朱棣干了一杯,挟了些菜肴放到朱棣面前的盘子里,劝道:“吃点菜,别空着肚子喝酒。”
朱棣摇摇头,不说话,只是一杯一杯喝酒。
朱权见他没精打采蔫蔫的,忍不住说道:“那个朝鲜王子明天就走了,我看他们没什么。兄妹两感情好,也是有的。”
朱棣还是不说话。
朱权叹口气:“倒是京城那里,上次让陆总兵那么上了奏章,怕是糊弄不过去。虽然假称怀疑她是个高招,父皇应该会反过来关心她,但是,”朱权问道:“四哥,你不想法把她留下吗?错过了,可是一辈子的事。”
朱棣苦笑:“我能怎么做?她是父皇圣旨册封的。”
朱权干了杯酒:“皇太孙东宫淑女!父皇老糊涂了,什么都给他,他懂什么?大哥当太子,我们都没意见,谁让他是嫡长子;可是这小子,凭什么?我们也算了,四哥你辛辛苦苦打了十几年蒙古人,立下多少汗马功劳,文功武略比那小子强多少倍?大哥不在了,就该择优立太子,怎么轮到那小子了?”
朱棣不说话,还是一杯一杯喝酒,眼睛中却有了波涛翻滚着,是喝醉了吗?
“想到以后要跪拜那小子,我就气。”朱权说着又干了一杯。
朱棣不语。
这几天见莲花每天早早出门,笑盈盈地,常常拎着各种食材,老远就闻着香气;又总是晚饭后才回来,脸上神色娇艳带羞;虽说有马三宝一直跟着,明知他们没有什么,可还是不由得心中不痛快。想起她说的‘我们自幼一起长大’,更是心中郁闷。
喝了几杯闷酒,平生的不如意却都涌上了心头:因为是父亲的第四个儿子,幼时无人搭理,少年时被忽视,七岁为止连名字都没有。这些都只激励自己加倍地发奋努力,习文练武总是比别人刻苦,上朝进宫总是份外恭谨。接着十几年驻守边境大漠征杀,有多少次差点丢了性命?
五年前大哥太子朱标因病忽然去世,难过之余却有些隐隐的期待,期待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终于将有结果。
谁知道,父亲立了皇太孙!那个什么都不懂,京城都没出过的侄儿将成为帝国的统治者。自己仍然只是燕王,驻在北平非奉诏不得回京,一纸公文到了就得杀入大漠的燕王。
说不在意,肯定是假的。
可是,可是自己是大明的燕王,父皇对自己还是寄予厚望的吧?把北平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自己。他是大哥的儿子,是自己的大侄子。既然父皇立了他,自己作为叔叔,总得尽力辅佐。父皇赶走蒙古鞑子打下天下不容易,大明的百姓也才过了没几天好日子,自己只当守住北疆,保大明平安。
朱棣又喝了一杯,问朱权道:“你小时候和他一起在太学?”
朱家人多,亲兄弟就有二十几个,姐妹十几个;还有朱元璋的干儿子二十多,众人又皆多子,所以不大见的子侄名字也对不上是常事。朱棣年长,二十二岁离家就藩的时候,朱允炆还是个五岁的小毛孩;这时努力回想,也只模糊有个小童的影子。待后来偶尔返京再见到,已是翩翩少年了。
朱权也喝了一口,想想说道:“他比我大两岁,太学里开始是在一起的。不过学里有几十个人,我和他玩不来,不怎么要好”
朱棣随口问:“怎么玩不来?”
朱权道:“我们玩的都是男孩子的玩意儿,刀枪棍棒捉鸟捕鱼,他不一样,人本来瘦弱,又总是安静地呆在角落,和先生倒比和我们有话说。像个,像个女孩子”。
朱棣有些好笑:“你自己皮赖,倒说人家文静”。
朱权笑道:“那是。他的学问是最好的,先生出的不论对子还是破题,他总是对答如流。”
朱棣叹口气:“象大哥,大哥也是这样的”。
说到朱标,兄弟两都沉默了。
朱权一会儿才说道:“大哥太可惜了,走的时候才三十八岁。”
朱棣抬眼望着窗外,缓缓说道:“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我记得我正好在京城,他怎么都不咽气,一直望着父皇,眼泪就从眼角滑下来,允炆在一边帮他擦泪,却怎么也擦不干”。朱棣说着,一向漫不经心的双眼里也有了泪光:“大哥是不放心,允炆那时候才十七岁,下面还有三个小的。”
朱权也有些伤感:“父皇决定立允炆,怕就是那个时候。大哥一走,父皇老了十年”。
朱棣回过头,凝视着朱权:“他是大哥的儿子,是我们的侄子。父皇立了他为太孙,一家人总要尽力帮他,不然怎么对得起大哥和父皇?”
朱权有些愣住,旋即也看着朱棣:“是,我知道。我也是喝多了,说醉话”。
停了半响朱权又说:“那莲花呢?那么一个可人儿,你舍得她去东宫?这几天她早出晚归的没怎么见着,我都没劲儿,老想着这个‘开山大弟子’。”
朱棣总算唇边有了些笑意:“她都和你学的什么?你教得行不行啊?”
朱权有些得意:“医,琴,茶。这个我不敢说大明第一,也是名列前茅,比她那些高丽老师肯定强老了去了。”
朱权说着叹气:“可惜,为她人作嫁衣裳,以后听琴喝茶的可不是你我兄弟。”一向活泼的面上有几分惆怅。停了停又说道:“皇太孙东宫淑女。。你说,咱们那侄子会对莲花怎么样?还有父皇,会喜欢这个异邦孙媳妇吗?”言语间竟颇为担心关切。
朱棣瞪了朱权一眼:“你真喝多了,这些可关你什么事?”
朱权笑嘻嘻地:“难道你不关心?她以后如果过得不好,你能安心?”
朱棣似被说到痛处,猛地举起酒杯喝了一口,呛得咳了几声。
不错,她以后如果过得不好,自己会怎么样?就喝闷酒吗?
慧光说自己龙形虎步日角插天身负大任,可是为什么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后宫凶险更胜江湖,她一个孤零零的异邦弱女子,难道次次指望琉璃塔“逢凶化吉”?
朱棣端起酒杯,又干了一杯。
窗外秋雨,不知何时已停了,满天的乌云却未消散,黑压压地压在头顶,天空低矮,看不到一点儿阳光。今天本是中秋,晚上会有月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