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东南亚攻略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末日大佬速成指南、神棍日记、快穿苏妲己、星际壕婚:怂妻猖狂、位面之时空之匙、诸天供应商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辛亥之钢铁基地最新章节!
指挥中心设在广州的第三战区拥有三个集团军加七个山地师,共九十九万人的兵力,坦克和装甲车总计1100辆,飞机1900架,火炮一万三千门。因为作战对象是处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的东南亚和南亚,因此第三战区减少了重型装备的持有数量,加强了精锐步兵的数量。比如华国十个山地师中的七个属于第三战区,最精锐并经历过日本战场磨砺的第一山地师、第二山地师、第五山地师、两个台湾山地师都在这里,他们将成为第三战区的先锋。
给第三战区造成阻碍的,不是协约国动员的两百万殖民地军队,而是茂密的热带丛林和极端不便的运输条件。第三战区已经在菲律宾的热带丛林进行了半年多的适应性训练,后方提供针对热带丛林而研制的特效药物、丛林作战装备等都成为第三战区士兵的标准配备。另外在东南亚,卡车等机动工具不一定比军用摩托车和军用自行车好用,所以五万多辆军用摩托车和二十万辆军用自行车装备一线部队。
另外第三战区装备的一万多门火炮中,基本没有15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型火炮,这里地形复杂,重型火炮运输不便,而且协约国殖民地军队也没有设置钢筋混凝土式的永备防御工事,不需要装备太多的重武器。轻便的步兵炮、迫击炮和单兵火箭筒是最适合第三战区的火力投射方式。
面向美洲方向的第四战区是最晚筹备成立的一个战区,指挥中心设在日本东京,兵力分散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夏威夷群岛、关岛等地,人员和武器装备都很不足,这与华国总参的战略顺序有关。
华国与协约国宣战的当天,流亡伦敦的法国临时政府就将驻扎在金兰湾的印度支那舰队调回新加坡,荷兰临时政府在印尼的几艘老旧战舰也进入战备状态。南海方向还有动作的是泰国海军,他们的三艘鱼雷艇和另外几艘小型战舰跟随协约国的动作,进入战备状态。
陆地方面,法属印度支那早已动员六十三万殖民地军队,其中十万送往中东和北非地区,协助防守协约国殖民地安全,三十万布置在华国与法属印度支那边境地区,成为阻止华国南下的第一道防线。英属缅甸殖民地也动员三十万大军,不过随着缅甸独立军活动范围和频率的再次加大,缅甸北方有再次脱离英国控制的迹象。半殖民地状态下的泰国行动诡异,泰国国王竟然宣布加入协约国,坚决抵抗华国侵略者,这个决定成为日后泰国人后悔百年的主因。英属马来西亚同样动员三十万大军,重点防御马六甲海峡和吉隆坡附近。和英国人同穿一条裤子的荷兰在印尼动员五十万大军,给出的条件是允许印尼战后独立。这近两百万殖民地军队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士兵没有经过训练,武器弹药极端缺乏,纪律性和服从性等于零,但由于熟悉热带雨林环境,因此拥有一点点战斗力。
英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全面动员的命令也已下达,南亚也进入全面动员状态。协约国没有指望东南亚能挡住华国多久,最大的期望就是给澳洲和南亚的战争准备争取时间,同时牵制华国的兵力,使其无法分兵进攻美国本土。
宣战后的第十分钟,华军第三战区就发动了遍布东南亚的全面攻势。准备已久的华军士兵早已搭乘运输船航行在南海之上,华军南海舰队两艘舰队航母、五艘护航航母、五艘轻型航母、两艘五岳级战列舰、三艘帝国级战巡,加上六十多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为华军运输船保驾护航。上百艘远洋潜艇在南海周边游弋,搜寻协约国的军舰或者运输船。可惜他们很难获得战果,所有的战斗舰艇已经躲到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在岸基飞机的保护下等待最后的审判。在这里协约国拥有十五艘战舰,其中一艘前无畏型战列舰,作战能力低的吓人,英国人将大部分战舰调回印度洋、地中海和本土,他们没有能力在南海和强大的华军舰队决战,只好忍让。这就造成了包括南海、泰国湾、苏拉威西海、爪哇海在内的东南亚海面成为华军的后花园。
华军的进攻分为三个方向同时进行。陆地方面,第一山地师、第二山地师加上另外四个师的步兵越过边境,向法属印度支那军队建立的防线发动进攻。很快法国军官就知道了人数在精锐的华军面前作用不大,他们是失去了祖国的殖民地军官,虽然宣布忠诚于临时政府,但军人的执着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自从法国投降后,这些殖民地军官就开始醉生梦死,捞钱的本事更甚于以前。在前线也只是催促殖民地士兵坚守或者强攻华军坚固阵地,防线被突破理所应当。
这些殖民地士兵也不是后来非常难对付的丛林战士,没有与法国人几十年的丛林战争,没有与美国人厮杀,也就没有丛林作战经验。而且他们被法军军官要求与华军进行阵地战、大规模野战,顿时死伤无数。开战第五天,河内以北的山地防线彻底失守,二十多万殖民地士兵或被歼灭,或成为华军的俘虏。
法军退守河内一线,在这里聚集了十五万残兵,尚未来得及构筑好防御工事,华军两个师的部队就钻出北方山区,利用吉普车、摩托车等机动工具,迅速出现在河内外围。河内攻防战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吓破胆的殖民地军队在华军的炮火刚刚开始试射时就逃离防线,他们的法国人军官逃离的更快,抛弃河内向南方而去,试图在顺化附近的狭窄地域重新构筑防线。
另外一个山地师和两个步兵师的部队出现在法国人防守薄弱的老挝地区,并在一个星期内攻克万象,歼灭敌军三万多人。进攻时间持续一个星期的主要原因还是热带丛林的阻隔,这里的丛林密度还要大于越南北方山区。
第二个方向的进攻在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这里和南方的印尼拥有不错的石油储备,英国人和荷兰人还开采了为数不少的油田,他们将成为华国石油来源的有力补充。两个步兵军和一个山地师的华军部队从马尼拉出发,在加里曼丹岛顺利登陆,与想象中的激烈战斗不同,这里的英军军队和殖民地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数量上的庞大兵力很快转化为华军的俘虏,英军军官在向新加坡的指挥官发的电文中详细描述了迅速溃败的理由——华军数量庞大,火力完全压倒英军,推进速度极快,往往采用大范围穿插战术,将英军分割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点,然后再向中心蚕食。他们利用自行车、摩托车等在丛林中机动,这种工具非常适合丛里中的小路,有时候华军士兵甚至搬着自行车穿越没有道路的丛林,突然出现在我军后方。
大量殖民地士兵逃散进入丛林,脱下军装、丢掉武器成为人畜无害的土著,英军军官最后只带领三万多人退守西南方,其中还有三千多人属于本土士兵。实际上英军战败的描述只是部分符合战况,战斗开始后,英军军官见战况不利,立刻撒丫子逃跑,要不然也不会带走三千多本土士兵。英国人卖队友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不要说这些殖民地军队,就连法军他们都卖过,而且做起这种事来毫无心理负担,反而有一大堆理由使自己心安。(好吧,作者君对于中国远征军的遭遇耿耿于怀,必须把英国人写臭!)
第三个方向的战斗发生在马来半岛,华军登陆舰队将十万多人送上狭窄的马来半岛,这里的战斗成为东南亚之战中最激烈的一部分。英国人誓死守卫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在吉隆坡设置指挥中心,将三万多名英军本土士兵和一万多名荷兰士兵放在第一线,另外还有四十多万殖民地士兵。最重要的是,英国人准备充分,他们在马来半岛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储备了足够消耗的弹药、粮食。
华军进攻不利,缺乏重型火力的问题显露无疑,在死伤一千多人后推进不超过十公里,这对于战无不胜的华军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第三战区很快改变策略,他们的方法就是投放更大规模的弹药和兵力。隶属于第三战区的第九装甲军第二十五坦克师被送上马来半岛,相继送来的还有两百多门15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和大量弹药。除此之外,华军工兵迅速在马来半岛上构筑野战机场,为七十多架战斗机、两百架轰炸机和其他四十多架各类型飞机提供起飞和降落场地。
出人意料的,英国人在这里准备了一百多辆坦克,其中大多是最新型的玛蒂尔达V型坦克,这种吸取了协约国最先进技术的坦克正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方疯狂生产,美国人将其命名为谢尔曼中型坦克,支援给俄国人的则被称为尼古拉坦克,不过名称不同而已。(未完待续。)
指挥中心设在广州的第三战区拥有三个集团军加七个山地师,共九十九万人的兵力,坦克和装甲车总计1100辆,飞机1900架,火炮一万三千门。因为作战对象是处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的东南亚和南亚,因此第三战区减少了重型装备的持有数量,加强了精锐步兵的数量。比如华国十个山地师中的七个属于第三战区,最精锐并经历过日本战场磨砺的第一山地师、第二山地师、第五山地师、两个台湾山地师都在这里,他们将成为第三战区的先锋。
给第三战区造成阻碍的,不是协约国动员的两百万殖民地军队,而是茂密的热带丛林和极端不便的运输条件。第三战区已经在菲律宾的热带丛林进行了半年多的适应性训练,后方提供针对热带丛林而研制的特效药物、丛林作战装备等都成为第三战区士兵的标准配备。另外在东南亚,卡车等机动工具不一定比军用摩托车和军用自行车好用,所以五万多辆军用摩托车和二十万辆军用自行车装备一线部队。
另外第三战区装备的一万多门火炮中,基本没有15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型火炮,这里地形复杂,重型火炮运输不便,而且协约国殖民地军队也没有设置钢筋混凝土式的永备防御工事,不需要装备太多的重武器。轻便的步兵炮、迫击炮和单兵火箭筒是最适合第三战区的火力投射方式。
面向美洲方向的第四战区是最晚筹备成立的一个战区,指挥中心设在日本东京,兵力分散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夏威夷群岛、关岛等地,人员和武器装备都很不足,这与华国总参的战略顺序有关。
华国与协约国宣战的当天,流亡伦敦的法国临时政府就将驻扎在金兰湾的印度支那舰队调回新加坡,荷兰临时政府在印尼的几艘老旧战舰也进入战备状态。南海方向还有动作的是泰国海军,他们的三艘鱼雷艇和另外几艘小型战舰跟随协约国的动作,进入战备状态。
陆地方面,法属印度支那早已动员六十三万殖民地军队,其中十万送往中东和北非地区,协助防守协约国殖民地安全,三十万布置在华国与法属印度支那边境地区,成为阻止华国南下的第一道防线。英属缅甸殖民地也动员三十万大军,不过随着缅甸独立军活动范围和频率的再次加大,缅甸北方有再次脱离英国控制的迹象。半殖民地状态下的泰国行动诡异,泰国国王竟然宣布加入协约国,坚决抵抗华国侵略者,这个决定成为日后泰国人后悔百年的主因。英属马来西亚同样动员三十万大军,重点防御马六甲海峡和吉隆坡附近。和英国人同穿一条裤子的荷兰在印尼动员五十万大军,给出的条件是允许印尼战后独立。这近两百万殖民地军队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士兵没有经过训练,武器弹药极端缺乏,纪律性和服从性等于零,但由于熟悉热带雨林环境,因此拥有一点点战斗力。
英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全面动员的命令也已下达,南亚也进入全面动员状态。协约国没有指望东南亚能挡住华国多久,最大的期望就是给澳洲和南亚的战争准备争取时间,同时牵制华国的兵力,使其无法分兵进攻美国本土。
宣战后的第十分钟,华军第三战区就发动了遍布东南亚的全面攻势。准备已久的华军士兵早已搭乘运输船航行在南海之上,华军南海舰队两艘舰队航母、五艘护航航母、五艘轻型航母、两艘五岳级战列舰、三艘帝国级战巡,加上六十多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为华军运输船保驾护航。上百艘远洋潜艇在南海周边游弋,搜寻协约国的军舰或者运输船。可惜他们很难获得战果,所有的战斗舰艇已经躲到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在岸基飞机的保护下等待最后的审判。在这里协约国拥有十五艘战舰,其中一艘前无畏型战列舰,作战能力低的吓人,英国人将大部分战舰调回印度洋、地中海和本土,他们没有能力在南海和强大的华军舰队决战,只好忍让。这就造成了包括南海、泰国湾、苏拉威西海、爪哇海在内的东南亚海面成为华军的后花园。
华军的进攻分为三个方向同时进行。陆地方面,第一山地师、第二山地师加上另外四个师的步兵越过边境,向法属印度支那军队建立的防线发动进攻。很快法国军官就知道了人数在精锐的华军面前作用不大,他们是失去了祖国的殖民地军官,虽然宣布忠诚于临时政府,但军人的执着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自从法国投降后,这些殖民地军官就开始醉生梦死,捞钱的本事更甚于以前。在前线也只是催促殖民地士兵坚守或者强攻华军坚固阵地,防线被突破理所应当。
这些殖民地士兵也不是后来非常难对付的丛林战士,没有与法国人几十年的丛林战争,没有与美国人厮杀,也就没有丛林作战经验。而且他们被法军军官要求与华军进行阵地战、大规模野战,顿时死伤无数。开战第五天,河内以北的山地防线彻底失守,二十多万殖民地士兵或被歼灭,或成为华军的俘虏。
法军退守河内一线,在这里聚集了十五万残兵,尚未来得及构筑好防御工事,华军两个师的部队就钻出北方山区,利用吉普车、摩托车等机动工具,迅速出现在河内外围。河内攻防战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吓破胆的殖民地军队在华军的炮火刚刚开始试射时就逃离防线,他们的法国人军官逃离的更快,抛弃河内向南方而去,试图在顺化附近的狭窄地域重新构筑防线。
另外一个山地师和两个步兵师的部队出现在法国人防守薄弱的老挝地区,并在一个星期内攻克万象,歼灭敌军三万多人。进攻时间持续一个星期的主要原因还是热带丛林的阻隔,这里的丛林密度还要大于越南北方山区。
第二个方向的进攻在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这里和南方的印尼拥有不错的石油储备,英国人和荷兰人还开采了为数不少的油田,他们将成为华国石油来源的有力补充。两个步兵军和一个山地师的华军部队从马尼拉出发,在加里曼丹岛顺利登陆,与想象中的激烈战斗不同,这里的英军军队和殖民地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数量上的庞大兵力很快转化为华军的俘虏,英军军官在向新加坡的指挥官发的电文中详细描述了迅速溃败的理由——华军数量庞大,火力完全压倒英军,推进速度极快,往往采用大范围穿插战术,将英军分割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点,然后再向中心蚕食。他们利用自行车、摩托车等在丛林中机动,这种工具非常适合丛里中的小路,有时候华军士兵甚至搬着自行车穿越没有道路的丛林,突然出现在我军后方。
大量殖民地士兵逃散进入丛林,脱下军装、丢掉武器成为人畜无害的土著,英军军官最后只带领三万多人退守西南方,其中还有三千多人属于本土士兵。实际上英军战败的描述只是部分符合战况,战斗开始后,英军军官见战况不利,立刻撒丫子逃跑,要不然也不会带走三千多本土士兵。英国人卖队友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不要说这些殖民地军队,就连法军他们都卖过,而且做起这种事来毫无心理负担,反而有一大堆理由使自己心安。(好吧,作者君对于中国远征军的遭遇耿耿于怀,必须把英国人写臭!)
第三个方向的战斗发生在马来半岛,华军登陆舰队将十万多人送上狭窄的马来半岛,这里的战斗成为东南亚之战中最激烈的一部分。英国人誓死守卫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在吉隆坡设置指挥中心,将三万多名英军本土士兵和一万多名荷兰士兵放在第一线,另外还有四十多万殖民地士兵。最重要的是,英国人准备充分,他们在马来半岛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储备了足够消耗的弹药、粮食。
华军进攻不利,缺乏重型火力的问题显露无疑,在死伤一千多人后推进不超过十公里,这对于战无不胜的华军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第三战区很快改变策略,他们的方法就是投放更大规模的弹药和兵力。隶属于第三战区的第九装甲军第二十五坦克师被送上马来半岛,相继送来的还有两百多门15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和大量弹药。除此之外,华军工兵迅速在马来半岛上构筑野战机场,为七十多架战斗机、两百架轰炸机和其他四十多架各类型飞机提供起飞和降落场地。
出人意料的,英国人在这里准备了一百多辆坦克,其中大多是最新型的玛蒂尔达V型坦克,这种吸取了协约国最先进技术的坦克正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方疯狂生产,美国人将其命名为谢尔曼中型坦克,支援给俄国人的则被称为尼古拉坦克,不过名称不同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