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第295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回到古代做皇商最新章节!
在宫里卖了忠心,王修晋出宫时吐着气,在古代就是这样不好,皇帝的心不好猜,面对皇上,说话要小心,可大梁语言博大精深,一字多意,一个不好就容易让人误解,难怪会有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等等说法。换下官服,王修晋想了想还是去了一趟王家,他想和父亲探讨一下皇上的态度,他不想把皇上往坏了猾,可皇上时不时的心血来潮总归是很吓人的。
和父亲坐下来聊了聊,王大人觉得皇上是非常诚心的想要认小儿子为义子,但在他看来此事并不可行。王修晋松了口气,只要皇上不是出于乱七八糟的心态,想要测一测他的忠心,他也就不会多想行不行的事。
寇国向上国献上公主的事,很快被传开了,对于寇国的行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人敢发表言论,现在大臣是真的学乖了,没有人敢跳出来乱起刺,就怕被皇上打板子,上次被打板子的几人,已经有人下去寻寇国使臣,他们和使臣没有多大的感情,更是和寇国没有往来,自然不会乱说话,为了不相干的人,丢了乌纱和小命,不值当。
此事大梁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应,没说同意,也没说不让送,便是吊着寇国,寇国现在拿不准,上国的态度,人是送还是不送。寇国的公主倒是为能去大梁而开心,大梁可比寇国物资丰富,能不能得到皇上的宠幸不计,绝对不会受饿就是,至于回报寇国?她又不是不清楚父王为何送她去大梁。
大梁南面的几个附国君主,听闻寇国献公主的事后,一个大骂寇国不要脸,同时又担心大梁皇上若是收下寇国公主,会不会有什么动作,这些君主坐不住了,从自己的女儿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找出了样样貌出众的,又聪慧过人的,也打算献女儿,只是才透出消息,便被上国拒绝了。皇帝后宫多年没有大小选,便不会收下各附国献上的美人。
南边的诸多属国君主大概猜测到了一些事,便等着看寇国的热闹,哪想寇国的公主还没出发,棒国的公主已经到了边关。
守着边关城门的某王爷,看着棒子国的小轿,再听闻来使的意思,挑了下眉,棒子国的君主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没事抽疯和寇国学什么送公主,皇上都多大年岁了,现在已经开始把一些事情交给皇子打理,送这么公主进宫,棒国的君主脑子绝对是被人打过,犯蠢。
王爷没让来使再往关内走,派人去京城送个信,如何处理得皇上下旨。
棒国君主还真不是向寇国学的,他是被上次大船临海放炮的事吓的,把貌美如花的妹子送给皇上,只想保住君主之位,原本他是想送儿子的,可是由皇后生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哪里受得了奔波之苦,送去别的儿子,棒国君主又怕被大梁挑出错,只能把亲妹妹送上,妹妹的美名远播,连寇国君主都曾想求娶,只是棒国没看上寇国,怎么可能把妹妹嫁过去。
棒国公主很美?王爷觉得寇国的君主是位眼瞎的,就这水平,在皇上的后宫里一抓一大把,连宫女都比她水灵,还美人,别逗了。
京城内,听说棒国君主把亲妹妹要献给皇上,大家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棒国君主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而是棒国公主还是不是处子。棒国君主年纪不算小,棒国公主美人之名也传了多年,几年前寇国君主求娶的时候,大梁也是有传闻的。
王修晋和李菻善却是没有时间听八卦,船坊的事耽误了王修晋很长时间,今年工坊和铺子全都压在了王掌柜的身上,他这段时间要去转转,而且他还在想考虑要不要去一趟秋城,那是他开得最远的工坊,几年间他也没时间过问,他是信工人,但林子大了,谁也不能保证飞出来的全都是好鸟。来去秋城的时间可不短,王修晋的计划刚刚道出,就被家人否决,尤其是雅昶,抱着王修晋的腿不松手,他不想小爹跑那么远的地方,“小爹若是非要去,便带上雅昶。”嘟着嘴,雅昶一脸的委屈。
无奈的摸了摸儿子的头,“不去了,不去了,等过段时间,小爹带你去王村转转。”王修晋想到父亲再一次提起的事,便想回王村看看。
李菻善听着王修晋应着儿子的话,心里松了口气,“什么时候去,我随你们走一趟。”
“秋后吧!”王修晋打发儿子去读书,然后又提起养女儿的事,“我倒不是觉得养儿子不好,而是自从开起了头后,王村那边总是惦记着,让我心里不舒服,过去若是遇到合眼缘的女娃,便接身边养着。”王修晋说得并不假,他心里确实有些不舒服,王村那边时不时的递个信,谁家生了个儿子,看着极其聪慧,谁家得个大胖小子,憨头憨脑可招人喜欢,谁家……总之明着暗着的问他什么时候去认个儿子,这感觉放谁身上都会有些不爽,或许他们没有其他的想法,但偏偏就会让人多想。
“听你的。”李菻善没有反对王修晋的决定,只是心里仍没有放弃让王修晋从王村挑一个同宗族的孩子养在膝下。
去王村的事,不是今天决定了,明天就出发,还有些时日。李菻善仍是忙着练兵,训练水兵的事现在已经由刘青全权负责,他并不会经常去看,便是被刘青请过去,他也不会提意见。
刘青觉得现在的日子可没有给李菻善打下手过得滋润,虽然他有了权,但管的事也多了,让他觉得特别的不自在,总惦记着回去给李菻善打下手。李菻善无奈,只是让他暂时先管着,等皇上有了旨意,水兵就会从他们这边分出去。刘青这才松了口气,面对干兵也有了一些好脸。
王修晋知道后,便觉得刘青这人挺有意思的,难怪能给李菻善打了这么多年的下手,若是个贪权的,怕是早就被李菻善踢到别处去。
宫里还没对棒国公主的事有个表示,就传出棒国公主跑了的事。王修晋的听没当真,回到府里听到不怎么说八卦的李菻善提起,王修晋才知此事是真,并非谣传。“公主住的地方应该有人把守,怎么还能跑了?”
李菻善简单的把棒国君主为何献公主的事说了一遍,接着又道公主是被压至大梁,下榻到客栈后,便一直寻机会想要逃,于是便从内室里解手的小屋窗口爬了出去,逃了。
“还……真是大胆,有勇气,她就不怕皇上圣怒之下平了棒国?”王修晋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棒国公主,这事棒国君主办得不地道,但是公主这样的行为也不妥啊,你是成为烈女了,但是后果却不是非常不好预测的。
朝堂上,不少人跳出来吼着要给棒国好看,棒国欺人太甚,当废了棒国的君主,另立他人等等,总之非常要团结一致的要帮着皇上找回颜面。
皇上看着上串下跳的文臣觉得特别有意思,居然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没有人说什么仁君之类的话,让他看不成戏,有些无趣。再看看武将,一个个摩拳擦掌,似乎等着皇上一声令下,他们便带兵把棒国给灭了。
棒国的君主听说妹妹跑了,整个人都瘫了,然后不管儿子是不是在襁褓之中,要派人带儿子去大梁京城,做质子。
君主的反应十分快,在皇上还觉得无戏可看没趣时,便先派使臣把信送到,信是在朝堂上念的,文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不知道要继续吼着给棒国好看,还是要话锋转向接受质子。
“皇上,臣以为养质子的事,亏了。”王大人走出列队,向皇上表述,“质子还在襁褓中,从幼年要养到棒国皇帝故去才能放回,这些年的花销,虽由棒国出,但养在天子脚下,年节当赏赐,累算下来便不是一笔小数,质子回棒国继成君主之位,又能给大梁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王大人说到此处便停了下来,“臣以为养无用的质子浪费银子,有银子不如投建学堂,让大梁多一些识文断字孩童。”
有文臣听着王大人满口市侩的言词,十分的不爽,却不敢跳出来反驳,原因便是王大人最后的一句话,往外人身上花钱显胸怀,人家能记得好?搞不好还会心怀憎恨,有这个钱,还不如用在自己人身上。文臣自动自觉的把孩童换成“自己人”。
皇上觉得王大人说得十分有道理,“回了使者,朕本就没想收下那什么公主,但公主的行为让朕不愉,念质子幼小,体棒国君主为父的不舍,便不用送儿子来了。朕乃一国之君,不能将事草草了算,当给百姓一个交代,以后棒国进贡之物,十年内,朝贡之物依去岁三倍,不得有误。”
在宫里卖了忠心,王修晋出宫时吐着气,在古代就是这样不好,皇帝的心不好猜,面对皇上,说话要小心,可大梁语言博大精深,一字多意,一个不好就容易让人误解,难怪会有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等等说法。换下官服,王修晋想了想还是去了一趟王家,他想和父亲探讨一下皇上的态度,他不想把皇上往坏了猾,可皇上时不时的心血来潮总归是很吓人的。
和父亲坐下来聊了聊,王大人觉得皇上是非常诚心的想要认小儿子为义子,但在他看来此事并不可行。王修晋松了口气,只要皇上不是出于乱七八糟的心态,想要测一测他的忠心,他也就不会多想行不行的事。
寇国向上国献上公主的事,很快被传开了,对于寇国的行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人敢发表言论,现在大臣是真的学乖了,没有人敢跳出来乱起刺,就怕被皇上打板子,上次被打板子的几人,已经有人下去寻寇国使臣,他们和使臣没有多大的感情,更是和寇国没有往来,自然不会乱说话,为了不相干的人,丢了乌纱和小命,不值当。
此事大梁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应,没说同意,也没说不让送,便是吊着寇国,寇国现在拿不准,上国的态度,人是送还是不送。寇国的公主倒是为能去大梁而开心,大梁可比寇国物资丰富,能不能得到皇上的宠幸不计,绝对不会受饿就是,至于回报寇国?她又不是不清楚父王为何送她去大梁。
大梁南面的几个附国君主,听闻寇国献公主的事后,一个大骂寇国不要脸,同时又担心大梁皇上若是收下寇国公主,会不会有什么动作,这些君主坐不住了,从自己的女儿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找出了样样貌出众的,又聪慧过人的,也打算献女儿,只是才透出消息,便被上国拒绝了。皇帝后宫多年没有大小选,便不会收下各附国献上的美人。
南边的诸多属国君主大概猜测到了一些事,便等着看寇国的热闹,哪想寇国的公主还没出发,棒国的公主已经到了边关。
守着边关城门的某王爷,看着棒子国的小轿,再听闻来使的意思,挑了下眉,棒子国的君主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没事抽疯和寇国学什么送公主,皇上都多大年岁了,现在已经开始把一些事情交给皇子打理,送这么公主进宫,棒国的君主脑子绝对是被人打过,犯蠢。
王爷没让来使再往关内走,派人去京城送个信,如何处理得皇上下旨。
棒国君主还真不是向寇国学的,他是被上次大船临海放炮的事吓的,把貌美如花的妹子送给皇上,只想保住君主之位,原本他是想送儿子的,可是由皇后生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哪里受得了奔波之苦,送去别的儿子,棒国君主又怕被大梁挑出错,只能把亲妹妹送上,妹妹的美名远播,连寇国君主都曾想求娶,只是棒国没看上寇国,怎么可能把妹妹嫁过去。
棒国公主很美?王爷觉得寇国的君主是位眼瞎的,就这水平,在皇上的后宫里一抓一大把,连宫女都比她水灵,还美人,别逗了。
京城内,听说棒国君主把亲妹妹要献给皇上,大家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棒国君主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而是棒国公主还是不是处子。棒国君主年纪不算小,棒国公主美人之名也传了多年,几年前寇国君主求娶的时候,大梁也是有传闻的。
王修晋和李菻善却是没有时间听八卦,船坊的事耽误了王修晋很长时间,今年工坊和铺子全都压在了王掌柜的身上,他这段时间要去转转,而且他还在想考虑要不要去一趟秋城,那是他开得最远的工坊,几年间他也没时间过问,他是信工人,但林子大了,谁也不能保证飞出来的全都是好鸟。来去秋城的时间可不短,王修晋的计划刚刚道出,就被家人否决,尤其是雅昶,抱着王修晋的腿不松手,他不想小爹跑那么远的地方,“小爹若是非要去,便带上雅昶。”嘟着嘴,雅昶一脸的委屈。
无奈的摸了摸儿子的头,“不去了,不去了,等过段时间,小爹带你去王村转转。”王修晋想到父亲再一次提起的事,便想回王村看看。
李菻善听着王修晋应着儿子的话,心里松了口气,“什么时候去,我随你们走一趟。”
“秋后吧!”王修晋打发儿子去读书,然后又提起养女儿的事,“我倒不是觉得养儿子不好,而是自从开起了头后,王村那边总是惦记着,让我心里不舒服,过去若是遇到合眼缘的女娃,便接身边养着。”王修晋说得并不假,他心里确实有些不舒服,王村那边时不时的递个信,谁家生了个儿子,看着极其聪慧,谁家得个大胖小子,憨头憨脑可招人喜欢,谁家……总之明着暗着的问他什么时候去认个儿子,这感觉放谁身上都会有些不爽,或许他们没有其他的想法,但偏偏就会让人多想。
“听你的。”李菻善没有反对王修晋的决定,只是心里仍没有放弃让王修晋从王村挑一个同宗族的孩子养在膝下。
去王村的事,不是今天决定了,明天就出发,还有些时日。李菻善仍是忙着练兵,训练水兵的事现在已经由刘青全权负责,他并不会经常去看,便是被刘青请过去,他也不会提意见。
刘青觉得现在的日子可没有给李菻善打下手过得滋润,虽然他有了权,但管的事也多了,让他觉得特别的不自在,总惦记着回去给李菻善打下手。李菻善无奈,只是让他暂时先管着,等皇上有了旨意,水兵就会从他们这边分出去。刘青这才松了口气,面对干兵也有了一些好脸。
王修晋知道后,便觉得刘青这人挺有意思的,难怪能给李菻善打了这么多年的下手,若是个贪权的,怕是早就被李菻善踢到别处去。
宫里还没对棒国公主的事有个表示,就传出棒国公主跑了的事。王修晋的听没当真,回到府里听到不怎么说八卦的李菻善提起,王修晋才知此事是真,并非谣传。“公主住的地方应该有人把守,怎么还能跑了?”
李菻善简单的把棒国君主为何献公主的事说了一遍,接着又道公主是被压至大梁,下榻到客栈后,便一直寻机会想要逃,于是便从内室里解手的小屋窗口爬了出去,逃了。
“还……真是大胆,有勇气,她就不怕皇上圣怒之下平了棒国?”王修晋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棒国公主,这事棒国君主办得不地道,但是公主这样的行为也不妥啊,你是成为烈女了,但是后果却不是非常不好预测的。
朝堂上,不少人跳出来吼着要给棒国好看,棒国欺人太甚,当废了棒国的君主,另立他人等等,总之非常要团结一致的要帮着皇上找回颜面。
皇上看着上串下跳的文臣觉得特别有意思,居然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没有人说什么仁君之类的话,让他看不成戏,有些无趣。再看看武将,一个个摩拳擦掌,似乎等着皇上一声令下,他们便带兵把棒国给灭了。
棒国的君主听说妹妹跑了,整个人都瘫了,然后不管儿子是不是在襁褓之中,要派人带儿子去大梁京城,做质子。
君主的反应十分快,在皇上还觉得无戏可看没趣时,便先派使臣把信送到,信是在朝堂上念的,文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不知道要继续吼着给棒国好看,还是要话锋转向接受质子。
“皇上,臣以为养质子的事,亏了。”王大人走出列队,向皇上表述,“质子还在襁褓中,从幼年要养到棒国皇帝故去才能放回,这些年的花销,虽由棒国出,但养在天子脚下,年节当赏赐,累算下来便不是一笔小数,质子回棒国继成君主之位,又能给大梁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王大人说到此处便停了下来,“臣以为养无用的质子浪费银子,有银子不如投建学堂,让大梁多一些识文断字孩童。”
有文臣听着王大人满口市侩的言词,十分的不爽,却不敢跳出来反驳,原因便是王大人最后的一句话,往外人身上花钱显胸怀,人家能记得好?搞不好还会心怀憎恨,有这个钱,还不如用在自己人身上。文臣自动自觉的把孩童换成“自己人”。
皇上觉得王大人说得十分有道理,“回了使者,朕本就没想收下那什么公主,但公主的行为让朕不愉,念质子幼小,体棒国君主为父的不舍,便不用送儿子来了。朕乃一国之君,不能将事草草了算,当给百姓一个交代,以后棒国进贡之物,十年内,朝贡之物依去岁三倍,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