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浑身是虫?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带着机器狗去唐朝最新章节!
《科学月刊》现在是大唐唯一的按月发行的刊物,现在每个月的全国销量已经超过了五万本。
其中长安城和华庭县是最主要的销售市场,而他的购买者也从作坊工匠慢慢的扩展到读书人,特别是穷苦人家的读书人。
科举是很难的,考中了固然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考不中的话还是需要考虑养家糊口的事情。
读书人看《科学月刊》,天然就是有优势的,里面的理论虽然不一定理解,但是接受起来要快很多。
长安城各家作坊高薪聘请读书人去到作坊里做会计和工匠,也是吸引了不少落魄的读书人,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苏生的细虫论发布之后,首先引起热烈讨论的地方就是南山书院。
“这细虫论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吧?人体内要是真的有无数的细虫,我们还怎么活啊?”
“是啊,我也觉得有点吓人。医学院的那些学员整天都在解剖室,听说专门买突厥人的尸体回来解剖,想一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要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体内部有很多不一样的世界,也不是不可能啊。”
“细虫细虫,再细也是虫子。无数只虫子在你身体里吃什么?拉什么?你还是人吗?”
但凡是医学院以外的学员,没有几个人认可苏生的细虫论的,但是医学院内部却是有所不同。
虽然也有不认可的声音,当时更多的是怀疑!
因为苏生的细虫论是一种推测,还没有通过试验切切实实的证明它的真实存在。
“今天的这堂课,我只跟大家说一片文章,这篇文章我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没错,就是最新《科学月刊》中的细虫论。”
郑贺现在是医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堂堂的南山书院教授。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教授是现代才有的,其实不是的。
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与英文没有关联。
张华建设南山书院的时候,顺水推舟的把教授这个称号拿过来活用了。
现在南山书院称的上教授的也就是十几人而已。
“这细虫论到底是真是假,我今天不想和大家探讨,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假设细虫论是正确的,我们怎么证明它?”郑贺知道细虫论是张华确认过的,在他看来,凡是张华确认过了的东西,肯定是对的。
如果错了,一定是其他人出了问题。
这一点也是孙思邈有点看不上郑贺的原因,觉得他就是张华的传声筒,做事没有原则。
“教授,细虫之所以称呼为细虫,就是因为它太小了。如果要证明它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一种能够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放大镜。”
杜荷作为郑贺的得意弟子,自然是第一个起来发言。因为今天苏生去了互助村。
“杜荷你这个思路是没有错的,但是现在的放大镜最大的也只能放大二十多倍,就是这样的放大镜,也是能工巧匠手工操作,浪费无数水晶之后才能偶然制作成功的。要想几百倍几千倍,短时间内难度太大,除非有其他的便利方法。”
郑贺倒也没有否定杜荷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完全正确只不过是暂时做不到而已。
张家的玻璃作坊虽然已经发展了好几年了,培养了不少的工匠,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光学研究所。
但是,现在主要也就是研究望远镜怎么看的更远更清晰,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怎么做的更好,放大镜怎么做的放大倍数更高。
要达成杜荷说的,那其实都不是放大镜了,只有后世的显微镜才有可能达到。
“教授,直接观察细虫可能很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从一些病症来证明细虫的纯在呢?”杜荷坐下之后,也有其他的学员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
郑贺:“你这个思路也不错,但是说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能证明细虫就是存在的。没有办法证明的话,其他人就不会接受。”
“教授,我们可不可以……”
……
南山书院医学院在热烈的讨论着怎么证明细虫论的存在,始作俑者的苏生却是来到了张家庄园。
“见过院长,学生苏生,不知院长有何指教?”苏生不是第一次进张家庄园,但是这样单独面对张华却是第一次,很难说他不会紧张。
“没什么指教不指教的,就是看到了你在月刊上发表的文章,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你叫过来聊一聊。”张华示意苏生坐下,并让人安排上茶。
“听师父说,细虫论能够在月刊上出版,都亏了院长的大力支持,学生感激不尽。”苏生说完就给张华行了个重礼。
“不用拘束,我们就随便聊聊。说说你对细虫论的想法吧。”
“院长,说起细虫论,学生其实是从您那边得到的启发!”
苏生说完看了一眼张华,不过张华什么马屁没有听过,并没有什么表情露出来。
“当初院长提出用酒精消毒伤口可以防止发炎,从无数的手术情况来看,院长的做法明显是正确的。所以学生就在想,为什么酒精消毒伤口之后就不容易感染了?”
“你继续!”张华倒是没想到苏生提出细虫论的切入口居然是酒精消毒,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不过,这个方向很明显是对的。
南山书院知道酒精消毒得人,没有一千也有五百,医学院的学员更是人人皆知。
但是,只有苏生透过酒精消毒这个表像去研究背后的原因,倒是还真的挺适合搞研究的。
“学生觉得伤口不感染了,应该是酒精杀死了伤口上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伤口感染罪魁祸首。这个罪魁祸首,学生认为就是细虫。只是,学生的这个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推测上,没有办法用试验去证明。”
苏生一脸惭愧的低下了头,他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证明细虫论,给张华添麻烦了。
“不,谁说没有办法用试验证明的?”张华笑着对苏生说。
《科学月刊》现在是大唐唯一的按月发行的刊物,现在每个月的全国销量已经超过了五万本。
其中长安城和华庭县是最主要的销售市场,而他的购买者也从作坊工匠慢慢的扩展到读书人,特别是穷苦人家的读书人。
科举是很难的,考中了固然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考不中的话还是需要考虑养家糊口的事情。
读书人看《科学月刊》,天然就是有优势的,里面的理论虽然不一定理解,但是接受起来要快很多。
长安城各家作坊高薪聘请读书人去到作坊里做会计和工匠,也是吸引了不少落魄的读书人,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苏生的细虫论发布之后,首先引起热烈讨论的地方就是南山书院。
“这细虫论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吧?人体内要是真的有无数的细虫,我们还怎么活啊?”
“是啊,我也觉得有点吓人。医学院的那些学员整天都在解剖室,听说专门买突厥人的尸体回来解剖,想一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要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体内部有很多不一样的世界,也不是不可能啊。”
“细虫细虫,再细也是虫子。无数只虫子在你身体里吃什么?拉什么?你还是人吗?”
但凡是医学院以外的学员,没有几个人认可苏生的细虫论的,但是医学院内部却是有所不同。
虽然也有不认可的声音,当时更多的是怀疑!
因为苏生的细虫论是一种推测,还没有通过试验切切实实的证明它的真实存在。
“今天的这堂课,我只跟大家说一片文章,这篇文章我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没错,就是最新《科学月刊》中的细虫论。”
郑贺现在是医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堂堂的南山书院教授。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教授是现代才有的,其实不是的。
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与英文没有关联。
张华建设南山书院的时候,顺水推舟的把教授这个称号拿过来活用了。
现在南山书院称的上教授的也就是十几人而已。
“这细虫论到底是真是假,我今天不想和大家探讨,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假设细虫论是正确的,我们怎么证明它?”郑贺知道细虫论是张华确认过的,在他看来,凡是张华确认过了的东西,肯定是对的。
如果错了,一定是其他人出了问题。
这一点也是孙思邈有点看不上郑贺的原因,觉得他就是张华的传声筒,做事没有原则。
“教授,细虫之所以称呼为细虫,就是因为它太小了。如果要证明它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一种能够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放大镜。”
杜荷作为郑贺的得意弟子,自然是第一个起来发言。因为今天苏生去了互助村。
“杜荷你这个思路是没有错的,但是现在的放大镜最大的也只能放大二十多倍,就是这样的放大镜,也是能工巧匠手工操作,浪费无数水晶之后才能偶然制作成功的。要想几百倍几千倍,短时间内难度太大,除非有其他的便利方法。”
郑贺倒也没有否定杜荷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完全正确只不过是暂时做不到而已。
张家的玻璃作坊虽然已经发展了好几年了,培养了不少的工匠,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光学研究所。
但是,现在主要也就是研究望远镜怎么看的更远更清晰,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怎么做的更好,放大镜怎么做的放大倍数更高。
要达成杜荷说的,那其实都不是放大镜了,只有后世的显微镜才有可能达到。
“教授,直接观察细虫可能很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从一些病症来证明细虫的纯在呢?”杜荷坐下之后,也有其他的学员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
郑贺:“你这个思路也不错,但是说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能证明细虫就是存在的。没有办法证明的话,其他人就不会接受。”
“教授,我们可不可以……”
……
南山书院医学院在热烈的讨论着怎么证明细虫论的存在,始作俑者的苏生却是来到了张家庄园。
“见过院长,学生苏生,不知院长有何指教?”苏生不是第一次进张家庄园,但是这样单独面对张华却是第一次,很难说他不会紧张。
“没什么指教不指教的,就是看到了你在月刊上发表的文章,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你叫过来聊一聊。”张华示意苏生坐下,并让人安排上茶。
“听师父说,细虫论能够在月刊上出版,都亏了院长的大力支持,学生感激不尽。”苏生说完就给张华行了个重礼。
“不用拘束,我们就随便聊聊。说说你对细虫论的想法吧。”
“院长,说起细虫论,学生其实是从您那边得到的启发!”
苏生说完看了一眼张华,不过张华什么马屁没有听过,并没有什么表情露出来。
“当初院长提出用酒精消毒伤口可以防止发炎,从无数的手术情况来看,院长的做法明显是正确的。所以学生就在想,为什么酒精消毒伤口之后就不容易感染了?”
“你继续!”张华倒是没想到苏生提出细虫论的切入口居然是酒精消毒,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不过,这个方向很明显是对的。
南山书院知道酒精消毒得人,没有一千也有五百,医学院的学员更是人人皆知。
但是,只有苏生透过酒精消毒这个表像去研究背后的原因,倒是还真的挺适合搞研究的。
“学生觉得伤口不感染了,应该是酒精杀死了伤口上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伤口感染罪魁祸首。这个罪魁祸首,学生认为就是细虫。只是,学生的这个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推测上,没有办法用试验去证明。”
苏生一脸惭愧的低下了头,他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证明细虫论,给张华添麻烦了。
“不,谁说没有办法用试验证明的?”张华笑着对苏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