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扫清障碍3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大唐公主的小驸马最新章节!
武后召开众人,询问谁可以为将,讨伐逆贼。
前去讨伐必定得是个有实战经验的忠臣,若是倒戈,大唐危矣。本来黑齿常之是不二人选,突厥平定不久,可是黑齿常之是前仁宰相李敬玄举荐而来,李敬玄在朝中与五姓七望关系密切,武则天不敢用他。
沈三问知道黑齿常之此人忠义,后面却被酷吏杀害,有心让他在此时出征,表明忠心。
可惜满朝都举荐两次大败吐蕃的李氏宗亲,距离叛军地较近的李孝逸。
李敬业虽然是将门之后,但是经验浅薄,数倍于敌军的大军压境,是一份易得的功劳。
眼见大将已经确定,沈三问当即举荐武三思和王彬为参将。
王彬之父时任工部尚书,对此不发一言,此功劳也不知是好是坏。
武则天准奏。
下了朝会,沈三问急忙寻来王彬,“此次,讨伐李敬业,是个立功之机,切记注意安全,月余即可回来。武三思此人心机深沉,勿要与他争功。”
王彬对此也是无语,“若我战场受伤,你如何心安。胜了便好,若是李孝逸兵败,我尚不知能否回来。”
沈三问不以为意,“上次做注,劳累你了,此次送你这个真正的大功劳,作为弥补。”
王彬回府,王父招他询问。“你与那沈驸马如何亲近,为父不管,可切勿做有辱门楣之事,万事以忠君为先。”
王彬:“孩儿谨记父亲教诲,忠君爱国。”
王父又问,“此次讨伐李敬业,可有准备?驸马如何与你说?”
王彬:“驸马认为李敬业必然兵败,这是个大功劳,平定叛军月余即可。”
王父:“沈驸马今日与崔察参奏裴炎,裴大人凶多吉少。你若有机会,定要劝他,切勿助纣为虐。”
王彬:“他不是与崔察素来不合吗?”
王父:“可二人政见相合,都视裴炎如眼中钉。”
王彬:“裴炎不是托孤重臣,太后如何能轻易就动得了此人?”
王父:“你且好好准备,战场不比家中,安全第一。”
王彬收拾行囊,第二日,与武三思一道踏上前往征程。
太后旨意以下,附近州县征粮火速开运,各地兵将跋涉至润州边境,听从李孝逸调遣。
三十万大军抵达,李孝逸观察半月,与之交战半月,李敬业不敌败走,欲东渡高丽之事被擒。
捷报传来,裴炎被斩首示众。
一代权臣就此终了。
李孝逸被加封国公,武三思被什任兵部尚书,王彬选择回家待着。
以前的兵部尚书,自觉为武三思让路。
朝中自裴炎死后,仿佛回到了高宗时一人独断朝政的时候。
不是仿佛,是事实。
可是这次李敬业造反让武则天格外不安,朝野都有反对她专权之声。
又是一天新的早朝。
武后率先反难,“本宫欲还政于陛下,诸卿以为如何?”并示意皇帝先不要表态。
肯定不怎么样啊。
还是有诸多臣子出来附和,歌颂太后明理仁德。
也不知道他们这许多年朝堂是怎么待的。
皇帝听得冷汗直冒,待这些臣子声音平复,武后又询问他。
李轮:“朕不知朝政,不敢受政,母后临朝断事,朕悉心培养太子即可。”
太后当下同意,“既然皇帝固不受,那今日起,本宫便自行决断朝政,皇帝且安心。”
这一举措让众人措手不及,千百年来,没有出过女子如此做过,后宫干政也是培育年幼皇子,从未有武后如此,让皇帝安心,自己决断朝政的。当初吕雉虽然临朝,也没有将皇帝丢弃一边,这是要做什么?
可是武则天军权在握,朝中也有极大的根基,众多追随者,禁军也对她誓死效忠。朝中人人能说出效忠李唐的话语,但是真正能死谏死忠的有几人?自今日起,武后正式宣布决断大事,又有几个人敢用乌纱帽来博这份名声?
不过是随波族流。此时许敬宗虽已致仕亡故,但是许敬宗效忠于当时的皇后取得的富贵权势,仍然让每个人不能忘怀。
武则天判断形势厉害,如今距离称帝还差一些舆论,需要在朝中换一批既听话又有用的新人。
下朝后,武则天招了心腹以及公主二人议事,上官婉儿被准许奏言。崔察居然也名列其中。
“如今朝臣有许多迂腐的人,学的是陈旧的学问,不足以用来使天下兴旺,崔卿以为应该怎么办才好?”
崔察:“官吏治理地方往往与富商勾结,坑害百姓,让百姓无力缴税沦为奴仆,必须以能够管理好户籍,提高民众收入,带动赋税收入作为晋升之道,否则,国家难以真正的富商。”
论治理国家这话答的还行,不过武则天并不满意,又问了其他人。
众人也并非不明白她的意思,就是对世家不满了,想换些听话而不是只知道喊忠君口号的人。可是做这个出头之人,显得忘本,被同僚看不起,还容易失信于武后。
几个出身寒庶的人终于反应过来,这是要换人的意思,大家无一例外想到了科举。
科举面前,嫡庶出都不那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家国天下事,有治世之能,这才是科举需要的人才,科举能选出的人才。而不是身份显赫,儒学精深,势力盘根错节的门阀世家的嫡子。
沈三问此时出列,“隋文帝创科举取仕,选中的人便是天子门生。兴科举,以时政为题,以糊名试卷公正裁判,可以选出有才能的人。”
其实一纸试卷也没有那么多大的作用,只能看出一个人的眼界和处事的态度。
不过,换血才是此时最重要的,也是武后最需要的。
三省六部的人,虽然也能有这份忠心,却比不过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经年累月的处世,能让人学会不一样的官场哲学。
沈三问又提了许多完善的建议,乡试、州试、殿试组成常科,临时选拔组成恩科,层层选拔,最后有皇帝亲自主持考核,合格者直接授官。
武后闻言大喜。
武后召开众人,询问谁可以为将,讨伐逆贼。
前去讨伐必定得是个有实战经验的忠臣,若是倒戈,大唐危矣。本来黑齿常之是不二人选,突厥平定不久,可是黑齿常之是前仁宰相李敬玄举荐而来,李敬玄在朝中与五姓七望关系密切,武则天不敢用他。
沈三问知道黑齿常之此人忠义,后面却被酷吏杀害,有心让他在此时出征,表明忠心。
可惜满朝都举荐两次大败吐蕃的李氏宗亲,距离叛军地较近的李孝逸。
李敬业虽然是将门之后,但是经验浅薄,数倍于敌军的大军压境,是一份易得的功劳。
眼见大将已经确定,沈三问当即举荐武三思和王彬为参将。
王彬之父时任工部尚书,对此不发一言,此功劳也不知是好是坏。
武则天准奏。
下了朝会,沈三问急忙寻来王彬,“此次,讨伐李敬业,是个立功之机,切记注意安全,月余即可回来。武三思此人心机深沉,勿要与他争功。”
王彬对此也是无语,“若我战场受伤,你如何心安。胜了便好,若是李孝逸兵败,我尚不知能否回来。”
沈三问不以为意,“上次做注,劳累你了,此次送你这个真正的大功劳,作为弥补。”
王彬回府,王父招他询问。“你与那沈驸马如何亲近,为父不管,可切勿做有辱门楣之事,万事以忠君为先。”
王彬:“孩儿谨记父亲教诲,忠君爱国。”
王父又问,“此次讨伐李敬业,可有准备?驸马如何与你说?”
王彬:“驸马认为李敬业必然兵败,这是个大功劳,平定叛军月余即可。”
王父:“沈驸马今日与崔察参奏裴炎,裴大人凶多吉少。你若有机会,定要劝他,切勿助纣为虐。”
王彬:“他不是与崔察素来不合吗?”
王父:“可二人政见相合,都视裴炎如眼中钉。”
王彬:“裴炎不是托孤重臣,太后如何能轻易就动得了此人?”
王父:“你且好好准备,战场不比家中,安全第一。”
王彬收拾行囊,第二日,与武三思一道踏上前往征程。
太后旨意以下,附近州县征粮火速开运,各地兵将跋涉至润州边境,听从李孝逸调遣。
三十万大军抵达,李孝逸观察半月,与之交战半月,李敬业不敌败走,欲东渡高丽之事被擒。
捷报传来,裴炎被斩首示众。
一代权臣就此终了。
李孝逸被加封国公,武三思被什任兵部尚书,王彬选择回家待着。
以前的兵部尚书,自觉为武三思让路。
朝中自裴炎死后,仿佛回到了高宗时一人独断朝政的时候。
不是仿佛,是事实。
可是这次李敬业造反让武则天格外不安,朝野都有反对她专权之声。
又是一天新的早朝。
武后率先反难,“本宫欲还政于陛下,诸卿以为如何?”并示意皇帝先不要表态。
肯定不怎么样啊。
还是有诸多臣子出来附和,歌颂太后明理仁德。
也不知道他们这许多年朝堂是怎么待的。
皇帝听得冷汗直冒,待这些臣子声音平复,武后又询问他。
李轮:“朕不知朝政,不敢受政,母后临朝断事,朕悉心培养太子即可。”
太后当下同意,“既然皇帝固不受,那今日起,本宫便自行决断朝政,皇帝且安心。”
这一举措让众人措手不及,千百年来,没有出过女子如此做过,后宫干政也是培育年幼皇子,从未有武后如此,让皇帝安心,自己决断朝政的。当初吕雉虽然临朝,也没有将皇帝丢弃一边,这是要做什么?
可是武则天军权在握,朝中也有极大的根基,众多追随者,禁军也对她誓死效忠。朝中人人能说出效忠李唐的话语,但是真正能死谏死忠的有几人?自今日起,武后正式宣布决断大事,又有几个人敢用乌纱帽来博这份名声?
不过是随波族流。此时许敬宗虽已致仕亡故,但是许敬宗效忠于当时的皇后取得的富贵权势,仍然让每个人不能忘怀。
武则天判断形势厉害,如今距离称帝还差一些舆论,需要在朝中换一批既听话又有用的新人。
下朝后,武则天招了心腹以及公主二人议事,上官婉儿被准许奏言。崔察居然也名列其中。
“如今朝臣有许多迂腐的人,学的是陈旧的学问,不足以用来使天下兴旺,崔卿以为应该怎么办才好?”
崔察:“官吏治理地方往往与富商勾结,坑害百姓,让百姓无力缴税沦为奴仆,必须以能够管理好户籍,提高民众收入,带动赋税收入作为晋升之道,否则,国家难以真正的富商。”
论治理国家这话答的还行,不过武则天并不满意,又问了其他人。
众人也并非不明白她的意思,就是对世家不满了,想换些听话而不是只知道喊忠君口号的人。可是做这个出头之人,显得忘本,被同僚看不起,还容易失信于武后。
几个出身寒庶的人终于反应过来,这是要换人的意思,大家无一例外想到了科举。
科举面前,嫡庶出都不那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家国天下事,有治世之能,这才是科举需要的人才,科举能选出的人才。而不是身份显赫,儒学精深,势力盘根错节的门阀世家的嫡子。
沈三问此时出列,“隋文帝创科举取仕,选中的人便是天子门生。兴科举,以时政为题,以糊名试卷公正裁判,可以选出有才能的人。”
其实一纸试卷也没有那么多大的作用,只能看出一个人的眼界和处事的态度。
不过,换血才是此时最重要的,也是武后最需要的。
三省六部的人,虽然也能有这份忠心,却比不过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经年累月的处世,能让人学会不一样的官场哲学。
沈三问又提了许多完善的建议,乡试、州试、殿试组成常科,临时选拔组成恩科,层层选拔,最后有皇帝亲自主持考核,合格者直接授官。
武后闻言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