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挑战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明贼最新章节!
周皇后突然下了决定,要在京营之外另组建一支仿照三卫军练兵之法的新军。范复粹身为内阁大学士,对此持极力反对态度,一日间三次将周皇后气的拂袖而去。
紧接着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徳上书弹劾范复粹,干预圣听,图谋不轨。由此,自太子以储君身份监国以来,内阁中的一派和谐气氛就此打破。
但以群臣揣测,魏藻徳毕竟年资甚浅,如此突兀跳出来,也太显得急不可耐。为了朝局安稳,平衡人心,这份弹章也按照惯例会被六中。但出乎人意料的是,仅仅次日早监国太子竟诏准弹章,令范复粹回家闭门思过。
旨意一处,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然而,这仅仅是震动朝野的开端。
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徳一击成功将范复粹拉下马,便立即将矛头指向了内阁首辅周延儒,弹劾周氏尸位素餐,无尺寸之功,庸碌无能,致使朝局败坏,建奴兵临城下无只言片语应对之法,理当追求其失政之罪责!
一时间满朝噤声,弹劾范复粹之时,朝中还有官员明里暗里叫好,毕竟这老东西冥顽不灵,食古不化,对官员们很少假以辞色,因此恨他的人不在少数。将他搞下去,大家伙就算不会帮忙,也乐见其成。
然而,周延儒则不同了,此人两朝重臣,两次起落,在京内外有着深厚的根基人脉,谁敢去应和魏藻徳去捋他的虎须?但是,寻常人不敢却另有人敢。
第一个站出来附议的竟是与魏藻徳李信一同入阁的礼部尚书蒋德璟,蒋德璟已届古稀之年,居然也要搅合这一汪浑水,看来其志向也不小啊。
周延儒一旦倒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就会空出来,其余的内阁大学士岂能不眼巴巴的盯着?现在的内阁在天子朱由检的刻意安排下,只有首辅一家独大。换言之,谁接替了周延儒的位置,加之没有了强势天子,手握重权将远胜于天子朱由检康健之时。
不过,紫禁城中的反映倒不如处置范复粹时那般快了,接连两道弹章都被留中不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周皇后和太子毕竟顾念周延儒是天子重用的老臣,手下留情之时,内阁中又有人站出来加入了弹劾周延儒的队伍中。
这个人竟是前内阁首辅刘宇亮。此人自打在崇祯十一年被天子重处之后,便一直走下坡路,虽然仍旧跻身于内阁之中,但权力地位比之从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后数年间一直十分低调,从不对朝中大小事发表异见,而今竟一反常态突然跳了出来,看来也是蓄谋已久,倾力一击了。
至此,内阁中已经有三位大学士一致弹劾首辅周延儒,朝廷上下的舆论走向立时就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按照以往各朝惯例,一旦内阁中有数位大学士一齐弹劾首辅,还没有哪个首辅能顶住巨大的压力而仍旧稳坐内阁的先例。
这些人里最好的结局也是提前致仕,回乡养老。结局不好的,究其不法,以罪论刑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到了这般地步,朝中百官还看不明白周皇后与太子的心思,那真是白白在朝中为官多年了。
这娘俩之所以迟迟未表态,竟然是在等着百官的一同附和,到时在顺势免去其首辅之位。看清了这一点的百官们哪里还肯犹豫,仅仅一日夜间,弹章便像雪片一般飞入紫禁城中,周延儒眼看着大势已去。
内阁大堂中,周延儒仍旧镇定如常端坐在属于他的太师椅上,一件接着一件的处置公文,似乎百官们的弹章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平素里周延儒处置公文,总有一群极富眼力的堂官们伺候左右,随时等候吩咐。然而此刻,一众堂官们却像躲瘟疫一般,躲着周延儒。
也许是周延儒也觉得半日功夫没与同僚说过半个字,有些尴尬,便扭头对身边不过三两步远的大学士李侍问寒暄了两句。毕竟这内阁之中,李侍问一向对他马首是瞻,从不敢有半分反对。
然则今次,面对周延儒刻意客气的寒暄,李侍问竟然装作耳聋眼花,不但未做回应,甚至将花白的脑袋扭向了别处,看都不看他一眼。
吃了憋的周延儒脸上再也挂不住,首辅做到这个地步,若是再厚着脸皮赖在内阁中,他这一辈子的脸就都要丢光了。
当天下午,周延儒正式上表请辞,向天子乞骸骨返乡养老。
这回,宫中没有留中不发,而是很快便驳回了周延儒的请辞,让他安心为国效力。只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周皇后再玩弄三请三拒方准的把戏,以示朝廷不会亏待老臣。
果不其然,周延儒三次请辞之后,周皇后和太子才勉为其难的诏准了他的请辞,并重重褒奖一番,令其择日返乡。
之所以让周延儒择日返乡,而没有规定具体时间,那是因为此时此刻京师外的建奴大军越聚越多,竟然已经有近十万众。此时送周阁老出城,不是让他送死吗?
谁都知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周大戏已经完美的落幕,接下来争夺内阁首辅之位的大戏又将上演。
但是,这出戏还未来得及上台,一个突然跳出来的主角,竟然让满朝百官们惊得目瞪口呆。
此前传闻惨败的沈王竟然重新夺回了居庸关,并与建奴一战得胜,再战再胜,一连打了三次胜仗。北京城外的建奴大军也开始分批撤离。
奏捷的文书被送进紫禁城后,周皇后竟提不起半分喜悦来,这是她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沈王以三战三胜为根基,势必将赢得朝野人心,而她与太子虽然占着正统明份,但面对建奴入寇时的软弱,在这种对比之下,自然高下立现。
事已至此,若再想处置沈王,只怕天下汹汹非议都能将他们娘俩淹死。
无助之感,再次将这个外表刚强,内心柔弱的女人笼罩起来。
好不容易弄走了两个倚老卖老的老臣,不想来自宗室的强敌又向她发起了挑战。
周皇后突然下了决定,要在京营之外另组建一支仿照三卫军练兵之法的新军。范复粹身为内阁大学士,对此持极力反对态度,一日间三次将周皇后气的拂袖而去。
紧接着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徳上书弹劾范复粹,干预圣听,图谋不轨。由此,自太子以储君身份监国以来,内阁中的一派和谐气氛就此打破。
但以群臣揣测,魏藻徳毕竟年资甚浅,如此突兀跳出来,也太显得急不可耐。为了朝局安稳,平衡人心,这份弹章也按照惯例会被六中。但出乎人意料的是,仅仅次日早监国太子竟诏准弹章,令范复粹回家闭门思过。
旨意一处,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然而,这仅仅是震动朝野的开端。
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徳一击成功将范复粹拉下马,便立即将矛头指向了内阁首辅周延儒,弹劾周氏尸位素餐,无尺寸之功,庸碌无能,致使朝局败坏,建奴兵临城下无只言片语应对之法,理当追求其失政之罪责!
一时间满朝噤声,弹劾范复粹之时,朝中还有官员明里暗里叫好,毕竟这老东西冥顽不灵,食古不化,对官员们很少假以辞色,因此恨他的人不在少数。将他搞下去,大家伙就算不会帮忙,也乐见其成。
然而,周延儒则不同了,此人两朝重臣,两次起落,在京内外有着深厚的根基人脉,谁敢去应和魏藻徳去捋他的虎须?但是,寻常人不敢却另有人敢。
第一个站出来附议的竟是与魏藻徳李信一同入阁的礼部尚书蒋德璟,蒋德璟已届古稀之年,居然也要搅合这一汪浑水,看来其志向也不小啊。
周延儒一旦倒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就会空出来,其余的内阁大学士岂能不眼巴巴的盯着?现在的内阁在天子朱由检的刻意安排下,只有首辅一家独大。换言之,谁接替了周延儒的位置,加之没有了强势天子,手握重权将远胜于天子朱由检康健之时。
不过,紫禁城中的反映倒不如处置范复粹时那般快了,接连两道弹章都被留中不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周皇后和太子毕竟顾念周延儒是天子重用的老臣,手下留情之时,内阁中又有人站出来加入了弹劾周延儒的队伍中。
这个人竟是前内阁首辅刘宇亮。此人自打在崇祯十一年被天子重处之后,便一直走下坡路,虽然仍旧跻身于内阁之中,但权力地位比之从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后数年间一直十分低调,从不对朝中大小事发表异见,而今竟一反常态突然跳了出来,看来也是蓄谋已久,倾力一击了。
至此,内阁中已经有三位大学士一致弹劾首辅周延儒,朝廷上下的舆论走向立时就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按照以往各朝惯例,一旦内阁中有数位大学士一齐弹劾首辅,还没有哪个首辅能顶住巨大的压力而仍旧稳坐内阁的先例。
这些人里最好的结局也是提前致仕,回乡养老。结局不好的,究其不法,以罪论刑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到了这般地步,朝中百官还看不明白周皇后与太子的心思,那真是白白在朝中为官多年了。
这娘俩之所以迟迟未表态,竟然是在等着百官的一同附和,到时在顺势免去其首辅之位。看清了这一点的百官们哪里还肯犹豫,仅仅一日夜间,弹章便像雪片一般飞入紫禁城中,周延儒眼看着大势已去。
内阁大堂中,周延儒仍旧镇定如常端坐在属于他的太师椅上,一件接着一件的处置公文,似乎百官们的弹章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平素里周延儒处置公文,总有一群极富眼力的堂官们伺候左右,随时等候吩咐。然而此刻,一众堂官们却像躲瘟疫一般,躲着周延儒。
也许是周延儒也觉得半日功夫没与同僚说过半个字,有些尴尬,便扭头对身边不过三两步远的大学士李侍问寒暄了两句。毕竟这内阁之中,李侍问一向对他马首是瞻,从不敢有半分反对。
然则今次,面对周延儒刻意客气的寒暄,李侍问竟然装作耳聋眼花,不但未做回应,甚至将花白的脑袋扭向了别处,看都不看他一眼。
吃了憋的周延儒脸上再也挂不住,首辅做到这个地步,若是再厚着脸皮赖在内阁中,他这一辈子的脸就都要丢光了。
当天下午,周延儒正式上表请辞,向天子乞骸骨返乡养老。
这回,宫中没有留中不发,而是很快便驳回了周延儒的请辞,让他安心为国效力。只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周皇后再玩弄三请三拒方准的把戏,以示朝廷不会亏待老臣。
果不其然,周延儒三次请辞之后,周皇后和太子才勉为其难的诏准了他的请辞,并重重褒奖一番,令其择日返乡。
之所以让周延儒择日返乡,而没有规定具体时间,那是因为此时此刻京师外的建奴大军越聚越多,竟然已经有近十万众。此时送周阁老出城,不是让他送死吗?
谁都知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周大戏已经完美的落幕,接下来争夺内阁首辅之位的大戏又将上演。
但是,这出戏还未来得及上台,一个突然跳出来的主角,竟然让满朝百官们惊得目瞪口呆。
此前传闻惨败的沈王竟然重新夺回了居庸关,并与建奴一战得胜,再战再胜,一连打了三次胜仗。北京城外的建奴大军也开始分批撤离。
奏捷的文书被送进紫禁城后,周皇后竟提不起半分喜悦来,这是她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沈王以三战三胜为根基,势必将赢得朝野人心,而她与太子虽然占着正统明份,但面对建奴入寇时的软弱,在这种对比之下,自然高下立现。
事已至此,若再想处置沈王,只怕天下汹汹非议都能将他们娘俩淹死。
无助之感,再次将这个外表刚强,内心柔弱的女人笼罩起来。
好不容易弄走了两个倚老卖老的老臣,不想来自宗室的强敌又向她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