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故人相见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明贼最新章节!
黄宗羲一拍那少年人脑袋,笑道:“子玉莫胡说,似你这样手无缚鸡之力,上了战场扯后腿吗?”
叫子玉的少年人显然对黄宗羲拍他脑袋极为不满,一下跳了开去,怒目而视:“如何?小瞧人吗?家兄可不会如你一般,尽捡些打击人的话出来!”
黄宗羲只笑,也不再回答,而是躬身请李信入正堂说话。
分宾主落座后,李信直有一肚子的疑问,便全都问了出来。
“报社不是在对面吗?何以院门紧锁,空无一人?南雷先生何时回南的……”
黄宗羲耐心的听李信问完,又一一解答。原来,他在李信走后不久,便已经起了回南之心。原本也仅仅是因为盘缠丢光被困在了此地,既然此间事情已了,就没了继续留下来的理由。至于开办《公报》也是在《太原午报》的启发下,用临走时郭师爷代李信相赠的一笔重金买了宅院,雇了工人,采办了各种印刷器械,便懵懵懂懂的办了起来。
初时,知道《公报》的也仅仅几个复社同门,一直处于赔钱状况。本来打算如果过了年还继续赔钱就关张大吉,谁知年关将至时,凤阳闹了流贼,三卫军大军横扫江北。黄宗羲就试着在《公报》上写些三卫军大破流贼的秘闻,岂料竟在不意间一炮而红极。《公报》的日印刷量也由最初的十几份,发展到了现在的上万份。
讲到此处,本来静静听着的少年人笑道:“太冲兄现在可是日进百两纹银,说日进斗金也不为过了!小弟虚度十二载却还头一次听说卖纸也能如此赚钱的。当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言语中满是钦佩之色。
黄宗羲苦笑,“这本就是籍由《太原午报》的灵感而来,你别钦佩我,真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是镇虏侯!”
少年人自是又惊叹了一阵,转而又道:“太冲兄你不必妄自菲薄,此计虽绝却不是人人能为之,小弟自问就做不到日进百两这等大手笔!”
以当此之时的物资水准以及购买力,日进百两比之后世不下于日进百万,稳稳的亿万富翁。放眼满南京城能做到这一点的绝不超过百人,所以无怪乎少年人如此大惊小怪。
“在下开办《公报》本意并非赚些银钱,只是有感于此等报纸可作为发声渠道,可将一些拙见公之于众而已。至于卖报所得,倒有半数都流入了那些蠹虫的囊中。又时有士子慕名而来,交游应酬之下,能剩下来的便也所剩无几,黄某现在也算的只剩下了两袖清风!”说罢,又自嘲的一笑。紧接着,面色又变的忧虑起来。
“最近风声越来越紧迫,士子们闹事频繁,有人将罪魁祸首归罪于《公报》,若不是以往送足了银子,又素有令名,只怕在下早就被抄家下狱了,哪里还能像现在这般喝茶聊天?”说罢,他又看了一眼叫子玉的少年人。
“你总觉得我潇洒得意,却不知这实在是头悬利剑,如履薄冰的苦差事,若不念着为复社发声,何必苦苦支撑。”
李信一阵凛然,在封建王朝中,怎么可能允许有私人随意发表言论呢?像这等办报与公然妖言惑众只怕也是一线之隔,若没有强有力的后盾,所谓《公报》也真真只能成为那风中浮萍,朝不保夕了。黄宗羲能冒着抄家杀头的风险,苦苦支撑到现在,其心志坚韧可见一斑。
“正如今日,士子们又聚众了,为了避嫌报社今日还是关张的好,为此连人都不敢留在院中,生怕落人口实!”
原来如此,李信听罢才恍然。
“镇虏侯如何微服来访?似乎没听说镇虏侯进城的消息?”
黄宗羲终于问到了正题上,李信原本也没打算瞒他,便将此番南下的目的,即查办江南织造局勾结浙江市舶司侵吞数百万公帑的事直言相告,然后又讲了意外插曲,因为三卫军购米,阮大铖从中作梗,竟引致了席卷整个应天府米价飞涨的风波。不过,能从阮大铖的身上剜先数百万两的肉也算出了一口恶气,只是苦了应天府的百姓们。
黄宗羲也是恍然,难怪近月以来米价飞涨的令人瞠目结舌,而且不但是米价,由米价飞涨连带着其他生活物资也跟着飞涨,到现在都没能掉下来。而那少年人则再次惊的掉了下巴:“月进百万岂不是……”他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终于又发出了一阵惊呼:“三万!”
对于少年人的数度五里,黄宗羲对李信表示歉意,“子玉是复社同门次尾兄的同母嫡出幼弟,次尾兄家乡安徽贵池,此番来南京交游便将他带了来,见见世面,只是被家里骄纵惯了,镇虏侯切勿见怪!”
黄宗羲口中的次尾兄,姓吴名应箕,他的幼弟子玉则叫应璘。李信听说黄宗羲的复社同门叫吴应箕,心中就想发笑,不知和吴应熊有无关系。不过他很快就明白,这个吴应箕一定与那吴应熊没有关系,因为吴三桂是辽西大族,他的儿子吴应熊也肯定和这个家在安徽贵池的吴应箕没有任何关系。
李信自然而然就提起了在城中偶遇一儒衫富绅,此人除了请吃酒外,还赠金,赠路引……
“路引?”少年人吴应璘奇道,听说过赠金,赠女人,头一次听说赠路引的。
黄宗羲略一思量也就明白了,今日士子聚众,南京照例封城,想要出城也非得路引不可。只是,能开出这出城路引的,满南京城只怕也不超过两手之数,他倒是有些好奇此人究竟是谁,便像李信问及那儒衫富绅名姓。
李信因不愿对那儒衫富绅说谎,便没报自家姓名,同时也就没问对方的姓名,而且人家也十分知趣,既不再问,也不主动提及自家名姓。不过,那路引上却是有署名的,李信曾仔细看过,署名为石巢,是个好生奇怪的名字。
孰料,黄宗羲听了石巢这个名字后脸色顿时就变了,包括那少年人吴应萁都失声惊叫:“是那老东西!”
见状如此,李信大为惊讶,“如何?认识?”
“何止于认识,镇虏侯也曾与他数度交手啊!”黄宗羲缓缓回答着。
这回轮到李信大为惊讶,却已经心下了然,于是反问道:“难道此人就是阮大铖?”
“没错,此人十有八.九就是那阮大铖。阮大铖别号石巢,再者能开出进出南京路引,更非此人莫属!”
一直未说话的米琰不解的道:“此人当未发现镇虏侯身份,不过看此人作为,还果真如传言般有几分孟尝之风呢!”
听了米琰口中的孟尝之风,吴应萁哈哈笑道:“什么孟尝之风,小人之风还差不多。只怕这路引背后有着你们想都想不到的猫腻,他不是想招揽你们么?既然你们不肯从命,便让官府出手,路引正是自投罗网的催命符!然后那厮再以此要挟出手,你们若是同意也就罢了。若再不识好歹拒绝,怕连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
吴应萁的这一番揣测李信认为大有道理,同时也庆幸多亏在秦淮河畔得知了黄宗羲的消息,这才起了暂不出城来与之见面的心思,不想竟避过了一场极有可能的祸事。
黄宗羲沉吟了片刻,忽然闻道:“镇虏侯若急着出城,在下或可帮上一把!”
李信闻言自是乐意之至,只不知黄宗羲一介布衣又如何帮忙呢?总不能像陆九带长弓入城那般,藏在粪车里吧!
“也是巧了,应天府尹家的大公子今日邀复社同门晚游雨花台,本来在下是打算婉拒的,镇虏侯若想今日出城,也是一个办法!”
复社在南京尤受年轻读书人喜欢,想来顺天府尹家的大公子也是此中一员。
黄宗羲随后也道:“此法有些冒险,不过既有应天府尹家的大公子在,把握还是有的。请镇虏侯斟酌!”
李信暗自斟酌,既然已经与黄宗羲见过面,城中诸事已毕,再在城中已经意义不大,不如就此出城也是好的,便冒险一试也无妨,更何况还有应天府尹的金字招牌。
过了午时,果然有车马来到巷子里,有仆人来请黄宗羲于是黄宗羲便带了李信等三人佯作仆从与之回合。读书人都好动而不好静,因此此间尽是车、马却没有一乘轿子。
“太冲兄今日如何不骑马改坐车了?”有人笑问。
黄宗羲之所以不骑马而改乘马车,完全是出于方便待李信三人掩人耳目方便,因此便笑笑只说今日身体疲惫,乘车方便些。
李信扫视一眼,这些所谓的年青士子中绝大多数衣衫华美,神情玩世不恭,与那些心忧天下大道的读书人气质截然不同,想来这些人中不是富二代便是官二代了。
李信又看看黄宗羲,这与此前黄宗羲在太原时留给他的印象又有了变化,也许正是有了这些护身符在,《公报》才能在暴风骤雨里存活到现在吧。
黄宗羲一拍那少年人脑袋,笑道:“子玉莫胡说,似你这样手无缚鸡之力,上了战场扯后腿吗?”
叫子玉的少年人显然对黄宗羲拍他脑袋极为不满,一下跳了开去,怒目而视:“如何?小瞧人吗?家兄可不会如你一般,尽捡些打击人的话出来!”
黄宗羲只笑,也不再回答,而是躬身请李信入正堂说话。
分宾主落座后,李信直有一肚子的疑问,便全都问了出来。
“报社不是在对面吗?何以院门紧锁,空无一人?南雷先生何时回南的……”
黄宗羲耐心的听李信问完,又一一解答。原来,他在李信走后不久,便已经起了回南之心。原本也仅仅是因为盘缠丢光被困在了此地,既然此间事情已了,就没了继续留下来的理由。至于开办《公报》也是在《太原午报》的启发下,用临走时郭师爷代李信相赠的一笔重金买了宅院,雇了工人,采办了各种印刷器械,便懵懵懂懂的办了起来。
初时,知道《公报》的也仅仅几个复社同门,一直处于赔钱状况。本来打算如果过了年还继续赔钱就关张大吉,谁知年关将至时,凤阳闹了流贼,三卫军大军横扫江北。黄宗羲就试着在《公报》上写些三卫军大破流贼的秘闻,岂料竟在不意间一炮而红极。《公报》的日印刷量也由最初的十几份,发展到了现在的上万份。
讲到此处,本来静静听着的少年人笑道:“太冲兄现在可是日进百两纹银,说日进斗金也不为过了!小弟虚度十二载却还头一次听说卖纸也能如此赚钱的。当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言语中满是钦佩之色。
黄宗羲苦笑,“这本就是籍由《太原午报》的灵感而来,你别钦佩我,真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是镇虏侯!”
少年人自是又惊叹了一阵,转而又道:“太冲兄你不必妄自菲薄,此计虽绝却不是人人能为之,小弟自问就做不到日进百两这等大手笔!”
以当此之时的物资水准以及购买力,日进百两比之后世不下于日进百万,稳稳的亿万富翁。放眼满南京城能做到这一点的绝不超过百人,所以无怪乎少年人如此大惊小怪。
“在下开办《公报》本意并非赚些银钱,只是有感于此等报纸可作为发声渠道,可将一些拙见公之于众而已。至于卖报所得,倒有半数都流入了那些蠹虫的囊中。又时有士子慕名而来,交游应酬之下,能剩下来的便也所剩无几,黄某现在也算的只剩下了两袖清风!”说罢,又自嘲的一笑。紧接着,面色又变的忧虑起来。
“最近风声越来越紧迫,士子们闹事频繁,有人将罪魁祸首归罪于《公报》,若不是以往送足了银子,又素有令名,只怕在下早就被抄家下狱了,哪里还能像现在这般喝茶聊天?”说罢,他又看了一眼叫子玉的少年人。
“你总觉得我潇洒得意,却不知这实在是头悬利剑,如履薄冰的苦差事,若不念着为复社发声,何必苦苦支撑。”
李信一阵凛然,在封建王朝中,怎么可能允许有私人随意发表言论呢?像这等办报与公然妖言惑众只怕也是一线之隔,若没有强有力的后盾,所谓《公报》也真真只能成为那风中浮萍,朝不保夕了。黄宗羲能冒着抄家杀头的风险,苦苦支撑到现在,其心志坚韧可见一斑。
“正如今日,士子们又聚众了,为了避嫌报社今日还是关张的好,为此连人都不敢留在院中,生怕落人口实!”
原来如此,李信听罢才恍然。
“镇虏侯如何微服来访?似乎没听说镇虏侯进城的消息?”
黄宗羲终于问到了正题上,李信原本也没打算瞒他,便将此番南下的目的,即查办江南织造局勾结浙江市舶司侵吞数百万公帑的事直言相告,然后又讲了意外插曲,因为三卫军购米,阮大铖从中作梗,竟引致了席卷整个应天府米价飞涨的风波。不过,能从阮大铖的身上剜先数百万两的肉也算出了一口恶气,只是苦了应天府的百姓们。
黄宗羲也是恍然,难怪近月以来米价飞涨的令人瞠目结舌,而且不但是米价,由米价飞涨连带着其他生活物资也跟着飞涨,到现在都没能掉下来。而那少年人则再次惊的掉了下巴:“月进百万岂不是……”他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终于又发出了一阵惊呼:“三万!”
对于少年人的数度五里,黄宗羲对李信表示歉意,“子玉是复社同门次尾兄的同母嫡出幼弟,次尾兄家乡安徽贵池,此番来南京交游便将他带了来,见见世面,只是被家里骄纵惯了,镇虏侯切勿见怪!”
黄宗羲口中的次尾兄,姓吴名应箕,他的幼弟子玉则叫应璘。李信听说黄宗羲的复社同门叫吴应箕,心中就想发笑,不知和吴应熊有无关系。不过他很快就明白,这个吴应箕一定与那吴应熊没有关系,因为吴三桂是辽西大族,他的儿子吴应熊也肯定和这个家在安徽贵池的吴应箕没有任何关系。
李信自然而然就提起了在城中偶遇一儒衫富绅,此人除了请吃酒外,还赠金,赠路引……
“路引?”少年人吴应璘奇道,听说过赠金,赠女人,头一次听说赠路引的。
黄宗羲略一思量也就明白了,今日士子聚众,南京照例封城,想要出城也非得路引不可。只是,能开出这出城路引的,满南京城只怕也不超过两手之数,他倒是有些好奇此人究竟是谁,便像李信问及那儒衫富绅名姓。
李信因不愿对那儒衫富绅说谎,便没报自家姓名,同时也就没问对方的姓名,而且人家也十分知趣,既不再问,也不主动提及自家名姓。不过,那路引上却是有署名的,李信曾仔细看过,署名为石巢,是个好生奇怪的名字。
孰料,黄宗羲听了石巢这个名字后脸色顿时就变了,包括那少年人吴应萁都失声惊叫:“是那老东西!”
见状如此,李信大为惊讶,“如何?认识?”
“何止于认识,镇虏侯也曾与他数度交手啊!”黄宗羲缓缓回答着。
这回轮到李信大为惊讶,却已经心下了然,于是反问道:“难道此人就是阮大铖?”
“没错,此人十有八.九就是那阮大铖。阮大铖别号石巢,再者能开出进出南京路引,更非此人莫属!”
一直未说话的米琰不解的道:“此人当未发现镇虏侯身份,不过看此人作为,还果真如传言般有几分孟尝之风呢!”
听了米琰口中的孟尝之风,吴应萁哈哈笑道:“什么孟尝之风,小人之风还差不多。只怕这路引背后有着你们想都想不到的猫腻,他不是想招揽你们么?既然你们不肯从命,便让官府出手,路引正是自投罗网的催命符!然后那厮再以此要挟出手,你们若是同意也就罢了。若再不识好歹拒绝,怕连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
吴应萁的这一番揣测李信认为大有道理,同时也庆幸多亏在秦淮河畔得知了黄宗羲的消息,这才起了暂不出城来与之见面的心思,不想竟避过了一场极有可能的祸事。
黄宗羲沉吟了片刻,忽然闻道:“镇虏侯若急着出城,在下或可帮上一把!”
李信闻言自是乐意之至,只不知黄宗羲一介布衣又如何帮忙呢?总不能像陆九带长弓入城那般,藏在粪车里吧!
“也是巧了,应天府尹家的大公子今日邀复社同门晚游雨花台,本来在下是打算婉拒的,镇虏侯若想今日出城,也是一个办法!”
复社在南京尤受年轻读书人喜欢,想来顺天府尹家的大公子也是此中一员。
黄宗羲随后也道:“此法有些冒险,不过既有应天府尹家的大公子在,把握还是有的。请镇虏侯斟酌!”
李信暗自斟酌,既然已经与黄宗羲见过面,城中诸事已毕,再在城中已经意义不大,不如就此出城也是好的,便冒险一试也无妨,更何况还有应天府尹的金字招牌。
过了午时,果然有车马来到巷子里,有仆人来请黄宗羲于是黄宗羲便带了李信等三人佯作仆从与之回合。读书人都好动而不好静,因此此间尽是车、马却没有一乘轿子。
“太冲兄今日如何不骑马改坐车了?”有人笑问。
黄宗羲之所以不骑马而改乘马车,完全是出于方便待李信三人掩人耳目方便,因此便笑笑只说今日身体疲惫,乘车方便些。
李信扫视一眼,这些所谓的年青士子中绝大多数衣衫华美,神情玩世不恭,与那些心忧天下大道的读书人气质截然不同,想来这些人中不是富二代便是官二代了。
李信又看看黄宗羲,这与此前黄宗羲在太原时留给他的印象又有了变化,也许正是有了这些护身符在,《公报》才能在暴风骤雨里存活到现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