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汉奸汉奸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明贼最新章节!
就在鲁之藩惶惶若丧家之犬时,李信大军此时此刻已经兵进大同,并没有急于南下,因为他就在前一天接到了田复珍派人快马送来的消息。图尔格大军袭破宁武关不过是他安排中的关键一节,所谓诱敌深入,也要给他一点点甜头。
相信很快他就能得到三卫军太原新军旗开得胜的好消息。由此,李信决定坐镇大同,在此处安抚百姓收拢被鞑子击溃逃散的各部卫所兵,大同府除了三卫与浑源州一带,并不是他传统意义上的地盘。
这一处表面上由王朴等人控制,实际上却是朝中大佬通过大同总兵与各家晋商牟利的地方。如今鞑子将此地的官场生态彻底破坏掉,李信正好一举收拾残局,使之彻底成为山西总兵府的势力范围。
那么他就需要一个临时之人选来掌控大同,选来选去此人非毛维张莫属。但又怕他独木难支,便又以钱泰辅之。尽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大同城以后他还是被眼前的惨况所深深震撼了。昔日大同重镇不说有多么繁华,但城墙巍峨严阵以待,全然是一副天下雄关的模样,却不料不过区区数月的时间,当初的雄关巍城今日竟然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守将大同镇总兵王朴却早就不知所踪,包括屏蕃于此的代王也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经过一番详细的打探,李信基本可以确定,在图尔格屠城的名单里并不包括代王一家。在鞑子大军破城之前,他们一家便已经离开了大同城。现在正雨大同城以西的平川卫避难。
得知代王一家并没有罹难,李信的心里总算有几许安慰,虽然代王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毕竟是一地的藩王,如果落到鞑子手里对明朝的脸面,和明军的士气都将是不小的打击。
毛维张建议李信亲自去云川卫迎回代王一家,但是这个提议却被他断然拒绝。对此毛维张大惑不解,他虽然也不齿代王的为人,但迎回此地藩王的举动却是一种昭示,以此证明局势已经被三卫军所彻底掌控。
“现在还不是迎回代王的时候,如果所料不差,大同在图尔格破城之前已经彻底沦为一座不设防的空城。”
毛维张一阵心惊,“如何?难道,他们,他们竟然连抵抗不做,就彻底放弃了防备在大同府首屈一指的……”
大同城的防备在大同府无出其右,在山西也仅仅次于太原而已,如果据城死守,鞑子就算破城也未必那么容易,那么快。李信立马横贯东西的台河河畔,指着不远处残垣断壁的大同城。
“你看看,这城墙虽然残破不堪,却没有久战之后的痕迹,甚至连尸体都没有几具,倒像足了直接扁你被焚烧捣毁一般,如果他们曾经殊死抵抗,大炮的弹坑与滚木礌石必然布满城下,但是城下却干净无比,只有那些坍塌了的城墙包砖于其下被翻起的夯土……”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座被焚毁的大成虽然表面上惨极了,但实际上却是未经过任何大战。对此,毛维张几乎难以想象。
“据下官所知,大同镇总兵王朴也算是有勇有谋,怎么也会,怎么会不战而逃?”
李信嘴角泛起冷笑,王朴是什么德行他曾在高阳一战时便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货和历史上的名声几乎相差无几,不战而逃,贪财胆小这些词汇几乎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代王也好总兵王朴也罢,都是在鞑子围城之前便大举逃离开去的。也就是说大同府原本的官僚系统几乎都还在,只不过一举都迁徙到了云川卫而已,如果将他们在此时此刻都接了回来,无异于为三卫军徒然增加掣肘。
“代王的事就不要考虑了,咱们不去接他,他得知了消息也必然会派人来。咱们现在分秒必争,必须尽快回复大同哥卫所,将已经逃散的军户们都重新召集起来,依照三卫的新模式进行重新整合。”
李信的用意不言自明,毛维张便也不再去提及接回代王的事。只不过,他不再提,那代王却果真如李信所猜测的一样,在听说了三卫军抵达大同城以后,便派来了使者要求李信派兵保护代王以及大同各级官吏返回大同城。
毛维张对此颇为气愤,这个代王还真是如大将军所言,大难临头之时便带着整个城中的官僚系统大举西逃,而拱手将如此一座雄伟的关城相让于鞑子,最终导致了明朝经营二百余年从未陷落过的九边重镇毁于一旦。
前来求援的是太原府的通判,名叫周瑾。按照级别,此人是太原知府的属官,属于文官序列,无论品级还是地位都要远高于自己一个武官镇抚,若是搁在以往,他断然是没有拒绝的资本,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但眼下有大将军李信的撑腰,他又气愤这些人至朝廷安危于不顾,只顾个人逃命,于是便拒见此人,至令人将其好生安顿,然后便不再理会。
只是这周瑾似乎并不是省油的灯,四出散布他与大将军曾是旧相识的消息,也算颇有些交情,试图以此迫使毛维张尽快的见他们。毛维张对李信的过去并不甚了解,而李信对来三卫任职前的经历也是绝口不提。因此,三卫军体系中即便是像毛维张这等核心人物也不了解大将军此前的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级官员。
但毛维张毕竟浸淫明朝官场多年,不会简单的对其置之不理,便遣了人私下里打听消息。却也是多有巧合,军卒们在大同城周边找到了一位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司的一位经历,此人姓曾名敢据说与李信也是旧相识,便从他的口中证实了那代王使者所言的真实性。
对于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司经历曾敢的来历,毛维张不甚了解,但是辅助其收拢大同卫所溃兵的钱泰却颇为了解。
“毛镇抚,这个曾敢的确与大将军有旧,当初两人是道来三卫赴任的。”
“如此说,这曾敢也算是大将军的故人了?”
钱泰冷笑,回应毛维张。
“算是故人,也算仇人!”
于是又将曾敢在与李信一同到任何的诸多掣肘行为简明扼要的向毛维张做了介绍。这些隐秘事在三卫几乎没有流传,很多人甚至连曾敢其人都没听说过,若不是前台曾与其共事过,恐怕也是不甚了了。
“既然与大将军有旧,你我还是将其报与大将军知晓,由大将军决断便是。”
本来钱泰是想对此事不予理会,但毛维张的建议显然更为周全,便点头赞同。两人都是正五品的镇抚,也都是李信到任之后破格提拔起来的,都算是李信一系的心腹,两人第一次配合起来竟颇有些一见如故的默契。
果然,李信在听说找到了曾敢的下落之后,立即命毛维张将此人送往他的大将军行营。但是对那个代王使者,太原府通判周瑾却置之不理,甚至还下令对此人严加监视,不可令其轻易离开。
毛维张从李信厚此薄彼上,敏锐的意识到了其中所隐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看来这周瑾与曾敢二人都曾与大将军为敌,所不同的是大将军对前者显然更为提防,这并不是出于个人成见,而是因为前者的能力应当更胜后者。
这让毛维张大为惊醒,当即增派了人手,将代王使者周瑾严加监管起来。此人毕竟曾是大同府的通判,若是唐他趁机搅乱了局面,便有负大将军重托。
大同城外大将军行营内,李信刚刚得到了陆九送来的消息,鲁之藩被驱赶至浑源州以后果然深受刺激,并且已经失信于部下,而且陆九也按照此前的计划并没有对这股残敌进行抓捕,而是一路监视尾随他们南下去寻图尔格。
李信放下了手中的信笺,鲁之藩的遭遇让他为之唏嘘不已。曾几何时,此人也算是一心为了大明朝廷而挺身战斗的大明官员,视死之决心不可谓不大,战斗意志不可谓不强,但在经历了失败与被俘之后便投降了满清,他们前半生所接触的忠君报国、华夷大防就像是一张窗户纸便被轻易的捅破了。
这不单单是鲁之藩身上的个例,在大明朝廷上下里,像鲁之藩这种有能力的,有忠心的大臣绝对不在少数,但是在人生走入绝境后能够视死如归的却少之又少。
李信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他们能够在某个瞬间就能颠覆毕生所求索的价值观,那么所谓儒家理学,所谓三纲五常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可以任意抛弃的抹布而已。
这些所谓的文官最终在意的还是自己,他们不可能不怕死,但却怕如此窝囊而又无所事事的死去,所以他们宁可背负汉奸的骂名吗?李信试图从各种方向来解读这个时代的汉奸,但人性是复杂的,他越想解读,所得到的结论便越多,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就在这个时候曾敢来了,李信心道,这个曾敢虽然偏狭鲁莽,却至少不是个当汉奸的料子,不知该庆幸还是……
就在鲁之藩惶惶若丧家之犬时,李信大军此时此刻已经兵进大同,并没有急于南下,因为他就在前一天接到了田复珍派人快马送来的消息。图尔格大军袭破宁武关不过是他安排中的关键一节,所谓诱敌深入,也要给他一点点甜头。
相信很快他就能得到三卫军太原新军旗开得胜的好消息。由此,李信决定坐镇大同,在此处安抚百姓收拢被鞑子击溃逃散的各部卫所兵,大同府除了三卫与浑源州一带,并不是他传统意义上的地盘。
这一处表面上由王朴等人控制,实际上却是朝中大佬通过大同总兵与各家晋商牟利的地方。如今鞑子将此地的官场生态彻底破坏掉,李信正好一举收拾残局,使之彻底成为山西总兵府的势力范围。
那么他就需要一个临时之人选来掌控大同,选来选去此人非毛维张莫属。但又怕他独木难支,便又以钱泰辅之。尽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大同城以后他还是被眼前的惨况所深深震撼了。昔日大同重镇不说有多么繁华,但城墙巍峨严阵以待,全然是一副天下雄关的模样,却不料不过区区数月的时间,当初的雄关巍城今日竟然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守将大同镇总兵王朴却早就不知所踪,包括屏蕃于此的代王也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经过一番详细的打探,李信基本可以确定,在图尔格屠城的名单里并不包括代王一家。在鞑子大军破城之前,他们一家便已经离开了大同城。现在正雨大同城以西的平川卫避难。
得知代王一家并没有罹难,李信的心里总算有几许安慰,虽然代王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毕竟是一地的藩王,如果落到鞑子手里对明朝的脸面,和明军的士气都将是不小的打击。
毛维张建议李信亲自去云川卫迎回代王一家,但是这个提议却被他断然拒绝。对此毛维张大惑不解,他虽然也不齿代王的为人,但迎回此地藩王的举动却是一种昭示,以此证明局势已经被三卫军所彻底掌控。
“现在还不是迎回代王的时候,如果所料不差,大同在图尔格破城之前已经彻底沦为一座不设防的空城。”
毛维张一阵心惊,“如何?难道,他们,他们竟然连抵抗不做,就彻底放弃了防备在大同府首屈一指的……”
大同城的防备在大同府无出其右,在山西也仅仅次于太原而已,如果据城死守,鞑子就算破城也未必那么容易,那么快。李信立马横贯东西的台河河畔,指着不远处残垣断壁的大同城。
“你看看,这城墙虽然残破不堪,却没有久战之后的痕迹,甚至连尸体都没有几具,倒像足了直接扁你被焚烧捣毁一般,如果他们曾经殊死抵抗,大炮的弹坑与滚木礌石必然布满城下,但是城下却干净无比,只有那些坍塌了的城墙包砖于其下被翻起的夯土……”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座被焚毁的大成虽然表面上惨极了,但实际上却是未经过任何大战。对此,毛维张几乎难以想象。
“据下官所知,大同镇总兵王朴也算是有勇有谋,怎么也会,怎么会不战而逃?”
李信嘴角泛起冷笑,王朴是什么德行他曾在高阳一战时便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货和历史上的名声几乎相差无几,不战而逃,贪财胆小这些词汇几乎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代王也好总兵王朴也罢,都是在鞑子围城之前便大举逃离开去的。也就是说大同府原本的官僚系统几乎都还在,只不过一举都迁徙到了云川卫而已,如果将他们在此时此刻都接了回来,无异于为三卫军徒然增加掣肘。
“代王的事就不要考虑了,咱们不去接他,他得知了消息也必然会派人来。咱们现在分秒必争,必须尽快回复大同哥卫所,将已经逃散的军户们都重新召集起来,依照三卫的新模式进行重新整合。”
李信的用意不言自明,毛维张便也不再去提及接回代王的事。只不过,他不再提,那代王却果真如李信所猜测的一样,在听说了三卫军抵达大同城以后,便派来了使者要求李信派兵保护代王以及大同各级官吏返回大同城。
毛维张对此颇为气愤,这个代王还真是如大将军所言,大难临头之时便带着整个城中的官僚系统大举西逃,而拱手将如此一座雄伟的关城相让于鞑子,最终导致了明朝经营二百余年从未陷落过的九边重镇毁于一旦。
前来求援的是太原府的通判,名叫周瑾。按照级别,此人是太原知府的属官,属于文官序列,无论品级还是地位都要远高于自己一个武官镇抚,若是搁在以往,他断然是没有拒绝的资本,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但眼下有大将军李信的撑腰,他又气愤这些人至朝廷安危于不顾,只顾个人逃命,于是便拒见此人,至令人将其好生安顿,然后便不再理会。
只是这周瑾似乎并不是省油的灯,四出散布他与大将军曾是旧相识的消息,也算颇有些交情,试图以此迫使毛维张尽快的见他们。毛维张对李信的过去并不甚了解,而李信对来三卫任职前的经历也是绝口不提。因此,三卫军体系中即便是像毛维张这等核心人物也不了解大将军此前的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级官员。
但毛维张毕竟浸淫明朝官场多年,不会简单的对其置之不理,便遣了人私下里打听消息。却也是多有巧合,军卒们在大同城周边找到了一位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司的一位经历,此人姓曾名敢据说与李信也是旧相识,便从他的口中证实了那代王使者所言的真实性。
对于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司经历曾敢的来历,毛维张不甚了解,但是辅助其收拢大同卫所溃兵的钱泰却颇为了解。
“毛镇抚,这个曾敢的确与大将军有旧,当初两人是道来三卫赴任的。”
“如此说,这曾敢也算是大将军的故人了?”
钱泰冷笑,回应毛维张。
“算是故人,也算仇人!”
于是又将曾敢在与李信一同到任何的诸多掣肘行为简明扼要的向毛维张做了介绍。这些隐秘事在三卫几乎没有流传,很多人甚至连曾敢其人都没听说过,若不是前台曾与其共事过,恐怕也是不甚了了。
“既然与大将军有旧,你我还是将其报与大将军知晓,由大将军决断便是。”
本来钱泰是想对此事不予理会,但毛维张的建议显然更为周全,便点头赞同。两人都是正五品的镇抚,也都是李信到任之后破格提拔起来的,都算是李信一系的心腹,两人第一次配合起来竟颇有些一见如故的默契。
果然,李信在听说找到了曾敢的下落之后,立即命毛维张将此人送往他的大将军行营。但是对那个代王使者,太原府通判周瑾却置之不理,甚至还下令对此人严加监视,不可令其轻易离开。
毛维张从李信厚此薄彼上,敏锐的意识到了其中所隐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看来这周瑾与曾敢二人都曾与大将军为敌,所不同的是大将军对前者显然更为提防,这并不是出于个人成见,而是因为前者的能力应当更胜后者。
这让毛维张大为惊醒,当即增派了人手,将代王使者周瑾严加监管起来。此人毕竟曾是大同府的通判,若是唐他趁机搅乱了局面,便有负大将军重托。
大同城外大将军行营内,李信刚刚得到了陆九送来的消息,鲁之藩被驱赶至浑源州以后果然深受刺激,并且已经失信于部下,而且陆九也按照此前的计划并没有对这股残敌进行抓捕,而是一路监视尾随他们南下去寻图尔格。
李信放下了手中的信笺,鲁之藩的遭遇让他为之唏嘘不已。曾几何时,此人也算是一心为了大明朝廷而挺身战斗的大明官员,视死之决心不可谓不大,战斗意志不可谓不强,但在经历了失败与被俘之后便投降了满清,他们前半生所接触的忠君报国、华夷大防就像是一张窗户纸便被轻易的捅破了。
这不单单是鲁之藩身上的个例,在大明朝廷上下里,像鲁之藩这种有能力的,有忠心的大臣绝对不在少数,但是在人生走入绝境后能够视死如归的却少之又少。
李信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他们能够在某个瞬间就能颠覆毕生所求索的价值观,那么所谓儒家理学,所谓三纲五常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可以任意抛弃的抹布而已。
这些所谓的文官最终在意的还是自己,他们不可能不怕死,但却怕如此窝囊而又无所事事的死去,所以他们宁可背负汉奸的骂名吗?李信试图从各种方向来解读这个时代的汉奸,但人性是复杂的,他越想解读,所得到的结论便越多,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就在这个时候曾敢来了,李信心道,这个曾敢虽然偏狭鲁莽,却至少不是个当汉奸的料子,不知该庆幸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