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远虑近忧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明贼最新章节!
海森堡的炮兵们趁乱再次向汉八旗开火,成千上万的散弹被喷射出去,大批的士兵像割韭菜一般都扫倒。这更加剧了汉八旗的溃退,崩溃的效果被这一轮齐射加强了,很多人甚至都扔掉了手中的兵器,只为能在逃命的时候跑的更快,万一被明军的大炮打中,就算不死也得残废,哪能有好果子吃?
“穷寇莫追,咱们在外围杀杀落单的鞑子,至于追歼的任务就交给海森堡吧……”
陆九本来想再追杀一番,在得到了李信的命令后,便放弃了继续追击,毕竟硝烟中敌情不明,贸然冲进去并不明智,不如在外围游弋伺机斩杀散落的鞑子兵。
陆九看了一眼又重新振作起来操炮的海森堡,这红毛鬼还真是让人佩服,打起仗来就像命不是自己的一般,这就给他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红毛鬼打仗一个个都是不要命的,并在私底下警告自己,以后如果遇到了红毛鬼,一定要千万小心,打仗不要命的对手实在不好对付。
有时陆九甚至觉得可惜,如此勇武之人不去当步兵实在可惜了,因为在三卫军中只有步战营是攻坚的主力序列,就连他所率领的骑兵都只能敲敲边鼓,捡捡残羹冷炙。再看海森堡每次一打仗就两眼放光的模样,炮兵明明是躲在步兵后面的东西,非要顶着危险冲在最前面,他也是佩服的不行不行的。
陆九一直对鲁之藩耿耿于怀,既然不能冲进硝烟中去,他便带着骑兵主力沿着战场的边缘往另一侧兜去。此时程铭九的步战营已经与鲁之藩所部的蒙古八旗纠缠在一起。蒙古八旗在经过了最初的劣势之后,很快就放弃了猛冲猛打的战术,而是不断的骚扰蚕食。虽然不能对明军造成致命的伤害,却能拖住他们的前进脚步。
蒙古八旗的主将当然不是蠢货,他是打算由自己拖住三卫军的步战营,然后等鲁之藩率汉军旗消灭掉炮兵营以后再折返回来,两军夹击一举将其击溃歼灭。
主意打的虽然好,但是他们却还没想到,浓烈的硝烟中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他们所期待的两军夹击注定不会出现。而程铭九此时则陷入了焦虑之中,如果再继续被这群蒙古骑兵缠住,他们的处境就不妙了。
程铭九指挥过历次三卫军的大战,在方阵的使用上算是军中元老,无出其右。当即便将二线的后备人马组织起来,与一线互成犄角之势,一旦蒙古骑兵进攻主力方阵时,二线的方阵则从另一侧掩护,进行齐射,如此便减小了蒙古八旗可供骚扰的可接触面。
而步战营则趁此机会加快行军速度,炮兵是绝对不能丢下不管的,无论如何都要将那红毛番鬼的救回来。就在程铭九急吼吼前进的当口,第一批汉军旗溃兵出现了。尽管他不明所以,还是当即下令进行齐射阻击。
齐射很成功,汉军旗的溃兵已经崩溃,没有指挥协调,乱哄哄的挤在一起,就是想改变方向都很难。齐射的铅弹冰雹一样砸了过去,立即便扫倒一片。这种恐怖的伤亡,终于迫使汉军旗的溃兵们转向了,转而往东而去。
程铭九如何能放过这个机会,当即对汉军旗的溃兵紧追不舍,齐射一轮又一轮,每一次齐射就有上百人倒下,几轮之后就是上千人倒下。程铭九敏锐的意识到,汉军旗能够如此惨败,绝不是海森堡的炮兵所造成的,没准是大将军的援兵到了。
一念及此,程铭九当即令人呼喊大将军来了,援兵来了。
训练有素的三卫军步战营喊起口号来都整齐划一,直透云霄,很多蒙古八旗的军将都听得懂汉话,在见到汉军旗崩溃的逃兵之后本就心惊不已,突然又听到三卫军纷纷呼喊,他们的援兵来了,一个个也顿时战意全消,士气陡然急转直下,进攻的势头就此就矮了下去。
战场的形式在李信出现以后,一边倒的倒向了三卫军。突然袭击的目的达到,这一千多骑兵的作用也就到达了极限。随着战事的推进,汉八旗彻底完蛋,蒙古八旗也随时准备逃走,整个战场的胜局基本已经被三卫军锁定。陆九准备冒险去追击鲁之藩,李信也不再阻拦,任由他去。
不过他却对此并不抱多大希望,如果鲁之藩能在率先逃走的情形下还能被陆九生擒活捉,那多尔衮的一双眼睛可算是瞎的可以。
李信的判断果然没错,鲁之藩早就逃之夭夭,陆九在乱军之中左冲右突,一直都没发现鲁之藩的影子,气急败坏之下便追着一群溃兵猛冲猛打,一时间倒斩获颇多,杀敌无算。
李信并没有随之加入追杀的行列中,而是带着亲兵赶往一处光秃秃的高地,俯瞰整个战场。只见绝大多数的汉军旗步兵都争先恐后的逃窜进密林之中,而大股的蒙古八旗骑兵则只能沿着官道逃窜,相对追击那些进入密林的溃兵,追击蒙古八旗的骑兵们更为容易一些。他当即令人吹角挥动令旗,让陆九放弃追杀汉军旗,转而追击蒙古八旗骑兵。
这股蒙古八旗骑兵也许是慌不择路,居然一路向南往边墙内逃去,陆九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尾随追击。程铭九则即将所部分成两部分,第一线紧随在陆九的骑兵之后以作后应,第二线则留下来继续清理满清汉军旗的残兵。
眼看着一战大获全胜,李信却生不起半分高兴来,早在几天前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浑源州发生了大屠杀,十几万人口被屠杀殆尽,尸体堆积如山,崇祯皇帝为此还吐了血。这一战之后,大同府算是被彻底打烂了,想恢复元气没有数年之功恐怕难上加难。
况且还有镶白旗的固山额真图尔格还游弋在山西腹地,这个人就像是一枚定时炸弹,如果不尽快将此人揪出来干掉,万一再让他来一次大屠杀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朝堂之上的变化也令人忧心不已。孙承宗风疾已经不能视事,而顶替他的人竟然是一向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杨嗣昌,有了这样一个恶邻,自己所面临的局势更显扑朔迷离。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自从于蒙古草原南下以后,与南面的通信逐渐恢复,除了以上两点远犹以外,还有近忧。亲兵营官牛蛋被控投敌,罗织罪名的人其心险恶昭然若揭,显然是为了对付自己。
李信叹了一口气,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在前方作战,后方便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开始无中生有,落井下石了。如此卑鄙龌龊,不顾大局,自毁栋梁,如果崇祯皇帝还能容忍如此宵小横行于朝堂之上,大明岂能不亡?
李信现在唯一担忧的是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他还一如既往的信任自己,那么这些诬告,在自己胜利回师之后便都会烟消云散。可如果崇祯皇帝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疑虑和猜忌,那么他的处境就极为不妙了。朝廷上四处都是敌人,不会有大臣肯为自己说话,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等于失去了立足于大明的根基。
别看现在三卫军风生水起,也许只要皇帝的一句话,就能将其彻底毁了。在此之前,李信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情形深刻,但是现在的危机感却如影随形。
就在昨天,太原派来的人找到了他们,带来了一则更让人愤怒不已的消息。朝廷拨款二十万两给山西赈济灾民,但到了太原以后居然只剩下了两千两。沿途各级官吏对这笔银子上下其手,竟然做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
他能怎么做?和直隶山西两省的地方官为敌,去一一讨还那二十万两白银吗?还嫌三卫军在朝野树敌不够多吗?
大同的战局已经接近尾声,清军的这次突袭注定失败,孤军深入的图尔格早晚会覆灭,已经不足为虑,但是却没有赢家。打赢了战争的李信一样也是输家,摆在他面前的局面比一团乱麻还乱。千头万绪思虑起来,竟然有难以下手之感。
最后,他还是决定只挑两件事做,一是像皇帝表明忠心,二是全力应对已经到来的饥荒,一定不能让自己的老巢陷入混乱,再出现流贼复起的局面。
李信破天荒亲笔书写了一封奏疏,虽然歪歪扭扭却是情真意切,痛陈内心之忧虑,更驳斥了那些构陷自己叛国投敌的谣言,其中也还解释了他攻略蒙古的意图。并声言,此战过后漠南蒙古各部联盟的首领便会进京朝觐。
回京的路已经通了,由于传旨被滞留在军中的高铿到了此时便决定返京,李信将那封平生第一次亲自书写的奏书托由他带回京城去,转呈皇帝朱由检。
“李将军,咱们就此别过,咱家不虚此行,一定会将各种实情一一禀明万岁,绝对不会让朝中的宵小得逞,您就放心吧!”
海森堡的炮兵们趁乱再次向汉八旗开火,成千上万的散弹被喷射出去,大批的士兵像割韭菜一般都扫倒。这更加剧了汉八旗的溃退,崩溃的效果被这一轮齐射加强了,很多人甚至都扔掉了手中的兵器,只为能在逃命的时候跑的更快,万一被明军的大炮打中,就算不死也得残废,哪能有好果子吃?
“穷寇莫追,咱们在外围杀杀落单的鞑子,至于追歼的任务就交给海森堡吧……”
陆九本来想再追杀一番,在得到了李信的命令后,便放弃了继续追击,毕竟硝烟中敌情不明,贸然冲进去并不明智,不如在外围游弋伺机斩杀散落的鞑子兵。
陆九看了一眼又重新振作起来操炮的海森堡,这红毛鬼还真是让人佩服,打起仗来就像命不是自己的一般,这就给他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红毛鬼打仗一个个都是不要命的,并在私底下警告自己,以后如果遇到了红毛鬼,一定要千万小心,打仗不要命的对手实在不好对付。
有时陆九甚至觉得可惜,如此勇武之人不去当步兵实在可惜了,因为在三卫军中只有步战营是攻坚的主力序列,就连他所率领的骑兵都只能敲敲边鼓,捡捡残羹冷炙。再看海森堡每次一打仗就两眼放光的模样,炮兵明明是躲在步兵后面的东西,非要顶着危险冲在最前面,他也是佩服的不行不行的。
陆九一直对鲁之藩耿耿于怀,既然不能冲进硝烟中去,他便带着骑兵主力沿着战场的边缘往另一侧兜去。此时程铭九的步战营已经与鲁之藩所部的蒙古八旗纠缠在一起。蒙古八旗在经过了最初的劣势之后,很快就放弃了猛冲猛打的战术,而是不断的骚扰蚕食。虽然不能对明军造成致命的伤害,却能拖住他们的前进脚步。
蒙古八旗的主将当然不是蠢货,他是打算由自己拖住三卫军的步战营,然后等鲁之藩率汉军旗消灭掉炮兵营以后再折返回来,两军夹击一举将其击溃歼灭。
主意打的虽然好,但是他们却还没想到,浓烈的硝烟中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他们所期待的两军夹击注定不会出现。而程铭九此时则陷入了焦虑之中,如果再继续被这群蒙古骑兵缠住,他们的处境就不妙了。
程铭九指挥过历次三卫军的大战,在方阵的使用上算是军中元老,无出其右。当即便将二线的后备人马组织起来,与一线互成犄角之势,一旦蒙古骑兵进攻主力方阵时,二线的方阵则从另一侧掩护,进行齐射,如此便减小了蒙古八旗可供骚扰的可接触面。
而步战营则趁此机会加快行军速度,炮兵是绝对不能丢下不管的,无论如何都要将那红毛番鬼的救回来。就在程铭九急吼吼前进的当口,第一批汉军旗溃兵出现了。尽管他不明所以,还是当即下令进行齐射阻击。
齐射很成功,汉军旗的溃兵已经崩溃,没有指挥协调,乱哄哄的挤在一起,就是想改变方向都很难。齐射的铅弹冰雹一样砸了过去,立即便扫倒一片。这种恐怖的伤亡,终于迫使汉军旗的溃兵们转向了,转而往东而去。
程铭九如何能放过这个机会,当即对汉军旗的溃兵紧追不舍,齐射一轮又一轮,每一次齐射就有上百人倒下,几轮之后就是上千人倒下。程铭九敏锐的意识到,汉军旗能够如此惨败,绝不是海森堡的炮兵所造成的,没准是大将军的援兵到了。
一念及此,程铭九当即令人呼喊大将军来了,援兵来了。
训练有素的三卫军步战营喊起口号来都整齐划一,直透云霄,很多蒙古八旗的军将都听得懂汉话,在见到汉军旗崩溃的逃兵之后本就心惊不已,突然又听到三卫军纷纷呼喊,他们的援兵来了,一个个也顿时战意全消,士气陡然急转直下,进攻的势头就此就矮了下去。
战场的形式在李信出现以后,一边倒的倒向了三卫军。突然袭击的目的达到,这一千多骑兵的作用也就到达了极限。随着战事的推进,汉八旗彻底完蛋,蒙古八旗也随时准备逃走,整个战场的胜局基本已经被三卫军锁定。陆九准备冒险去追击鲁之藩,李信也不再阻拦,任由他去。
不过他却对此并不抱多大希望,如果鲁之藩能在率先逃走的情形下还能被陆九生擒活捉,那多尔衮的一双眼睛可算是瞎的可以。
李信的判断果然没错,鲁之藩早就逃之夭夭,陆九在乱军之中左冲右突,一直都没发现鲁之藩的影子,气急败坏之下便追着一群溃兵猛冲猛打,一时间倒斩获颇多,杀敌无算。
李信并没有随之加入追杀的行列中,而是带着亲兵赶往一处光秃秃的高地,俯瞰整个战场。只见绝大多数的汉军旗步兵都争先恐后的逃窜进密林之中,而大股的蒙古八旗骑兵则只能沿着官道逃窜,相对追击那些进入密林的溃兵,追击蒙古八旗的骑兵们更为容易一些。他当即令人吹角挥动令旗,让陆九放弃追杀汉军旗,转而追击蒙古八旗骑兵。
这股蒙古八旗骑兵也许是慌不择路,居然一路向南往边墙内逃去,陆九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尾随追击。程铭九则即将所部分成两部分,第一线紧随在陆九的骑兵之后以作后应,第二线则留下来继续清理满清汉军旗的残兵。
眼看着一战大获全胜,李信却生不起半分高兴来,早在几天前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浑源州发生了大屠杀,十几万人口被屠杀殆尽,尸体堆积如山,崇祯皇帝为此还吐了血。这一战之后,大同府算是被彻底打烂了,想恢复元气没有数年之功恐怕难上加难。
况且还有镶白旗的固山额真图尔格还游弋在山西腹地,这个人就像是一枚定时炸弹,如果不尽快将此人揪出来干掉,万一再让他来一次大屠杀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朝堂之上的变化也令人忧心不已。孙承宗风疾已经不能视事,而顶替他的人竟然是一向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杨嗣昌,有了这样一个恶邻,自己所面临的局势更显扑朔迷离。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自从于蒙古草原南下以后,与南面的通信逐渐恢复,除了以上两点远犹以外,还有近忧。亲兵营官牛蛋被控投敌,罗织罪名的人其心险恶昭然若揭,显然是为了对付自己。
李信叹了一口气,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在前方作战,后方便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开始无中生有,落井下石了。如此卑鄙龌龊,不顾大局,自毁栋梁,如果崇祯皇帝还能容忍如此宵小横行于朝堂之上,大明岂能不亡?
李信现在唯一担忧的是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他还一如既往的信任自己,那么这些诬告,在自己胜利回师之后便都会烟消云散。可如果崇祯皇帝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疑虑和猜忌,那么他的处境就极为不妙了。朝廷上四处都是敌人,不会有大臣肯为自己说话,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等于失去了立足于大明的根基。
别看现在三卫军风生水起,也许只要皇帝的一句话,就能将其彻底毁了。在此之前,李信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情形深刻,但是现在的危机感却如影随形。
就在昨天,太原派来的人找到了他们,带来了一则更让人愤怒不已的消息。朝廷拨款二十万两给山西赈济灾民,但到了太原以后居然只剩下了两千两。沿途各级官吏对这笔银子上下其手,竟然做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
他能怎么做?和直隶山西两省的地方官为敌,去一一讨还那二十万两白银吗?还嫌三卫军在朝野树敌不够多吗?
大同的战局已经接近尾声,清军的这次突袭注定失败,孤军深入的图尔格早晚会覆灭,已经不足为虑,但是却没有赢家。打赢了战争的李信一样也是输家,摆在他面前的局面比一团乱麻还乱。千头万绪思虑起来,竟然有难以下手之感。
最后,他还是决定只挑两件事做,一是像皇帝表明忠心,二是全力应对已经到来的饥荒,一定不能让自己的老巢陷入混乱,再出现流贼复起的局面。
李信破天荒亲笔书写了一封奏疏,虽然歪歪扭扭却是情真意切,痛陈内心之忧虑,更驳斥了那些构陷自己叛国投敌的谣言,其中也还解释了他攻略蒙古的意图。并声言,此战过后漠南蒙古各部联盟的首领便会进京朝觐。
回京的路已经通了,由于传旨被滞留在军中的高铿到了此时便决定返京,李信将那封平生第一次亲自书写的奏书托由他带回京城去,转呈皇帝朱由检。
“李将军,咱们就此别过,咱家不虚此行,一定会将各种实情一一禀明万岁,绝对不会让朝中的宵小得逞,您就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