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郑度举贤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骥行三国最新章节!
随着司马懿的多路伐汉失败后,被掏空家底的曹魏暂时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多年来连续征战的蜀汉也同样进入了国力恢复期。
只有东吴方面还能时不时地在淮南、庐江方向发起一些小规模攻势,但只要水军一登岸,就会无一例外地被王凌、田豫等人击败,难以如蜀汉般造成实质上的威胁。
汉魏吴三国再次陷入微妙的平衡局势。
就在这个时候,赵骥收到了一个噩耗——谋主郑度病危。
郑度对赵骥来说太重要了,自从请动郑度出山以来,这个脾气倔强且孤傲的老人一直尽心尽力地替自己规划战略,数次在危急关头做出精准的判断并给出正确建议,郑度之于赵骥的重要性不亚于法正之于刘备。
诸葛亮评价法正对刘备的重要性时说“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这句话用在郑度和赵骥身上同样贴切。
等赵骥赶到郑度家中探望时,这位老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赵骥在榻前握着郑度的手泪流满面,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郑度也垂泪道:“老夫年过七旬,寿足矣,只恨与明公相逢太晚,不得始终”。
郑度吃力地偏头看看赵骥身后,赵骥明白他的意思,连忙挥手逐退屋内其余人等:“度公可是有话要说?”
郑度握紧赵骥的手低声说:“孔明之后,朝中无人能再与明公相争,望明公早做打算,勿遗他日患”。
“度公保重身子要紧”,赵骥抚着郑度的后背帮他顺气,“此事我已有定计,度公勿忧”。
郑度听赵骥如此说,松了口气,慢慢躺平:“老夫这身子怕是不成了,可明公身边不能无人出谋划策,参谋部魏舒、卫瓘二人皆为当世良才,可以辅助明公成就大业”。
“好,我稍后就提拔他们”。
郑度眼睛慢慢亮起,但瞳孔却渐渐失神,他痴狂地望着屋顶扬声喊道:“恨逢明主太晚,此诚憾事矣!”
说罢,郑度溘然长逝。
郑度无子,老妻早丧,为表彰其功绩,赵骥执子弟礼为其发丧守孝以示荣耀。
待郑度丧事办完后,赵骥按照郑度的遗言召见了魏舒和卫瓘(guan)。
魏舒本是曹魏任命的弘农郡渑池县长,被俘后降汉,后来受到郑度赏识,被召进参谋部任职。
历史上的魏舒要等到四十多岁担任钟毓的长史后才有机会崭露头角,钟毓评价他“吾之不足以尽卿才”,认为魏舒给自己打工属于屈才了,然后把魏舒推荐给了当时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
在担任司马昭的参军期间,魏舒深得赏识,按照晋书的记载,魏舒不善于处理琐碎的杂务,但却极具战略眼光,在司马昭的一众幕僚中,魏舒在规划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上无人可比,处于断层领先的地位。
到了西晋时,魏舒最终在司马炎一朝官至司徒的三公高位。
卫瓘出身于河东郡名门卫氏,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算计人心,原本时空中的灭蜀之战中,卫瓘以监军身份持节督邓艾、钟会二军。
后来司马昭下令用囚车监禁在成都自行其是的邓艾送回洛阳,但钟会为了置邓艾于死地,只给了卫瓘一千士兵叫他去抓邓艾,想逼邓艾杀死卫瓘,然后自己再借卫瓘之死做实邓艾谋反。
没想到卫瓘把邓艾、钟会以及两人部将的心思顾虑算得明明白白,一番运作下来,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杀死了邓艾、钟会、姜维这个人杰,成了曹魏灭蜀一战的最大功臣。
卫瓘后来在司马炎一朝又搞了一出以夷制夷的损招,借乌桓部落之力重创拓跋鲜卑,使得拓跋鲜卑的崛起时间大大延后。
卫瓘最终担任了西晋司空,和魏舒并列三公。
赵骥对魏舒、卫瓘很满意,当场任命两人担任自己的参军,两人感激非常,立即各自献上了入幕首计。
魏舒的计策着眼于大势:“方今大汉已据有天下之半,且物产丰饶,诸如糖、纸、锦、盐等物皆畅销魏吴,此等奢靡之物于战事毫无助益,却能换来大量钱粮人口,不出数年,则强弱之势逆也”。
“届时,明公引一军牵制住洛阳魏军主力,再出一军仿秦故计东出并幽,全据山河险固之地,则曹魏无险可守,大事可定矣”。
“好计!”赵骥对魏舒规划的大略很满意,这摆明了就是要把曹魏变成第一个弱宋嘛,夺走对方的养马地和可供固守的险要地势,然后就一马平川强推就行了。
卫瓘则是着眼于朝堂之争:“天子自幼受诸葛丞相教导读书,关系可谓亦师亦父,君臣间因之相得,明公何不效仿诸葛丞相,为后世帝师”。
这是想让我当张居正呀!只不过张居正对万历的培养显然是失败的,完全没有跟小皇帝建立起私人感情,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可比张居正做得好太多了。
“伯玉觉得诸位皇子中,我该选哪一位来培养?”刘禅一生共有七个儿子,目前已经生下了五个了。
卫瓘笑道:“皇长子刘璿(xuan,二声)已经长大,而且是蒋琬、董允等荆襄大臣打小教出来的,明公不用考虑”。
“其余皇子尚年幼,明公可以自择聪慧者教养之”。
无论将来作何打算,手头握有几个皇子都是很好的政治资源,赵骥决定采纳卫瓘的建议。
赵骥让杨嚣起草了一份奏疏,引经据典分析了一番皇子留京的坏处,请求天子下诏让皇子们各回封地居住。
汉朝在皇子留京这件事上是有教训的,汉高祖刘邦把赵王刘如意留在身边,很快就和太子刘盈产生了夺嫡矛盾,汉景帝时,梁王刘武滞留长安不肯归藩,极大地威胁了汉武帝刘彻的继位。
这份有理有据的奏疏送到成都后,立即无异于在平静的蜀汉朝堂丢下了一颗飞天雷。
丞相马良以皇子年幼为由,认为归藩的事情不必着急,大可以等皇帝们长大成人后再说。
但黄权、杜琼、孟光等大臣不这么认为。
随着司马懿的多路伐汉失败后,被掏空家底的曹魏暂时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多年来连续征战的蜀汉也同样进入了国力恢复期。
只有东吴方面还能时不时地在淮南、庐江方向发起一些小规模攻势,但只要水军一登岸,就会无一例外地被王凌、田豫等人击败,难以如蜀汉般造成实质上的威胁。
汉魏吴三国再次陷入微妙的平衡局势。
就在这个时候,赵骥收到了一个噩耗——谋主郑度病危。
郑度对赵骥来说太重要了,自从请动郑度出山以来,这个脾气倔强且孤傲的老人一直尽心尽力地替自己规划战略,数次在危急关头做出精准的判断并给出正确建议,郑度之于赵骥的重要性不亚于法正之于刘备。
诸葛亮评价法正对刘备的重要性时说“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这句话用在郑度和赵骥身上同样贴切。
等赵骥赶到郑度家中探望时,这位老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赵骥在榻前握着郑度的手泪流满面,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郑度也垂泪道:“老夫年过七旬,寿足矣,只恨与明公相逢太晚,不得始终”。
郑度吃力地偏头看看赵骥身后,赵骥明白他的意思,连忙挥手逐退屋内其余人等:“度公可是有话要说?”
郑度握紧赵骥的手低声说:“孔明之后,朝中无人能再与明公相争,望明公早做打算,勿遗他日患”。
“度公保重身子要紧”,赵骥抚着郑度的后背帮他顺气,“此事我已有定计,度公勿忧”。
郑度听赵骥如此说,松了口气,慢慢躺平:“老夫这身子怕是不成了,可明公身边不能无人出谋划策,参谋部魏舒、卫瓘二人皆为当世良才,可以辅助明公成就大业”。
“好,我稍后就提拔他们”。
郑度眼睛慢慢亮起,但瞳孔却渐渐失神,他痴狂地望着屋顶扬声喊道:“恨逢明主太晚,此诚憾事矣!”
说罢,郑度溘然长逝。
郑度无子,老妻早丧,为表彰其功绩,赵骥执子弟礼为其发丧守孝以示荣耀。
待郑度丧事办完后,赵骥按照郑度的遗言召见了魏舒和卫瓘(guan)。
魏舒本是曹魏任命的弘农郡渑池县长,被俘后降汉,后来受到郑度赏识,被召进参谋部任职。
历史上的魏舒要等到四十多岁担任钟毓的长史后才有机会崭露头角,钟毓评价他“吾之不足以尽卿才”,认为魏舒给自己打工属于屈才了,然后把魏舒推荐给了当时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
在担任司马昭的参军期间,魏舒深得赏识,按照晋书的记载,魏舒不善于处理琐碎的杂务,但却极具战略眼光,在司马昭的一众幕僚中,魏舒在规划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上无人可比,处于断层领先的地位。
到了西晋时,魏舒最终在司马炎一朝官至司徒的三公高位。
卫瓘出身于河东郡名门卫氏,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算计人心,原本时空中的灭蜀之战中,卫瓘以监军身份持节督邓艾、钟会二军。
后来司马昭下令用囚车监禁在成都自行其是的邓艾送回洛阳,但钟会为了置邓艾于死地,只给了卫瓘一千士兵叫他去抓邓艾,想逼邓艾杀死卫瓘,然后自己再借卫瓘之死做实邓艾谋反。
没想到卫瓘把邓艾、钟会以及两人部将的心思顾虑算得明明白白,一番运作下来,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杀死了邓艾、钟会、姜维这个人杰,成了曹魏灭蜀一战的最大功臣。
卫瓘后来在司马炎一朝又搞了一出以夷制夷的损招,借乌桓部落之力重创拓跋鲜卑,使得拓跋鲜卑的崛起时间大大延后。
卫瓘最终担任了西晋司空,和魏舒并列三公。
赵骥对魏舒、卫瓘很满意,当场任命两人担任自己的参军,两人感激非常,立即各自献上了入幕首计。
魏舒的计策着眼于大势:“方今大汉已据有天下之半,且物产丰饶,诸如糖、纸、锦、盐等物皆畅销魏吴,此等奢靡之物于战事毫无助益,却能换来大量钱粮人口,不出数年,则强弱之势逆也”。
“届时,明公引一军牵制住洛阳魏军主力,再出一军仿秦故计东出并幽,全据山河险固之地,则曹魏无险可守,大事可定矣”。
“好计!”赵骥对魏舒规划的大略很满意,这摆明了就是要把曹魏变成第一个弱宋嘛,夺走对方的养马地和可供固守的险要地势,然后就一马平川强推就行了。
卫瓘则是着眼于朝堂之争:“天子自幼受诸葛丞相教导读书,关系可谓亦师亦父,君臣间因之相得,明公何不效仿诸葛丞相,为后世帝师”。
这是想让我当张居正呀!只不过张居正对万历的培养显然是失败的,完全没有跟小皇帝建立起私人感情,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可比张居正做得好太多了。
“伯玉觉得诸位皇子中,我该选哪一位来培养?”刘禅一生共有七个儿子,目前已经生下了五个了。
卫瓘笑道:“皇长子刘璿(xuan,二声)已经长大,而且是蒋琬、董允等荆襄大臣打小教出来的,明公不用考虑”。
“其余皇子尚年幼,明公可以自择聪慧者教养之”。
无论将来作何打算,手头握有几个皇子都是很好的政治资源,赵骥决定采纳卫瓘的建议。
赵骥让杨嚣起草了一份奏疏,引经据典分析了一番皇子留京的坏处,请求天子下诏让皇子们各回封地居住。
汉朝在皇子留京这件事上是有教训的,汉高祖刘邦把赵王刘如意留在身边,很快就和太子刘盈产生了夺嫡矛盾,汉景帝时,梁王刘武滞留长安不肯归藩,极大地威胁了汉武帝刘彻的继位。
这份有理有据的奏疏送到成都后,立即无异于在平静的蜀汉朝堂丢下了一颗飞天雷。
丞相马良以皇子年幼为由,认为归藩的事情不必着急,大可以等皇帝们长大成人后再说。
但黄权、杜琼、孟光等大臣不这么认为。